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來香港旅遊的人都知道,自由行一定要有一張八達通。對於香港人來說,八達通已經滲入了每日的生活中,坐車、搭地鐵、超市、食飯都可以用,甚至門卡都能和八達通功能合成。
八達通的支付系統曾經是不同地區學習的對象,是最早的電子貨幣之一。但是後來被迎頭趕上,在內地手機支付盛行的今日,香港仍是普遍使用實物卡八達通,作為電子零售支付工具,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默默在香港耕耘,但難以攻下這個市場。
眼看從電子支付發展成績榜的學霸,變得逐漸被拋離,香港八達通近來也在求變,積極發展手機支付和電子錢包。雖然去年剛推出之時,被港人嫌棄登記麻煩查家宅,但是其後又推出簡易版,搞了這麼多,地頭蛇八達通的轉型能否成功?
八達通問世20年從領先到落後
八達通1997年正式面世,當時只是能在6種交通系統使用,推出的首3個月就已經有300萬張。2000年八達通獲得香港金管局的「接受存款公司」牌照,其支付範圍擴大,尤其是零售業的支付業務,助其快速發展。
至今八達通已經推行20年,據智通財經了解,香港15至64歲的市民中,99%擁有八達通,作為交通、購物消費或外出用膳的支付工具。目前香港八達通約3000萬張,去年八達通的零售業務有雙位數增長,交易宗數達到約55億。在零售支付上,遠遠拋離內地的過江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而且除了零售支付系統外,八達通還提供大廈門禁系統等附加功能,一張卡搞定。或許因為八達通實在太方便,導致香港人對其他支付手段的興趣有限,畢竟一張八達通已經可以有這麼多功能,何必捨近求遠。
2012年近距離通訊功能(NFC)的手機逐漸面試,不少香港銀行都開始研究相關支付方法。NFC手機支付類似直接把信息輸入到手機中,通過手機來支付,然後直接像八達通一樣,用手機拍一拍,輸入密碼支付。
八達通嗅到潮流的轉變,也開始研究發展新方向,兩年前推出了具有NFC功能的「八達通網上付款服務」,雷聲大雨點小,普及率並不高。在內地網上和行動支付迅猛發展的這兩年,香港人雖然隔岸也感受到這個浪潮,但卻沒有太大觸動。八達通想嘗試突破,但卻沒能跟上內地的步伐。
再度發力推出O!ePay被嫌麻煩遭遇滑鐵盧
內地自從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興起,已經可以覆蓋日常生活中的小額支付,出去吃飯不再怕AA制沒零錢。去年4月八達通卷土再來,推出O!ePay手機錢包,主打噱頭之一就是,出去食飯AA制不怕沒零錢。
O!ePay,在粵語的諧音是「好易給」的意思,但是似乎香港市民並不認同。
據八達通介紹,使用O!ePay手機程序,先要和八達通連在一起,也可以和銀行卡聯繫在一起,直接對八達通帳戶進行充值。也可以進行P2P(個人對個人)轉帳和網上支付,並且希望今年推出二維碼支付。
但去年4月此五福推出時,因為申請和驗證手續太繁瑣而被嫌棄。
在安裝手機程序後,除了需要八達通,還要先提交地址證明、身份證副本及其他個人資料申請,需要等大概3個工作日。所以被市民吐槽說:「搞了一大輪,差不多家宅都查完了,只是為了AA制湊錢?」
據智通財經了解,去年8月,金管局批出5個儲值支付工具,八達通手機錢包是其中一個。獲得金管局牌照後,八達通馬不停蹄,推出新版電子支付O!ePay,簡化登記程序,12歲或以上用戶只需用電話號碼及電郵地址,即可登記其電子錢包。
但是智通財經記者查閱該手機程序,其在安卓的Googleplay上的下載量約10萬次,評分只有2.4分(5分為滿分)。而且抱怨的問題不少,例如明明轉帳了卻還顯示餘額不足,申請不了,或者無故扣費等。
八達通的手機錢包推出時間不長,雖然目前出現不少障礙,但勇於嘗試總是好事。不然,在內地都只帶手機上街的今天,香港人還繼續依賴八達通,勢必被時代拋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