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芥川龍之介為何能觀賞到故宮藏畫《五馬圖》?

2020-12-16 澎湃新聞

2019年1月16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的「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中,悄然失蹤近百年的北宋名畫、李公麟《五馬圖》赫然出展,引發了海內外文物界與書畫愛好者的震動與關注。1月18日,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發布了旅日學者張明傑撰寫的長文《傳世名畫李公麟〈五馬圖〉為何會流失日本?》,以大量史料為據,爬梳剔抉,解開了《五馬圖》為何藏於日本之謎。《五馬圖》在東京初露真容,能讓其流失經過水落石出,堪稱一份意義不凡的學術貢獻,避免了讓今人在面對這幅流傳千年的稀世珍品時,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為有「宋畫第一人」之稱的李公麟的代表作,《五馬圖》對後世影響深遠,早已聲名赫赫,其流失與轉手過程也極具代表性。因此,對此一歷史公案的考證,也有助於探查和追尋其它清宮珍品的流散路徑。

《五馬圖》複製品

筆者也曾尋找這幅名畫的蹤跡,當得知該畫已由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並將首次正式展出,一時驚喜交集,感喟不已。筆者之所以關注《五馬圖》,和張明傑先生一樣,也緣自於閱讀《芥川龍之介全集》。從芥川龍之介遺留在私人筆記與信函中的一些草蛇灰線,可以發現他在北京觀賞過這幅名畫。在張明傑的文章中,此事只作為話題的引子而一筆帶過,未及詳敘。實輒此一推斷也並非垂手可得,需要在發現一個個端倪之後反覆參互考尋,才能豁然霧解,而且浮現出的諸多史實都饒有趣味。為此,本文聚焦1921辛酉之年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及東洋美術史家大村西崖在北京觀賞《五馬圖》的軼事,在張明傑文章的基礎上,以史料為據補充部分詳情與細節,進而揭示一批故宮藏畫被借出紫禁城的緣由與遭際。

芥川龍之介

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在1921年6月11日至7月10日間,在北京訪問整整一個月。十幾年前,筆者在查考他的在華行蹤時,意外發現他在位於靈境井兒胡同的陳寶琛家中,觀賞到了一批錄於《石渠寶笈》的「御府」名畫。但此事並沒有記錄在他的《中國遊記》裡,因此一直鮮為人知。作此推斷的最重要的線索,是《芥川龍之介全集》收錄的芥川旅華期間隨身攜帶的一個記事本上的記錄。這個記事本被編號為「記事本七」,原物現存藤澤市文書館,全部已成散頁,文字大半已被汙漬侵染,所幸記錄內容在1977年出版芥川全集時被辨識錄入。「記事本七」的大部分內容是在北京所記,其中有數段關於書畫的文字。比如,有參觀古物陳列所(文華殿)觀覽書畫的記錄,在錄下的畫題之後,可見「偽筆」「俗」等簡短的點評,顯然他頗具鑑賞力,對文華殿展品的評價並不高。可是,另有一部分記錄卻涉及了一批唐宋以來的傳世名跡,如宋徽宗《臨古圖》、王時敏《晴嵐暖翠圖》、郎世寧《百駿圖》等等。經比照可知,這些畫作全部是收錄於《石渠寶笈》的乾隆皇帝書畫收藏中的稀世珍品,著實令人錯愕不已。

其中包括了李公麟《五馬圖》在內的一段的記錄是這樣的:

李龍眠、《五馬圖》、黃魯道(註:應為「直」)題、(toute réaliste)。燕文貴、秋山蕭寺、倪陸之贊。(似狩野派)○唐宋元畫冊、煙客老親家題董玄宰為(註:原文如此,應識讀為「董玄宰為煙客老親家題」)。○林泉清集、王蒙、紙本、其昌之贊。(錄自《芥川龍之介全集》第23卷)

芥川龍之介筆記七中的一頁

仔細揣摩,就會發現上述文字不大可能是抄錄來的,而是親眼見到原作時的現場記錄。這是因為,原文括號中的「toute réaliste」「似狩野派」等評語,必定是過目真跡之後的觀感。記錄者顯然具備能將中外、東西相互比照的觀賞視域。而在芥川的另一個筆記本上,則記錄著陳寶琛家的地址:「西城靈境井兒胡同 陳寶琛」。身為末代帝師的陳寶琛在此時期,曾多次將宮中藏畫借出宮外,這由溥儀的《我的前半生》所記而廣為人知。那麼,芥川龍之介有沒有可能在陳寶琛家裡,看到了李龍眠的《五馬圖》以及《唐宋元畫冊》的真跡呢?如此推斷難免讓人將信將疑,但事實上,確乎如此!

能夠坐實上述推斷的,是《芥川龍之介全集》第20卷收錄的1925年7月17日芥川龍之介寫給犬養健的一封信。犬養健是政治家犬養毅的次子,受白樺派影響步入文壇,得到了芥川龍之介的認可。受家庭薰陶,他也有書畫之好。犬養健已決定1925年8月去北京訪畫,所以就造訪書畫藏家求教於芥川龍之介,芥川回復道:「北京的收藏家陳寶琛之外還有景賢、寶熙等諸先生。」「若去訪問陳寶琛先生,不必多言,自會出示,可以看到徽宗臨古、郎世寧百駿圖、唐宋元畫冊、李龍眠五馬圖等。」這封信寫於1925年7月17日。

芥川龍之介(左)在北京

有這封書信佐證,就可以斷定記載在筆記本上的一件件傳世絕品,確為他在靈境井兒胡同親眼所見。這樣也就能解釋,為何他在京期間反覆在寫給友人的信函中提到「御府」書畫。比如,6月24日致徘人瀧井孝作:「北京真乃王城之地,只能以壯觀形容。如御府的畫,多有他處難見之神品。」同日,致其主治醫師、徘人下島勳:「我每日身穿馬褂東奔西走。此處御府的畫絕佳(文華殿的陳列品甚為貧弱)。若是在北京的話,我覺得留學一兩年也是可以的。」——「御府」藏畫中的精粹,竟讓他有了在北京留學之想。再有,6月27日致小穴隆一:「文華殿的畫別無大作,御府的畫裡才有絕品。不限於畫,一定想讓你看一下中國。」小穴隆一是油畫家,也是芥川的摯友,他擔任了芥川多部作品集的裝幀設計。

根據這幾封提及「御府」藏畫的書信所寄出的時間,可以判斷他在陳府看畫的日期,應該就在數日之內,也就是他抵達北京後第二周的某一天。繼而,不禁要問的是,到底是何種機緣讓這位日本作家看到了一批宮廷藏畫?當然,芥川龍之介對此一定是有濃厚的興致和足夠的觀賞動機的。他極好元四大家的文人畫,來中國之前剛發表過一篇題為《秋山圖》的小說,這個短篇改編自惲壽平《甌香館畫跋》中的《記秋山圖始末》一文,講的是失傳名畫黃公望《秋山圖》的故事,據此可知芥川龍之介極高的藝術品味與修養。但即便如此,陳寶琛專門為了芥川龍之介而將這批內府藏畫借出深宮的可能性也不大。

陳寶琛和溥儀合影

就在1922年日本《國華》雜誌1、2月號上,分兩期連載了中川忠順撰寫的《李龍眠與白描體 關於所附五馬圖卷》,對此,張明傑在文章中也特別提及,因為這篇附圖的長文是百年來讓《五馬圖》廣為人知的最早文獻。中川忠順時任東京帝國大學美術史講師,他與雕塑家新海竹太郎於1921年4月底來華,主要目的是考察雲岡石窟。他們委託在北京開設山本寫真館的山本明拍攝了雲岡石窟,回國後印行出版了限量版畫冊《雲岡石窟》。因此,《國華》所刊《五馬圖》照片,也必定是二人在京期間拍攝的。中川、新海6月14日離開北京,所以他們看到《五馬圖》的時間,很可能早於6月10日到京的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去陳府看畫的原委,因資料不足尚無從知曉。但有一個細微的線索顯示,陪同他前往的有可能是大阪每日新聞社記者松本鎗吉。因為芥川回國兩月後的9月30日,在寫給松本鎗吉的信函中提及:「陳先生的字確已到手,非常感謝。呈上南宗畫集一冊,煩請轉交陳先生。」筆者推測這個「陳先生」,即陳寶琛。《南宗畫集》是東京帝室博物館編輯出版的收錄了日本文人畫精品的畫冊,芥川似以此答謝陳寶琛對他的題贈。所以,松本鎗吉很可能就是芥川與陳寶琛之間的牽線人。

或許芥川龍之介深知,在陳府有幸看到一批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曠世傑作,實屬難得的機緣,不宜過度聲張,否則會給陳寶琛帶來麻煩。所以他在自己的遊記裡對此隻字未提。筆者2007年將芥川在陳府觀畫事寫進了一篇刊載於《人民中國》雜誌的文章,沒想到8年之後的2015年,美術史研究者後藤亮子發來郵件確認此事,並告知大村西崖的《中國旅行日記》已由其家屬捐贈給東京藝術大學,她正在協助吉田千鶴子編修出版。其日記顯示,大村西崖在1921年10月至次年1月間,同樣在陳寶琛家裡觀賞了內府書畫。2016年《西崖中國旅行日記》出版後,急切地找來一讀。

大村西崖是東京美術學校教授,中國繪畫史研究的奠基者。他用中文記下的旅行日記,記錄了先後五次來華調查書畫的所見。1921年10月底,大村西崖首次實現夙願到訪北京,旋即接洽了金城、陳師曾、完顏景賢等人,希望觀賞並拍攝書畫精品。金城對他表示,「近日為先生招集藏家介紹先生,約以觀覽影寫之事」,「至御府之物則請陳寶琛先生而借之」。11月6日,大村西崖第一次造訪陳寶琛宅,「贈《支那美術史》《密教志》《文人畫復興》及《華嚴經》。太保出畫,似之諾影寫,且約借出御府寶物,計影寫之便。」此日所觀書畫,有溥儀已經賜給陳寶琛的《晴嵐暖翠圖》以及文徵明《江南春圖》等。11月14日,陳寶琛對大村表示:「今日宮中已奏聞先生之事,而得內府寶繪影寫之敕許,先生寫之則請獻各一本於陛下。」就是說,溥儀已經同意讓大村西崖拍攝內府藏畫,給出的條件是索要一套照片。

在華期間的大村西崖

《諸位大人借去書籍字畫玩物等糙帳》中,記有《五馬圖》「辛酉十月十八日陳大人借去」,這一天是西曆11月17日。也正是此日,大村西崖帶著翻譯慄原誠和攝影師巖田秀則再訪陳府,開始拍攝陳寶琛借出的書畫,按日記所記,當天拍攝的宋徽宗《臨古圖》以及《唐宋元畫冊》等,與芥川數月前的所見高度重合。而且,這一天日記還記載,「此日巖田過傷徽宗臨古圖卷,乃請賀嗣章直往陳謝之。賀氏歸報曰:太保曰善補修之而納御府,勿介意。廿一日須再來影寫。」攝影師巖田秀則損傷了宋徽宗的《臨古圖》,陳寶琛大度地表示:修補即可,不必介意。

《五馬圖》出現在攝影名單裡,是一個月後的12月14日。「午後一時赴陳弢庵招宴」,「此日弢庵又為予借內府寶繪來觀之」,其中「影寫」者便有「李伯時五馬圖卷,紙本淡採(彩),七枚。高九寸,長七尺一寸四分。」大村西崖特別標明了白描大師李公麟的這幅真跡為「淡彩」。同日拍攝的尚有梁楷《右軍書扇圖》、吳歷《山水冊》、惲南田《仿古山水冊》、王時敏《晴嵐暖翠圖》、燕文貴《秋山蕭寺圖》等。

據《外借字畫浮記簿》記載,《五馬圖》「十二月初四日」歸還宮內。這一天正好是1922年的元旦。大村西崖在陳寶琛家裡拍攝的「內府寶繪」共達八九十幅。1922年1月17日,他乘火車前往上海,「此行攜於北京所寫古畫影板五百九十三枚木箱五個」。回國後,大村西崖在東京美術學校和多家百貨商店裡相繼展示過自己拍攝的繪畫精品。這裡,不妨引用一下他在東京美術學校的匯報講演《中國曆遊談》中的一段話。他說在華期間,「歷訪收藏家二十五六家、或者有三十家,基本上無一遺漏地拍照了。全部過眼的數量應該有五六千幅,從中選出最優秀的真跡在北京拍攝的數量就達六百餘幅。」進而,他介紹展出的照片說:「其中,唐代梁令瓚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等,最為珍稀。這些作品都值得一件一件逐一詳細解說的。像王維的《伏生授經圖》卷、李龍眠的《五馬圖》卷、盧鴻的《草堂十志圖》卷、徽宗皇帝的《臨古》卷、趙孟堅的《水仙圖》及《四香圖》卷、元代黃大痴的《茂蘭寶(芝蘭室)圖》卷、唐子華、王若水、朱德潤等的山水卷等等,這些都是至今在日本連影子也見不到的繪畫史上異常珍稀的寶繪。」毫無疑問,大村西崖算得上辛酉年來到北京的最有眼福的旅行者。

那麼,前文提及的來北京之前曾得到芥川龍之介親授機宜的犬養健,是否如其所願在陳寶琛家看到了《五馬圖》呢?其時,早已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因為犬養健來北京已是1925年8月,因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陳寶琛隨同溥儀住到了天津,每月只有數日回京。《五馬圖》也和一千多幅宮內精品書畫一起,經過下賜溥傑的方式被帶出宮,再轉運到了天津。犬養健在即將離開北京的前兩天才見到了陳寶琛,他在《北京印象後記》一文中寫道:「正如我預感的那樣,拿出來的畫裡,已在東京有所耳聞的徽宗的臨古卷、李龍眠的五馬圖、網羅了唐宋元名家的畫冊、郎世寧的百駿圖等珍品皆不在其中。當然,我很失望,但是前一年馮玉祥發動政變後,聽說先生拜領的書畫為避難而全部存入到外國銀行。我還是沒有刨根問底地打探那些畫的所在。」但在陳寶琛的家裡,他也絕非一無所獲。犬養健仍然看到了王時敏《晴嵐暖翠圖》、王石谷《仿沈石田雪景山水畫卷》、文徵明《江南春景圖》、新羅山人《沒骨山水圖》、文徵明《淡彩山水圖》、黃道周《孤松圖》等珍品。

而這一時期,《五馬圖》在天津的遭遇,有張伯駒《春遊瑣談》中的線索可循。按其記載,溥儀在天津日本租界張園居住時,「日本某侯爵欲以日金四萬得《五馬圖》卷」,以及陳寶琛之甥持《五馬圖》的四幅畫向天津鹽業銀行押款兩萬元,後歸還一萬元,取走了《五馬圖》卷。1928年11月,陳寶琛之甥劉驤業將《五馬圖》帶到了日本,最終賣給了實業家末延道成。近年來,日本學者高野繪莉香根據照片比對指出,在1921年中川忠男攝影之後,《五馬圖》的原畫上多出了一方末代皇帝的「無逸齋精鑑璽」的鑑賞印。

以上,以《五馬圖》為線,查考了百年前《五馬圖》被借出深宮,為芥川龍之介、大村西崖所見的始末。但芥川、大村在陳府過目的,遠不止《五馬圖》一幅。芥川龍之介看到的,就包括《唐宋元畫冊》、燕文貴《秋山蕭寺圖》、宋徽宗《臨古圖》、王蒙《林泉清集圖》、王時敏《晴嵐暖翠圖》、郎世寧《乾隆肖像》、郎世寧《百駿圖》等。這些畫中極品的震撼力,讓這個在日本如日中天的小說家產生了想在北京留學的念頭。如今,這些清宮藏畫中的至寶已流散於世界各地,在任何一個空間裡飽覽這些書畫的全部真跡都已不復可能。

其實,芥川龍之介對他幸運的觀畫經歷,也並未秘而不宣。1922年10月《中國美術》雜誌上,刊發了他撰寫的《中國的畫》一文,在題為「松樹圖」的第一章裡,他稱讚倪瓚的一幅神品時寫到:

我看到的雲林只一幅,那一幅是在宣統帝的御物、名為今古奇觀的畫帖中。畫帖裡的畫,大部分似為董其昌舊藏。被稱為雲林之筆的,文華殿裡也有三四幅。可是和畫帖中雄勁的松樹圖相比,畫品低劣許多。我見過梅道人的墨竹,黃大痴的山水,王書明的瀑布(並非文華殿的瀑布,而是陳寶琛氏所藏瀑布圖),或許是氣稟所致,令我俯首的都不及雲林的松。

芥川龍之介描摹的中國文人畫

芥川所說的「今古奇觀」畫帖中的「雲林的松」,筆者推測,可能是指《唐宋元畫冊》中的倪瓚《山水》,而「王書明的瀑布」,可能就是其中王蒙的《松路仙巖》。《唐宋元畫冊》中,包括了王維《雪溪圖》等十二幅畫作,又題為《名畫大觀》。「今古奇觀」之稱,應屬記憶之誤。芥川說倪瓚的畫上雖然只畫了巖石上生出的一顆松樹,樹梢上籠罩著些雲煙,但這「幽絕的世界」,只有倪雲林能體會得出,他畫出了自己「胸中的逸氣」。這讓他在觀賞時不禁想,「到底是莫奈的薔薇更真實,還是倪瓚的松樹更真實,其實要看對於真實如何理解。」這段話也讓人想起他面對李公麟《五馬圖》時的現場觀感,當時,他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一個法語詞彙「toute réaliste」,意思是:「完美的現實主義」。

(本文原題為《故宮藏畫讓芥川龍之介想留學北京》,首發於中國作家網,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發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芥川龍之介:不愛魔都愛帝都
    中華書局版《中國遊記》,芥川龍之介著,秦剛譯,2007年1月出版芥川籤約大每後的頭一個大項目,就是中國行,也成了文壇大事。《異鄉人:上海的芥川龍之介》劇照。初到上海的芥川龍之介芥川和前來迎接他的三位新聞界朋友(兩名大每特派員和一名路透社的英國記者朋友)一出碼頭,「幾十個黃包車夫一下子就把我們包圍了」。
  • 芥川龍之介: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日後龍之介在自傳色彩濃厚的《大導寺信輔的半生》中,描寫了在養父母家中貧困與拘謹的生活,但這部作品存在很多文學誇張,實際上養父母家境尚好,家中有兩名女傭,龍之介可以經常去觀看歌舞伎表演,也能隨意購書,惹得同學羨慕。而且家中頗有文藝之風,養父愛好南宗畫、圍棋、盆栽、謠曲、俳句等,養母也愛好文學和美術,這對龍之介文藝趣味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僕人雖然決定不擇手段了,然而由於「如果」變成行動,那末跟著而來的一個問題當然就是:「除了當強盜,別無他法」,他對這件事仍然沒有足夠的肯定的勇氣。僕人打了一個很大的噴嚏,接著疲憊地站了起來。京都的傍晚變得很冷,冷得使人很想能有一個火爐才好。寒風從城樓的柱子中間,跟著夜晚一起,肆無忌憚地躥了進來。紅漆柱子上停著的那隻蟋蟀,已經不知道藏到什麼地方去了。
  • 《祭侄文稿》《五馬圖》亮相東京,臺北故宮稱借展合法合規
    除了《祭侄文稿》,消失了近百年的北宋李公麟所畫《五馬圖》也在今天現身展廳。令人驚喜的是,《五馬圖》不僅人物有著色,而且第二、三匹馬也有著色。而且,博物館館際之間互通有無很正常,我很希望《祭侄文稿》有一天能到上博展出。」不過,一個事實是,上博、北京故宮等的國寶級文物已多次到臺北展出,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卻從未來過中國大陸。臺北故宮博物院相關人員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強調,由於這需出具司法免扣押條款才可借出,所以目前仍存在著很多困難。
  • 芥川龍之介《上海遊記》:100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露露聰明、善良,至少芥川龍之介是這麼認為的,儘管他的朋友多次提醒他,妓院裡的人總愛玩套路。此次之後,龍之介與露露結下了緣分。後來他發現,露露竟是一名男妓,據說曾經家世顯赫,衰落後被賣到妓院。原著《中國遊記》裡,芥川龍之介認為比起景觀的富麗堂皇,民國給龍之介留下的則是一個猥褻、殘酷、貪婪的印象。芥川龍之介,來華歷經四個月的遊歷,見識到了中國的地大物博,也見識到了軍閥徵收掠奪,奸淫擄掠。
  • 《文豪野犬》人物角色還原——芥川龍之介
    今天便當君要為大家還原的文豪,就是——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生後9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因生於辰年辰月辰日辰刻,故名龍之介。龍之介在中小學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就是漫畫中影響織田作的那個人)、森鷗外的作品。
  • 「動漫人物誌」絕望的行者,漫談《文豪野犬》中的芥川龍之介
    而說到中島敦,就不得不提及在《文豪野犬》中與其打對手戲的另一名人氣角色,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芥川龍之介。相比起中島,芥川的名氣在現實中更加響亮,也更為中國的觀眾們所熟知。那麼,我們今天繼續從動漫與現實兩個角度出發,談談這位大文豪在《文豪野犬》中的華麗表現,以及他在現實中的偉岸身姿。
  • 芥川龍之介:不是想死,是厭倦了活著 | 芥川逝世九十周年紀念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芥川龍之介在《一個傻子的一生》中這樣寫道,沒想到如今卻成了廣為流傳的座右銘式格言,多少人因此知道(或許壓根兒就不知道,只是因為這句話自帶的酷勁兒讓人無法抗拒)芥川或者波德萊爾...芥川龍之介在九十年前的今天服安眠藥自殺。正如所有自殺一樣,這絕不是一場心血來潮,而是掙扎已久,籌劃已久的結果。
  • 芥川龍之介《河童》中的藝術和宗教,值得一看漲知識
    這種比較筆者以為可以看成是晚年的芥川龍之介將自己與志賀直哉進行的比較。晚年時期芥川在藝術上非常推崇志賀,在評論文《藝術的,過於藝術的》中,芥川對自己藝術生涯的評價是「雜駁」,而認為志賀直哉是日本作家中最「純粹」的,並表示在日本的現代作家中,他最愛而又最怕的作家是志賀直哉。芥川龍之介知道自己和志賀直哉在文學的資質上存在根本的不同。
  • 芥川龍之介的上海第一印象:骯髒與秩序並存的東方摩登時代
    從碼頭出來,芥川一行人就被那些「骯髒」還「醜陋」的黃包車夫給包圍了。對於這種陣仗,在江戶是絕對見不到的,所以突然很想逃。初次遇見的上海似乎是一個很糟糕的樣子,可馬上芥川等人就大為改觀。城市的街道上有印度警察在指揮,這時的道路交通比東京還要有秩序,不得不說,東方之珠已經展現出來它的魅力。東亞洋行是一家日本旅店。大阪總社澤村君認為這裡更適合他們居住。
  • 當你看不清人性時,就讀一讀芥川龍之介的小說
    那麼,芥川龍之介的原著小說《羅生門》究竟講述了什麼故事呢?羅生門,其實就是日本平安時代首都的正南門羅城門。在小說中,這個城門已是十分破敗,成了無名屍體的棄置地,氣氛陰森恐怖。傍晚時分,一個不久前剛被主人解僱的下級武士為了避雨,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無處可去,而不得不在此停留。在這樣的環境中,再想到自身的境遇,這個武士自然就對未來充滿了憂慮。
  • 鼻子,芋粥,20多歲的芥川龍之介,有著50歲的靈魂
    讀《鼻子》,讀者可以感受到時年二十四歲的芥川強大的自信和早熟。《芋粥》《芋粥》中文譯文曰《山藥粥》,是芥川龍之介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說講一個形象既醜陋又寒磣的屬員叫「五品」的人,連毫無資歷的新人和小孩子都可以嘲笑他,受盡白眼的他從不憤怒,準確的說,他就處在鄙視鏈的最下層,他根本就沒有憤怒或生氣的能力。
  • 讀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走進黑白顛倒的地獄,恐怖至極!
    早有耳聞,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著有「恐怖美學」之稱。當我讀完他的代表作《地獄變》這篇小說時,才真正感受到了小說的「恐怖」。全篇透露著陰森古怪的氣息,帶領讀者走向黑白顛倒的地獄,尋找瘋狂畫家良秀一步步走向滅亡的真實原因。
  • 芥川龍之介《長江遊記》
    長江遊記原題:『長江遊記』文/芥川龍之介(芥川 龍之介) 譯/陳點燈芥川訪華是在1921年。本文應當是當時的遊記。這次旅行極大的改變了芥川對中國的印象。他心中如詩如畫的美麗中國的印象崩塌了。寫在前面 這是三年前我遊覽中國,沿長江溯行時寫的遊記。
  • 人生是一本書,寫一個美好的結尾,你要珍惜;讀芥川龍之介的句子
    ——芥川龍之介 《侏儒的話》01一個故事想要通過作家的手,集結所有的情結,最終成功出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有多少的創意,有多少的文字,都因為各種原因,最終半途而廢。即便是那些最終完成的故事,也未見得就能以刊印發行的方式,幸運地來到讀者面前。02應該說,精彩的故事,才有成為書的可能。
  • 同為日本近代文豪,為何森鷗外知名度遠不如芥川龍之介與夏目漱石
    至於為何森鷗外在國內的知名度遠低於夏目漱石和芥川龍之介,我覺得應該從翻譯與作品本身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第一,從翻譯引進層面看。森鷗外的譯本局限於《舞姬》,且《舞姬》在國內翻來覆去出版,弄了好幾個版本。相較起來,國內翻譯引進的夏目漱石與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則要多上許多。至少夏目漱石的《我是貓》《心》《哥兒》《少爺》等作品都是耳熟能詳的。至於芥川則更不用多說,無論是其代表短篇小說,還是融匯了個人見解的雜文,均在國內有所引進。單從作品翻譯引進的數量來看,芥川和夏目就已勝了一籌,而越多的引進,意味著越多的曝光機會,國內讀者了解到這二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 芥川龍之介訪華近4個月 為何說他是日本文學家中唯一京劇「戲通」
    作者:秦剛芥川龍之介(右)在北京上世紀二十年代,「京劇」之稱尚未確立,國人通稱其為「戲」,日語中的名稱,可將其譯為「中國劇」。梅蘭芳1919年訪日公演,在日本引發了較大的反響。但芥川龍之介提到梅蘭芳,是在他訪華之後。
  • 芥川龍之介《山藥粥》:當執念得到滿足時,也正是它幻滅的時刻!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收錄了很多短篇小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根據歷史人物來改寫的,具有十分深刻的人性剖析。其中有兩篇《鼻》和《山藥粥》都講述了小人物的卑微故事。鼻子講述了一個僧人因為鼻子比一般人長而時常收到嘲笑的故事。
  • 文豪野犬:芥川經常一副病懨懨的樣子?三次元的芥川又是什麼樣呢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文豪野犬》中的芥川龍之介,這個人物經歷也非常豐富,相信不少小夥伴都是芥廚吧。平時芥川好像身體有點問題,經常咳嗽,那這是為什麼呢?對照三次元來看,《文豪野犬》中的很多文豪們在現實生活中都有過疾病,有的文豪甚至因疾病去世。但是在動漫中的展現則是芥川一人帶病在身,其實現實中的芥川先生也曾多病纏身,神經衰弱、失眠症、腸胃病等,最後自殺去世。
  • 生不逢時的日本愛美輕死,人人如芥川有神經無良心|一詩一會
    透過他人的文化視角,我們得以用另一種眼光審視自身,同時也能清晰地捕捉到對方與自身之間的差別。譬如,詩人柏樺發現,同樣以竹子作為文化的象徵,中國人與日本人對竹子的偏好卻並不相同。日本作家壽嶽章子曾在《喜樂京都》中寫道,中國的竹子「粗率而野性,據說是不適合做扇骨的」,可見日本偏愛的是更為細密的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