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明白的是,馬謖為什麼放棄有水源的地區而選擇去山上安營紮寨,而且還不聽軍師王平的苦苦勸告,最後被敵人斷了後路,來了個甕中捉鱉。
諸葛亮當初派馬謖來鎮守街亭,他曾多次告訴過馬謖街亭對蜀漢來說相當重要,就好比是蜀漢軍事上的屏障,不能麻痺大意,馬謖說自己熟讀兵書自有分寸,一個小小的街亭根本就不用放在眼裡,他甚至還覺得諸葛亮太囉嗦,諸葛亮交代完一切之後還是不放心,最後判了軍師王平從旁邊督促馬謖。
馬謖帶領大部隊來到街亭,他竟然放棄了山下有水源的地區,而去選擇去山上安營紮寨,王平一看情形不對,便苦苦相勸於他,他告訴馬謖,如果敵人來了,看到你在山上安營紮寨,很容易斷你後路,斷你軍糧,斷你水源,這樣你就如同甕中之鱉,任人宰割,馬謖不聽,依然堅持自己的真理,在山上安營扎,王平沒有辦法,只好向馬謖要了5000軍隊,任自己調遣,然後來到山下有水源的地區安營紮寨,如果有緊急情況,好接應馬謖。
在山上安營紮寨有什麼道理?
馬謖也算是熟讀兵書的人,他並非一介莽夫,再說和諸葛亮又有特殊的感情,諸葛亮很是信任他,而街亭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當地地形山不高也不陡峭山下地形也不狹窄,馬謖的防守難度極大,野戰打不過的話,這一戰也很難取勝。 馬謖即使不上山,守住也極其困難。加之諸葛亮強調這是取得北伐勝利的關鍵,使得馬謖想盡辦法也要做到最好,而不是只是在山下與魏軍死拼拖住魏軍,馬謖想的就是能取得這一站的勝利且將這一戰贏得完美。即使想到會有被斷絕水源的危險,也要拼死一試,置之死地而後生。
馬謖這樣想也沒有錯,但是他錯就錯在過分的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士兵們對自己的信任,這一仗讓司馬懿鑽了空子,當初馬謖在諸葛亮面前立下軍令狀,諸葛亮雖然心疼馬謖,但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最後,諸葛亮揮淚將其斬殺,並在文武北宮面前寫下一份意味深長的檢討書,作為對自己的懲罰,街亭失手給了在風雨飄搖中的蜀漢又一句重拳,諸葛亮心如死灰,但是他還是想儘自己的最大努力來挽救局面,我覺得街亭失手就是蜀漢走向滅亡的轉折點
結束語:諸葛亮不是神仙,他雖然派了馬謖去鎮守街亭,但是他深知階層的重要,就好比是一個駕駛技術不行的人,派了一個技術高超的人在副駕駛上指揮,但是這個人卻不聽副駕駛上人的話,一意孤行,最後車毀人亡,劉備在臨終之時抓著中國人的手告訴他馬謖這個人不可重用,因為他喜歡紙上談兵,沒有真才實學,諸葛亮不聽所以馬謖街亭失手,諸葛亮有很大一部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