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周亞夫是如何死於一雙筷子之下的?

2021-02-07 仗劍行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我,做個博古通今的美男(女)子↑↑↑


名將周亞夫之死


周亞夫為人不愧為忠貞,奈何漢景帝卻是巨奸。在集權時代,即便像漢景帝這樣造就「文景之治」的皇帝,也是相信不得的。




公元前143年的一天,未央宮內肉味撲鼻,酒香四溢,原來,漢景帝劉啟要宴請條侯周亞夫。宮殿之上,歌舞昇平,氣氛和諧。與往日不同的是,有一個14歲男孩兒——太子劉徹。

待到酒宴開始,周亞夫才注意到,自己案幾之上的肉並沒有切成肉塊,而且也沒有筷子。周亞夫以為負責酒席的官員失誤所致,臉上立刻顯露出不悅的神色,回頭向他們索要筷子。

景帝冷笑著說:「此不足君所乎?」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可以看出景帝對周亞夫的表現是不滿的。

周亞夫聽出皇帝的語氣有些譏諷不滿之意,但是不明白為什麼,難道僅僅是因為他索要筷子?

太子看著這位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尷尬略有些惶恐的周亞夫,只好摘掉帽子,告罪請退,快步離去。看著離去的周亞夫,景帝憤憤不平地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周亞夫是開國大將、初漢名臣周勃的兒子,其生於將相之家,精通韜略,長於治軍,頗有其父周勃之風。


公元前174年,周亞夫駐軍細柳(今鹹陽西南、渭河北岸)抵禦匈奴入侵,漢文帝劉恆親自視察細柳營並勞軍。由於「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軍士不許皇帝隨意入營,不許皇帝馬車在軍中急馳,漢文帝也必須遵守軍中之令。一身戎裝的將軍周亞夫以軍禮參見文帝,而不行君臣之禮,文帝大受震動。出了軍門,眾臣皆驚。文帝卻說:「嗟乎!此真將軍矣!」


文帝在臨終之時,特意囑託兒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封周亞夫為車騎將軍,如果天下有危急,講原則周亞夫可以帶兵擊之。

文帝駕崩以後,漢景帝即位,周亞夫升任車騎將軍。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吳、楚為首的諸侯七國之亂爆發。周亞夫被任命為太尉,領軍東進與叛軍作戰。


出發前向景帝提出用梁王劉武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糧道的戰略,得到景帝的認可。


在實際作戰中,梁軍受到吳楚軍壓迫,不停向周亞夫求救,但周亞夫按兵不動,用輕騎兵截斷了吳楚軍的糧食供給。缺糧的叛軍反撲未果,終於崩潰。叛亂歷時三個月即被平息。但周亞夫也因周亞夫的堅守不救同梁王劉武關係惡化。


七國之亂被平定後不久,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丞相。丞相統領百官,輔治天下,需要精通權術,需要懂得權宜。周亞夫性格直爽,忠於職守,堅持原則,他的相權又豈能不和獨裁的皇權發生激烈衝突?


太子的母親慄姬失寵,景帝要廢掉沒有過失的太子劉榮。周亞夫從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據理力爭,堅決反對,景帝不悅,心生嫌隙。


景帝因竇太后之請,想封王皇后的兄長王信為侯,周亞夫以高祖劉邦遺詔「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為由,回絕了景帝和竇太后。


還有景帝想封歸降漢朝的匈奴王徐盧等五人為侯,周亞夫認為這些人背主失節,又不同意。


再加上梁王劉武因為七國之亂時周亞夫固守不救對其心生怨懟,便在竇太后面前說周亞夫壞話,周亞夫這就樣漸漸失寵於帝家,遂藉口有病,請假不上朝。景帝趁機免掉周亞夫的丞相一職。




可是,景帝仍然對這個功高蓋主、名盛一時的周亞夫心懷顧忌放心不下。為了試探一下周亞夫,景帝煞費苦心,終於想出這條妙計——宴請免官的條侯周亞夫。如果周亞夫姿態恭順,也許會考慮讓他做劉徹的輔政大臣。反之,這頓飯就成了「鴻門宴」。

如此「怠慢」功勳元老,周亞夫對這些負責宴席的官員有些不滿,雖然有些小家子氣,可也在情理之中。可周亞夫哪裡知道,這正是景帝設下的一計。


面對景帝的嘲諷,周亞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什麼過錯,更難讓他心服口服。周亞夫的道歉,不過是出於對皇權的敬畏,出於對景帝的尊重。


其實,這本是件小事,可是如果通過這件事,把周亞夫與太子劉徹聯繫起來,問題就複雜了。何況,這本就是景帝設下的一計,其結果理所當然的就是上綱上線。




皇帝想要辦一個臣子,是易如反掌的。終於,有一件事讓景帝抓住了周亞夫的把柄:


周亞夫之子為周亞夫準備後事,私自購買五百具盔甲準備陪葬用,因苛待僱工,未給工錢被告發。因按漢朝法律,買賣兵器按謀反罪論處,此事遂牽連到周亞夫本人。


漢景帝譴使詢問,周亞夫卻拒絕回答。於是景帝命令廷尉以謀反罪審理此案。廷尉責問曰:「您想要造反麼?」周亞夫申辯:「臣所買的軍用品,是陪葬用的器具,怎麼說是造反呢?」廷尉竟回道:「您縱使生前不造反,也打算在死後造反!」於是更加威逼。周亞夫自知「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亦知絕無活路,不願受辱,乃絕食五天,吐血而死。其妻得知後於家中自殺。封國也被廢除。

一年後,景帝命周勃少子周堅襲爵,改封平曲侯。十九年後,周堅死,諡共侯,子周建德襲爵,官至太子太傅,漢武帝元鼎五年因酎金獲罪(其實就是漢武帝藉口削藩),封國再被廢除。

果然是伴君如伴虎,不管如何忠心,如何有才能,作為人臣的生死全在統治階層一念之間。而越是耿直不會阿諛奉承的人也是死的越快死的越悽慘。



【多動腦不會老】


朋友給我找了個新住所。今天他帶我去看了那所滿是灰塵的小套間,不好意思地說:「這裡的租客半年前死了,之後再也沒人住過,所以房租才不貴。不過他跟你一樣都是個文學愛好者,喜歡讀書看報什麼的,他留下的書你都可以看。」
我租下了這裡,當晚粗略地翻了一遍這個文學愛好者留下的書籍,半夜就逃離了這裡,請問為什麼?

相關焦點

  • 周亞夫:從「細柳營」到「莫須有」
  • 李斯與周亞夫,忠臣的悲哀,功成名就卻惹來禍端
    李斯與周亞夫或許就是維護皇權至高的犧牲品。周亞夫,一個活得極為大開大合的人物。在較為正式的歷史記載中,他的一生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汙點。這無疑是極為難得和可貴的。雖然他最後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了個不完美的句號,但他的一生經歷仍有許多值得了解的地方。在我們今天看來,他或許是在權力的鬥爭中失敗了,畢竟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會是萬劫不復的災難。
  • 中國傳統筷文化:筷子如何象徵政治,又是如何影響中華文化的?
    在商紂時期,紂王曾經命人為他私自打造了一雙象牙做的筷子,這件事被大臣箕子知道後, 箕子便開始擔憂紂王有生活腐化奢侈的苗頭,因為紂王已經有了象牙筷子,而為了更好的配套使用,就會想要擁有犀玉酒杯;現在用象牙製作筷子,那麼不久便不滿足於普通的食物,進而想要吃大象和豹的胎;這樣天天想著吃奇珍異品,用品華貴奢侈,便會只想著自己享樂,會荒廢朝政,不知進取。
  • 皇帝請他吃飯,卻不給筷子,席散後,皇帝:此人不能留!
    其實「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出自西漢時期的周亞夫,他是西漢開國功臣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在漢文帝後二年,周亞夫襲父爵做了西漢的絳侯,一開始的時候周亞夫只是在河內郡守,但是許負曾給他看過相
  • 漢景帝重用周亞夫平定八王之亂,作為元老的周亞夫為何不得善終?
    周亞夫自己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事實上,周亞夫自己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這一點早在漢文帝在位時期就已經體現出來了。周亞夫自己作為將軍,對待士兵非常嚴格。而有一次,漢文帝想視察周亞夫所統率的漢朝軍隊,但是漢文帝自己卻在軍營門口被攔下。而理由是因為周亞夫不允許任何沒有拿著將軍手令的人進入到軍營之中。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評歷史名將,例如我身邊很多人都會討論白起與李靖誰厲害,韓信和樂毅誰厲害等等。這種討論歷史名將的話題不止在現在有,在古代也有類似的。唐宋兩朝就對古今名將做出了一個大概的排名,設立了武廟。管仲、田單、趙奢、李牧、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吳漢、馮異、耿弇、段熲、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王猛、長孫嵩、王鎮惡、吳明徹、斛律光、于謹、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裴行儉、郭元振、張齊丘、郭子儀。宋朝武廟宋朝武廟於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確定下來。
  • 軍事史上,哪些名將死於無名之輩之手?
    戰爭是殘酷的,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些死亡的大部分都是無名小卒,他們的死成就了那些彪炳千古的名將們,但沒有人記住他們的名字。但凡事都有例外,那些叱吒風雲、敢於百萬軍中取敵上將首級的名將們,也有許多卻因為各種意外死於無名小卒之手,不能不說這既是一種悲壯,也是一種悲哀。
  • 嶽飛莫須有,韓信兔死狗烹,這六個歷史名將都含冤而死你知道嗎
    嶽飛莫須有,韓信兔死狗烹,這六個歷史名將都含冤而死你知道嗎俗話說,亂世出英豪。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83個王朝,朝代的更替總免不了戰爭,所以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也是層出不群,例如程咬金、秦瓊等人。秦瓊以及程咬金侍奉的唐太宗是一位明主,他們在江山安定之後,成為大唐重臣,得以善終。但是歷史上更多的皇帝卻是「卸磨殺驢」,在江山安定之後反而誅殺有功之臣。今天小編就來盤點歷史上6位含冤而死的名將。
  • 大漢同姓王生死窩裡鬥,首惡伏誅,奇兵奇謀,平叛首功當屬周亞夫
    無奈之下,景帝聽從晁錯的削藩建議,原以為重壓之下,各子弟能認清大局,安分守己,卻不知別人認為那是性命攸關的大事,後退一步便有滅族之禍。於是,吳楚七國之亂終於爆發。 景帝還以為袁盎這次一定能和談成功,反而讓名將周亞夫在原地待命,等了幾天,都沒有袁盎的消息。正好周亞夫派校尉鄧公前來匯報軍情,景帝便問起議和一事,鄧公說:「吳王蓄謀造反已有好幾十年,怎麼會因為殺了一個晁錯就罷兵呢!」 後來景帝袁盎逃回來,說吳王不肯罷兵,景帝埋怨了袁盎幾句,升鄧公為城陽中尉,讓他回報周亞夫,伺機進兵。
  • 「一雙筷子吃天下」可休矣
    從病毒傳播的角度來看,大家用自己的筷子同吃一道菜,唾液融入飯菜中,病毒很容易在共餐者之間傳播。因此,公筷公勺、分餐制對疫情防控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  公筷公勺、分餐制是歷史演進的結果,但要改變舊習並非易事。記得非典時期,鍾南山院士當時就提倡用分餐制替代合餐制,公筷代替私筷,以減少病從口入的機率。可為什麼17年過去了,「一雙筷子吃天下」的現象依舊常見?
  • 將軍周亞夫死得冤屈,竟是因為自己性格過於耿直!
    後期周亞夫擔任宰相這一個職位,可由於他的功勞遠遠大於君主,又因為他這個耿直的個性,皇帝處死了他。他就是這樣一個存在,他對道教信仰,卻又由於居功過於君主而死,令人驚嘆。周亞夫管理起自己的軍隊那叫一個嚴格。就是因為他管教得好,所以當初匈奴試圖發生什麼戰亂的時候,馬上被平定下來。周亞夫在那個時候就是個這麼不可一世的人。可他的結局也真是令人意外,過於悲慘。
  • 史上第一將門家族,名將輩出卻屢屢慘死,後人成為中華第一大姓
    歷史上有許多有名的將門家族,他們代代忠烈,與國休戚,如秦代的蒙家,宋朝的種家、楊家,若說出名將最多的家族,還得是隴西李氏。隴西李氏起源於秦國隴西郡守李崇,後輩中出了個李信。李信是秦王嬴政時期的少壯派將領,深為秦王喜愛。
  • 名將李廣被譽為「飛將軍」,鎮守邊關戰功無數,為何一生無法封侯
    在七國之亂中,雖然朝廷軍與梁軍共同對抗吳楚聯軍,但劉武仍舊被以周亞夫為首的朝廷權貴猜忌。劉武被吳楚聯軍攻打得岌岌可危時,曾派人向駐紮在昌邑的周亞夫大軍求援,卻遭到周亞夫的拒絕。所以劉武與周亞夫是出於極端對立的狀態,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李廣作為周亞夫麾下的大將,不但接受了劉武的宴請,還結納了將軍印,這就犯了政治上的忌諱。
  • 西漢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
    西漢的兩百多年間一直與匈奴戰爭不斷,在此期間,成就了不少名將。一、韓信韓信(約前231年—前196年),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漢初三大名將之一,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沒有得到重用轉而投奔劉邦,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率軍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率軍北上降服了燕國
  • 《抖音》一個碗一雙筷子三個勺子什麼意思​
    抖音一個碗一雙筷子三個勺子是新出的梗,也是一款系列的圖片,這個系列的圖片特別火,但是有的人看到之後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小編今天帶來的就是抖音一款碗一雙筷子三個勺子真正的含義,下面有詳細的介紹哦。,小編今天帶來的就是抖音一款碗一雙筷子三個勺子真正的含義,下面有詳細的介紹哦。
  • 德保中餐文化①:一雙筷子的規矩
    千年甘苦史,盡在雙筷間。,多雙筷子」當孤獨時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和你一起承擔一雙筷子,七寸六分拿在手裡,烙在心上筷子使用禮儀中國乃禮儀之邦,文明禮儀古來有之。筷子就是餐桌上「禮」的象徵,筷子的拿捏方式、擺放方向都成了家教的象徵。蔡元培先生曾說過,「一個在中餐場合優雅使用筷子的人,離開餐桌的時候,他成為君子的概率是極高的。」筷子的正確打開方式筷子的正確拿法是大拇指和食指拿住筷子上端。
  • 名將嶽鍾琪的一生是怎麼樣的?最後結局如何?
    但是,也有一些名將能臣或者因為作戰失利,或者因與君王反目,或者因為戰前籤訂「生死狀」而被殺或者自殺。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李牧被趙王遷怒殺,周亞夫被漢景帝冤死,于謙被明英宗冤殺等等歷史事件常常讓人唏噓慨嘆;秦國名將蒙恬被迫吞毒而亡;項羽被困無解,烏江自刎;名將袁崇煥給崇禎皇帝立下五年平遼生死狀等等。常言道,英雄不問出處。但是,英雄也往往不計歸路。
  • 皇帝設宴款待大臣卻不給筷子,大臣走後,皇帝說:此人不能用!
    漢朝在我過所有的王朝中算是比較強盛的,漢朝有名的將軍有很多比如說衛青,霍去病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周亞夫。可能相比於衛青周亞夫的名頭要小一些,但是他的功績卻不能讓人忘記,因為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
  • 他是大明最狂的名將,最後成抗倭第一將,還打的豐臣秀吉鬱鬱而終
    作為學歷史,我們覺得有必要認真讀一讀明史。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留下了很多故事。明史裡有稀奇古怪的皇帝,有匪夷所思的案子,還有可泣可歌的文臣,以及個性使然的武將。所以說,明史值得一讀。當然,關於明朝的各種作品很多,也有各種解讀,不過大多都是固定的思維模式,而講故事也都是固定的觀點。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最近翻看明朝武將史。
  • 中國真正的筷子大王,一年賣出4億雙,靠一雙筷子幹到全球第一
    在中國,有靠一瓶水營收200億的農夫山泉;也有靠一副耳機賣出6500萬的1MORE巨頭,同樣也有靠一雙筷子打天下的雙槍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筷子行業巨頭,每年有4億雙筷子、1000萬片砧板、70多億根牙籤產自雙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