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胡蜂養殖敲開了我的致富門|望謨縣打易鎮山平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盧興幫,家住打易鎮山平村和平組.我家有8口人,孩子在上學。以前,家裡的所有開支都是靠我和妻子外出務工,入不敷出。

2013年,駐村幹部到我家了解情況後,通過村裡面開會,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扶持和駐村幹部的幫助下,2017年,我在望謨縣城租門面開餐館,賺了錢,2018年底我家摘掉了貧困帽。

2018年的一天,網絡上一則胡蜂養殖致富的信息吸引了我。從小在山區長大的我受到了啟發,於是我到處打探學習養殖胡蜂技術的地方。在得知興義專門有一家胡蜂養殖基地後,我決定放棄餐飲業到該基地拜師學藝養殖胡蜂。

學成回來後,2019年初我在望謨縣王母街道壩奔村裡租用土地搞起了胡蜂養殖產業,養殖200多窩,秋季收割出售,由於技術不到位,管理經驗不足,盈利不是很理想。

但我認為這個產業一定有發展前景,我總結了養蜂的不足之處後,繼續擴大規模,可是縣城郊區租用土地面積受限,根本無法擴大規模。

於是我將一部分產業帶回老家山平村試養,產量比望謨郊區高。我認為老家氣候非常適應養胡蜂,加上又有整寨搬遷後成片荒山無人打理,無人區養蜂非常安全,還可以盤活荒山,我準備回鄉大幹養蜂產業。

壯大產業苦於資金嚴重不足,正當我一籌莫展時,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鄧高得知我回鄉創業意願的消息後找到我,幫我爭取到50萬農村產業扶貧項目資金。我以資金、技術入股,再投入36萬元。2020年初租用了600畝荒山建起山平村永發胡蜂養殖示範園。

胡蜂全身上下都是寶,本身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可以食、藥兩用,胡蜂的蜂蛹屬於高蛋白食品,可以炒菜和做湯,味道極好,廣受老百姓喜歡,也是不少餐館和飯店炙手可熱的一道美味佳餚。我的胡蜂,目前不僅在望謨當地銷售緊俏,還遠銷到廣西、雲南、四川等地。

1100多窩的胡蜂長勢很好,收割時預計一窩可產裝有蜂蛹的巢餅一、二十斤,最大的可達三、四十斤,一斤按50元計算,每窩平均可獲純利500元左右,年純收入保守算50多萬元。

除了我自己發展外,我還採取「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帶動8戶貧困戶務工,每個人每月工資在2千至3千元,養蜂產業惠及貧困戶18戶。

此外,每年提取3萬元作為村集體公益性基金,用於支付保潔員、護路員、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工資。

現在我們村的胡蜂養殖已成為村裡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支柱產業,我也成了村裡的帶頭致富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唐波整理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向著更好的日子奔去丨望謨縣打易鎮團結村村民伍...
    我叫伍發金,是望謨縣打易鎮團結村河洋組的村民,今年43歲,家有5口人。2014年,因收入少、住房破爛,我家被評為貧困戶,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撕掉貧困這個標籤。伍發金戶舊房子在村幹部的關心和幫助下,2016年,我成為了第一批森林護林員,每月工資800元,有了這份工作,我的生活有了一定改善,2018年底我家享受危房改造政策,補助資金3.5萬元,把房子修建在團結村主路邊上,解決了住房問題,現在住房不僅安全且交通便利。
  • 「我的脫貧故事」甜蜜事業釀出美好生活|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村民...
    我叫黃生學,家住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納橋組。在我的印象中,我們納橋村是一個閉塞的小村落。我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被村裡評為貧困戶,但我並不喜歡貧困戶這個稱號,我想要擺脫它。我外出務工過,看見外面的世界發展迅速,而我的家鄉絲毫未變,我心想一定要改變現在的生活現狀,我要自己脫貧,也要帶著村子裡的人脫貧,讓我們的村子富起來。為了擺脫貧困,我去打工,幹過裝卸工、泥漿工,給別人修屋基、幫果農嫁接果樹........只要能多掙一點兒錢,我都願意去做,但這些只是讓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也脫了貧,但是遠遠沒有達到致富的願望。
  • 「我的脫貧故事」陽光照進了我家新房子丨望謨縣打易鎮大灣村村民...
    2017年6月8日,是我人生難忘的一天。剛走出高考的教室就接到父親電話:「小進,我們家有房了……」。電話那頭,父親激動地和我說著易地搬遷選房的事情。  2011年6月6日凌晨2點,睡夢中的我被父親猛烈的搖醒,父親大喊著:「快起來,對面垮坡了,山洪來啦!」我們全家慌慌張張地起床,窗外大雨傾盆、狂風怒吼,猶如一群受驚的野馬正從山谷裡奔來,勢不可擋。
  • 「我的扶貧故事」我想做帶領鄉親們致富的人|望謨縣蟠桃街道城南...
    我叫黃林,是望謨縣油邁瑤族鄉納王村村民,現搬遷到蟠桃街道城南社區。每個貧困家庭都有不同的困難,但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無助的時候希望有一雙溫暖的手拉他們一把。2018年12月,我了解到雲南養殖紅娘蜂成本低、效益高,養殖技術也要求高,我立馬跑去雲南,了解養殖要求和技術,回來後立即組織群眾召開會議,商量發展養殖馬蜂,群眾聽了後,覺得是新鮮事,我們這裡到處都是野馬蜂,人工飼養到底是否可行?群眾疑惑重重。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了 我還要把日子過得更好丨望謨縣樂元鎮納管...
    我叫貝啟芳,家住望謨縣樂元鎮納管村。今年,我家脫貧了!那些年,是真窮!我清晰記得,全村用了12年才挖通一條毛公路,只有晴天才能通摩託車;連片的布依族寨子,住房雜亂不堪,到處是茅草房;孩子去上學隨便認識幾個字後,便輟學回家。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了貧 村裡變了樣丨望謨縣樂元鎮裡好村村民...
    我叫羅國驛,家住望謨縣西北角的樂元鎮裡好村。  以前,我的家鄉很偏遠,很貧窮、很落後,現在,我的家鄉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康村,村民日子也越過越美好。  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家裡7口人,父母沒有文化,沒出過遠門,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哥哥和嫂嫂在外務工,兩個侄子在讀幼兒園,我在讀大學。  曾經,通往家裡的路坑坑窪窪,到處泥濘,自來水也沒有質量保證,全家7口人住在一個小房子裡面,倘若來親戚朋友,都沒個住的地方。
  • 「我的脫貧故事」奮鬥才能脫貧丨望謨縣蔗香鎮蔗香村村民農信壯
    我叫農信壯,是望謨縣蔗香鎮蔗香村村民。以前因為家裡貧困,成了貧困戶。有脫貧攻堅政策的幫扶,但我卻覺得並不開心,想要踏踏實實穩紮穩打用勤勞脫貧致富,讓一貧如洗的狀況成為歷史。自從全村因龍灘電站建設集體搬遷上來後,鎮政府就連續三年統一給每家每戶種上芒果樹苗,在屬熱帶、亞熱帶氣候下生長的芒果每公斤的批發價可賣到5元,我成了其中一名果農。種植芒果成為我脫貧的第一步。農信壯與指揮部成員入戶核實低保提標5月,公路邊矮化過的芒果林枝頭上已經掛起了青色的果子,我每天期盼著天氣再熱一點,把果子染出誘人的金黃色。
  • 胡蜂養殖助貴州山區民眾增收
    王小良家所在的貴州省望謨縣打易鎮邊王村,紅娘胡蜂被稱為「地雷蜂」,因它們在地下挖洞築巢,人畜踩到會有生命危險而得名。小拇指般粗、通體呈紅褐色的「地雷蜂」,尾部藏有一根瘮人的毒針,村民往往「談蜂色變」。然而敢於「趟雷」的王小良,卻把它當成了致富產業。
  • 「我的脫貧故事」養殖梅花鹿的聚「寶」致富之路丨平塘縣克度鎮...
    我便租下了300餘畝的大窩凼山林,購買15隻梅花鹿來進行養殖,還成立了平塘縣龍保學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我希望通過發展梅花鹿養殖產業盤活山地資源、利用閒置土地種草,帶領寨子上的父老鄉親一起脫貧致富。但一開始因梅花鹿因為水土不服和飼養技術不到位,生病死了六七隻,讓我損失慘重,「聚寶盆」的希望有些落空。
  • 「我的扶貧故事」種好「蕉」讓群眾不焦|望謨縣蔗香鎮移民村駐村...
    我叫柳太信,2019年2月選派到望謨縣蔗香鎮移民村脫貧一線,成為扶貧幹部隊伍中的一員。在快速轉換角色,熟悉全村情況後,根據龍灘水庫湖畔獨特的氣候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我和駐村幹部、村支兩委一起,因地制宜,引導群眾發展香蕉產業,增加群眾收入。香蕉基地發展香蕉種植產業,一開始村民不理解,有不少反對的聲音。
  • 「我的脫貧故事」生而不幸,但生而逢時丨望謨縣樂旺鎮團結村村民羅...
    我叫羅小有,是望謨縣樂旺鎮團結村安卡組村民。用一句話形容我的這一生——生而不幸,但生而逢時。2013年12月,國家脫貧攻堅乘著春風開始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我家也在此時經村組評議納入貧困戶。那時我回到家,想創業,政府貼息貸款給我創業;沒技術,政府就給我們貧困戶培訓技術。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為了改變貧困的局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我也像大多數人一樣,懷揣著致富夢到外地打工,在外面奔波幾年,但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技術,心中懷有一腔致富熱情,卻始終找不到出路,只能幹一些簡單的體力活。楊昌文在他的生豬養殖場就這樣,我白天勤勞養豬,晚上上網查閱養殖技術、管理、市場行情等學習資料。經過兩年多的養殖,2018年,我家脫了貧,5萬塊錢的特惠貸也還上了。
  • 廣東佛山九江:加州鱸遊向全國 水產養殖敲開致富門
    廣東佛山九江:加州鱸遊向全國 水產養殖敲開致富門2020-10-19 10:5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珠江時報        瀏覽量: 2323 次 我要評論 作者:何萬裡&nbsp沈芝強&nbsp朱明菲日上中天,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南金村,塘頭棚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望南村丨望謨縣蔗香鎮望南村網格員黃香瑤
    我的扶貧之路,是從2020年開始的。今年3月,我接到校長的電話和望南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通知,讓我到望謨縣蔗香鎮望南村上巧相組前沿指揮部當一名網格員。  當接到這個通知的時候,我內心很激動,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組織信任我,派我去脫貧攻堅一線為人民服務,這是鍛鍊我的一次好機會,我倍感珍惜。  初到望南村上巧相組,面對人生地不熟的境地,我感到有一些緊張。
  • 奶山羊養殖合作社敲開脫貧「致富門」
    因為在村上奶山羊養殖合作社務工的他,眼看自己精心照料的羊群中,有20隻奶山羊在近日陸續生了羊羔,他心想,只要自己把羊養得好,產奶品質好,在不久的將來,眼前的奶山羊定會幫他脫貧致富,敲開幸福的大門。何應輝是何家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一家5口人僅靠幾畝薄地和他打零工來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拮据。
  • 「我的扶貧故事」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丨望謨縣石屯鎮喜獨...
    窮則變,變則通,條件已經不可改變,要改變的就是自己,我沒有多少本事,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我叫王小廖,是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如何帶領群眾脫貧成了我的心頭大事。村民找王小廖(右一)幫助解決問題我結合喜獨村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實際,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來充分發揮村「兩委」的職能和調動群眾積極性。
  • ...念好養豬致富經 走上脫貧增收路丨望謨縣石屯鎮邊界村村民梁小剛
    我叫梁小剛,是望謨縣石屯鎮邊界村的村民,靠養豬我脫了貧。說起創業養豬,當初我和其他人一樣,總是擔心這擔心那,沒有資本,擔心失敗,沒有技術,擔心管理不好,沒有資源,擔心找不到市場,遲遲不敢下定決心。當時我就去貸款了3萬元,修建了豬圈,購買了50頭小豬仔,在加上我本來養殖有一頭繁育母豬,後來發展規模大了,又培育了4頭能繁育母豬,通過母豬繁育和購買小豬仔兩種方式增加豬的數量,做到了保質保量,需有所供。梁小剛戶養殖的能繁母豬沒有技術怎麼辦?
  • 我在第二故鄉雙壩駐村扶貧二三事
    一轉眼,我在打易鎮雙壩村駐村已有一年半的時間,在這540多個日日夜夜裡,我把雙壩村當做第二個家,卻顧不上自己的小家,剛駐村那段時間,兩個幼小的孩子(一個兩歲,一個才1個多月)每個月也只能見面一次或兩次,其餘的時間都在村裡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雙手成就我的致富路丨習水縣土城鎮長壩村...
    2014年12月,我家有2個孩子在上大學,家庭的所有開支壓力全部落在了我一個人身上,因家庭經濟困難,我們家被識別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我得知自己是貧困戶時,心裡也很難受,我是一名退伍軍人,當貧困戶不是一件光榮事,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摘掉自己的貧困帽,但我卻找不到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