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人民日報公布了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國人在2018年的平均閱讀量是4.67本,而這個數字在美國是9本,日本則更加誇張,達到了四十本。我們不用去追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只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讀書?
老賈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每年都要在村裡待很長時間,經常和老人們聊天,經過長期的觀察,老賈發現一個問題,「讀書無用論」在農村大行其道,即使到了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老人們還是「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們一般的說法是這樣的,你看誰家XXX,小學畢業就出去打工,現在一個月能掙五六千,媳婦也有了,娃也生了,你再看那個XXX,大學畢業,一個月也就賺四五千,二十八九了連個媳婦也沒有,家裡的積蓄也全都供他上學了,連房子也沒有蓋。
從這個角度去看,「上學無用論」似乎很有道理,畢竟從實際的角度去講,上學難道不是為了更好的賺錢嗎?既然大學畢業生還不如初中生掙得多,那上大學的意義在哪呢?讀書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我們不妨將目光放長遠一點,把範圍擴大一點,看一看全國十年後,二十年後那些初中畢業和大學畢業的學生有什麼區別。
上面是一張學歷與平均月薪的關係圖,從圖中就可以看出明顯的差別,學歷越高,平均月薪就越高,這個問題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只是放到個體的身上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而已。
道理其實很簡單,「技多不壓身」,掌握的知識越多,能勝任的工作就越多,工作的效率也就越高,所產生的收益當然會更大。
老賈有個朋友,高中畢業,在北京做買賣,前兩年日子還過得去,一個月也有一萬多的收入,後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北京待不下去了,於是回了老家,前幾天這位朋友來找老賈訴苦,大概是說自己除了開車什麼都不會,找工作四處碰壁,只能去做些體力活,收入降低自然是不用說的事情,最窘迫的是連房租都交不起。按老賈想,如果這位朋友不是高中畢業,至少不會為找工作發愁,畢竟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行業都是越老越吃香的。
再說的俗一點,如果不讀書,你可能連架都不會吵,這兩天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轟動網絡,老賈想,這件事之所以能夠轟動,除了奔馳本身的品牌效應之外,就是這位車主的語言能力了,就算是哭訴,說出來的話也是有理有據,邏輯清晰,訴求明確,能夠喚起所有人的同情心和對4S店的憤慨,如果換一個小學文化的坐在車頂上哭,大概不會有這樣的效果。
書並不是死的,而是有靈魂的,每一本書中都凝結著作者的智慧和對世界的感悟,而你只需要短短的幾個小時,就能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這樣划算的買賣上哪裡去找呢?
「我讀過很多書,但是後來都忘了,那讀書有什麼意義呢?」
「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吃過很多東西,它們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可是我可以確定,它們現在已經長成了我的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