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人平均閱讀量4.67本,不讀書,你連架都不會吵

2020-12-25 易道傳習社

4月17日,人民日報公布了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國人在2018年的平均閱讀量是4.67本,而這個數字在美國是9本,日本則更加誇張,達到了四十本。我們不用去追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只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讀書?

老賈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每年都要在村裡待很長時間,經常和老人們聊天,經過長期的觀察,老賈發現一個問題,「讀書無用論」在農村大行其道,即使到了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老人們還是「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們一般的說法是這樣的,你看誰家XXX,小學畢業就出去打工,現在一個月能掙五六千,媳婦也有了,娃也生了,你再看那個XXX,大學畢業,一個月也就賺四五千,二十八九了連個媳婦也沒有,家裡的積蓄也全都供他上學了,連房子也沒有蓋。

從這個角度去看,「上學無用論」似乎很有道理,畢竟從實際的角度去講,上學難道不是為了更好的賺錢嗎?既然大學畢業生還不如初中生掙得多,那上大學的意義在哪呢?讀書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我們不妨將目光放長遠一點,把範圍擴大一點,看一看全國十年後,二十年後那些初中畢業和大學畢業的學生有什麼區別。

上面是一張學歷與平均月薪的關係圖,從圖中就可以看出明顯的差別,學歷越高,平均月薪就越高,這個問題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只是放到個體的身上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而已。

道理其實很簡單,「技多不壓身」,掌握的知識越多,能勝任的工作就越多,工作的效率也就越高,所產生的收益當然會更大。

老賈有個朋友,高中畢業,在北京做買賣,前兩年日子還過得去,一個月也有一萬多的收入,後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北京待不下去了,於是回了老家,前幾天這位朋友來找老賈訴苦,大概是說自己除了開車什麼都不會,找工作四處碰壁,只能去做些體力活,收入降低自然是不用說的事情,最窘迫的是連房租都交不起。按老賈想,如果這位朋友不是高中畢業,至少不會為找工作發愁,畢竟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行業都是越老越吃香的。

再說的俗一點,如果不讀書,你可能連架都不會吵,這兩天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轟動網絡,老賈想,這件事之所以能夠轟動,除了奔馳本身的品牌效應之外,就是這位車主的語言能力了,就算是哭訴,說出來的話也是有理有據,邏輯清晰,訴求明確,能夠喚起所有人的同情心和對4S店的憤慨,如果換一個小學文化的坐在車頂上哭,大概不會有這樣的效果。

書並不是死的,而是有靈魂的,每一本書中都凝結著作者的智慧和對世界的感悟,而你只需要短短的幾個小時,就能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這樣划算的買賣上哪裡去找呢?

「我讀過很多書,但是後來都忘了,那讀書有什麼意義呢?」

「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吃過很多東西,它們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可是我可以確定,它們現在已經長成了我的血肉。」

相關焦點

  • 不讀書,你可能連架都吵不贏
    讓人不禁感嘆,不讀書,你可能連架都吵不贏。二前幾天,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世界各國的人們紛紛惋惜,很快就有人飽含深情、悲傷萬分地發朋友圈和微博了。感情充沛,但是仔細一想又有哪兒不對。四我國近日發布了《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在追蹤調查了2014屆農村生源畢業生工作3年的薪資變化後,給出了如下數據:本科生畢業半年後收入略高於同期農民工,而3年後收入增幅為84%,明顯大於同期農民工22%的增幅;對高職高專畢業生的調查也得出相似數據
  • 阿里發布《2018中國人讀書報告》,90後:不讀書的鍋我們不背
    刷抖音、看快手、打榮耀、玩吃雞,就是不讀書,這是廣大70、80後心裡對90、00後的印象。不過今日,阿里發布了《2018中國人讀書報告》,看過了報告的90、00後終於可以大喊一聲,不讀書這個鍋,我們不背。
  • 鄭州平均每人每月讀書1.21本 不讀書因玩手機
    》顯示,鄭州市民2012至2013年度,平均每人每月閱讀圖書1.21本,年均14.52本。在這些數字面前,您是「被平均」還是「領頭雁」?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不妨一起來思考:自己有多久沒讀一本書了?時間都去哪兒了呢?寫在前面「地球與我」讀書與你□記者劉學增世界讀書日前夕,馬爾克斯走了。
  • 2017年中國人讀書報告
    2017 年9月7日,蘇州,鍾書閣書店。隨著2017年4月「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成立,201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正式施行,未來中國的國民閱讀進階路線圖已經越來越清晰。 其實,如果有40%的白領不讀書,那麼就有60%的白領是讀書的。這比例雖然不太高,但基本符合我國的國民閱讀率。據2017年4月進行的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圖書閱讀率為58.8%,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
  • 人均閱讀量4.65本 人們越來越不愛讀紙質書了嗎?
    閒暇時光,你會選擇如何度過?出遊、上網、或是捧起一本書靜心閱讀?20日,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主要成果(以下簡稱「報告」)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成年國民的綜合閱讀率為81.1%,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個百分點。
  • 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閱讀
    設立世界讀書日的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裕,無論你是患病世界讀書日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
  • 臺灣人有4成不看書?臺南英語閱讀季創40萬本閱讀量
    華夏經緯網12月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島內媒體調查臺灣2018年閱讀習慣,4成臺灣人整年沒看過書、只讀臉書不買書,為推廣閱讀風氣、提升市民英語力,臺南市政府今年暑假推出「2019臺南市英語閱讀季」,設計英語故事屋、名人英語講座、英語魔法校車等內容,臺南市民創下高達40萬本閱讀量,由市長黃偉哲頒獎給積極鼓勵孩子閱讀的學校,期許各校持續推廣英語閱讀
  • 「吵了一萬次架,我們終於走到白頭」
    以至於閨蜜都把我的負氣話看作「狼來了」,笑稱我們是吵不散也分不開的一對。其實我都記不清了,這是婚後第幾回大動幹戈,又是第幾次重歸於好。每次都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了,但又會在他的懷抱與臂彎裡安下心來。回答都是大同小異的,「吵啊,哪兒有不吵架的夫妻?」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抱歉,那是夫妻關係的最理想境界,根本不能成為常態。正因為高度理想化,才會被人們當作祝福翻來覆去地說。生生不息地傳了幾千年,可世間的夫妻吵鬧聲依然不絕於耳。
  • 阿里發布《2018中國人讀書報告》:80、90後和女性更愛讀書!
    但阿里新零售構築的多場景讀書體驗,卻通過技術讓更多人回歸閱讀,從中受益。據今天阿里巴巴發布的2018年中國人讀書報告顯示,因為購書渠道的便捷和電子書的普及,2018年新增閱讀人口近3000萬;在讀書數量上,受益於阿里旗下的淘寶、天貓、阿里文學、閒魚等平臺,2018年平均每個人多讀了一本書。
  • 越建越多的圖書館,真的不適合讀書
    中國人不去圖書館,不代表他們不愛讀書。圖/unsplash「我家裡的書房就是最適合我的圖書館,我的電腦、手機也是一個圖書館,我還去什麼圖書館?」以深圳為例,到2018年年底,深圳市共有圖書館(分館)650家,以2200萬的常住人口來計算,深圳平均每3.38萬人擁有一個圖書館。深圳圖書館。在建設「圖書館之城」的路徑上,深圳和廣州都參考了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模式。
  • 「世界讀書日」:閱讀過於「功利化」的隱憂
    只有5.6%的國民知道身邊有閱讀活動或閱讀節,有74.4%的國民表示身邊沒有閱讀活動或閱讀節,另有20.0%的國民表示不知道身邊是否舉辦過閱讀活動。65.5%的國民希望當地有關部門舉辦閱讀活動。全國政協委員趙麗宏曾經表示,中國人今天的閱讀狀態,令人堪憂,我們的國民年平均讀書的數量,只有歐美發達國家的幾十分之一。
  • 老書蟲關門,我們真的不再讀書了?
    歐洲人的確有閱讀的習慣。除了德國人,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而以色列的猶太人更甚,佔全國人口80%以上的猶太人人均每年讀書達68本之多。而芬蘭人在家閱讀的傳統傳承了400多年,是全世界最愛跟圖書館借書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17本書。官方調查,41%的芬蘭中學生,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閱讀。匈牙利的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這樣一個MINI小國,因國民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又靠著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讓人不得不尊重的「諾貝爾大國」。
  • 2017年我國成年人紙質書人均閱讀量揭曉!看看你拖後腿了嗎?
    4.66本,這是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近期公布的2017年我國成年人紙質圖書人均閱讀量。如今,「全民閱讀」活動已經開展了12年,但閱讀是否成為人們生活必需品的話題仍在爭論不休。  事實上,像劉先生一樣一年四季不愛讀書的大有人在。2017年我國成年人紙質圖書人均閱讀量為4.66本,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僅增長0.5個百分點,與發達國家人均讀書量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另據調查顯示,猶太人每人每年的閱讀量是64本書。
  • 僅逾一成成年人年紙質閱讀超10本 茫茫書海深度閱讀不容易
    2018-04-24 08:0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黃慧仙 李月紅4月23日,是第23個世界讀書日。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手機和網際網路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12本,只有一成以上成年國民全年紙質圖書閱讀量在10本以上,且深度圖書閱讀行為佔比偏低,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位化閱讀方式。海量閱讀時代,知識經濟站上網際網路風口,電子書、線上課程紛繁湧現,自媒體每天生產大量信息,我們在閱讀方面有著哪些困惑?又該如何做到有質量地閱讀?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 不會讀書怎麼辦?腦科學家指導你如何學會閱讀
    我們都知道,讀書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那你有想過讀書對自己而言,意味著什麼麼?三毛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 紙上的智慧--為什麼中國人不閱讀
    在我們問「為什麼中國人不閱讀」前,還是我來揭曉吧,這是最常見的回擊「我們閱讀啊,只是不像老一代那樣閱讀而已。我們可以通過現代玩意來更方便地閱讀。」我們不能說只有紙質書上的內容才是知識。任何紙質內容都可以數位化地顯示出來,無數紙質書都有電子版本。電子書還可以配上聲音和視頻,從而更享受閱讀過程,這都沒錯。很多人都預測印刷業和恐龍走在同一條道上——都會逐漸消失。
  • 兩岸三地讀書熱復興 大陸愛「文藝」臺灣愛「職場」
    「中國人不愛讀書?」  去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了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調查覆蓋了大陸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結果顯示,2012年中國18-70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2011年,這一數據為4.35本。
  • 2018世界讀書日活動方案及策劃 世界讀書日活動總結範文
    通過讀書活動,激發師生的閱讀熱情,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實學生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大幅度提高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興趣,逐步養成閱讀習慣。讀書活動中,師生一起體驗讀書的快樂,讓書香溢滿校園。
  • 假期平均每人讀書40本 這群小學生用書玩起了行為藝術
    最美人間四月天,不負春光好讀書。這個超長假期,孩子們宅在家裡停課不停學,閱讀成為主要活動之一。明天(4月23號)是「世界讀書日」,有一群小學生用書玩起了行為藝術。
  • 中國人閱讀興趣的變遷
    當我們感嘆中國人讀書少的時候,不由得夢回曾經那些崇尚閱讀的時代。   自甲骨文誕生至今的幾千年,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技術的進步,中國人閱讀的內容、目的和載體不斷發生著變化,每個時代的閱讀習慣都是那個時代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