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副墨之子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楝樹旁邊中學操場的西北角,有一棵苦楝樹,我是去年春天看到它開花才留意到的,以前竟然視之不見,一直以為它是槐樹。楝樹開花是淡紫色吧,仰頭望著,一簇簇小花在綠葉間微微搖動著,花葉都是細細碎碎的,讓人覺得溫柔。後來了解物候,記得它是江南二十四花信風最後一候,「以為寒絕」,楝花開在春末夏初,花謝後寒氣散盡,便是夏天了。
現在楝樹結了果,一串串青色的小果子垂掛在枝頭,我跳到第四次才摘下來一個,楝樹果實尚未成熟,飽滿多汁,外皮上有一些淡黃色近乎白色的斑點,用指甲掐開,果肉緊緊貼在核上,有點像極小的冬棗,初聞似有澀感,再聞只覺清香如草坪修治過後的青草氣味。它成熟後是黃色的,就是苦楝子,聽這名字應該是苦的,所以我沒嘗,真沒有神農嘗百草的精神。搜索記憶,苦楝子一般只以四川出產的入藥,川楝子方為道地藥材。看藥書的時候,大部分藥都不認識,脫離了植物的生長環境、特性特點,學藥便如盲人摸象,不免盡信書且不得其法了,神農嘗百草亦是在觀察、揣摩草木特點的基礎上的。原來家附近就有這麼一棵楝樹,而且是開花結果的雌樹,據說雄樹「根赤無子」。
楝樹之得名,李時珍引《爾雅翼》說楝葉可以練物,所以名楝,其子小如鈴,熟時黃色,名金玲。楝葉如何練物沒有說,這一頁右下角記載枝葉搗汁外用可治蜈蚣蜂傷,還在網上看到其葉可用來漂染、洗滌絲綢製品,故取名為楝;陶弘景說世人端午節取楝樹花葉佩戴,雲闢惡。但百科顯示《爾雅翼》原文又說子可以楝,可能是指楝子能驅蚊殺蟲吧。鳥雀吃不吃楝子,看到的說法不一,或許跟是否成熟有關,但莊子說的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古注認為練實即指苦楝子。《荊楚歲時記》又說蛟龍畏楝,端午以楝葉包粽投江以祭屈原,這就好玩了,鳳凰食楝子,而蛟龍畏楝。不過,這記載也從暗和了苦楝子能殺三蟲(泛指各種寄生蟲)的作用吧。一個楝(練)字,真能表明它對人的實用性啊。但據說苦楝樹上不生蟲子,有的甚至連螞蟻也沒有,它的周圍也不易生長其他樹木,看來它的特性對這些多少有影響。照這麼看,楝樹顯得有點孤獨了,民間認為它的諧音不吉利,與「苦戀」或「可憐」相近,也有認為它向陽而生、有其積極寓意的。至於它的實用價值,園林綠化方面在經歷了自發砍伐以後又開始有所展開,樹幹可做木材建材,果核仁可提取生產潤滑油、肥皂等;根皮、花葉和子皆入藥,在農村曾是隨手可得的藥材,才是苦楝樹給人留下獨特記憶的方式。
楝樹喜歡溼潤、溫暖的氣候,不挑土壤,花期4~5月,花謝則寒絕,果期10~12月,苦楝子要入冬才成熟採收吧。看飲片圖,青果上白色小點在成熟曬乾後會變為深棕色小點,曬乾的果肉是鬆軟的,呈淡黃色,種子有兩個,是黑棕色長圓形,這個我倒沒注意是兩個種子,掐開後就心急扔掉了;既然兩個種子,炮製時劈成兩半很方便。它的實、根皮等都是苦寒的,可以清肝洩熱利水。《本草綱目》說楝實能小腸、膀胱之熱,引心包相火下行,(加之能通利小便水道,使邪有出路)因而是心腹痛及疝氣的要藥。疏肝則能理氣止痛,但必須辯證疼痛、疝氣是寒還是熱,然後予以相應配伍,例如寒疝常配吳茱萸。殺蟲藥也往往用到苦楝子,且苦寒即能入肝、破肝氣,因而祛瘀止痛。農村人也有用單味苦楝皮來殺蟲,或治療跌打損傷、肝氣鬱結不通的,這需要有經驗的人酌情使用。我在苦楝皮下附的一篇筆記(圖8)中看到民間的應用,文風接地氣,因地取材的自然療法,是人的本能和經驗的結合,很多動物都懂得憑本能來找藥自救。照此看來,根皮的偏性應該比苦楝子要小,而且不必非要川楝子,隨地取材的生長於在本地水土中,不那麼容易傷人的。但是,脾胃虛寒的仍需謹慎。好啦,因為跳起來抓取了一顆楝樹果實,回來後便要找資料,整理出一篇筆記。家附近還有何首烏、葎草、女貞子等,以後慢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