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弟弟:"漂"在中國 經歷"中國夢"與"美國夢"

2020-12-19 網易新聞

據搜狐新聞報導,2014年,一個美國人即將在中國出版他的新書。他叫馬克·歐巴馬·狄善九——他有個哥哥在美國,職務是總統。

很多人並不知道,美國總統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已經在中國生活了12年。如今他在深圳經營著管理諮詢公司。有人想沾他的光大發洋財;有人炒作他的消息贏取關注度。如是總總,他已習慣。他經歷了美國夢,如今則在體驗著中國夢。

比起他的總統哥哥,混跡中國的馬克更加習慣中國的話語體系——「中國未來有很大的挑戰,怎麼給老百姓一個平穩的生活,一部分發展,一部分尊重現狀,這是一個難題。」(文字來源:搜狐網)

1.「他覺得我太 白 ,我覺得他太 黑 」

2014年1月底,在深圳某公園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築中,搜狐記者與馬克·歐巴馬·狄善九談論他的新書《多元文化-認識自己的漫漫長路》。他的桌上擺著幾枝鵝黃臘梅。

「我覺得這裡很優雅,代表中國文化。」他個頭很高,穿著綠色西服,發出爽朗笑聲的時候,眉目間顯露出他同父異母的哥哥、美國總統巴拉克·海珊·歐巴馬的影子。

比起他的總統哥哥,馬克並不太喜歡接觸媒體。他如此描述自己與哥哥的不同——「我哥正在實現我父親的夢想,我則試著調整父親曾經的錯誤。」

父親的夢想與政治有關。他們的父親老歐巴馬生於肯亞西部尼安薩省一個漁民和牧民家庭,也是第一個到美國留學的肯亞人。他富有才華,生活卻放蕩不羈。在夏威夷大學時,他和美國白人姑娘鄧海姆結婚,生下了巴拉克。在哈佛大學時,他又認識了新妻子露絲。他們在肯亞結婚並生下了馬克。老歐巴馬一生共有6個孩子:馬利克、歐瑪、巴拉克、馬克、戴維(1987年去世)、喬治。

比起他的總統兒子,政治舞臺上的老歐巴馬顯得鬱郁不得志。回肯亞後,他曾雖然在肯亞的運輸部和財政部任職,卻最終在政治鬥爭中落敗,退出政壇,最終死於車禍。

老歐巴馬離開時,巴拉克·歐巴馬只有兩歲。在巴拉克1995年的回憶錄《我父親的夢想》中,他把父親塑造成一個政治理想主義者——因直言不諱批評政府而被邊緣化。美國總統說他很愛自己的父親,也在努力實現父親的政治夢。

然而,與父親相處更多時間的馬克卻覺得父親是一個不懂得如何去愛的人。他時常醉酒後毆打家人。後來,馬克一度拒絕使用歐巴馬的名字,如今提起此事他仍然眼泛淚光。

1988年,馬克和他後來的總統哥哥第一次相見。按照馬克的自傳:那一次,哥哥以美國人的身份到肯亞尋根。兩人最終因文化問題發生了衝突,「我想,他覺得我太 白 ,我覺得他太 黑 ……」中間他們見過幾次面,最後一次是在1994年左右。之後的大概13年裡,兩人完全沒有溝通。後來馬克也到了美國,先後去了布朗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埃默裡大學讀書。

2007年,馬克從媒體上得知:自己身為伊利諾州參議員的哥哥要參選美國總統。「天啊,我的私生活會被改變了!」 ——他有些生氣,因為這個決定,哥哥並沒有告訴其他家人。

馬克抱怨,哥哥的決定讓家族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馬克說:「我不希望我的錯誤影響你的選舉。」哥哥的答案卻只是:「走你自己的路。別擔心,你的事不會影響到選舉。」

馬克笑著告訴記者,「他的話有道理——他鼓勵我走自己的路。」

隨著選舉的推進,馬克對哥哥的態度開始轉變:「看到他影響了很多人,我開始自豪。」他還覺得,在某種程度上哥哥救了美國:「美國那時經濟崩潰了,很多人非常懷疑政府。」年輕的巴拉克以「Yes We can」(是,我們可以)的形象亮相,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點。

於是,那一年,巴拉克·歐巴馬成為了第一位非裔美國總統。馬克覺得,「新美國來了!」2009年巴拉克訪華,兩人在北京再次見面。

比起他的政治家哥哥,馬克關注慈善與藝術。他根據自身經歷,寫了一本半自傳小說《從奈洛比到深圳》,講述主人公戴維的成長經歷和中國故事。2009年底,書的英文版在美國發行。《華盛頓郵報》評價:這是一部充滿激烈的情感搏鬥的作品,是作者對自我身份的追尋。2011年,該書的中文版在中國面世。

書中很大篇幅,正是有關父親的家暴——「我覺得有社會責任做這個,讓更多的人理解我們的家庭的錯誤,理解我們怎麼解決他它。孩子們和其他人可以看看,連總統的家庭、總統的弟弟都有這樣的問題,他們不寂寞。」

對有關父親家暴的曝光,他的總統哥哥並不高興——這位黑人總統並不願接受父親家暴的事實。「無論我的家人喜不喜歡這本書,這是我自己的路。」 馬克卻覺得,哥哥回憶錄《我父親的夢想》中很多東西並不準確,「那本書是塑造身份的工具」。

2014年,他完成了自傳《多元文化:認識我自己的漫漫長路》。「我希望有人多理解一點關於混血兒的坎坷路,多理解一點我對於美國、中國和肯亞三種文化,多理解一點歐巴馬家庭、我和我哥哥之間的關係。」

2.「沒在中國賣燒烤」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向母親抱怨我的孤獨。母親常常說: 你不是半白半黑。實際上,你非常幸運,因為你代表了兩種文化。 她是對的。」

「身份認同」是一直是困擾著馬克的問題,這問題隨著他一起走過肯亞、美國、中國:在部落關係至關重要的肯亞,他是混血兒。在美國,他是黑皮膚的猶太人。在中國,他是外國黑人。這讓他覺得:自己一直是「局外人」。

在某種程度上,馬克·歐巴馬是「逃」到中國的。他在自傳小說中寫道:2001年,9·11恐怖襲擊發生後,美國普遍滋生著一種幻滅的情緒。主人公戴維決定「去大地的盡頭,去那個在精神和經濟兩方面都發生著變革的地方」。

現實中,他自己也選擇了東方。因為「9·11」事件,身為混血美國人的馬克遭到排擠,最終被工作多年的公司解僱。一天,馬克在佛羅裡達州的咖啡廳看到,一本雜誌寫如何去中國教英文的事。「重新開始我的生活。」他想。

2002年夏,馬克參加了一個美中文化交流項目,到深圳一所小學教英語。出發前,他在自己的手臂紋上一句古希臘神殿石柱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

當抵達那個神秘的東方國家,他才發現自己,首先要重新認識的卻是這個文明古國。在他原本的印象裡,那些黃臉孔們還穿著統一的毛時代服裝,他們還會派上很多警察看自己。

他眼前的深圳,卻是一個熱鬧的大都市。他仍記得那次深圳孤兒院之旅。一個孤兒用黑黑的眼睛凝視著他,緊緊抓著他的手指頭不放。「那時候,她不想我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是黑人還是白人,她只想要愛。從那個孩子抓我的手指後,我跟中國有了關係,孩子讓我留在中國。」

他開始教孤兒鋼琴,和他們遊戲。不久之後,他在深圳認識了一個河南女孩,兩人結了婚。於是,本來只打算待3個月的馬克·歐巴馬,在這個東方國度一待就是12年。

很長時間裡,美國總統的弟弟只是一個在深圳生活的普通人。他不開車,只坐公交地鐵,有時騎自行車,到蓮花山爬山。不過,隨著哥哥成了美國總統,他擔心的事發生了——媒體又開始關注他的私人生活。

2008年,一則新聞出現在報紙上,稱馬克是一家深圳燒烤店的老闆。「我只認識燒烤店的老闆,從未在那裡工作過。」看到新聞,馬克很詫異,但他不願接觸媒體。直到「歐巴馬的弟弟在中國賣燒烤」的消息街知巷聞,他才感覺到事態嚴重:「有一些人比較聰明,他們喜歡用我 歐巴馬 的名字宣傳。」——他感覺自己被利用了。

在中國半年後,馬克與人合夥開了一家管理諮詢公司。後來,他又陸續在香港和深圳創辦了兩家自己的公司。他希望吸引中國的商人到美國和肯亞投資,也希望吸引肯亞和美國的商人到中國投資。

一開始,他不太了解「中國作風」。一次馬克的美國客戶打來電話,要他在深圳找一位律師幫忙。他的中國朋友對此的反應卻是:「你們美國人總是講法律,太較真。在中國,我們只有非律師不可的時候才用!」

馬克開始幫助中國商人適應國際規則。他幫他們撰寫廣告文案,幫他們增加產品的國際傳播效果。也有中國商人找到馬克,讓他幫忙向美國總統疏通關係,便於自己在美國做生意。馬克會客氣回覆:「第一,我的名字是狄馬克(他的中文名),不是 歐巴馬的弟弟 。第二,我只代表我自己,不代表別人。」

3.「中國夢」與「美國夢」

商人並不是馬克最重要的身份。他的自我介紹中,把「鋼琴家」、「作家」和「藝術家」放在「商人」身份之前。他彈得一手好鋼琴,出過三張鋼琴光碟。他也愛談論中國文化,並總想把它們與音樂聯繫。他擅長中國書法,喜歡黃庭堅的行草,寫得一手標緻的——「難得糊塗」。

他喜歡《紅樓夢》,最喜歡的章回是《王熙鳳借刀殺人 尤二姐吞金自殺》。他看《道德經》,也翻譯李商隱。他把李商隱看做中國的「戀愛中的卡夫卡」。

他欣賞大陸的餘華,也喜歡臺灣的柏楊。他覺得「柏楊對中國非常重要,因為他理解:你必須認識你的錯誤,然後才可以知道怎麼解決」。

除了掙錢與生活,在中國,馬克也把很多精力投入慈善。2008年,哥哥就任美國總統的同一年,馬克被聘為殘疾人奧運會形象大使和深圳義工聯「義工形象大使」,並且獲得了「五星級義工」的稱號。2014年1月,馬克還在海南參加了世界青年峰會。

他與鋼琴家陳薩在深圳音樂廳舉行音樂會,為奈洛比和深圳的貧困兒籌款;他與鋼琴家趙胤胤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辦音樂會,為心臟病兒童籌款;他請世界著名小提琴家伊扎克 帕爾曼到孤兒院教孩子音樂……

2013年,他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基金會,推動中國、美國和肯亞的文化交流,為貧困地區的學校籌款。「我告訴老百姓別放棄。不要因為一個基金會有問題,就覺得所有的基金會不好。大部分慈善機構在做好事。」他希望政府多投入,在華南地區建家庭暴力受害者救助中心。

馬克曾歸納「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相同點:擁有一個美滿家庭,有一個好工作,並能夠享有自我表達的機會。在中國,很多人的這個夢想正在實現。

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中國的拜金主義。他為此擔憂,也懷有希望:「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不可能在幾十年內改變。中國會改變,給她些時間,慢慢來。」(文字來源:搜狐網)

(原標題:歐巴馬弟弟:"漂"在中國 經歷"中國夢"與"美國夢")

相關焦點

  • 中國夢與美國夢相通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習近平同歐巴馬開始舉行中美元首會晤 開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  習近平: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構建新型大國關係  中國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
  • 美國夢與中國夢
    國內的媒體和部分人士,近些年來不斷地重申一個夢想:中國夢。在如此喧囂的聲音中,我不知道他們面對近些年來不斷湧現的中國精英階層不斷向外移民的浪潮 有何感想。我也不知道他們口中的中國夢,是否足以讓他們自己相信,中國夢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並且為許多人所共同追求。
  • 中國夢與美國夢殊途同歸
    2013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歐巴馬共同會見記者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這一重要的理論判斷,表明中國夢與美國夢除了具有明顯的區別之外,還應有相互銜接、相互關聯的共通點。
  • 歐巴馬實現「美國夢」的意義
    中新網1月21日電 臺灣《聯合晚報》20日發表社論說,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就職。這不是他個人的夢想實現;看多少美國人熱淚盈眶,充滿著身為美國人的自豪,迎接這位新總統上任,這是「美國夢」的實現。美國的霸權地位不值得稱頌,但「美國夢」蘊含著「人人都有機會,凡事都有可能」的意義,確實是偉大的理想。
  • 歐巴馬的總統夢,非裔的美國夢
    歐巴馬的美國夢,也是美國人等待了200多年的夢:「人生而平等」。奧巴馬和希拉蕊之爭首先,上世紀60年代,美國同時出現了幾個運動:反戰、民權、學生、婦女。將近半個世紀後,它們仍然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歐巴馬和希拉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之爭也反映了這一點。
  • 中國前駐美國大使:中國夢和美國夢是相通的
    中國網9月9日訊 6月7日至8日,習近平主席與歐巴馬總統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會晤。習主席對歐巴馬總統說: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中美關係發展規劃藍圖,開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這是繼1972年中美實現「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之後,中國最高領導層採取的又一歷史性、戰略性重大外交舉措。
  • 當「美國夢」遇上「中國夢」
    習近平說:「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隨後在2013年3月17日,新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人代會上講話指出,「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  弗裡曼表示,他從內心中認可「中國夢」的概念,因為「中國夢」和「美國夢」具有最大的共同內涵,這就是兩國人民都迫切希望通過努力奮鬥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 中國夢與拉美夢、美國夢交相輝映
    「中國夢」將與「拉美夢」、「美國夢」等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偉大夢想彼此映照、相互包容、共同進步 習近平主席5月31日至6月6日應邀對千里達及托巴哥、哥斯大黎加、墨西哥進行國事訪問。習主席結束拉美和加勒比之行後,又於6月7日至8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同美國總統歐巴馬舉行會晤。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是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充滿發展活力。中國與拉美國家同屬發展中國家,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有共同利益和相同訴求。習近平主席此訪,為中國同三國及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關係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有力地增進了相互信任,推進了務實合作,加深了民間友好,加強了協調合作。
  • 石毓智:中國夢與美國夢的七大「相通點」
    中國夢不是自我封閉的,而是開放的,與其他國家民族的夢想是息息相通的。習主席強調的是中國夢與美國夢以及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是密切相關的,即不是互相對立相互矛盾的,同時說明中國夢有助於其他國家的人民實現自己的美好夢想。
  • 歐巴馬國情諮文演講以自己為例吹捧「美國夢」
    美國當地時間1月25日晚(北京時間26日上午),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會發表2011年國情諮文演講。在提到「美國夢」時歐巴馬動情地說道,正是這一夢想支撐他站在當晚的主席臺上發表演講,正是這一夢想讓副總統拜登、這位從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市走出來的工人子弟成為站在總統身後的人,正是這一夢想讓眾議長約翰•博納、這位當年在辛辛那提酒吧間裡拖地板的男孩成為新科國會發言人。
  • 「中國夢」與「美國夢」碰撞出火花
    當「中國夢」與「美國夢」相遇,又能碰撞出怎樣的合作火花?從紐約時報廣場大屏幕播出的中美友好形象宣傳片,到習近平主席在西雅圖演講中妙語連珠數度被掌聲打斷;從中美民用航空領域合作協議的籤署,到習近平主席承諾深化中美人文交流;9月22日拉開帷幕的習近平訪美之旅已行程過半,其不僅贏得了國內外諸多政界、商界、學界人士的肯定和好評,更是凸顯出中方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開創中美關係新未來的良好願景。
  • 為什麼中國夢通著美國夢?
    期間,習主席提綱挈領的一番表述,更是讓人浮想聯翩,「中國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 換句話說,「中國夢」與「美國夢」是相通的。 單從字面上看,這裡的「相通」起碼有兩層含義。
  • 朱繼東:「中國夢」和「美國夢」的差異在哪裡?
    精彩導讀 ○曾有「英國夢」「俄國夢」「日本夢」的提出,但今天引起世界關注的是「中國夢」「美國夢」。 ○「中國夢」與「兩個百年」目標是朝著同一個方向和目標在努力。 ○與「美國夢」突出個人和金錢不同,「中國夢」強調個人命運和國家緊密相連。 ○「美國夢」強調追求一強獨大的單極世界。「中國夢」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美國夢」正變得虛無縹緲。「中國夢」將為探索人類文明多樣化發展開闢美好前景。
  • 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比較
    三、怎樣評價中國夢與美國夢 中國夢至少可以追溯到孫中山,他領導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的富強夢,只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因為不僅是旗幟,還廓清了中國夢的內涵、實現途徑及其力量之源。美國夢就是許多精英相繼闡述而進入理性和大眾層面。歷史學家亞當斯在《美國史詩》中提出:「讓我們所有階層的公民都過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國夢,這是迄今為止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偉大的貢獻。」當然,中國人更為熟悉的還是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影響了美國乃至世界。
  • 習奧會特稿| 為什麼說中國夢對美國夢是機遇而非威脅?
    思響哥按:中國夢的內涵是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中國人民幸福了,才能更好地到美國學習、旅遊、投資,購買美國貨、欣賞美國文化;中國夢是包容夢,通過實現中國夢來實現世界夢,不僅不妨礙美國夢的實現,甚至能幫助實現美國夢,而且,就其內涵而言,中國夢也與美國夢有諸多異曲同工之處。
  • 歐巴馬的弟弟,定居中國娶中國媳婦,現在成就非凡自稱不靠哥哥
    ——《周易》 隨著近幾年,中國和美國摩擦不斷,中國人民對於美國的關注也越來越多,這也讓一位美國人成為了「大紅人」,那就是美國總統——川普。川普在中國民間被戲稱為「川普」,大家有發生過。也是由於川普太不靠譜,使得不少人都懷念起了美國前任總統奧巴對於川普更多是抱著看笑話的心態來看待,可以說,這在美國歷代總統身上都沒有的。
  • 歐巴馬的親弟弟,不靠哥哥在中國開燒烤店,還娶了一個中國老婆
    可是凡事都有例外,歐巴馬和他的弟弟便是如此。歐巴馬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他的人生可以說是非常傳奇了,雖然他現在卸任了總統職務,但是歐巴馬絕對是青史留名的名人。 不僅是歐巴馬本人,就連歐巴馬的親人也同樣會被載入史冊。這是多少人都羨慕不來的,可是歐巴馬的弟弟就是一個例外。
  • 美國夢本質上是教育夢 美國孩子面臨三大改變
    美國夢到底是什麼?從美國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斐遜以創辦一所大學完成自己美國夢,到現任總統歐巴馬,美國夢乃是教育夢最真實的體現。但是美國的教育夢也面臨著變革的難題。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歐巴馬,為何不願擔當聲名赫赫的美國大法官,卻自願深入黑人貧民窟為他們免費打官司,這就是世界觀。在很多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庸俗的自我主義的人眼裡,歐巴馬的所作所為,不是傻瓜,至少也是蠢貨。但時間的長河流淌過去了,一切的付出都會被歷史銘記,美國人民選擇了歐巴馬。  歐巴馬的美國夢實現了,這是美國夢乃是教育夢最真實的體現。
  • 張維為:中國夢比美國夢更精彩
    美國夢下滑,中國夢強勁上升中國夢和美國夢都包含生活和政治兩個層面。在生活層面,兩者差別不大,兩國的百姓大都相信通過誠實的勞動,自己的生活可以變得更加美好。過去30多年中,至少已有超過美國人口總數的中國人實踐了這樣的夢想。但在政治層面,中國夢和美國夢存有相當的差別。
  • 中國夢區別於美國夢的七大特徵
    在十二屆人大會議上,習主席全面闡述了「中國夢」,熱議如潮。然而要透徹理解「中國夢」就是給中國人民量身定做的「一雙鞋子」,只有穿上它才舒適,才輕快,才青春煥發,才健步如飛,那麼最好的視角就是與著名的那雙美國鞋子——「美國夢」來比較一下。   迄今為止,敢以國家來「做夢」的只有中國和美國這種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