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中國畜牧業協會在浙江嘉興召開了中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論壇發表的那則關於「全國範圍內已經有超1000家房企轉行養豬」的言論登上熱搜。
相信,大部分人看到這樣一個數據的時候都會感到相當震驚。
要知道,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房地產行業可是被譽為咱們國內最能賺錢的行業。甚至還吸引來了包括茅臺、五糧液、娃哈哈、海爾、海信、美的、海底撈、國美和蘇寧等大批知名企業不惜花費重金,也要跨界來分一杯羹的。
如今,這劇情怎麼就翻轉了?
開發商為什麼會扎堆養豬?
其實,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並不是什麼難事。
簡單來說,不過四個字——有利可圖。
那麼,養豬到底能掙多少錢呢?
網上有人算了一筆帳:以一頭300斤的豬為例,從最開始花大約1500元買一頭豬崽,到8個月後出欄賣出6000元左右,除開1500元的飼料成本後,基本上可以淨賺3000元左右。
而一瓶飛天茅臺「終端零售價格」大概是1300元左右,除開其營業成本和各種稅費後,利潤大概在900元左右。也就是說,1頭豬的利潤相當於3瓶飛天茅臺的利潤了。
也難怪,在2018年公布的胡潤全球富豪榜上,會出現31家的涉農企業(佔所有企業總數的1.4%,財富總額達5791億元)。且這中間,大部分都是中國企業,共計26家。
其中,養豬業、飼料行業中共有10家上榜。
除了名列前三的東方希望劉永行家族,牧原的秦英林、錢瑛夫婦(以450億元人民幣排名266名,為養豬企業第一名),新希望的劉永好家族外,還有通威劉漢元、管亞梅夫婦,正邦林印孫,大北農邵根火,溫氏溫鵬程家族,海大薛華,雛鷹農牧侯建芳家族,泰國正大集團謝大民。
不僅如此,在今年6月份發布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作為國內豬企龍頭的牧原集團秦英林家族又以2416億元的財富值位列榜單第5名,超過眾多房地產、網際網路大佬。
據悉,僅今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營收392億元,淨利潤210億元,利潤率高達53.6%。
而與此同時,身為國內房企標杆的萬科,雖然前三季度的營收達到了2415億元,但淨利潤卻只有199億元,利潤率僅為8.2%。
與之相比,在當前「房住不炒」的大環境下,受限價、限購等各類調控的影響,房地產行業的利潤空間和發展都已經明顯落後了。
據說,為了抑制今年以來的豬肉價格上漲,讓更多養殖戶養豬,國家還發布了一系列的補貼政策。比如對2020年底前新建、改擴建種豬場、規模豬場(戶),禁養區內規模養豬場(戶)異地重建等給予一次性補貼。
各種利好加持,難怪會有越來越多的房地產大佬開始跨行入圈養豬了。
入局養豬的都有哪些房企?
事實上,早在2014年,萬達就曾宣布要在貴州投資10億元,養30萬頭豬。只不過當時它是準備以扶貧的方式切入。
隨後,恆大也在2016年宣布要投資 3 億元在貴州建立 110 多個養豬基地。
2018年5月,碧桂園則是直接發布了招聘「養豬事業部負責人」信息。不久後,其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而今年3月,萬科也是正式成立食品事業部。主要布局生豬養殖、蔬菜種植、企業餐飲三大領域。
根據萬科官網信息顯示,集團合伙人譚華傑將兼任食品事業部的首席合伙人。
緊跟著,5月7日晚間,萬科招聘小程序「萬招君」發布「招募令」,招聘包括豬場拓展經理、聚落化豬場總經理、養豬場預結算專業經理、豬場開發報建專員、豬場獸醫在內的5個社招崗位,工作地點主要在深圳。
除此之外,還有包括中糧、華潤、綠城、越秀等一眾大牌房企也紛紛加入了養豬大軍的隊伍。
據天眼查專業版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過1400家企業經營範圍同時包含「豬」和「房地產」,且身兼「房地產」和「養豬」雙重角色的企業。
從註冊資本來看,五成以上的相關企業註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另外,近九成的企業為有限責任公司,且主要分布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1.27%)以及批發和零售業(25.41%)。
其中,六成以上的企業成立於近5年。從地域分布來看,廣東省相關企業數量位居第一,佔全國相關企業總量的44%。
給市場發出什麼信號?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大量房企轉型養豬,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傳統房地產業務的發展面臨很多壓力,尤其是限價等政策下,企業的盈利指標推進相對困難。」
以曾兩次高喊「活下去」的萬科為例。
其2019年的年報數據顯示,雖然全年銷售業績達到6308.4億元再創新高,但同比增速卻下滑至個位數,僅為3.94%。
除了銷售增速下降外,當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速也僅為15.10%,相比2018年33.44%的增速,下降了近一半。
與此同時,其收入增速(23.6%)相比碧桂園(28.2%)和融創(35.7%)也存在明顯差距。
而另一邊,從2019年開始的豬肉價格上漲趨勢,已然成為整個國內市場中一個新的盈利增長點。
從房企角度來看,關注此類業務背後的盈利機會和社會效益,不僅可以彌補當下市場人口紅利銳減,市場政策風向不定,以及模式單一化給企業發展造成的短板。還能從不斷擴大的豬肉消費需求和價格上漲趨勢中獲得較大收益。
所以,「後續估計還會有很多房企參與此類業務,進而形成更好的產業鏈,也有助於房企藉此積極進行轉型。」嚴躍進說。
但拋開現在養豬不僅是一件技術活,需要面對較高的養殖環保要求和成本門檻不說,想要養好豬還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瘟疫、經常面臨虧損的風險。
諸如許多養豬企業在2018年所過的日子——受當年的非洲豬瘟影響,2018年牧原股份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20億元,同比下降78.01%;溫氏股份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9.57億元,同比下降41.38%。
外加當年高調入市的萬達,最終也在2016年決定放棄這一計劃,改為其他的扶貧形式的前車之鑑。
可知,開發商想要養豬也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
或者說,即便在某種程度上屬於客觀形勢造就,但更多估計也是是無可奈何之舉。
當然,如果這一大股來源於房地產市場的資本最終真正投入到這個市場領域,只希望在推動養豬行業的變革,提高生豬產能穩定性的同時,能真正實現咱老百姓期盼豬肉價格降低的願望,而不是重複上演「房地產市場中,只能當根任人收割韭菜」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