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國內絕大多數小夥伴對武器的認識大多來自遊戲,對我來說這句話也適用(QBQ雜誌也是我的啟蒙讀物)。而M3這把衝鋒鎗記得第一次接觸是在《命運戰士2:雙重螺旋》裡頭,那會我還在讀初中,而對其印象深刻的原因便是這把槍在遊戲中最早出現,同時傷害非常弱雞,玩起來特別不爽。
當然,遊戲歸遊戲,現實當中的M3不能說有多優秀,但它很實用。確切來說,M3的性價比讓它在同期服役的其他衝鋒鎗都壽終正寢之後,到現代還活躍在前線。
咱們知道M3有個外號叫黃油槍或者注油槍,我也看到過某些軍事UP說因為這玩意像是加油站的注油槍因此得名。我得說這個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它的英文名是Grease Gun,而 Grease是指潤滑油。
感受一下上圖的真·黃油槍就能知道為啥M3被起了這麼個諢名了。對M3本身的性能參數我就不過多解讀了,這個隨便搜索一下都有。直接聊聊它的身世
我在不少文章中都談到,美帝當年是沒有做好打一場全面戰爭的準備的,尤其是輕武器方面他們是不足的。很多人會和我扯加蘭德,但加蘭德我更願意認為它是個意外,因為在1940年,加蘭德雖然已經定型,但還是那批槍口集氣式的老版本,產量也才5萬支。只能說是試裝而非列裝。當然,後來的活塞導氣版+美帝的可怕產能讓加蘭德成功上位,但這並不能掩蓋美帝當時武器準備不充分。
拿衝鋒鎗來說,當時美軍裝備的是湯姆遜M1928A1。這批還是布裡希延遲閉鎖結構,整個設計還是1918年定型的,無論是機匣的銑削還是大量木質材料的加工都非常費工費時,而且還重,一點不合適二戰這種全面戰爭。而稍微便宜一些的湯姆遜M1還得等到1942年4月才被批准。
我的意思是,湯姆遜它就不是一支適合大規模戰爭的制式衝鋒鎗,所以才會有了M3黃油槍的誕生。但M3和M1一毛錢關係沒有,而不是和有些自媒體說的那樣屬於在M1基礎上研發。
確切來說,M3這類衝鋒鎗的研發反而倒和德國MP40/38有點關係。因為歐洲那邊剛開打的時候,美國作為觀察國是意識到德軍步兵班開始裝備衝鋒鎗,而且作為班組機槍火力的補充,在小隊級別的作戰當中非常有效。
咱們可以在M3上看到不少MP40的特徵,比方說取消木製部件,採用衝壓機匣,摺疊/伸縮槍託,手槍型握把等等。你別看這些算是後來衝鋒鎗的基本要素,但就當時而言,更多的衝鋒鎗是像PPSH41、Beretta 38這種木製為主、固定槍託的大塊頭。(圖為Beretta 38)
所以說,M3的成功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廉價(衝壓+取消木製)、方便(結構緊湊、可以摺疊槍託)、好用(射速降到450發/分,可控)。
很多人知道,司登當時9美元一把。而M3價格沒那麼便宜,但也只需要15美元,相比加蘭德早期成本需要83美元,到1945年因為產量提高,流水線化生產,降到31美元,作為對照,當時美國一頓午飯大概0.5美元-1美元。另一方面,衝鋒鎗這種子彈潑灑器不需要士兵接受多少射擊訓練。
綜上來說,M3便宜到足夠裝備給所有非一線士兵使用(美軍非一線作戰兵種比例高於作戰兵種);方便到武器操作員、司機、傳令兵之類的隨身攜帶一把也不礙事;真遇到啥事兒了掏出來就突突突,相對比較可控的射速也不需要射手太有經驗。
按我的理解,與其說M3是一把優秀的衝鋒鎗,不如說它是一把優秀的單兵自衛武器。而它確實也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職責,雖然現在它早已在美軍除役,但日本陸自的坦克兵還是保留了這玩意,不過目前多被PM9衝鋒鎗或者摺疊託的89式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