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利用3D列印方法在柔性壓電陶瓷複合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2-16 騰訊網

壓電材料具有將機械力轉換為電荷的出色能力,反之亦然。壓電陶瓷如鋯鈦酸鉛,鈮鎂酸鉛-鈦酸鉛等已被廣泛應用於傳感器、致動器、換能器和能量採集器。然而,陶瓷材料本身是脆性的。對於傳統陶瓷材料而言,機械柔韌性和壓電性是兩個相互矛盾的屬性,提高一種性能通常會損害另一種性能。例如鋯鈦酸鉛基陶瓷具有較高的壓電性能,但由於其固有的脆性,鋯鈦酸鉛基陶瓷不適合直接集成到柔性電子器件中。為了拓寬壓電材料在柔性感知等領域的應用,需要開發出兼具機械柔韌性和對環境機械振動或外界刺激做出響應的柔性壓電陶瓷複合材料。

圖1. 3D列印設計壓電複合材料的示意圖以及實物圖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董蜀湘課題組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製備了一種具有高機電耦合和壓力敏感的聚合物基柔性壓電陶瓷複合材料,可以實現任意網格形狀的設計製備。實驗結果表明,通過該方法列印設計的壓電複合材料具有設計靈活性和機械柔韌性的特點,3D列印的壓電複合材料可以拉伸至超過3倍於材料本身的長度而不斷裂;被壓縮到最大80%的應變後,去除外部載荷後仍可以迅速恢復到其初始形狀。通過將壓電陶瓷與銀納米顆粒相結合設計成壓電半導體異質結結構,極化後的壓電複合材料的壓電電壓係數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可以達到400×10-3 V m N-1。進一步研究發現,極化後的3D列印壓電複合材料對手指輕微敲擊都有很高的感應靈敏度,並且對自由掉落物體的衝擊具有較大的電壓響應;通過機電耦合作用,可以有效地將輸入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並且無需使用任何電荷存儲單元即可點亮20個商用紅色LED燈。這項研究成果有望在未來的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機器人柔性感知和生物信號識別等,以及機械能量回收方面具有重要應用潛力。

圖2.(a)砝碼衝擊試驗的光學圖像;(b)砝碼衝擊試驗的實時電壓輸出響應;(c)極化後3D列印壓電複合材料受到外界刺激示意圖;(d)20個紅色LED燈被點亮前後的光學圖像

該成果目前在線發表於國際重要期刊《納米能源》(Nano Energy)。論文題目為:3D-printed flexible, Ag-coated PNN-PZT ceramic-polymer grid-composite for electromechanical energy conversion(DOI: 10.1016/j.nanoen.2020.104737)。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工程與科學系2018級博士生王澤環,董蜀湘教授是論文通訊作者。合作者還包括南方科技大學汪宏教授、濟南大學青年教師郇宇。這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51772005,51132001)資助、磁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支持。

來源 北京大學工學院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20302949?via=ihub#bib30

喜歡就點「在看」,開啟價值時刻!

相關焦點

  • 新型壓電複合材料:性能更好!
    導讀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柔性聚合物載體支撐的壓電泡沫陶瓷,有望將通過標準的壓電複合材料採集機械能與熱能的能力提高10倍。通過壓電材料,我們可以利用機械形變產生電場,也可以利用電場產生機械形變,它為機械能與電能之間相互轉化提供了一種途徑。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一文了解無鉛壓電陶瓷
    壓電陶瓷利用其材料在機械應力作用下,來引起內部正負電荷中心相對位移而發生極化,導致材料兩端表面出現符號相反的束縛電荷即壓電效應而製作,具有敏感的特性。發展無鉛陶瓷的目的在於研究人員致力於獲取既具有令人滿意的使用性能同時兼具良好環境協調性的壓電陶瓷,要求材料體系本身不含有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損害影響的物質,在製備、使用及廢棄後的過程中不產生可能對環境有害的物質。
  • 谷市場研究 l 可低溫3D列印的超高彈性生物陶瓷骨再生支架材料
    生物活性陶瓷是指能夠促進骨、軟骨等新組織生長的材料。除了包含生物活性材料之外。通過這類生物陶瓷材料製造骨再生組織工程支架時,要求是陶瓷材料相對堅硬,能夠促進細胞粘附,並具有骨誘導性,骨傳導性和/或軟骨生成活性。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在特定的分化培養基條件下支持成骨和軟骨形成。
  • 科學家設計出新陶瓷壓電材料,電致應變值達1.3%
    壓電材料是一種被施加電場時會改變形狀的材料,具有廣泛應用,其中一個焦點壓電材料陶瓷成本低廉,可惜的是電致應變值很低,導致效率不佳。現在印度科學家設計出電致應變值比以往還要高2 倍的新陶瓷壓電材料,將使感測器或驅動器有更便宜的材料選擇。
  • 李永祥研究員:漸行漸近的壓電發電技術
    科研人員利用壓電發電技術,正在力圖使它成為現實。 將無處不在的機械振動能轉變為電能 其實,能量無處不在。我們每天跑步、跳躍、行走、活動,不斷產生機械振動能。壓電發電技術瞄準的正是這些不起眼的能量,將其收集起來有效利用。 當然,「讓人類自己發電」還遠不能涵蓋壓電發電技術的全部。
  • 福建物構所利用光固化3D列印技術研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陶瓷新秀——鐵電陶瓷與壓電陶瓷
    陶瓷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與杯壺碗碟之類的日用器皿聯繫在起,其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它已成為發展工農業生產和現代新技術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連兒童玩具裡也用上了陶瓷元件。在古老的陶瓷大家族裡增添了不少新成員,鐵電陶瓷和壓電陶瓷就是這大家族裡的後起之秀。
  • 巧婦不再難為無米之炊 3D列印材料大觀(全文)_3D印表機_辦公列印3D...
    增材成型也叫堆積成型,主要利用機械、物理、化學等方法,通過有序地添加材料堆積成型的方法。    生產成型指的是利用材料的活性進行成型的方法,自然界中的生物個體發育都屬於生長成型,隨著活性材料、仿生學、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生長成型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 常用的壓電材料有哪些_壓電材料的特點_壓電材料的應用
    利用壓電材料的這些特性可實現機械振動(聲波)和交流電的互相轉換。因而壓電材料廣泛用於傳感器元件中,例如地震傳感器,力、速度和加速度的測量元件以及電聲傳感器等。這類材料被廣泛運用,舉一個很生活化的例子,打火機的火花即運用此技術。
  • 的室溫熱電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缺陷工程優化AgBiSe2的室溫熱電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12-2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可自修復可拉伸3D列印印刷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摩擦納米發電機
    可自修復可拉伸可3D列印印刷的液態金屬彈性體複合材料摩擦納米發電機很難獲得柔軟且可導電的材料。創建一個可以承受損害的電路甚至更難治癒。但是,對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來說,這類創新只是辦公室的另一天。
  • 3D列印的超材料:具有新穎的光學特性!
    具有3D列印功能的蜘蛛機器人(圖片來源:西門子)3D列印的物體(圖片來源:Mark Stone / 華盛頓大學)然而,3D列印技術的新進展,使得在更小的尺度上創造更多的超材料形狀和圖案變得可能。製造流程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研究人員們開發出的製造方法都表明,3D列印技術有望拓展幾何設計與複合材料的範圍,帶來具有新穎光學特性的設備。在一個案例中,研究人員們從飛蛾複眼中汲取靈感,創造出一種半球狀設備,能以選定波長從任何方向上吸收電磁信號。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行業資訊』連續碳纖維複合材料3D列印在智能自感應零件中的應用潛力
    荷蘭的研究機構Brightlands Materials Center 目標是利用增材製造-3D列印能與碳纖維複合材料製造自感應式零部件,並利用兩種技術的優勢來獲得更有效的結果。下一代智能材料自感應是材料充當傳感器並收集有關其自身狀況的信息的能力。
  • 鈣鈦礦材料的製備方法含溶膠-凝膠法、水熱合成法、高能球磨法
    /鈦酸鋇/水滑石複合薄膜7)BMI雙馬來醯亞胺|鈦酸鋇複合材料Bismaleimide/BaTiO3複合材料,BMI雙馬來醯亞胺雙官能團化合物描述:雙馬來醯亞胺/鈦酸鋇複合材料介電性能的研究,以雙馬來醯亞胺(BMI)為樹脂基體,壓電陶瓷BaTiO,為功能填料,採用澆鑄的方法製備了BMI/BaTiO3複合材料。
  • 直接使用原子筆繪製柔性電路!基於石墨烯/碳黑納米等複合材料
    直接使用原子筆繪製柔性電路!基於石墨烯納米片/ MWCNT /碳黑納米複合材料包含導電墨水的筆可以在各種表面上繪製電路-甚至是絲瓜絡(在此可見)。導電油墨是在表面上印刷柔性電子電路的絕佳工具。柔性電子產品廣泛用於生物傳感器,電子皮膚和能量存儲等應用中。生產這樣的設備的最新進展包括可以在表面上畫電路的筆,而無需印表機。這些筆可以在各種紋理上書寫,有些甚至可以在不適合列印的粗糙或不規則表面上繪畫。但是,很難製造出能保持良好電路書寫性能的原子筆,因為筆尖會堵塞。另一個挑戰是這些系統中通常使用的金屬油墨製造成本高昂。尚不清楚這些筆和墨水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否穩定。
  • 陶瓷應用新領域—電子陶瓷
    陶瓷材料取得巨大發展  回顧我國壓電陶瓷行業的發展,20年前只有山東大學、清華大學、華南工學院、天津大學、四川大學、上海科大等幾所大學設有壓電材料及應用的專業,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中電科技集團第7研究所和第26研究所等建有壓電陶瓷材料和應用研究室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弛豫鐵電單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二十年前,高壓電、高應變、高機電耦合係數和高貯能密度鈮鎂酸鉛-鈦酸鉛 [Pb(Mg1/3Nb2/3)O3-PbTiO3,PMNT]和鈮鋅酸鉛-鈦酸鉛[Pb(Zn1/3Nb2/3)O3-PbTiO3,PZNT]弛豫鐵電單晶材料問世,被《Science》評價為「壓電陶瓷發現五十多年以來一次激動人心的重大突破,對醫學超聲成像
  • 研究人員為可穿戴電子設備開發可供電的3D列印新型汗蒸膜
    為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研究人員將開發進一步向前邁進,尋找一種充分利用影片所利用汗水的方法。為此,他們設計並創建了由八個電化學電池(EC)組成的可穿戴式能量採集設備,在其中,他們將3D列印膜用作電解質。吸收水分後,每個EC可以產生約0.57伏的電,並且該設備總共產生了足夠的能量來為發光二極體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