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頓院長:新冠疫情不止給中美兩國貿易帶來衝擊,還將對全球經濟...

2020-12-17 騰訊網

"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在持續,這不僅使中國面臨重大的挑戰,也使全球經濟蒙上一層陰影。下一階段,中美關係走勢如何?新冠疫情將給中美雙方帶來哪些影響?全球經濟會產生哪些變數?……

昨日(3月3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傑弗裡·蓋睿特(Geoffrey Garrett)通過線上授課的方式為沃頓WCHGMP校友分享了他對此的看法。本文根據課堂實錄整理,內容有所刪減。

"

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我們一直同每一位沃頓人在一起。今天很高興能夠有這個機會在線上與大家見面,與大家分享一些我關於當下中美關係的看法,同時向大家表達沃頓對大家的關心及支持。

2019年12月13日,中美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2020年1月15日中美雙方正式籤訂第一階段協議。而後中國很快便爆發了新冠肺炎,這對貿易協定、科技支撐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將討論的問題。

1

中國概況

首先我們看看中國概況。中國改革開放已有四十年之久,這四十年來中國發展迅速。

首先,中國作為一個低成本製造大國的崛起,為全球產業鏈的正常運轉提供了不少幫助。現在,中國是全世界的供應商。

中國在科技方面的崛起也值得一談。現在當我們在美國談起科技時,很容易聯想到中國華為,華為已經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脅。如果時間回到1980年,沒有人能夠想到今天會是這樣的情形。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時,更是讓美國高度重視。

還有中國的「一帶一路」。這不是軍事擴張的方式,而是經濟參與的方式,對整個世界都有極大意義。「一帶一路」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基礎設施發展的空間,使受益國和中國都能快速發展。

2

大國糾纏

接下來談談中美貿易。

事實上,在2011年的時候,中美之間就已經出現了貿易逆差。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之後,這個逆差變得更大。2018年的時候,雙方貿易逆差已達到4190億美元,這也是中美貿易戰的聚焦點。

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貿易逆差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國對外貿易中,出口總額大於進口總額稱為貿易順差,而進口總額大於出口總額稱為貿易逆差。大量的貿易逆差將使國內資源外流加劇,外債增加,影響國民經濟正常有效運行。

而美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低儲蓄、高消費,需要通過進口大量消費品來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所以當我們都在談論貿易逆差時,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全球性供應鏈的問題。

今年1月,中美籤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但中美之間仍然存在很多關稅方面的問題。自1970年開始,中美兩國的關稅問題一直是往下的,但從過去幾年開始增加,最高時達20%,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也告訴我們全球化的趨勢或將變成去全球化。

不過從根本上來說,中美之間的競爭並不是單純的進出口貿易、關稅方面,而是科技創新等方面。

現在,我們看到中國在不斷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說明中國已經認識到需要技術創新和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

03

新冠時期的中美關係

從現在全球的情況來看,今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已經對很多方面造成了影響。我今天主要談談它對中美貿易帶來的影響。

首先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截止2021年底,中國是否能按照《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要求,從美國進口2000億美元的產品?

我認為這是不行的。本次新冠病毒的爆發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中國經濟減緩,到2021年底,中國很難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希望美國政府能夠理解當下的情況,與中國重新進行溝通和談判。

那麼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是否會讓中美經濟脫鉤速度加快?

我認為這是肯定的。因為他會推動中美兩國獨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國家需要思考,「我們哪些方面需要自給自足?」「哪些方面能夠獨立完成?」。這勢必會加速經濟脫鉤。

新冠病毒這一非同尋常的事件,不止給中美兩國貿易帶來衝擊,還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極大的影響。因為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有人說今年的GDP會整體下降,全球的增長率會變成2.5%。

04

中國市場對美國至關重要

其實在新冠病毒爆發之前,美國就有很多跨國公司開始在全球尋找新的供應商、新的市場,所以我們看到此前美國對除中國以外的國家的出口有所增加。

但事實上,中國市場對美國非常重要。我以美國20世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公司——通用汽車為例。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通用汽車面臨破產,而後聯邦政府向通用伸出援手,最終通用死而復生。當然這是公開報導的內容。

但通用僅僅是靠政府的幫助活下來的嗎?並非如此。那時,通用汽車逐步打開了中國市場,這才浴火重生。不過,由於傲慢與偏見,當時美國一直不願將技術輸出到中國,也不願將事實告訴民眾。

通用汽車公司在中國的銷量遠遠超出美國,是中國市場救了通用。通用並非個例,蘋果、星巴克的主要市場也是中國。

我們把時間周期拉長到10~15年,數據顯示中國對美投資每年都在增長,直到2016年,這一年達到了頂點。之後發生了什麼呢?

中國對美的直接投資下降了90%。這是自川普總統上任以來出現的巨變。從2016年的最高值465億下降到2018年的54億美元,現在肯定比2018年的數據更低,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我想有兩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中國的政府開始變得非常謹慎。對於中國企業到美國收購這個問題,出現了很多考慮。我們從安邦的案例也可以看出來,中國的政府現在認為先不要把步子邁得太大,先放緩一些,特別是考慮到現在中國政府對於資本外流的問題還是非常擔心。

第二,美國的投資市場對中國的懷抱也越來越小了。在美國有CPS這樣的一個專門對外資進行審查的部門,它的委員會有職權去阻斷外資對美國的投資,當然他不會每一筆投資都這麼做,但是美國可以去阻斷中國的投資,可以阻斷中國的個人和企業對美的投資。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中國投資者自然就舉足不前了。

第三,我認為這還和中國的崛起有關,也就是中國「走出去」的戰略。中國從經濟發展、全球化的程度要遠大於軍事化的程度。我們來繼續講華為的故事。現在美國告訴很多盟友國家「不要使用華為,這可能會對你們的國家安全方面帶來威脅」,但事實上很少有國家接受了這樣一種警告,當然會嚴格審查華為,確保華為產品是安全的。但另一方面,美國又不能直接將華為擠出美國,如果這樣,華為必將成為一個美國以外的全球性企業,並且絲毫不依賴美國。

所以,中國企業考慮出口的時候要有全球思維,要考慮對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出口。

05

中美競爭短期內不會消失

這張表格是我從四個維度上列出來的一個對照表,我來講講其中的一些要點。

首先在貿易的角度來講,我認為出路在於美國需要省錢,而中國需要去增加對美的進口。

也許在可預見的未來,關稅仍然將揮之不去,但我認為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從市場準入的角度來講,未來美國企業進入中國的監管可能將會更少,這一點對中國本身來說也是有意義的,而且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對外資進一步敞開大門,包括在第一階段的協議和貿易戰開戰之前,中國就已經在這個方向走了。

而讓我感覺比較關切和擔憂的仍然是科技領域,因為科技不僅對於經濟和貿易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於國家安全也有很大的影響。

我們應該做什麼?包括以華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應該做什麼?要透明,要向全世界透明,光明正大、沒有什麼好遮掩的。而美國則需要能夠「買帳」。我不確定全球是不是還會有其他國家追隨美國的腳步去拒絕中國的科技企業,因為中國的企業確實競爭力很強。

從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角度來講,核心在於地緣經濟學,而不是地緣政治學,固然全球範圍內會產生一些中國對外投資的阻力和反感,但通常情況這裡面不僅是中國的資金注入到海外,而且還有中國的各種資源,中國的各種供應商也參與其中。中國也在這方面有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包括從非洲的經驗吸取了很多的教訓,我認為未來的出路在於讓「一帶一路」的國家變得更加的本地化。

總的來講,我給大家講的結論是:中美之間的角逐和競爭,短期之內不會消失,現在已經是成為一種必然和現實,而我擔憂的是中美兩國將脫鉤。

為什麼我對脫鉤有所擔憂?有兩個原因,第一如果說讓全球的供應鏈脫鉤的話,那麼整個全球供應鏈將會變得效率更低,全球都會有損失。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認為脫鉤就意味著更有可能在兩國之間出現摩擦,而且這個摩擦將轉向軍事的角度。越脫鉤就越容易出現這樣的結局,這很讓人擔憂。

我們經常講到所謂的「新冷戰」,但我認為中美關係不應該被認為是一場像美蘇之間的冷戰,為什麼?因為在美蘇爭霸期間,幾乎美蘇兩個大國之間沒有什麼經貿往來,這使得軍事衝突變得非常可能,而在中美之間經貿的紐帶非常深厚,也非常廣,這就意味著如果出現軍事對抗的話,成本將過於昂貴。

因此,我們現在衷心地希望中美兩國之間不要出現經濟脫鉤,但是也許疫情會讓脫鉤的勢頭有所上升。

互動問答

Q:在貿易戰的背景之下,會不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去其他的世界、國家、地區?比如墨西哥?這些國家是從中美貿易中受益?

如果說我們講到哪些國家從中美貿易戰當中受益的話,數據表明北美的墨西哥是美國市場最大的受益者,而越南作為中國的一個替代選項,也是亞太地區最大的一個全球貿易鏈重組的最大的贏家。

他們一方面背靠一個擁有很大市場的國家,另一方面又能夠在兩個大國之間縱橫捭闔。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想有更多的國家可能在未來會成為中美貿易衝突的受益國,包括印度。

Q:自去年以來,中國對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顯著下降,其他市場的表現也沒有很好,這種現象是否會持續下去?

非常好的問題。我覺得從中短期來看,無論是從美國對華投資、還是中國對美投資來看,前景應該還是比較強健的。

從中國的角度來講,他們對於融資的外流有很大的顧慮,所以也加緊了對資本外流的管控。而從美國的角度來講,對外投資的審查委員會,現在有權以國家安全為由來阻止外國對美的投資,那麼他們對中國的警惕性當然也是越來越強。所以這面臨著一些挑戰。

但是如果你從長期視角來看,比如說10~20年的一個視角來看,我仍然認為,也衷心地希望一切能夠按照日本過去30年的規律來走。

1980年,當日本開始投資美國的時候,有很多的阻力,但30年後,很多人認為日本對美投資已是理所當然,乃至豐田在美國的拳頭產品就是凱美瑞這款車,現在很多美國人都認為這是一款美國車,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在美國製造的,而且用的基本都是美國南部的工人,所以從長遠的來講,雙向的雙邊投資一定會增加中美貿易之間的一個迷思,增加它的複雜度。但是無論是經濟因素還是政治因素,都可能會讓投資有一些下降。

相關焦點

  • 沃頓院長:看好中美跨國公司發展
    「美國國內的政治局勢讓做任何事情都比較困難,這不是單說《中美投資協定》,是美國自身需要恢復政治常態」,在首屆沃頓中美峰會上,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Geoffrey Garrett(傑夫 嘉勒特)對騰訊財經表示。
  • 前沃頓商學院院長Geoffrey Garrett: 探究中美未來的經濟復甦與...
    他還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雪梨大學商學院和UNSW商學院的院長。我有機會接觸到各行各業的精英,也很有幸最後作為主持人採訪了自己學校的商學院院長。希望明年的雲峰會更成功」疫情對於中小企業的影響及美國政府對小企業的救助計劃對美國經濟,如果單看股價,確實是大科技股在推動大盤的股價上升,但是中小企業對於經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政府應對疫情的經濟方面的方案大部分都是以維繫中小企業為目標,但是相關的政策並不一定有效。
  • 傳瑩萬字長文: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獨家丨傳瑩萬字長文: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中美兩國如今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抑或最重要選擇是,未來是繼續在同一個全球體系內解決彼此分歧還是分道揚鑣剝離成為兩個疫情對美國經濟帶來重大衝擊,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2020年4月份美國失業率達到了14.7%,5月份略有下降,但仍然高達13.3%。經濟下行導致美國財政狀況迅速惡化,在2020財年的前8個月,美國財政開支預計將超過3925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120億美元,增速超過30%;其中在疫情高發的4月和5月,聯邦政府收入減少了45.8%,而開支增加了93.6%,赤字更是高達11620億美元。
  • 中美貿易、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明顯
    新冠疫情大流行對全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雖然國外媒體與政客都呼籲在供應鏈上減少對中國。但是就是全球製造中心已從美洲和歐洲轉移到亞洲,尤其是中國,而中國已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工廠。中國產品在全球出口中所佔的份額實際上正在上升,現在甚至超過了2018年中美貿易戰之前的水平。有人同時也認為,最近達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亞洲和大洋洲15個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將進一步加強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
  • 中美經濟差距今年縮小多少?
    由於2020年的增速差,中國GDP將持續地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按照匯率計算,今年中國GDP佔美國GDP之比大概率會超過70%。然而從中美GDP增長歷史看,2020年中美GDP增速之差並不特別醒目。從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到2020年這42年間,中國每年經濟增速均高於美國。其中又有兩個階段經濟增速差尤為明顯。第一個階段是1991年到1995年。
  • 防控疫情,中美「在同一條船上」
    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之下,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主要大國,沒有理由不合作,中美兩國需要尋找共同利益,夯實合作紐帶。這既是對兩國民眾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如今,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大幅度攀升,川普政府已經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對美國來說,這是疫情防控的非常時刻,也是需要攜手共克時艱的時刻。遺憾的是,美方對中國的「輿論戰」卻愈演愈烈。
  • ...雙贏屬性毋庸置疑——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加雷特
    新華社華盛頓6月12日電專訪:全球化的雙贏屬性毋庸置疑——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加雷特新華社記者熊茂伶 胡友松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傑弗裡·加雷特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全球化改善了西方國家的產業結構
  • 劉明禮:中美貿易戰若爆發 將影響世界經濟格局
    本報記者 屈麗麗 北京報導中美貿易戰一旦爆發,對中、美、歐的三邊關係和世界經濟格局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為什麼全球股市會以暴跌做出反應?為什麼英國央行會擔憂這將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呢?就此,《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了經濟問題專家、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劉明禮。
  • 學者談全球疫情下的美國與中美關係
    截至2020年4月11日,美國新冠疫情繼續惡化,確認感染人數逼近100萬,造成超過5萬人死亡,美國成為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新「震中」。全球與美國疫情最終將向何處發展?在新的全球形勢下,中美關係表現出哪些新特點?疫情是否在推動中美經濟、科技與人文交流的「脫鉤」?
  • 上交大高金 | 沃頓商學院院長Geoffrey Garrett在上海金融論壇發表...
    【MBA中國網訊】中美的貿易紛爭,對中國的經濟與政策產生了諸多影響,也促使了全球供應鏈重新布局。那麼,未來中美關係將會走向何方?在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和國際金融家論壇聯合舉辦的上海金融論壇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吉爾菲·蓋瑞特(Geoffrey Garrett)出席2018年上海金融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暢談中美關係未來發展。
  • 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川普7300萬得票說明,美國社會分裂已經固化,底層百姓與精英的對立、勞動與資本的對立會愈演愈烈,並將繼續影響美國的國內外政策,拜登新政府解決國內問題、調整對外政策將面臨重重困難,中美關係調整空間也會受到制約。兩國需要從戰略和行動兩個層面來重新認識、穩妥處理兩國關係,以創造兩國積極合作、和平競爭的新格局。
  • 財經觀察:新冠疫情衝擊下印度經濟增速將持續放緩
    新華社孟買4月18日電財經觀察:新冠疫情衝擊下印度經濟增速將持續放緩新華社記者張亞東新冠疫情暴發後,印度經濟數據好轉趨勢中斷。不少國際機構預測,疫情將導致印度經濟增速持續放緩。2019年第四季度,印度經濟增速為4.7%,創六年來新低。印度方面認為,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是因為社會需求不足。疫情衝擊下,原本需求不足的問題沒有解決,新問題則不斷出現。印度經濟監測中心日前公布數據顯示,印度失業率已從3月的8.7%升至目前的23.4%。
  • 上海社科院院長張道根:未來全球政治經濟局勢將發生五大趨勢性變化
    【編者按】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衝擊,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對於目前的形勢怎麼看,順應大勢我們怎麼辦,是兩個必須認清的重大問題。上海社科院院長張道根研究員就疫情影響下的世界形勢和中國發展撰文,授權上觀新聞獨家刊發。全文將分上下篇推出,上篇聚焦疫情給全球政治經濟走勢帶來的重大影響,下篇聚焦中國的應對之道。
  • 實現經濟復甦,世界要共渡難關
    當然,影響預期的因素還包括:全球大部分地區新冠肺炎病例確診人數居高不下,疫苗接種延誤;全球金融壓力重新抬頭,大面積公司債務和國家主權債務出現違約等。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疫情及相關金融風險將是影響2021年全球經濟走勢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當然,我們還要看到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已具備的有利因素。首先是中美經濟表現均好於預期。
  • 環球社評:中美談判解決貿易糾紛利在全球
    中美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成為全球的轟動性事件,世界幾乎所有股市的一起上漲是國際輿論對這一事件積極評價的縮影。美中貿易戰打到史上從未有過的規模,而且它的大背景是美國對華戰略的鷹派化,但是打了約20個月後,雙方還是經過艱苦認真談判達成了第一階段共識。
  •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院長陸軍:雙循環帶來新機遇
    作為長期關注宏觀經濟以及金融政策的專家學者,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院長陸軍教授對於雙循環下的中國經濟的新模式有著自己的思考。時代周報:在新冠肺炎疫情為全球經濟帶來巨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你為什麼強調當下會是危機並存的時代?陸軍:中國的崛起始於改革開放,恰好從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也颳起了全球產業轉移的東風。
  • 【智庫思享】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產業經濟的衝擊與應對
    新冠肺炎(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成為2020年衝擊世界經濟的頭號殺手,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世界經濟收縮加劇,國際貿易受限,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特別是在海外新冠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面對外部風險大於內部風險、宏觀風險大於微觀風險的現狀,需嚴控疫情反覆引發經濟風險。
  • RCEP和中國加入CPTPP將深刻影響世界貿易和中美貿易格局
    2020年11月15日東協十國加上中日韓澳新五國籤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標誌著佔世界人口、經濟總量和出口總額均約30%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的誕生。它是2020年接近歲末,世界在飽受新冠疫情肆虐和經濟大衰退打擊下突然出現的一盞明燈,不僅標誌著世界自由貿易體制和多邊主義的一場巨大勝利,而且將帶來世界貿易格局和中國全球貿易格局的深刻變化。
  • 深度分析:疫情將如何衝擊經濟?
    (圖為2020新春空蕩蕩的北京)北京、徐州、武漢、東莞……這只是疫情陰霾下的中國經濟下的縮影,在全球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的當下,全球都已經感受到了黑天鵝飛過時帶來的涼意。從亞洲到歐洲再到北美,投資者紛紛拋售股票。
  • 2019年中美兩國的進出口總額、經濟增速、人口、GDP對比
    但同期,美國的對外貨物貿易總額也下降了,降幅為1.5%——從而使得2019年美國的進出口貨物貿易總額縮減至42139.98億美元,其中美國出口商品16455.27億美元,進口商品總額為25684.71億美元。由此可見,2019年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貿易國,同時還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商品進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