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2020年豬企大賺,超千家房企跨界養豬。
前有恆大造車,後有碧桂園造機器人,萬科也養起了豬,地產企業可謂跨界不斷。顯然,造車和造機器人不論在時間成本、資金成本都遠高於養豬,技術壁壘更是天差地別。加之疫情之後豬價高企,多家房企打起了養豬的主意。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過1400家經營範圍同時包含「豬」和「房地產」,且身兼「房地產」和「養豬」雙重角色的企業,大多實力雄厚。從註冊資本來看,5成以上的相關企業註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另外,近九成的企業為有限責任公司,且主要分布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1.27%)以及批發和零售業(25.41%)。
房企跨界養豬與主營業務無半點關係,看重的自然是背後的市場盈利點,但這其中有哪些風險需要注意?從我國肉蛋奶的需求量來看,不論是房企還是其他企業,跨界養豬在2021年又是否是門好生意?
超千家房企跨界養豬
房企跨界經營並不罕見,但是近年來跨界養豬的房企數量之多令人咋舌,且2020年跨界養豬的企業尤其多。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過1400家經營範圍同時包含「豬」和「房地產」,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企業。
其中,六成以上的企業成立於近5年。從地域分布來看,廣東省相關企業數量位居第一,佔全國相關企業總量的44%。
在近期舉辦的中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論壇暨首屆生豬產業峰會上,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也透露,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僅從房地產過來跨界養豬的企業就超過1000家。
房企跨界養豬要從2014年說起,彼時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宣布斥資10億元養30萬頭豬。當時有人問王健林如何看待養豬業,王健林自信地答道:」養豬還是容易的嘛,總比蓋五星級酒店容易多了。「然而僅僅一年的時間不到,萬達的養豬場就已慘澹收場。
萬達雖養豬失敗,但卻引得更多的同業進入養豬行業。2016年,恆大宣布要投資3億元在貴州援建110多個養豬農牧基地。2018年5月,房地產龍頭碧桂園也開始公開招聘「養豬事業部負責人」,同年6月,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除此以外,中糧、華潤、綠城等一眾企業也紛紛加入養豬的隊伍。
2020年3月,萬科正式成立食品事業部,在業務開展初期,主要布局生豬養殖、蔬菜種植、企業餐飲三大領域,正式進軍養豬業。
2020年5月7日,萬科招聘小程序「萬招君」發布了一則招聘信息,公開招聘豬場拓展經理、聚落化豬場總經理、開發報建專員(養豬場)、獸醫(豬場)和預結算專業經理(養豬場),應聘的學歷門檻均需本科以上。7月,萬科宣布收購利津華育養豬有限公司。
房企爭相奔向養豬行業是為何? 從房企和豬企的股價對比來看一目了然。
以牧原股份為例,疫情初期股價曾低至43.05元/股,此後一路上漲,7月股價曾一度飆升/股至99元。截至12月8日收盤,牧原股份報78.22元/股,年初至今股價漲幅高達50.44%,總市值達2932億元。
若將時間拉回至2019年1月初,會發現牧原股份的漲勢圖更為驚人,彼時股價僅為11.8元/股,兩年不到上漲6.62倍。
今年6月發布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牧原股份實控人秦英林家族以2416億元的財富值位列榜單第5名,遠超眾多房地產、網際網路大佬。
其它龍頭企業的股價上漲也十分明顯,今年2月新希望股價跌至15.6元/股,9月漲至42.2元/股,漲幅高達270%。後雖小幅回落至26.59元/股,但年初至今股價漲幅也保持在34%。浙江省畜禽屠宰龍頭企業華統股份亦是如此,股價從2月的7.58元/股漲至7月的14.64元/股,最高漲幅達到近2倍。
而反觀地產企業,Wind資訊數據顯示,所有A股上市房企中,68家企業的股價年初至今呈跌勢,佔比高達58.1%。其中萬科A股價年初至今下跌5.97%,綠地控股下跌4.14%,華夏幸福跌超30%,中糧地產下跌31.57%。
而港股上市房企中,更有195家年初至今股價呈跌勢,佔所有地產H股的68.4%。更有25家股價不漲不跌(漲跌幅0%),換言之,2020年「一文未漲」的H股房企高達77.2%。其中碧桂園(下跌15.63%),華潤置地(下跌16.96%),中國恆大(下跌19.41%),恒基地產(下跌14.15%)。
此外,人民法院公告網公布的信息顯示,2020年截至8月14日,全國已有380家房企發布破產公告,平均每天約2家房企被清算。與此同時,豬企卻不斷擴張。
數據顯示,2011~2020年這十年間,我國豬養殖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始終保持增長的態勢。其中,2016年年度企業註冊數量首次突破10萬家。而後2018-2019年相關企業年度註冊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在2020年重新迎來了一個快速增長點。
據天眼查數據,現有豬養殖相關企業總體情況可用三個「六成」來體現,分別為:超6成註冊資本在0~100萬,超六成新增於近5年,近六成為個體工商戶。截至12月7日,我國新增豬養殖相關企業量已接近15.7萬家,同比增長88%。
根據2018年在工商局登記註冊的開發商數量9.7萬家做粗略估計,若2020年的開發商數量到達10萬家,則1400多家帶有「豬」話題的房企佔比約為1.4%;我國目前有82.4萬家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豬養殖相關企業,1400多家帶有「豬」話題的房企佔比達 0.17%。
房企跨界路數多
2018年8月,我國首次發現非洲豬瘟疫情,經過兩年多防控實踐,現階段我國生豬養殖產能正處於逐步恢復的階段。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疫情後生豬生產正逐步恢復。三季度末,生豬存欄37039萬頭,同比增長20.7%;其中,能繁殖母豬存欄3822萬頭,增長28.0%。
新希望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第三季度外銷仔豬約59萬頭,利潤約4.4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外銷仔豬約73萬頭,利潤約5.8億元。
10月以來,國內豬肉價格在連續上漲19個月後首次出現明顯下跌,豬價雖有下滑,養豬企業早已賺得盆滿缽滿。然而, 「豬紅利」究竟能延續多久?
中信建投期貨在研報中寫道,豬肉價格具備明顯的季節性特徵,每年的11、12及1月份均是豬肉需求的高峰期,並且通常以西南地區的醃臘需求開始帶動,屠宰企業的屠宰量會顯著高於其他月份。
華泰證券也表示,2020年為全國生豬產能恢復的拐點,2020年6月和7月全國能繁母豬與生豬存欄分別同比轉正,豬多預期不斷增強。並且,本輪生豬周期的下行期或將達到3年(即21-23年)之久,因此2021年或成為後周期板塊邏輯兌現的一年。
豬板塊利好雖在持續,但非洲豬瘟暴發後,不同主體間養殖成本分化明顯,轉型已成為行業共識,但經驗的積累需要時間,較長時間維度內絕大多數產能都難以做到低成本養殖。加之房企跨界養豬失敗案例已然「前有古人」,如今蜂擁養豬風險幾何?
興業證券農業分析師毛一凡對記者表示,房企跨界養豬應當謹慎對待。首先,跨界本身有風險,養豬也有顯著的技術門檻,早先行業內企業自身都存在明顯的成本差異,直接導致經營效益天差地別。
「非洲豬瘟暴發後,在尚無有效疫苗的養殖環境下,生物安全防控要求更高,對經營者的養殖體系、人才配置、管理能力等均是考驗。」 毛一凡進一步表示,雖然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養殖利潤豐厚,但隨著存欄恢復,2021年之後豬價大概率震蕩下行,結合當前高飼料成本看,養殖環節利潤將逐步縮水,在周期高點貿然進入或許不是最優選。
中科院研究員也指出,上千家房企轉行養豬,如果只圖短期轉型,忽略了養豬行業的周期性和波動性,未必人人都能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除跨界養豬外,房企的觸角還延伸至多個層面,比如恆大在足球、糧油、汽車等領域都有涉獵;碧桂園選擇了科技多元化轉型道路;萬達在文化旅遊產業和醫療器械行業投資布局;保利衝入養老產業等。風口上的行業很多,房企跨界除了看重周期紅利是否有別的原因?
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10月首次公開回應養豬事宜時稱,養豬業務是客戶配套的一部分,是萬科的一個小小嘗試,並不是因為豬肥房地產瘦,而是因為萬科物業平臺做得不錯,很多人想到這個平臺賣東西,比如米、面、油等。
綠地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轉型不是"盲目跨界",而是構築"多元生態圈"。
也有觀點認為,房企跨界除了看重產業紅利,還有對於土地本身的盤算。
「房企跨界一直很多,不是這幾年才出現的,每家房企性質不一樣情況也不一樣。」某上市房企戰略投資部負責人對記者提醒道,有些地產商此前的核心能力是「買地能力」,「但是這種能力是有階段性的」。
「當在市場上拿不到地了,往往選擇主動轉型,尋求多元化發展。」上述負責人直言,住宅或商辦的經營性用地不能定向,但帶著產業用地就有可操作的空間。「地產公司資金相對多,若能既投風口產業又能順便圈地,這筆帳不虧。」
張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