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媛
在日前舉辦的2020中國關務發展大會暨太湖關務節上,「2020年中國十大海運貨櫃口岸營商環境測評」結果揭曉 ,青島口岸綜合得分位居第二名。組織測評的北京睿庫負責人江小平表示,在國際貿易及其供應鏈受疫情嚴重衝擊的形勢下,青島口岸監管服務部門勇於擔當作為,持續推行便利化舉措,及時解決企業通關和復工復產中的實際困難,為常態化疫情下保持良好的口岸營商環境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績有目共睹、來之不易。據悉,目前青島關區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持續下降,較2017年基準值分別壓縮57%和78%;至11月底,山東港口青島港貨櫃吞吐量2001萬標準箱,同比增長4%。
下活「一盤棋」,形成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強大合力
在國際經濟形勢嚴峻複雜的情況下,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記者採訪了解到,青島市「一盤棋」聯動,成立了由市領導掛帥,口岸、海關、交通、商務、市場監管和港口企業等部門參與,各區、市協助的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專班工作體系,協同攻堅。
2020年,針對常態化疫情下的外貿形勢,市政府辦公廳(口岸辦)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會同各有關部門先後開展了「查收費、查時限、查流程」專項整治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大幹60天攻堅行動,出臺「雙17」攻關舉措,推動優化口岸營商環境走深走實。成立了由高校、海關、港口和物流企業專家組成的口岸營商環境專家諮詢委員會,發揮專家智囊團作用,著力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建設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委託北京外經貿大學對青島口岸營商環境開展評估,客觀評價青島口岸營商環境情況,查找存在的難點、堵點、痛點,並提出合理化工作建議。口岸、海關、商務部門與各區、市密切協同,組織520餘家口岸企業參加了6場便利化政策解讀會,鼓勵企業適用「提前申報」「兩步申報」等通關模式。
在通關便利化建設上,注重物流信息互通共享,通過高科技手段的運用,提升便利化效能。充分發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大數據平臺優勢,協調省電子口岸研發運行了進口貨櫃拼箱線上換單功能,率先在全國實現進口貨櫃分撥提貨單電子化流轉,業務辦理由至少跑三次變成最多跑一次,整體通關時效提升80%。開發運行了企業自主更新收費公示系統,實施口岸服務收費動態管理。青島港「雲港通」單證電子化平臺,與24家船代、26家場站實現實時接口對接,打通了青島港進口貨櫃「港至門」的物流鏈條。
深化「一次辦好」「零跑腿」口岸業務改革,在全國首創性實施臨時靠泊外貿船舶電子會籤制度,對前灣港區自動化碼頭臨時靠泊外貿船舶由「一船一議」改為「電子會籤」,每年可為自動化碼頭節省人力、物力成本約30萬元,保障自動化碼頭完成貨櫃180萬標箱,同比增長36%。
創新海關監管,口岸通關便利化改革持續推進
青島海關助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創新自貿試驗區監管制度。推出12項監管創新納入山東自貿試驗區首批「最佳實踐案例」,佔總數33%。全國首創保稅原油混兌調和監管模式,開展業務超百萬噸,助力打造國際原油保稅現貨交易中心、貿易分撥中心。在全國率先開展保稅混礦「邊卸邊混」模式改革,混礦準備時長由6天壓縮至1天。今年前10個月,青島關區完成保稅混礦2404萬噸,佔全國混礦總量的37.9%,居全國海關第一位,助力打造東北亞大宗商品集散基地,為全國接卸港轉型升級物流港、貿易港提供「青島方案」。
支持上合示範區發展,首創「中國-上合組織國家貿易指數」,推動開通首班「上合快線」國際班列,牽頭185家機構成立青島檢驗檢測認證協會,探索建立「上合標準」,推進「檢測前置、結果互認、一路暢行」。
助推中日韓開放合作。推動打造中日韓「海上高速公路」,探索中歐班列日韓陸海快線集結中心等創新舉措,持續推進中韓檢驗檢測結果互認,今年以來72批輸韓食品農產品通過中韓檢驗合作機制抵韓後直接通關放行。
打造「智慧監管2.0」,在全國率先開展智慧監管試點,創新實現「先期機檢+智能審圖」標準化智能查驗流程,貨物提離時間縮短35%。全面實現電子支付稅單自主列印、原產地證書網上申報和網上調查,原產地證書審籤時長由原來半個工作日縮短至1小時以內,超過2成的原產地證書實現系統自動智能化「秒審」。
創新「陸海聯動、海鐵直運」模式,真正將青島出海口搬到了企業家門口。對進口鐵礦、原油等大宗商品實施「先放後檢」,實驗室檢測與貨物放行「並聯」操作,礦產品驗放效率提升70%以上,原油罐容周轉效率提升35%以上。今年前10個月,青島關區進口鐵礦砂、大豆分別增長25%、10%。
在新冠疫情嚴峻形勢下,為受疫情影響繳納稅款確有困難的企業辦理緩稅手續,緩稅稅款超過4億元;為21家企業減免滯納金960萬元。針對航空產業實施保證金減免,青島航空公司進口發動機節約資金1600萬元。推廣關稅保證保險、企業增信擔保、企業集團財務公司擔保、匯總徵稅、自報自繳等稅收徵管改革,今年前10個月,接受586家企業提交的關稅保證保險,擔保金額達153.8億元,對548家企業實施匯總徵稅197億元。
龍頭企業引領,青島港勇當「先行官」服務穩外資穩外貿戰略
面對新冠疫情導致的外貿外資嚴峻形勢,山東港口青島港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先行官」作用,全力打造疫情防控應急物資「綠色通道」,向全球主動推出貨櫃班輪「四項承諾、八項保障」量化服務標準。打通「大動脈」,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開通「山東港口青島港-扎魯比諾港-琿春」內貿貨物跨境運輸航線、海陸馬士基亞洲孟加拉直達航線、海豐國際控股冷鏈生活資料東南亞-青島快航等新航線共20條,其中外貿航線14條;陸向開班列、建陸港、拓貨源,相繼開通濟南新陸港、泰安新陸港兩個港站,新增兗州北、董家鎮、武威南等6條海鐵聯運線路,總數達到54條。
今年以來,青島港創出2M聯盟歐洲線船時效率333.7自然箱/小時、泊位效率309.9自然箱/小時,自動化碼頭橋吊單機作業效率44.6自然箱/小時等多項紀錄;在赫伯羅特、長榮海運等產公司靠泊的全球港口中,青島港綜合績效持續排名第一。
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升港口服務水平。疫情期間,在全國港口凍櫃接卸插頭紛紛告急之時,青島港主動聯繫船公司,發揮冷藏貨櫃插頭充足和堆場空間優勢,利用商務政策和操作服務雙重保障,解決船公司22萬TEU冷箱、空箱的接卸難題。在得知渤海油脂到港的大豆沒有工人接卸時,立即抽調24名裝卸工分三班24小時幫助客戶進行豆粕加工灌包作業,全力幫助客戶復工復產。面對疫情期間廣大客戶原材料堆存和物流梗阻的難題,青島港提前啟用中石化董家口商儲庫,全力支持山東地煉企業開工復產,截至10月15日,液體散貨吞吐量跨越1億噸,原油管輸量突破5000萬噸,有效助力腹地地煉企業復工達產。
鐵腕執法加碼,市場監管部門對口岸亂收費實施經濟制裁442.95萬元
為服務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工作,加速進出口企業復工復產,市市場監管局打出「組合拳」,頂格推進口岸收費專項整治工作,力促口岸降費紅利真正傳導至進出口企業。
編發《致全市口岸經營服務單位及有關行業協會的提醒信》,督促口岸經營企業做好明碼標價,落實降費政策,依法依規收費。先後形成口岸收費政策彙編1.0版、2.0版,嚴肅查處價格違法行為。今年以來,全市市場監管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2738人次,檢查規範口岸經營服務企業1041家,針對口岸收費價格違法案件立案16起,實施經濟制裁442.95萬元,震懾了價格違法行為。督促企業對符合退費條件的費用應退必退、應退盡退、應退快退,為進出口企業挽回經濟損失864.67萬元。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永遠在路上。青島口岸獲評「2020年中國十大海運貨櫃口岸營商環境測評」第二名,既是對青島口岸工作的激勵,也是對保持奮進姿態不斷改革進取的鞭策。下一步,青島口岸將繼續聚焦進出口環節的堵點、難點、痛點,圍繞提升企業獲得感、滿意度,進一步強化改革創新,持續提質增效,不斷推動口岸營商環境建設邁上新臺階,推動青島更高水平擴大開放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