趕街(中國畫)劉大為
澄懷觀化(中國畫)龍瑞
工匠(中國畫)謝志高
晨暉(中國畫)郭怡孮
雄姿英發 豪氣縱橫(中國畫)陳永鏘
青藏高原之歌(中國畫)杜滋齡
溫泉(中國畫)韓碩
【藝海擷英】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鑄成了中國繪畫基本的藝術形態、藝術功能和審美理想。新時代中國畫的發展與演進,賦予了這一具有悠久人文傳統的藝術門類以廣闊的視野空間和鮮活的生命力。在發展與演變過程中,中國畫創作經歷了風格樣貌的開拓、技法觀念的融創和媒介材料的探索,在承繼傳統藝術精神的同時,從創作實踐、畫學研究到展覽形態都實現了多方面的拓進延展,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時代格局。
近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畫學會展:時代華章·2018」正是以「當代中國畫的時代格局」為學術主題,分設「文脈傳薪」「時代丹青」「都市心象」三大板塊,指向當代中國畫創作所呈現出的傳統性、時代性與創新性,力求從不同方面對當下中國畫創作與發展生態進行全面深入的梳理與研究,展現當下中國畫的宏觀時代格局與藝術本體自覺,並對中國畫這一傳統畫種進行觀照與審思。
此次學術性展覽共展出中國畫學會理事的作品近300幅,分別呈現於中國美術館1—9號廳,旨在將中國畫畫家新的創作成就展示給廣大觀眾,把中國畫在新時代的發展繁榮通過一幅幅作品表現出來。由於參展作品大多是藝術家們近三年來的創作成果,因此我們更能從中清晰地觀察到作品的時代性,檢視出中國畫時代發展的走向與趨勢。這些由當下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畫家群體創作的精品力作,共同反映出當前中國畫創作與研究的學術現狀與思想高度。
中國畫在新時代獲得了新的文化角色,承擔著復興民族藝術精神的文化使命。中國畫藝術如何站在時代高度,用筆墨語言「講好中國故事、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如何在筆墨傳統的長河中延展自身文化活力,實現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擺在中國畫畫家面前的時代課題。此次展覽的「文脈傳薪」板塊,涵蓋了以傳承中國畫筆墨傳統與寫意精神,宗法傳統造型、色彩規律與章法圖式為主的傳統出新形態的中國畫作品。郭怡孮的《晨暉》(2018年)通過繪荷塘美景顯時代芳華,筆墨間並不刻意追求空間的透視,而是大膽運用高飽和度的色彩,歌頌了彩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預示著無限的希望;劉大為的《趕街》(2018年)以充滿巧思的構圖勾勒出少數民族獨有的精神風貌和當下的幸福生活,藍灰色的背景使人物組合的輪廓鮮明,分布在左右的人物向著畫面中心露出側臉,在平衡畫面結構的同時烘託出輕鬆歡愉的氛圍;龍瑞的《澄懷觀化》(2017年)運用傳統筆墨語言為觀者呈現了祖國山河的巍峨氣象和蓬勃生機,左側建築小景點綴山間,趣味無窮;劉國輝的《宗師》(2017年)將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林風眠並置一紙,時空交錯間流露的是新時代美術家不忘傳統的初心和對四位畫壇巨匠的深深敬意;楊曉陽的《土家花燈戲》(2017年)以線為骨,生動展現了人民生活的豐富多彩,概括的人物造型和大面積留白都使得畫面更加靈動輕盈;陳永鏘的《雄姿英發 豪氣縱橫》(2017年)以傳統花卉為創作題材,借物抒情,表達了美術家對新時代的熱情謳歌和美好祝福……無論是薪火相傳的學院風格,還是帶有傳統詩意的文人水墨,這些作品都顯現出當下中國畫創作筆墨語言的底蘊與新意。
西晉陸機《文賦》云:「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之馨香。」在「時代丹青」板塊中,顯現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主題性中國畫創作氣象萬千。謝志高的作品《工匠》(2018年)精細刻畫了工地上的繁忙瞬間,人物與機械、情感與時代交融一畫;張道興的作品《肩挑的惠東》(2014年)則在紅綠色彩對比的運用中展現出勞動者新貌;杜滋齡的《青藏高原之歌》(2017年)人物造型個性鮮明,畫出了雪域高原藏族牧民的新風貌;馬國強的《冬陽塔縣》(2017年)則凸顯出少數民族人物淳樸的風貌。這些作品重視寫生的真實感受,兼顧個性語彙與時代精神的表達。從中可以看出,以中國畫的藝術語言展現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已成為當下中國畫創作的文化目標和生動實踐。
展覽的第三板塊「都市心象」以表現城市題材的中國畫作品為主,其中《溫泉》(2017年)《濱海起新城》(2017年)等作品是對都市新景的精心繪寫,《窗外》(2014年)《都市行者之越野車族》(2015年)等作品則展現了都市百姓的生活狀態。各類當代城市景觀與人文風物的表現,傳遞出中國畫家對社會萬象的現實關切,更呈現了以中國畫的媒介語言表現當代都市文化的多種可能。畫家們在形式語言本體新變的同時,不盲目追新潮、逐時趨,而是探求有深度、有廣度的精神內蘊的表達。
展覽舉辦之際,中國畫學會還在中國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辦了「第二屆中國畫學會展:時代華章·2018」學術報告會,邀請對中國畫發展深有研究的專家到會,圍繞如何認識文化自信對於中國畫發展的現實意義、如何看待當前山水畫創作中「寫生熱」現象、如何理解當下中國畫寫意和寫實的互動與得失關係、如何解決當下中國畫家技藝追求和學養的缺失、怎樣處理中西繪畫的體用關係等學術主題分別發表各自的看法和建議。
通過此次展覽活動的剖面,既可回望過去,又可體察當下,更能展望未來。面對新形勢,藝術家們表示要主動參與到時代發展進程中,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在開拓與創新中推動中國畫的繁榮發展,以優秀的作品奉獻於新時代。
(作者: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