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藝術之建築篇

2020-12-12 建設工程教育網

  建築在蘇州古典園林中具有使用與觀賞的雙重作用。它常與山池,花木共同組成園景,在局部景區中,還可構成風景的主題。山池是園林的骨幹,但欣賞山池風景的位置,常設在建築物內,因此建築不僅是休息場所,也是風景的觀賞點。建築的類型及組合方式與當時園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係,因而園林建築以其數量之多與比重之大形成為一種突出的現象。一般中小型園林的建築密度可高達30%以上,如壺園、暢園,擁翠山莊;大型園林的建築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滄浪亭、留園,獅子林等。正因為如此,園林建築的藝術處理與建築群的組合方式,對於整個園林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

  蘇州古典園林中的建築不但位置、形體與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種類頗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靈活變化。建築類型常見的有:廳、堂,軒、館、樓、閣,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數亭閣外,多圍繞山池布置,房屋之間常用走廊串通,組成觀賞路線。各類建築除滿足功能要求外,還與周圍景物和諧統一,造型參差錯落,虛實相間,富有變化。

  由於使用性質的不同,建築處理也有不同。廳堂多位於園內適中地點,周圍繞以牆垣廊屋,前後構成庭院,是園林建築的主體。廳堂造型比較高大宏敞,裝修精美,家具陳設富麗,在反映園主奢靡生活方面,具有典型性。留園五峰仙館、獅子林燕譽堂均為這類例子。可觀賞周圍景物的四面廳,多建於環境開闊和風景富於變化的地點,四周門窗開朗,並繞以簷廊,既可在廳內坐觀,又便於沿廊瀏覽,如拙政園遠香堂。書齋,花廳,環境要求安靜,常與主要景區隔離,自成院落,在建築處理上則另有一種格調。如留園的還我讀書處,拙政園玉蘭堂,前面都有小庭院,雖無山池之勝,但幾株花木,散點石峰,也堪構成小景。至於亭、榭,曲廊,主要供休憩、眺望或觀賞遊覽之用,同時又可以點綴風景,所以此類建築多設於山巔,水邊或園林四周,所謂「花間隱榭,水際安亭」就是這種手法的表述。

  園林建築的造型與組合,都求其輕巧玲瓏,富有變化,建築形式亦無定製,普通住宅房屋,多用三間五間,惟有園林建築,一室半室,隨宜布置,結構採用鬥拱的極少,裝修亦不雕鸞貼金,力求樸素大方。

  園林建築的空間處理,大都開敞流通。尤其是各種院落的靈活處理,以及空廊、洞門、空窗、漏窗、透空屏風、桶扇等手法的應用,使園內各建築之間,建築與景物之間,既有分割,又達到有機聯繫,融為一體。例如留園古木交柯與石林小院二處,內外空間穿插,景深不盡。

  園林建築的色彩,多用大片粉牆為基調,配以黑灰色的瓦頂,慄殼色的梁柱,欄杆、掛落,內部裝修則多用淡褐色或木紋本色,襯以白牆與水磨磚所制灰色門框窗框,組成比較素淨明快的色彩。而且白牆既可作為襯託花木的背景,同時花木隨著日照位置和陽光強弱投影於白牆上,可造成無數活動景面。

  園林建築還可以作為造景的手段。不論是對景、借景、或景物的變換與聯繫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建築用於對景,方式多種多樣,如拙政園遠香堂北面正對雪香雲蔚亭,東面正對繡綺亭,反之,從雪香雲蔚亭南望可暢覽遠香堂與倚玉軒一帶。這種把建築與建築,建築與景物交織起來融為一體的處理是蘇州古典園林造園藝術的一種優秀手法。

  建築用於借景的有遠借、鄰借、俯借、應時而借等方式。建築的門窗、廊柱之間,也可作為取景框,其中不乏構圖的佳例。

  季節氣候與房屋處理亦有關係。如拙政園的三十六鴛鴦館即為考慮冬夏二季不同的應用,聽雨軒則以觀賞雨景為主題。

  建築在園林中與山、池、花木的有機配合,是造園藝術手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山上設亭閣,體形宜小巧玲瓏,加上樹木陪襯,形象自然生動。同時,又因其位於園中制高點上,無論俯瞰園景或眺望園外景色,都是重要的觀賞點。拙政園的雪香雲蔚亭,待霜亭,繡綺亭可作為此類建築的代表。這幾座山亭不但本身形體優美,造型各異,而且與環境配合恰當,為園景增色不少。以建築為主體,山石為輔的處理手法,有廳山(如留園五峰仙館前後院)、—樓山(如留園冠雲樓東側),書房山(如王洗馬巷七號某宅庭院)等。

  臨水建築為取得與水面調和,建築造型多平緩開朗,配以白牆,漏窗及大樹一、二株,能使池中產生生動的倒影。建築與水面配合的方式,可分為幾種類型:一種是凌跨水上,如拙政園的小滄浪。網師園的濯纓水閣,耦園的山水間;一種為緊鄰水邊,如拙政園的香洲、倚玉軒、留園的綠蔭軒、清風池館;另一種與水面之間有平臺過渡,如拙政園的遠香堂,留園的涵碧山房、怡園的藕香榭等。後者往往由於平臺過於高大與水面不能有機結合,顯得不夠自然。

  建築在園林中與花木的配合也極為密切。不僅花木配置可以構成庭院小景,而且花木形態、位置對建築的構圖也起很大作用。從現存的園林裡,可以看到許多建築與花木配合恰當,組成優美園景構圖的實例,尤其建築與生長多年的大樹有機配合,是一種傳統手法:注如留園、拙政園,網師園、滄浪亭等處都有不少此類例子。

  蘇州古典園林的建築是在封建社會中發展起來的,因此雖有不少傳統藝術手法可供借鑑,但其類型與性質都是為了適應當時園主剝削階級奢靡生活的需要,以致建築物過於密集,對於園林再現自然的意趣終有矛盾;加上當時建築藝術受到剝削階級意識形態的影響,造成有的建築裝修雕飾繁瑣,費工費料。

  (一)院落

  院落是蘇州古典園林的一種建築組合形式。由於當地園林面積不大,須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許多幽靜的環境,或在連續的建築之間插入不同景色的過渡空間,增加園景的變化,因而以院落來劃分空間與景區,成為常用的手法。

  按組合形式的不同,院落大致可分三種類型,即: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

  (1)庭院多位於廳堂前後,以牆垣,房屋構成規則的或不規則的平面。院內常設花臺、樹木、峰石,在白牆的襯託下,成為主要建築的前景。如拙政園玉蘭堂、獅子林燕譽堂,留園五峰仙館的前院等。

  (2)小院多布置在房屋左右或走廊一側,面積較小,構圖形式靈活多樣。它的作用可使個體建築或連續的房屋走廊獲得通風、採光和美化,也可減少走廊的單調,同時並可作為次要部位的對景或襯託。小院內的布置,通常只植喬木一、二株,或栽天竹,蠟梅、芭蕉,竹叢,配以少數湖石,無異大型盆景。這種小院在園林中極為普遍,如留園的古木交柯、華步小築,網師園小山叢桂軒側院以及其他各園曲廊轉折處都可見到。

  (3)大型院落多自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群。常用圍牆,房屋、走廊、山石、花木等共同組成不規則的複雜空間。這種院子在空間上與外界有所劃分,又可使內外空間互相穿插,增加了風景的層次和變化。如拙政園以玲瓏館為主體而組成的枇杷園可為代表,其空間變化與景物處理豐富諧調,清新有致,北部以土山為屏障,又和其他部分相互銜接,障而不隔,手法頗為自然。

  院落的空間處理一般有封閉、開敞二種形式

  封閉式庭院可以造成一種安靜的氣氛,自成一區獨立的環境。如留園還我讀書處、耦園的西園藏書樓前的庭院,四面用房屋與走廊封閉,或用粉牆包圍,給主要建築前景造成靜謐的環境。

  開敞式院落在園林中也相當普遍,不論庭院、小院或大型院落均多採用。開敞式院落可以利用空廊或院牆上的洞門,空窗、漏窗與外界溝通,取得空間的聯繫。這種院落不僅可使空間互相流通,避免小空間造景的窒息,而且還能使院落內外相互借景,增加園景展開的效果。如拙政園小滄浪水院就是開敞式院落較好的例子。

  以幾個院子組成的院落群,是院落組合的進一步發展。有些園林,以一個主要庭院為中心,周圍配以若干小院,使空間劃分與景面開展更為豐富,留園石林小院是這類院落群組合的典型例子。它在主要空間的周圍,布置六個形狀、大小不同的小院,每個小院的處理手法又具有不同的特點,同時為了突出石林小院的景物主題——石峰,各小院中亦以湖石作陪襯。拙政園海棠春塢一組空間,以廳前庭院為主題,廳兩側各配有一個小院,不僅使廳的四面有景可觀,而且通過兩側小院襯出前院空間比較寬大,也是處理得較為成功的例子。

  (二)建築類型

  園林建築的類型,根據功能與形式,雖有各種名稱,但具體建築物的名稱也常混用,不甚嚴格。現選擇常見的幾種主要建築物說明如下。

  1.廳、堂、軒、館

  園林中的廳堂過去是園主進行各種享樂活動的主要場所,名稱有大廳、四面廳,鴛鴦廳、花廳,荷花廳、花籃廳等等,但也有一廳兼有幾種用途而不能明確區分的。廳堂按構造分,用扁作者(長方形木料做梁架)叫廳,用圓料者稱堂。

  大廳是園林建築的主體,面闊三間五間不等,面臨庭院一邊於柱間安連續長窗(槅扇)兩側山牆亦間或開窗,供通風採光之用。典型的例子如留園五峰仙館。

  大廳也可作四面廳形式,便於四面觀景,面闊亦三間五間,四周繞以迴廊,長窗則裝於步柱之間,不做牆壁,廊柱間多在簷枋下飾以掛落,下設半欄坐檻,可供坐憩之用,實例以拙政園遠香堂為代表。

  鴛鴦廳是另一種大廳形式,廳內以屏風、罩、紗槅將廳等分為前後兩部分,梁架一面用扁作,一面用圓料,似兩進廳堂合併而成,故有此名。它的作用是南半部宜於冬春,北半部宜於夏秋,留園林泉耆碩之館、獅子林燕譽堂等都採用這種形式。拙政園三十六鴛鴦館平面為鴛鴦廳形式,但其梁架是連四軒而成,稱為滿軒。

  花廳主要供生活起居兼作會客之用,位置多接近住宅,廳前庭院往往布置花木,石峰,構成幽靜的環境,拙政園玉蘭堂即一例。

  荷花廳為,臨水建築,為便於觀賞水景,廳前常有寬敞的平臺,如怡園藕香榭、留園涵碧山房等。

  花廳和荷花廳梁架多用回頂(卷棚),也有少數花廳作成花籃廳或貢式梁架的。回頂深三界(即三步架)的,稱三界回頂,五界的稱五界回頂。花籃廳是當心步柱不落地,代以垂蓮柱,柱端雕花籃。花籃廳梁架形式不拘,但不用圓料而用扁作,王洗馬巷七號某宅花籃廳即為此例。貢式梁架是用扁方料仿圓料做法,挖梁底使曲成軟帶形,如鐵瓶巷某宅西花廳。

  廳堂內的天花普遍用軒,也是一個特點。它用椽子作成各種形狀,有茶壺檔軒,弓形軒,一枝香軒、船篷軒、菱角軒、鶴脛軒等。軒上梁架即可作草架,草架做法不拘桁柱,可使天花隨室內平面布局作成各種軒的形式。

  廳堂的屋頂常用歇山與硬山兩種形式。歇山頂用於四面廳,間亦用於鴛鴦廳,硬山頂除四面廳外均可應用。廳堂的簷高一般為明間面闊十分之八,次間面闊一般等於簷高。

  廳堂為滿足過去剝削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要求,常於周圍建若干附屬房屋,使空間組合比較複雜,留園的五峰仙館即是典型例子。此廳西北角與汲古得綆處相連,東南接鶴所,西南與清風池館及西樓相通,這些都可作為廳堂的輔助面積而相互聯繫,功能上明顯地反映了過去園主的生活方式。拙政園三十六鴛鴦館的四個耳室也是這類輔助用房。

  軒與館亦屬廳堂類型,但有時用於次要部位,或作為觀賞性的小建築,如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留園的清風池館。

  2.樓、閣

  樓,閣位置多設於園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間,一般作二層,上層高度為下層十分之七左右。樓閣如在園林中作為重要對景,位置應顯明突出;如作為配景,則位於隱僻處居多。前者可以拙政園的見山樓與浮翠閣為例;後者見於滄浪亭的看山樓與留園遠翠閣,西樓、還我讀書處等。

  樓的面闊多作三間或五間,偶有四間,三間半或一間帶走廊的。進深可至六界,屋頂常作歇山或硬山式。園林中的樓,造型多富有變化,半檻、掛落隨意設計。樓的向園一面,往往裝長窗,外繞欄杆,但也有裝地坪窗的。兩側多砌山牆或闢洞門、空窗、磚框花窗。樓梯可設於室內,或由室外假山上至二樓。前者如網師園的集虛齋、五峰書屋等,後者如拙政園的見山樓、留園的明瑟樓、冠雲樓等。臨池建樓,體量應與水面相稱,如留園的曲溪樓與拙政園西部的倒影樓,一大一小,是較好例證。此外,為了使形體和池面調和,上層每。較下層略為收進,其間施以水平磚制掛落板。下層往往用白粉牆,上層為木構,或一部分用木構,使外觀輕快活潑。

  閣與樓相似,重簷四面開窗,造型較樓更為輕盈。平面常作方形或多邊形。屋頂作歇山式或攢尖頂,構造與亭相仿。閣也可建於山上或水邊,雖只一層,也用此名。拙政園的浮翠閣、留園的遠翠閣均為二層例子,獅子林的修竹閣、拙政園的留聽閣則為依山臨水的一層建築。

  3.榭,舫

  榭與舫多屬,臨水建築。其形體為了與水面調和,從整個形體輪廓到門窗欄檻與鵝頸椅,每以水平線條為主。榭常為水閣,置於池畔,體態隨環境而異。建築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池岸,跨水部分常做成石樑柱結構,臨水立面開敞,設有欄杆,屋頂多為歇山回頂式,如網師園的濯纓水閣、拙政園的芙蓉榭,耦園的山水間等。

  舫又稱旱船,是一種船形建築,多建於水邊。前半部多三面臨水,船首的一側每設有平橋與岸相連,仿跳板之意。舫的平面分前,中,後三段。前艙較高,中艙略低,尾艙則多為二樓, 以便眺望,與蘇州畫舫相似。舫內樓梯均設於尾艙與中艙之間,下層入口處設有艙門。舫首正面開敞,前艙、中艙兩側築矮牆,其上為連續長窗,尾艙常以粉牆與前艙、中艙作虛實對比。屋頂式樣通常是前,後二部分採用歇山頂,中部用兩披式。典型的例子為拙政園的香洲和怡園的畫舫齋,不但比例造型較好,而且裝修也頗精美。

  旱船不位於池側的稱船廳,平面作長方形,多在短邊兩面設長窗,長邊兩面裝半窗,屋頂用卷棚歇山式,其中無樓層的如暢園的桐華書屋即是一例。有的船廳後艙樓上,以閣道與附近樓房相連屬,但一般不常用,現存的僅南石子街某宅花園一處。

  4.亭

  亭為休憩憑眺之處,也是園林風景中的重要點綴。亭的位置可設於山上,林中、路旁、水際,式樣和大小因地制宜。亭有半亭和獨立亭的區別。前者多半與走廊聯繫,依牆而建,故稱半亭,如拙政園東半亭(倚虹亭)西半亭(別有洞天)。後者每建於池側、山巔或花木叢中,因而它的位置形體須與環境相配合。如拙政園中部的雪香雲蔚亭建於山上,因山形扁平,故採取長方形平面;該園西部的扇面亭位於池岸向外彎曲處,因而以凸面向外;獅子林的扇子亭建於西南角地勢略高處,為了便於憑欄眺望,亦採用凸面向外的形式。

  亭的平面有方、長方、六角、八角、圓形,梅花、海棠、扇形等類。方形亭如拙政園的梧竹幽居亭、怡園的金粟亭等。長方形平面的如拙政園的雪香雲蔚亭,繡綺亭。六角亭如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留園的可亭、怡園的小滄浪亭等。八角亭如拙政園的塔影亭、西園的湖心亭等。圓形亭如拙政園的笠亭。留園的舒嘯亭則為六角平面園頂的例子。圭角平面的如留園的至樂亭、天平山的四仙亭。扇形平面的如拙政園的與誰同坐軒,獅子林的扇子亭。海棠形平面的有環秀山莊新遷建的海棠亭。此外,還有用兩個方形平面組成一亭的,如天平山的白雲亭。

  亭的立面有單簷重簷之分,其中以單簷居多。亭頂式樣多採用歇山式或攢尖頂;寶頂式樣也頗多。亭的構造隨平面立面而定。單簷方亭通常為四柱或十二柱,六角亭為六柱,八角亭為八柱;重簷方亭可多至十六柱,六角、八角亭的柱數為單簷加倍。方亭柱高,按亭面闊的十分之八,柱徑按柱高的十分之一;六角亭柱高按面寬的十分之十五;八角亭柱高可佔面寬的十分之十六。柱間多不設門窗,柱間下部設半牆或平欄,半牆高約五十釐米,上敷坐檻或鵝頸椅,用以坐憩,上部懸掛落。

  5.廊

  廊在園林中是聯繫建築物的脈絡,又常是風景的導遊線。它的布置往往隨形而彎,依勢而曲,蜿蜒逶迤,富有變化,而且可以劃分空間,增加風景深度。

  廊按形式分有直廊、曲廊、波形廊、復廊四種;按位置分有沿牆走廊、空廊、迴廊、樓廊、爬山廊、水廊等。廊不但環繞池沼山林,有時竟跨越山坡,或通過樹叢,或翼然水上,將房屋山池等聯繫成統一的整體。

  曲廊多迤邐曲折,僅一部分依牆而建,其他部分則轉折向外,因而在廊與牆之間構成若干不同形狀的小院,栽花布石,添加無數小景,這是當地園林常用的手法之一。

  復廊即兩廊併為一體,中間隔一道牆,牆上可設漏窗,兩面都可通行。這種形式在園林中的應用,既可分隔景區,又可通過漏窗使一景區和另一景區,互相聯繫,增加景深,還能產生步移景異的效果。此類復廊作為內外景色的過渡,尤覺自然,如怡園的復廊、滄浪亭的復廊,獅子林的復廊。

  樓廊又稱邊樓,有上下兩層走廊,多用於樓廳附近,亦有從假山通過邊樓而與樓廳相聯繫的做法,如拙政園見山樓側樓廊、耦園的西園藏書樓東部邊樓、南石子街某宅的邊樓等。 爬山廊建於地勢起伏的山坡上,不僅可以把山坡上下的建築聯繫起來,而且廊子的造型高低起伏,豐富了園景。如留園涵碧山房西面至聞木樨香軒一段,拙政園見山樓西面爬山廊等。

  水廊跨凌於水面之上,能使水面上的空間半通半隔,增加水源深度和水面的遼闊,所謂「浮廊可渡」即象徵廊與水的關係,拙政園西部波形廊即水廊一例。

  廊的造型以輕巧玲瓏為上,忌太高與開間過大,一般淨寬為1.2米至1.5米左右,柱距3米上下,柱徑約15釐米,柱高2.5米左右。立面多為開敞式結構,亦有用漏明牆的,牆上設空窗或漏窗。廊柱之間有的在下部用水磨磚做成空格,或逕砌以矮牆,上部覆以磚板,可供坐憩。廊的梁架均較簡單,常作三界回頂或二界。沿牆走廊的屋頂皆採用單面坡式,廳堂周圍迴廊的屋頂則和廳堂為一整體,而在內部做軒。復廊屋頂皆用兩坡頂式,以正中隔牆為分界,內部天花亦做成各種軒式。樓廊、水廊、爬山廊,波形廊等因位置不同,其構造方式根據不同的要求靈活處理,但基本上不超出以上幾種範圍。

  (三)建築構造

  1.屋頂

  屋頂是古典園林建築富有藝術表現力的部分,造型多變,翼角輕盈,成為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玲瓏秀麗風格的因素之一。

  屋頂常見的式樣有硬山、歇山、攢尖數種,而以卷棚歇山頂尤多。不過為了配合環境,有些僅正面屋角反翹,而背面不反翹,也有東端反翹而西端不反翹的。屋頂處理手法雖多變化,而通常做法大致如下:

  (1)屋面和提棧 蘇州氣候溫和,風力較小,屋面一般是在望磚或望板上直接鋪瓦,僅在屋脊和簷口處用灰泥。圓形攢尖頂的蓋瓦用上小下大的筒瓦。

  屋面坡度多半較平緩。由於兩桁間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段增高,屋頂坡度也相應逐漸增大,而使屋面形成曲線,蘇州工匠稱此制為「提棧」。

  (2)屋脊 屋頂除回頂(卷棚)外,正脊常見的形式有遊脊、甘蔗脊?紋頭脊、雌毛脊、哺雞脊等。前三種式樣較簡單,常用於普通平房;後二式多用於廳堂,拙政園遠香堂的正脊則是較特殊的例子。正脊高度一般自一尺至一尺八寸許,由屋頂的大小而定。垂脊處理較簡單,盡頭有時也置天王或作回紋花飾,戧脊則多變化,可作各種式樣。

  (3)屋角 屋頂如為歇山式或攢尖式,屋角反翹式樣通常有嫩戧發戧(即子角梁起翹)與水戧發戧(即戧脊起翹)二種。

  水戧發戧的構造較簡易,只有老戧(即老角梁)沒有嫩戧(子角梁),而木構件本身不起翹,僅戧脊端部翹起。嫩戧發戧的構造較複雜,其老戧下端斜立嫩戧,故屋簷兩端升起較大。

  老戧和嫩戧相交的角度,一般須是老戧、嫩戧和水平線成的兩銳角大致相等,而老戧與水平線所成角度是根據屋頂坡度而形成的。因此,屋頂坡度決定後,也就決定了屋角起翹的高低。這是因為考慮屋頂坡度如果很陡,屋角起翹很低;或者屋頂坡度低,而屋角起翹高,都容易產生生硬的感覺。怡園四時瀟灑亭和畫舫齋雖只有老戧,但下端彎起,形似嫩戧,是一種變體。

  兩種發戧(屋角起翹)的木構造雖不同,但水戧(戧脊)的構造大體相同,不過有的挺拔有力,有的平緩舒展,都賦予建築以輕巧、活潑的形象。水戧的高度與曲率一般同屋頂的大小和坡度成正比。

  兩種發戧的應用,除與屋面坡度有關外,還須注意周圍環境與各建築的相互關係和藝術效果。如拙政園中部的遠香堂和倚玉軒的屋角同為嫩戧,但起翹的緩陡顯然不同,形成穩重和輕巧的對比。

  2.梁架

  梁架結構隨建築形式的不同,變化頗多,但其共同特點是善於運用草架和復水椽。凡廳堂軒榭前後添卷,或鴛鴦廳內部的回頂,都用此種方法,內部看來,好象是幾個屋頂的聯合,但從外部看去仍是一個整體。多數草架是隨外表屋面與內部軒卷的要求,自由變化,不受間架的限制,施工可較粗糙,而又不致影響室內的藝術效果。復水椽與望磚常可用以代替天花板,便於隔熱防寒。梁柱的比例較為輕巧挺秀,其間施以各種花紋的掛落,具有南方建築的特色。

  各類梁架結構依屋頂形式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三類:

  (1)在硬山、懸山、歇山三種屋頂中,前二種的梁架結構由「貼」(蘇州工匠稱每榀梁架為「貼」)組成,天花則多用回頂,因其頂界處所成曲線顯得柔和,並與卷棚屋頂相適應。回頂梁架用料可為扁作,亦可圓料。歇山頂的亭子也多用此種做法,例如拙政園西半亭,留園又一村亭等。

  「貼」式雖多變化,但是構造原則不外乎在柱上架梁,梁上再置童柱(即瓜柱)或鬥,層層相疊,以承桁椽。因此,梁架各構件的形式都有一定的做法,其中以廳堂的梁架做工最為精緻,用料也較考究。廳堂用鬥拱的很少,個別的例如拙政園三十六鴛鴦館,簷下為一鬥三升,柱頭用坐鬥。

  (2)攢尖式屋頂的梁架,大致有三種做法:

  一是用老戧支撐燈心木。這種做法可在燈心木下做軒,加強裝飾性,如景德路某宅六角亭,但由於剛性較差,只適用於較小的亭。拙政園笠亭亦為此種做法,只是老戧又挑出簷桁外。

  二是用大梁支撐燈心木。一般大梁僅一根,如亭較大,可架二根大梁,或平行,或垂直,但因梁架較零亂,須做天花遮沒,實例如怡園小滄浪亭。

  三是用搭角梁的做法。如為方亭,結構較為簡易,只在下層搭角梁上立童柱,柱上再架成四方形的搭角梁,與下層相錯45『便可。如為六角亭或八角亭,則上層搭角梁也相應地須成六角形或八角形,以便架老戧。梁架下可做軒或天花,亦可開敞,實例如拙政園的塔影亭。藝圃乳魚亭梁架結構較特殊,方形攢尖頂,搭角梁架於簷下鬥上,其上置鬥,再架老戧,戧尾挑出較長,其上桁條成井字形天花。

  (3)混合式屋頂,由於建築平面較特殊,梁架做法也較靈活,以滿足屋頂外形的要求。實例有拙政園的扇面亭、天平山的白雲亭和四仙亭等。

  3.油漆

  蘇州園林建築所用的油漆,其用料和施工,多繼承當地的傳統舊法,與一般的油漆工程不同。園林建築裡常用的油漆做法有四種:

  第一種用於一般建築的柱,梁、枋,椽等處的為「滿披面漆,一鋪廣漆」。這是在木料上先用面漆作底層,其上加稀豬血漿一層作調色之用,最後以廣漆一鋪作蓋面。這種油漆多為慄殼色,亦可做成其他顏色。

  第二種是「滿披面漆,兩鋪廣漆」,用於門窗和內外裝修。如為考究工程,則不用豬血面漆,而用廣漆面漆作底,並且不用稀豬血漿調色,而以廣漆調色,可使漆與木料結合密切,更為耐久。其顏色以慄殼色居多,但亦可調配為其他各種顏色。

  第三種是「滿披面漆,一鋪黑廣漆」,色黑,表面有光澤,常用於廳堂的柱子及大門。

  第四種是「灰布罩黑光漆」,比第三種更為考究,即清官式的「披麻捉灰」做法,如拙政園遠香堂與留園五峰仙館的柱子就是使用這種油漆做法。

  (四)裝修

  園林建築的裝修,具有中國古代建築裝修所固有的輕便靈活的特點,由於形體秀麗,雕刻精美,點綴襯託相宜,不僅能滿足功能上分隔空間的要求,還能適應園林風格使建築形體與細部相結合,發揮了應有的藝術效果。如各種各樣的門窗做法與布置方式,以及富有變化的掛落、長窗(即槅扇)、心仔(即窗欞)構圖、裝飾花紋、雕鏤、油漆等,構成了園林建築玲瓏,秀麗、多姿的外觀,豐富了園林藝術。

  有變化的處理和重點裝飾,是蘇州古典園林運用裝修的常見手法,從而形成了主次分明,形式豐富和生動活潑的藝術效果。在同一園林中,不同建築的裝修布置各具特色。如廳堂多在明間設長窗,次間設地坪窗(即勾欄檻窗),四周繞以廊軒,廊柱上部裝有掛落,雕飾精緻;室內紗槅上裱糊字畫或彩色紗絹。若為四面廳,四周用落地明罩,從上到下都用玻璃,不用裙板,以便於觀賞景色。軒館小築則常面闊三間,中間設長窗,次間設半牆半窗,兩側為硬山牆或屏風牆,室內多在建築背面作一式長窗,雕刻簡樸,另成一種格局。亭榭則在柱間懸掛落,下部有時設檻牆或鵝頸椅,以供坐憩。樓閣常用和合窗(即支摘窗),其下層用粉牆、洞門等。

  建築裝修,採取重點處理手法的也屢見不鮮。如拙政園西部留聽閣的裝修集中於內部,其飛罩、長窗均極盡變化之妙。三十六鴛鴦館南北欄杆花紋,滄浪亭翠玲瓏的裙板雕飾,皆扇扇不同。又如廳堂為了突出明間,裝修往往富麗精緻,左右各間的裝修則比較簡潔。

  雕飾較多的裝修所用木料,以質地堅硬細緻的楠木、紅木、花梨、黃楊和銀杏等優質木料為多,一般裝修則用松木及杉木。優質木料常露出木紋本色,或漆以慄褐、重棗,烏黑或焦黃諸色,襯以白牆與灰色的水磨磚門框,組成素淨與溫和的色調。

  裝修可分為外簷裝修和內簷裝修兩類:

  1.外簷裝修

  外簷裝修有長窗、半窗半牆、地坪窗、橫風窗(橫披)、和合窗、磚框花窗以及各種掛落、欄杆等。

  (1)長窗(槅扇)通常落地,布置在明間,或用於全部開間。一間可設四扇,六扇、八扇,視開間的大小而定,而以六扇的較多。長窗的內心仔部分過去裝蠣殼,後來才有玻璃。內心仔花紋式樣很多,常用的有十餘種,各種花紋又有不少變化。

  長窗的夾堂和裙板常用通長的木板,上施雕飾,形成陰陽起伏的斷面,花紋多雕如意,靜物、花草等式。如全用心仔不用裙板從上至下全部透空,顯得玲瓏透漏,稱落地明罩,如拙政園遠香堂長窗。邊梃,橫頭料的看面線腳分亞面、渾面、文武面,合桃線等。梃面和橫頭料的線腳周匝銜接。

  (2)半窗半牆常用在次間、過道和亭閣的柱間。半牆高約一尺半,上設半窗與坐檻,並可坐人。如用在亭閣處,坐檻外還可裝設鵝頸椅。窗的寬度根據開間尺寸決定,大致與長窗相同,自一尺半至二尺(約50釐米至65釐米)。

  (3)地坪窗多用在廳堂次間廊柱之間,通常為六扇。其式樣與構造和長窗相似,但長度僅等於長窗中夾堂下的橫頭料至窗頂的尺寸。窗下為欄杆,欄杆和窗的花紋均向內,欄杆外裝雨撻板,遮蔽風雨,可隨時裝卸。

  (4)橫風窗用於較高房屋中,裝在上檻和中檻之間,成扁長方形。

  (5)和合窗式樣較特殊,其開關方法不同於上列各窗,而是上下兩窗固定,中間可用摘鉤支撐,北方稱為支摘窗。

  (6)磚框花窗用在建築的山牆上,磚框為水磨磚拼接而成,外形有方、長方、六角,八角等式,但此窗不能啟閉。較大的窗還在窗上做窗罩,除有裝飾作用外,又可遮雨保護窗扇。

  上列各窗的花紋大致與長窗的花紋相同,線腳形式亦同前。

  (7)欄杆常裝在走廊兩柱之間,也可裝在地坪窗,和合窗之下代替半牆。欄杆有高低二種。低的,稱半欄,高一尺半至二尺二寸,上設坐檻,多裝在走廊之間。高的,一般為長窗高的三分之一。花紋以美觀而能與周圍相調和為宜。欄杆線腳僅有渾面、亞面、木角(即直角)三式,取其簡潔大方。

  (8)鵝頸椅多用於臨水的亭榭樓閣中,因靠背彎曲似鵝頸而得名。其邊框兩端底部開較淺的榫與坐板相結合,用鐵鉤與柱聯繫,可作為坐憩時憑依用。

  (9)掛落是用木條相搭而成,懸裝在廊柱間枋子之下。掛落式樣以田川居多,藤莖和冰紋不多見。掛落的構造以三邊作邊框,而兩邊框的下端作鉤頭形,雕成如意紋。邊框多用榫接固定於柱上。掛落則一端用榫,一端插竹銷,連接在邊框上,可裝可卸。

  2.內簷裝修

  內簷裝修大致有紗槅(又名紗窗)和罩兩種,其特點是布置靈活,式樣多變,用以區別使用性質不同的空間和烘託出建築物的性質。如廳堂常用紗槅與罩分為前後二部。鴛鴦廳的做法,尤能說明內簷裝修在功能上的作用;廳內脊柱落地,往往在明間脊柱間設紗槁,而在左右次間脊柱間施掛落飛罩,將內部分為前後兩個不同的使用部分。

  為了使空間有變化和有層次,室內使用紗槅或飛罩不但能將一個寬敞的空間劃分成若干個小巧玲瓏的活動範圍,形成若干層次和流通的空間,並且可隨使用要求布置家具,使室內各部分空間能分能合,靈活多變。

  (1)罩有飛罩、落地罩、掛落飛罩三種。飛罩和掛落相似,但兩端下垂如拱門,用在脊柱或紗槅之間。落地罩的形式是飛罩二端落地,內緣作方、圓、八角等形狀。掛落飛罩和掛落形式相似,但兩端下垂比飛罩為短。罩的大小,形式一般視空間的大小而決定。

  罩的花紋有藤莖,亂紋、雀梅,松鼠合桃,整紋、喜桃藤等式。罩的構造大致和掛落相同,但飛罩和落地罩有以整塊或兩、三塊木料雕空而成者,材料多用銀杏、花梨等優質木料,便於雕琢花紋。

  罩的佳例,如留園林泉耆碩之館的圓光罩,由於面積較大,為了避免單薄之感,邊框採用內外兩圓形式,框內有重點而又均勻地分布了較大的葉形花紋,其間連以較纖細的、繞曲的樹枝形花紋作為襯託,構圖自由而富於變化,罩的雕鏤與拼接也很精細。又如拙政園留聽閣的飛罩,利用樹根形長條花紋貫穿全罩,而在中間和兩角以松,雀、梅紋樣作點綴,顯得小巧玲瓏,能與建築相適應。獅子林古五松園芭蕉罩,形式少見,雕刻也較寫實。耦園山水間水閣的落地罩,體型較大,雕刻精美,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2)紗槅形式與長窗相似,但在內心仔背面或釘青紗或釘木板,板上裱字畫通常分內心仔為三部,中作長方框檔,四周鑲回紋裝飾,稱插角,或在四周連雕花結子。也有在框內鑲冰紋彩色玻璃,。四周鑲花結的。紗槅形式,輕巧秀麗,其夾堂和裙板多雕花草或案頭供物。有的用黃楊雕刻花紋膠貼,結子插角也可以用黃楊、銀杏雕成。

  (五)牆與漏窗、洞門、空窗

  園林中的牆多用來分割空間、襯託景物或遮蔽視線,是空間構圖的一個重要因素。蘇州園林中,建築物密集,又要在小面積內劃分許多空間,因此院牆用得很多。這種大量暴露在園內的牆面原來比較突兀枯燥,可是經過建築匠師們的巧妙處理,反而成了清新活潑的造園要素,長期以來已是江南園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園中用牆,一般都用薄磚空鬥砌築,形式有雲牆(波形牆),梯級形牆、漏明牆、平牆等,色彩以白為主,偶爾也用黑色和青灰色。白牆不僅和灰色瓦頂,慄褐色門窗產生色彩的對比,而且可以襯託湖石竹叢和花木藤蘿。白牆上的水光樹影變幻莫測,為園景增色不少。牆上設漏窗、洞門、空窗等,形成種種虛實對比和明暗對比,使牆面產生豐富多彩的變化。

  漏窗(又稱花牆洞)用於園林不僅可使平板的牆面產生變化,而且在分隔景區時可使空間似隔非隔,景物若隱若現,富於層次。而漏窗本身的圖案,在不同的光線照射下,產生富有變化的陰影,成為點綴園景的活潑題材。

  蘇州園林漏窗的窗框通常只做兩道線腳,而不用水磨磚鑲砌。窗框的形式有方、橫長、直長、圓、六角、八角、扇形及其他各種不規則形狀。而前三種除了做成方角以外,又有圓角和海棠紋等形式。在數量上,各園漏窗以方形與橫長兩種為多。走廊上成排的漏窗,為了便於觀看窗外景色,下框離地面約在1.3米左右,但也有專為採光、通風和裝飾用的漏窗,離地面較高。

  漏窗的花紋圖案靈活多樣,在蘇州不下數百種。構圖可分為幾何形體與自然形體兩類,但也有混合使用的。

  幾何形體圖案多由直線、弧線、圓形等組成。全用直線的有萬字,定勝、六角景、菱花、書條,絛環、橄欖,冰紋等。全用弧線的有魚鱗,錢紋、球紋、秋葉、海棠、葵花、如意、波紋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線條構成的有夔紋,萬字海棠、六角穿梅花和各式燈景等。還有四邊為幾何圖案,中間加琴棋書畫等物的式樣。

  自然形體的圖案取材範圍較廣。屬於花卉題材的有松、柏、牡丹、梅、竹、蘭、菊、芭蕉、荷花、佛手、桃,石榴等。屬於鳥獸的有獅、虎,雲龍,蝙蝠,鳳凰和松鶴圖、柏鹿圖等。屬於人物故事的多以小說傳奇,佛教故事和戲劇中的某些場面為題材。

  在構圖上,上述各種漏窗的花紋圖案不乏精美的作品。一般說來,以直線組成的圖案較為簡潔大方,曲線圖案則較生動活潑,鳥獸人物故事的好作品則較少。直線與曲線組合時,通常以一種線條為主。直線和曲線都避免過於粗短或細長,以免產生笨拙,纖弱和凌亂的感覺。

  幾何形體和自然形體兩類圖案,不論如何千變萬化,總與所用材料的性能和特點有密切關係。其中幾何圖案以磚、瓦,木三者為主要材料。圖案中較短的直線多用12.5X10.8X1.4釐米的望磚,超過一磚長的直線和複雜的錦紋等則用木片,尤以橫長的直線條,非木不可,弧形和較大圓形常用不同尺寸的板瓦做成,小圓形則用筒瓦。自然形體的圖案過去都用木片、竹筋作骨架,因不堅固,後多改用鐵片,鐵條,在鐵骨架上以灰漿、麻絲逐層裹塑而成各種形象。

  此外還有用琉璃材料製成的預製漏窗,花紋都作幾何形,較為堅固耐久,但過去限於材料和製作方法,形式比較單調,在各園中很少採用。

  園林中的院牆和走廊、亭榭等建築物的牆上往往有不裝門扇的門孔,稱為洞門(又名地穴);和不裝窗扇的窗孔,稱為空窗(又名月洞)。洞門除供人出入,空窗除採光通風外,在園林藝術上又常作為取景的畫框;使人在遊覽過程中不斷獲得生動的畫面。小院往往在洞門,空窗後面置石峰、植竹叢芭蕉之類,形成一幅幅小品圖畫,是蘇州古典園林常用的手法。洞門和空窗還能使空間互相穿插滲透,達到增加風景深度和擴大空間的效果。

  洞門的形式有圓,橫長,直長、圭形,長六角,正八角、長八角、定勝、海棠、桃、葫蘆、秋葉,漢瓶等多種,而每種又有不少變化,如長方形洞門的上緣,除作水平線外,又有中部凸起,或以三、五弧線連接而成。洞門上角,簡單的僅作海棠紋,複雜的常加角花,形似雀替;或作回紋、雲紋,構圖多樣。空窗式樣也有方,橫長、直長、六角、圓形、扇形,葫蘆、秋葉,漢瓶等形式。洞門和空窗的形式和比例,與房屋,牆面及空間環境有關,如在分隔主要景區的院牆上,常用簡潔而直徑較大的圓洞門和八角洞門等,以利通行。走廊、小院等處則多採用直長;圭角、長八角及其他輕巧玲瓏的形式,尺寸較小,角花也變化多樣。軒館亭榭的空窗多用橫長、直長、方形等式樣,取其簡潔樸質。走廊上連續的空窗大多體形不大而式樣各不相同,排列也有疏有密,以免重複單調,如笑園的樓廊和獅子林復廊所示。空窗的高度為了便於眺望,多以人的視點高度為標準來決定。

  洞門和空窗的邊框通常用灰青色方磚鑲砌,其上刨成挺秀的線腳,形式多樣,與白牆配合成樸素明淨的色調,是形成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特色的一個重要因素,門窗洞邊框常用的線腳有縮澀線,木角線、亞面,渾面、文武面等。這種線腳都需用特別的澀鋸和圓口線方、偏線方,平線口等刨刨出。最後用凹圓形、凸圓形和平的砂磚打磨光滑。在方磚背面需做鴿尾榫卯口,用木板做成榫頭插入卯口以承託其重量,木塊後端則砌入牆內。安裝完畢後用油灰嵌縫,並用豬血磚屑灰嵌補磚面和線腳上的隙洞,待幹後再用砂磚打磨平滑。

  (六)鋪地及建築小品

  1.鋪地

  蘇州古典園林的鋪地,式樣豐富多彩。一般房屋內多鋪方磚,走廊地面除偶用方磚外,多以側磚構成各種簡樸的幾何圖形。室外露天地面往往結合環境採用多種形式。如踏步、庭院、道路和山坡蹬道等,有的用規整的條石、側磚,有的用不規則的湖石、石板、卵石以及碎磚,碎瓦、碎瓷片,碎缸片等廢料相配合,組成圖案精美色彩豐富的各種地紋,充分表現了造園工人的智慧創造。這些地紋除條石外通常稱為「花街鋪地」。

  房屋內部方磚鋪地可分為實鋪和空鋪兩種。實鋪是在原土上加夯鋪砂,砂上置方磚,然後用油灰嵌縫,再經補洞、磨麵而成。空鋪的目的是防潮,做法是在方磚下砌磚墩或地龍牆,然後鋪磚。這種辦法較費工料,且不能承受較大的集中荷載,因此很少採用。

  室外庭院鋪地多用磚,瓦、石等材料。具體處理變化很多,而以色彩、形式調和為佳。圖案式樣大致有以下各類:

  純用磚瓦的圖案有席紋、人字紋、間方,鬥紋等。

  以磚瓦為圖案界線,鑲以各色卵石及碎瓷片,圖案有六角、套六角、套六方、套八方等。

  以磚瓦、石片,卵石混合砌的有海棠、十字燈景、冰裂紋等。

  以卵石與瓦混砌的有套錢,球門,芝花等。

  其中以各色卵石鋪地較多,花紋形如織錦,頗為美觀。也有以色彩鮮豔的瓷片、缸片鋪成動植物圖案,但較費工而繁瑣。

  鋪地施工,舊法是將原土夯實後墊細土約5釐米,再在上面鋪各種磚石圖案。

  2.建築小品

  園林中的建築小品常見的有平臺欄杆,花架,石桌、石凳,磚刻、碑碣、書條石等。

  平臺欄杆多用於臨水的廳堂榭舫,山巔亭閣前也偶有使用。平臺大小和欄杆高低式樣與

  周圍的房屋水池有密切關係。拙政園遠香堂北面平臺上用低矮的水平石欄杆,既襯託了廳堂,又和開闊明淨的池面相協調。香洲前面的平臺欄杆,為了配合精緻的畫舫,形式較為輕巧。 花架,一般以木架,鐵架為多。竹架雖較自然,但不耐久。網師園池東則用假山承託紫藤以代花架,別具一格。

  園林中的露天石桌,石凳有兩種。一種是石板、石塊製成的,經過加工成方形或圓形,如滄浪亭和怡園小滄浪等處。另一種系用自然的湖石或黃石疊成,如留園東園一角和環秀山莊假山洞內的石桌、石凳,都是用天然湖石疊成,做得極為自然。

  磚刻是蘇州建築常用的裝飾之一。除門窗洞邊框刻有各種線腳的水磨磚外,比較突出的是磚刻門樓、山牆兩端的墀頭以及洞門上的磚框匾額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網師園大廳前的磚刻門樓、雕工精細,造型優美,反映了蘇州工匠的高度技藝。

  書條石、碑碣在蘇州園林中也應用得很多。凡是走廊一側牆上不適於開窗取景的,往往用名家書法(法帖)刻在石上,鑲在牆中作為廊內缺少景面的一種補救,可以怡園及留園為代表。此外,也有用園記、圖畫等石刻品嵌於牆面者。碑碣則多陳設於亭內,如滄浪亭、獅子林的御碑亭等。石屏、石山、石橋等處,用隸篆書法題字加以點綴,也是常見的手法。當然,上述法帖、碑刻就其內容來說,大多是宣揚封建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必須批判。

相關焦點

  • 【江南園林】蘇州留園 賞精妙建築藝術
    (圖/來源於網絡)留園位於江南古城蘇州閶門外留園路338號,以園內建築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佔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築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雲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其建築空間處理精湛,造園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構成了有節奏有韻律的園林空間體系,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築空間藝術處理的範例。
  • 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巔峰之作
    風景秀麗的江南水鄉向來以青山秀水揚名於世,園林藝術更是聞名天下。蘇州以其悠久的園林文化傲然居於群芳之首,「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古典園林以其意境深遠、構築精緻、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典範。
  • 一步一景——園林藝術的極致,蘇州園林
    而蘇州的園林藝術,就將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景物和景物之間的和諧,做到了極致。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被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而蘇州園林,也因此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 蘇州古典園林就像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感
    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典型例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拙政園、留園等9處園林,以及蘇州現存的大多數古典園林,基本上都產生於蘇州園林的鼎盛時期,充分體現了宋、元、明、清以來中國造園藝術的民族特色、審美理念和建築技藝水平。
  • 蘇州磚雕門樓之蘇派建築藝術之美
    蘇州磚雕門樓之蘇派建築藝術之美蘇州磚雕門樓清新秀雅、細緻活潑、工藝精湛、氣韻生動,具有寫實風格和裝飾的趣味。它融合了人們的欣賞習慣,滲透著我國的民族傳統和民俗民風,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理想。蘇州園林的一個重要構園理念就是「方寸之間藏滿天地智慧」,講究的是「哲學」體系中的「藏與露」之間的辯證,比如說通而不透、曲而有趣等都在蘇式園林中得以應用。其中,蘇州磚雕門樓更是「藏與露」應用的經典之作。  「藏與露」體現的是一種「隱」文化之美,蘇州磚雕門樓則是古時文人志士審美情趣的外在物化。宜山宜水、宜室宜家,文章詩賦入園林,玲瓏可人,雅意文風,桃花源裡人家,「隱」便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 園林之城——蘇州
    園林之城——蘇州蘇州不僅僅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 蘇州旅遊景點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所以愛旅遊的你一定不能錯過本文小編介紹的蘇州十大美景,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吧。
  • 蘇州園林,具有生命的建築
    身處城市就難得自然之美了麼,去看看蘇州園林吧,或許你能在那裡找到答案。園林建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因此蘇州園林景觀多採用借景、對景、分景等造園藝術技巧和手法將自然景觀融入園林,在喧囂鬧市中建出精緻且具有自然情趣的居所。
  • 名揚天下的蘇州園林,它脫穎而出,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蘇州,最吸引人的應該是它的園林,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的美譽,這裡的私家園林,從公元前6世紀就開始建造, 到了清朝末年,這裡依舊保留了園林170多處,蘇州園林,是古代一種典型的建築形式,展現了中國精妙的建築,而蘇州園林講究的是宅園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以蘇州園林也可以說是中國古典哲學,歷史,人文的結合。
  • 古代藝術:古代四大建築類型之——古典園林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藝術:古代四大建築類型之——古典園林,古典園林。中國古典園林的本質是通過對山、水、建築、植物等要素的有機組合,構成一個富有情趣的、飽含藝術意境的美的環境。受傳統山水畫的影響,中國園林不僅重視園林的形式美,而且要求能通過外觀的景致體現出人的內在精神世界。中國古典園林一般分為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兩大流派。從其發展過程來看,前者發展較快,在秦漢和隋唐就掀起過兩次高潮,而後者直至唐宋才有較大的發展。但從藝術水準的高低看,集中於江南一帶的私家園林更勝於皇家園林。
  • 從蘇州最美十大園林,看盡最精美的建築藝術。你去過幾個呢?
    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佔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築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雲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其建築空間處理精湛,造園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構成了有節奏有韻律的園林空間體系,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築空間藝術處理的範例。現園分四部分,東部以建築為主,中部為山水花園,西部是土石相間的大假山,北部則是田園風光。
  • 為什麼稱蘇州為「園林之城」?這些建築特色你一定要知道!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江南鮮明的地域特色也充分地展示在了文化、教育、藝術、建築等各個方面。只要你來,便會深陷於此。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建築對於我們來說早已不止是簡簡單單遮風擋雨的場所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承載更多的,是歷史的文化與人民的智慧。江南地區人口密集,缺乏自然風光,在這種社會需求下,蘇州園林順應而生。
  • 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之城:蘇州
    蘇州可以說是我國最著名的古典園林建築之城,共有歷代古典園林建築八十餘座。現如今對人們開放的是其中歷經修繕的二十餘座。拙政園、滄浪亭、網獅園、寒山寺、留園是歷代園林建築的代表作,並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遊客紛紛前往觀光遊覽。
  • 蘇州2020-3 「園林之城」
    如何從這些面貌、風格各不相同的園林中概括出共同點來,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從遊覽者的角度,從蘇州園林給遊人留下的印象著眼,「硬」是從不同中找出同來。中國園林藝術和詩、畫藝術相通,中國園林一向被譽為如詩如畫,因此,作者的這種作為遊覽者的感受是精當的、恰切的,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另外,對於「圖畫」,我們也應該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領會蘇州園林的特點。
  • 傳統和現在相結合的新式園林建築之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蘇州古城平江區拙政園西側。包括2006年正式開放的新館建築和忠王府古建築園原蘇州博物館兩部分。新館主要為文物展示。展出歷代佳作精品千餘件,主展區設有吳地遺珍,吳塔國寶,吳中風雅,吳門書畫四個富有蘇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設展覽。
  • 欣賞中國十大園林,領略古典園林藝術之美!
    現代人習慣了城市的喧囂,就會對那些有著悠久人文歷史、景色典雅秀麗的園林景觀格外喜愛。本文為大家盤點了中國十大園林,包括頤和園、蘇州園林、承德避暑山莊等。一起來欣賞,領略古典園林藝術之美吧!山莊宮殿區布局嚴謹,建築樸素,苑景區自然野趣,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這是中國地理形貌之縮影,來到承德避暑山莊,如同走過大江南北。它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裡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享有「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範例」的盛譽。
  • 【私家園林】蘇州留園 賞奇石之妙
    (圖/來源於網絡)留園位於江南古城蘇州閶門外留園路338號,以園內建築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佔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築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雲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其建築空間處理精湛,造園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構成了有節奏有韻律的園林空間體系,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築空間藝術處理的範例。現園分四部分,東部以建築為主,中部為山水花園,西部是土石相間的大假山,北部則是田園風光。
  • 蘇州園林價值篇(連載二)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價值篇(連載二)》。
  • 蘇州園林之東方智慧
    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園林,是承載展示這一「東方智慧」的最直觀的載體:人們追求「外適內和」精神和物質的雙重享受,既要「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或將「江山昔遊,斂之丘園之內」,要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心靈亦要經過詩的精神涵養、畫的美境陶冶,悠閒自在。於是,清泉汩汩,淵渟澄澈,復樹亭於潭上,自適其適,陶然忘機,養其天倪。
  • 留園是蘇州園林中代表清朝藝術風格的私家園林,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留園是中國著名古典園林,位於江南古城蘇州,蘇州園林中的代表建築之一。以園內建築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留園原是明嘉靖年間太僕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同治年間盛旭人其兒子即盛宣懷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始稱留園《留園遊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 首部蘇州園林全英文圖書亮相 英文再現園林意境
    中國園林網5月19日消息:「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在眾多描述蘇州園林的書籍畫冊中,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先生於上世紀60年代所著《蘇州古典園林》被公認為蘇州園林的經典學術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