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鐵四院、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組成的設計聯合體,在滬蘇湖鐵路上海松江南站建築概念方案設計競標中拔得頭籌,並取得了這一大型綜合客運樞紐的設計權。
松江南站
項目概況
松江南站是滬蘇湖鐵路的重要組成,是上海鐵路樞紐「四主多輔」格局中重要的輔助樞紐之一,是上海西南交通重要門戶,是G60科創大走廊和松江區城市發展軸上的重要標誌性節點。新建松江南站站房面積6萬平方米,以交通中心為核心的站城綜合開發130萬平方米,未來松江南站將集合鐵路客站、城市軌道交通、有軌電車、長途大巴、公交車等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打造成為上海西南部超級TOD交通綜合體。
規劃布局
通過「三位一體」的方法將新站房—交通中心—既有站房三者沿城市南北軸線依次串聯,併集中設置進站廣廳,方便旅客無論去哪個車站,先進廣廳,再選站房。
方案以「多基面貫通「的模式,以「綠谷」為軸線,通過扭轉,將城市軸線與老站房軸線聯結起來;以「綠庭「為核心,通過地面廣場、10米標高平臺與25米標高的「雲環」將東西城市空間進行貫通。
規劃採用「一心兩軸、四區聯動」的布局,以交通中心大客流的特點帶動周邊發展,形成南北城市發展軸、東西綜合開發軸,聯動北側影視基地與夾心地兩端的商業辦公綜合體。
交通組織
交通採用「一核雙環、東西分明」的方式:以交通中心為疏解核心,東側自嘉松南路形成高架疏解環路;西側從富永路形成地面疏解環路。分工明確、互不幹擾。
根據「公交優先、多向接駁」的原則,以交通中心為核心,多向接駁公交、長途、出租、有軌電車、地鐵9號線及23號線。社會車及網約車停車場設置於北廣場和西側站場下部。
功能流線
松江南站採用「上進下出、多維分流」的原則:針對旅客主要來自東側及北側的流線特徵,松江南站東側單邊設置進站廣廳,西側設候車大廳。候車大廳東側為快速進站口,西側為普通進站口;出站廳緊鄰城市通廊,通過交通中心進行出站旅客多向分流。
車站平面採用「扇形平面、潮汐候車」的原則,形成較大的普速候車面積與適中的高速候車面積,並在北部設置潮汐候車空間,滿足普速旅客季節性出行的需要。
在候車廳與進站廣廳之間設置「綠谷」,形成動、靜分離的進站與候車空間,同時還可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風與採光,為旅客營造綠色舒適的候車環境。
結構體系
方案運用「單元結構、裝配式建造」的創新理念:採用24米跨鋼網殼筒結構,用鋼量約80KG/平方米、具有自重輕、造價低等優點;單元結構可採用裝配式建造,周期短、現場施工環境影響小。
建築造型
站房造型通過「雲捲雲舒」的設計構思,通過彎曲、起翹等手法,既呼應城市軸線的扭轉,也形成高低錯落的立面造型。「雲捲雲舒」既寓意了松江「雲間」的古稱,也彰顯了科創走廊G60的雲科技特點。
以「綠谷綠庭」為創意, 交通中心以「綠庭」為核心,與「綠谷」和「雲環」相連接,形成綠化中庭,並共享商業空間,營造松江南部城市的活力中心。
通過「雲捲雲舒、綠谷綠庭」的設計創新理念,將松江南站打造成為站城融合的新典範,新時代中國鐵路客站的新標杆。
設計單位:鐵四院+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T4方案創作團隊:盛暉、劉俊山、李立、張遠 、顏曉、林德海、餘文、牟浩飛
同濟院方案創作團隊:丁潔民、賈堅、戚廣平、王凱夫、許笑冰、魏崴、劉傳平、薛慧明
本文資料來自:鐵四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