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3日訊 近日,由中國報關協會、北京睿庫貿易安全及便利化研究中心組織完成的「2020年中國十大海運貨櫃口岸營商環境測評」,在2020中國關務發展大會暨太湖關務節上公布測評結果,青島口岸綜合得分位居第二名。
北京睿庫負責人江小平表示,在國際貿易及其供應鏈受疫情嚴重衝擊的形勢下,口岸監管服務部門勇於擔當作為,持續推行便利化舉措,及時解決企業通關和復工復產中的實際困難,為常態化疫情下保持良好的口岸營商環境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績有目共睹、來之不易。
隨著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建設的持續深化,跨境貿易便利化的內涵更加豐富,通關服務的外延更加廣泛,在國際經濟形勢嚴峻複雜的情況下,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今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海關、口岸、發改、交通、商務、市場監管和港口等單位,聚焦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和提升企業獲得感、滿意度,創新改革,精準施策,深入開展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建設,堅決落實「六穩」「六保」要求,切實發揮口岸在穩外貿穩外資中的關鍵性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青島關區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持續下降為41.83小時和2.41小時,較2017年基準值壓縮56.68%和88.79%;至11月底,山東港口青島港貨櫃吞吐量2001萬標準箱,同比增長4%。
建立健全機制,形成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強大合力
口岸職能涉及多行業、多部門、多領域,事關中央與地方、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機制性建設歷來是口岸工作的重點。口岸工作事關開放大局,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領導掛帥,口岸、海關、交通、商務、市場監管和港口企業等部門參與,各區、市協助的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專班工作體系,定期組織集中攻堅,業務骨幹集中辦公,各部門間協同攻堅能力明顯增強。2020年,針對常態化疫情下的外貿形勢,市政府辦公廳(口岸辦)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會同各有關部門先後開展了「查收費、查時限、查流程」專項整治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大幹60天攻堅行動,在服務企業方面摸實情、出實招,出臺了「雙17」攻關舉措,不斷推動優化口岸營商環境走深走實。成立了由高校、海關、港口和物流企業專家組成的口岸營商環境專家諮詢委員會,發揮專家智囊團作用,著力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建設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委託北京外經貿大學對青島口岸營商環境開展評估,客觀評價我市口岸營商環境情況,查找存在的難點、堵點、痛點,並提出合理化工作建議。口岸、海關、商務部門與各區、市密切協同,組織520餘家口岸企業參加了6場便利化政策解讀會,鼓勵企業適用「提前申報」「兩步申報」等通關模式,廣大企業對便利化政策的認知度明顯提升。
在通關便利化建設上,更加注重物流信息互通共享,通過高科技手段的運用,提升便利化效能。充分發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大數據平臺優勢,協調省電子口岸研發運行了進口貨櫃拼箱線上換單功能,率先在全國實現進口貨櫃分撥提貨單電子化流轉,業務辦理由至少跑三次變成最多跑一次,整體通關時效提升80%。開發運行了企業自主更新收費公示系統,實施口岸服務收費動態管理。青島港「雲港通」單證電子化平臺,與24家船代、26家場站實現實時接口對接,打通了青島港進口貨櫃「港至門」的物流鏈條。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持續拓展,小微出口企業在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實現100%全覆蓋,「單一窗口」出口退稅功能更新試點順利啟動,完成與國家稅務總局「金稅三期」系統對接。
做好「四篇文章」,青島海關持續推進通關便利化改革
青島海關聚焦「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著力做好制度創新、流程再造、提質增效、減稅降費「四篇文章」,全力推動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
助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做好「制度創新」文章。主動對接發展需求,深化制度創新,放大集成效應。一是創新自貿試驗區監管制度。推出12項監管創新納入山東自貿試驗區首批「最佳實踐案例」,佔總數33%。全國首創保稅原油混兌調和監管模式,開展業務超百萬噸,助力打造國際原油保稅現貨交易中心、貿易分撥中心。在全國率先開展保稅混礦「邊卸邊混」模式改革,混礦準備時長由6天壓縮至1天。今年前10個月,青島關區完成保稅混礦2404萬噸,佔全國混礦總量的37.9%,居全國海關第一位,助力打造東北亞大宗商品集散基地,為全國接卸港轉型升級物流港、貿易港提供「青島方案」。二是支持上合示範區發展。首創「中國-上合組織國家貿易指數」,推動開通首班「上合快線」國際班列,牽頭185家機構成立青島檢驗檢測認證協會,探索建立「上合標準」,推進「檢測前置、結果互認、一路暢行」。三是助推中日韓開放合作。推動打造中日韓「海上高速公路」,探索中歐班列日韓陸海快線集結中心等創新舉措,持續推進中韓檢驗檢測結果互認,今年以來72批輸韓食品農產品通過中韓檢驗合作機制抵韓後直接通關放行。
深入推進「海關改革2020」,做好「流程再造」文章。全面落實海關總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部署,在全國率先開展試點工作。一是積極推廣「兩步申報」、提前申報通關模式,提前完成海關總署申報制度改革任務,「兩步申報」較常規申報模式通關時間縮短70%,今年前10個月進出口提前申報率同比分別提升7%、20%。二是全面推行「兩段準入」,運用信息化手段在全國率先完成「兩段準入」閉環運行,實現口岸自動放行、貨櫃快速轉場,有效提升通關效率。三是著力打造「智慧監管2.0」,在全國率先開展智慧監管試點,創新實現「先期機檢+智能審圖」標準化智能查驗流程,貨物提離時間縮短35%。實施進口船邊直提、出口運抵直裝,實現順勢監管。
優化升級監管作業模式,做好「提質增效」文章。著力破解「有效監管」與「高效服務」難題,推動信息流、物流再提速。一是提升無紙化水平。全面實現電子支付稅單自主列印、原產地證書網上申報和網上調查,原產地證書審籤時長由原來半個工作日縮短至1小時以內,超過2成的原產地證書實現系統自動智能化「秒審」。二是深化信息交互。啟動查驗通知信息推送及調箱信息反饋作業試點,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向港務部門實時推送查驗調箱指令,並將查驗貨物入場信息推送至查驗作業系統,提升整體查驗效率。三是創新「陸海聯動、海鐵直運」模式,內陸港與碼頭數據互通、作業聯動,實現鐵路運輸與海運口岸船舶作業的無縫對接,真正將青島出海口搬到了企業家門口。四是對進口鐵礦、原油等大宗商品實施「先放後檢」,實驗室檢測與貨物放行「並聯」操作,礦產品驗放效率提升70%以上,原油罐容周轉效率提升35%以上。今年前10個月,青島關區進口鐵礦砂、大豆分別增長25%、10%。
緊盯社會關切,做好「減稅降費」文章。堅持緩、減、免、退稅「四管齊下」,在新冠疫情嚴峻形勢下,為市場主體解憂紓困。一是為受疫情影響繳納稅款確有困難的企業辦理緩稅手續,緩稅稅款超過4億元;為21家企業減免滯納金960萬元。二是針對航空產業實施保證金減免,青島航空公司進口發動機節約資金1600萬元。三是積極推廣關稅保證保險、企業增信擔保、企業集團財務公司擔保、匯總徵稅、自報自繳等稅收徵管改革,今年前10個月,接受586家企業提交的關稅保證保險,擔保金額達153.8億元,對548家企業實施匯總徵稅197億元。
龍頭企業引領,山東港口青島港積極服務穩外資穩外貿戰略
面對新冠疫情導致的外貿外資嚴峻形勢,山東港口青島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穩外資穩外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山東港口部署要求,在抓好疫情防控基礎上,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出臺系列優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充為服務國家「穩外資」「穩外貿」做出積極貢獻。
堅持大局至上,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先行官」作用。會同海關、海事、鐵路等口岸查驗運輸部門和單位,共同建立疫情物資運輸聯動機制,全力打造疫情防控應急物資「綠色通道」。不講條件、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對防疫物資船舶優先直靠、優先卸船、優先裝車,實現船舶靠離、貨物裝卸、單證辦理「三個零待時」。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時,青島港抓生產、強服務、提效率,向全球主動推出貨櫃班輪「四項承諾、八項保障」量化服務標準,其中,「四項承諾」包括了公平快捷的靠離泊服務承諾,船期保障率90%;安全高效的效率服務承諾,8000TEU以上船舶效率達到140自然箱/小時;實時穩定的信息服務承諾,信息服務24小時無間斷;精準高效的中轉服務承諾,中轉箱對接率100%。「八項保障」既包括精品航線服務保障「精品航線直靠率(到港6小時內)90%以上,班期準班率90%以上,中轉船舶優先靠泊」,船舶效率服務保障「推進服務流程優化,固化船舶績效指標。8000TEU以上船舶泊位效率140自然箱/小時(作業量≥1500自然箱),泊位效率達標率90%以上」等效率內容,也涵蓋專項團隊服務保障「設立服務專員,與各大船公司設立效率服務專班、精品航線服務專班,形成聯動解決機制,協同提升操作績效」,手續便捷服務保障「提供港航信息互聯互通平臺,實現業務線上化、電子化辦理;全天候提供實時電子申報,實時電子放行,24小時應急通道保障」等貼心便利化服務等內容,實打實、硬碰硬,贏得了廣大船公司、客戶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打通「大動脈」,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港口是連通陸海的樞紐、經濟運行的命脈。山東港口青島港下大力氣堅持海向增航線,擴艙容,拓中轉,開通「山東港口青島港-扎魯比諾港-琿春」內貿貨物跨境運輸航線、海陸馬士基亞洲孟加拉直達航線、海豐國際控股冷鏈生活資料東南亞-青島快航等新航線共20條,其中外貿航線14條;陸向開班列、建陸港、拓貨源,相繼開通濟南新陸港、泰安新陸港兩個港站,新增兗州北、董家鎮、武威南等6條海鐵聯運線路,總數達到54條。在生產組織方面,聯手青島海事局、市海洋發展局、港航工農感覺、引航站等單位推動青島口岸通航環境聯合整治,解決漁船礙航,並加大攻關力度,破解「霧航」難題,使抵港貨櫃班輪錨地因霧待泊最長時間縮短至24小時以內,創歷史新低,班輪準班率和通航效率得到持續提高;創新貨櫃船舶「套泊熱接」,單船靠泊時間較常規可以縮短1小時以上,進一步縮減船舶到港靠泊時間,提高貨櫃船舶口岸通航效率;主動應對疫情形勢下核酸檢測需要,創新國際航行散貨船舶「無上杆零接觸」作業模式,即靠泊後經作業公司申請,海關、集團生產調度指揮中心雙重審批後,採用人員不登輪僅機械裝卸的方式,在核酸檢測出結果前先行開工作業,每條散貨船舶可節約12-15小時,既保證了船舶靠泊後在港安全,又進一步提高效率。
今年以來,青島港創出2M聯盟歐洲線船時效率333.7自然箱/小時、泊位效率309.9自然箱/小時,自動化碼頭橋吊單機作業效率44.6自然箱/小時等多項紀錄;在赫伯羅特、長榮海運等產公司靠泊的全球港口中,青島港綜合績效持續排名第一。
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升港口服務水平
青島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客戶的困難就是我們港口的困難,客戶的難點、痛點、堵點在哪裡,我們的服務就要跟到哪裡」的服務理念,圍繞客戶需求,發揮港口碼頭、物流、金融等資源優勢,為客戶提供多層次、立體化的服務。疫情期間,大力推廣線上化服務,推廣「零見面」線上服務,打通貨櫃、散雜貨業務數據煙囪,實現14項海鐵數據交換。雲港通平臺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客戶網付比例由10%提升到80%以上,進口貨櫃提箱受理線上化比例達到90%,為港口疫情防控和營商環境改善發揮重要作用。在全國港口凍櫃接卸插頭紛紛告急之時,主動聯繫船公司,發揮冷藏貨櫃插頭充足和堆場空間優勢,利用商務政策和操作服務雙重保障,解決船公司22萬TEU冷箱、空箱的接卸難題。在得知渤海油脂到港的大豆沒有工人接卸時,立即抽調24名裝卸工分三班24小時幫助客戶進行豆粕加工灌包作業,全力幫助客戶復工復產。面對疫情期間廣大客戶原材料堆存和物流梗阻的難題,青島港提前啟用中石化董家口商儲庫,全力支持山東地煉企業開工復產,截至10月15日,液體散貨吞吐量跨越1億噸,原油管輸量突破5000萬噸,有效助力腹地地煉企業復工達產。針對疫情期間汽車司機復工率低,現有車源難以為客戶保障礦石原材料供應的情況,青島港協調濟南鐵路局與北京鐵路局,打造了「鐵路+公路」幹散貨物流新通道。
發揚攻堅精神,強化市場監管助推口岸營商環境優化
為服務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工作,加速進出口企業復工復產,市市場監管局打出「組合拳」,頂格推進口岸收費專項整治工作,力促口岸降費紅利真正傳導至進出口企業。
關口前移,定向宣傳。編發《致全市口岸經營服務單位及有關行業協會的提醒信》,通過掃樓宣講、企業座談、提醒告誡、定向簡訊、微信平臺等多種方式送達政策並提醒告誡7.8萬餘份。督促口岸經營企業做好明碼標價,落實降費政策,依法依規收費。頂格推進、解析政策,深入開展「服務企業、剖析政策」宣講活動,向市船東協會、物流協會以及各重點口岸經營服務企業等37家單位全面講解分析價格法律法規和口岸收費政策文件,同時宣傳單一窗口公示有關內容,助力口岸營商環境改善。
創新流程,優化監管。口岸收費政策既專業又複雜,需要望聞問切、綜合研究。為此,加大基層指導力度,先後形成政策彙編1.0版、2.0版,為執法檢查人員提供具體監管標準和手段。研究制定口岸收費檢查「十步走」工作流程,通過印發指導意見、電視電話會議、現場辦公、以幹帶訓等各種形式對全市市場監管系統進行指導培訓。做到指導細、交流勤、政策清、手段新,優化監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助力優化口岸營商環境。
強化執法,打破梗阻。進出口服務環節多、鏈條長、費用雜。市市場監管局梳理與港口有業務往來的口岸服務經營企業名單,嚴肅查處價格違法行為,打破「中梗阻」,倒逼降費紅利通過各環節要素順利傳遞到進出口企業。針對某進出口企業反映的貨代公司降費不及時的問題,採取「順藤摸瓜、層層追進」的工作方法,對涉及的口岸收費各環節開展檢查,打破降費堵點,得到進出口企業的高度讚揚。今年以來,全市市場監管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2738人次,檢查規範口岸經營服務企業1041家,針對口岸收費價格違法案件立案16起,實施經濟制裁442.95萬元,震懾了價格違法行為。督促企業對符合退費條件的費用應退必退、應退盡退、應退快退,為進出口企業挽回經濟損失864.67萬元。
據悉,下一步,青島口岸將繼續聚焦進出口環節的堵點、難點、痛點,圍繞提升企業獲得感、滿意度,進一步強化改革創新,持續提質增效,不斷推動口岸營商環境建設邁上新臺階,為推動我市更高水平擴大開放作出積極努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