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哈爾濱市道外區靖宇街,仿佛進入一個中華巴洛克式建築的集中展示櫥窗。經過歲月的衝刷,許多建築雖已"老去",但透過它們殘損的外表,依舊不難想像它們當年的高貴與華麗。
二十世紀初,隨著民族工商業的繁榮與外來文化的滲透,出現了一批受西方建築文化影響的新建築——"中華巴洛克"建築。
這種"前店後宅"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築,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傳統的,立面造型則是"巴洛克"式的,而立面上的裝飾又以蝙蝠、石榴、盤長、金蟾、牡丹等具有吉祥意義圖案為特色,這裡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築流派的風格融匯在民族傳統之中,創造了極具價值、獨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築——"中華巴洛克"。
中華巴洛克建築在哈爾濱、武漢、北京等許多城市有遺存,目前最大、最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在哈爾濱道外區。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特點是外形自由、色彩強烈、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常常採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不圓的珍珠,轉意為非常規的美、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來稱呼那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建築師們以自由奔放的格調來表達世俗情趣,一反僵化的古典形式,於是形成巴洛克建築風格。這一風格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領域都發生影響,一度風靡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