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擊武器還是自衛武器?二戰各國對衝鋒鎗的理解和應用

2020-12-17 瘋狗的輕武

咱們都知道衝鋒鎗在戰場上的應用始於1918年,也就是一戰末年。而它的主要職責便是讓士兵突破敵方陣線後,在塹壕內收人頭,擴大戰果。也正由於這種戰術的應用場景比較單一,所以在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衝鋒鎗只是作為特種武器使用,並沒有下發到各個部隊。

但二戰時期則變成了衝鋒鎗較量的主戰場,不管是在史達林格勒的巷戰還是半履帶裝甲車上,衝鋒鎗都成了不可獲取的武器。但各個國家之間對衝鋒鎗的應用理解也有差別,所以狗子這篇特別和大家聊聊這個。

先從毛子來,毛子二戰經典形象就是一群拿著波波沙的大頭兵從T34上跳下來,然後高呼烏拉一波帶走對面德棍。

而在二戰開打之前,蘇軍其實對衝鋒鎗的應用非常有限,在蘇芬戰爭開打之前,當時的PPD衝鋒鎗總產量才4000多支,而且多數是裝備給邊防或者內務部,野戰部隊幾乎沒有。到蘇芬戰爭時期,PPD的產量才開始增加,但由於這批銑削為主的衝鋒鎗結構複雜,製造昂貴,所以最終產量也才9萬不到。

後來隨著PPSH41的改良,外加蘇聯對大縱深作戰理解的加深,蘇軍開始將Ppsh41、Pps43作為機械化先鋒步兵的常用武器,我們經常能看到整個排(蘇聯機械化步兵連下屬的衝鋒鎗排)甚至是整個連都裝備衝鋒鎗的編制。

外加ppsh41屬於那種全尺寸的沉重衝鋒鎗,因此蘇聯對於衝鋒鎗的理解是大量下發,作為近距離的決戰性兵器使用。或許這也是戰後蘇聯那麼快將突擊步槍(AK)全軍列裝的原因,因為自動火力太適合機械化了。

而德國人對衝鋒鎗的理解就和毛子不一樣,MP38剛開始只是作為裝甲車乘員的自衛武器,至少在入侵波蘭期間,德軍的MP38就沒發給常規步兵師。而不管是MP38還是40,從他們槍口下方的阻鉤和摺疊的槍託不難看出它本身是專門為裝甲兵設計的。

而後,這批槍逐漸列裝到全軍。但也只有步兵班的班長班副有,其他98K德棍還是圍繞MG42展開戰術,衝鋒鎗在德軍步兵班裡只是作為一種火力補充,不像蘇聯一樣唱主角。

再到了43年以後,衝鋒鎗的自動火力地位逐漸被Stg44的原型,MP43取代,產量也逐漸朝著Mp43傾斜。但後者是突擊步槍,德軍對其的理解和射程極短的衝鋒鎗又不一樣。(德軍的9mm手槍彈在彈道上比不上蘇聯 7.62託卡列夫,因此100米外就基本打不了,而託卡列夫彈在150米外還能幹活)

美軍方面其實一開始壓根沒多考慮打仗的事兒,你可以看到美軍陸軍裝備除了加蘭德之外,其他都是老爺貨。

湯姆遜衝鋒鎗只能說是沒趕上一戰末,但趕上二戰的幸運兒。然而它這種沉重、銑削、結構複雜、昂貴、體型巨大(前期使用沒實質用途的布裡希閉鎖)的槍實在不能說適合這麼一場全面戰爭。

但美軍當時確實拿不出替代它的玩意,畢竟美軍當時步兵班裡頭全面列裝了半自動加蘭德,但全自動火力只讓20發彈容的白朗寧自動步槍來擔當實在有點難為別人。而真正算的上機槍的M1919/M1917則是排級配置,編制少、重量高,應急什麼的別想了,所以湯姆遜屬於那種沒辦法的辦法。

等到M3黃油槍出現,湯姆遜的產能也被轉移了。按我的說法,黃油槍是真不錯,二戰一定要給我說兩把最好的衝鋒鎗,一個是黃油,一個是PPS43,他兩的共同點就是便宜,緊湊,簡單。

不過黃油和湯姆遜用的都是.45ACP子彈,這種彈口徑大,停止力猛,但彈道太難看了。如果說9mm還能有100米,那.45ACP撐死就75米,所以這種槍不可能像Ppsh41/Pps43那樣整排的裝備,人家隨便一支步槍就能放風箏了。

但美軍也確實沒把它像蘇聯那麼用,它更多的是發給技術兵、重武器操作兵當作自衛武器用,順便還能押送個德棍什麼的

打個比方說,二戰美軍傘兵步兵連其實沒有標準的衝鋒鎗編制,即便是機槍手、通訊兵、士官軍官這些帶的也都是M1卡賓槍。只有連部備著6支湯姆遜或者M3,根據任務需要而下發。

英國的司登用法上類似M3,因為戰前英國同樣沒有準備衝鋒鎗,等法國戰役後,英國也算見識到了德軍MP40在班組中支援火力的重要性。而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時,英軍也遺失了大量武器裝備,所以急需一種簡單易製造的武器來補充,所以司登這種「鋼管」衝鋒鎗就登場了。

它確實簡單,比M3還簡單,但簡單到人機功效幾乎=0。我看過一份戰場調研報告,司登和黏彈並列屬於士兵最不喜歡的武器。

看步兵編制的話,司登和MP40一樣,屬於班長專屬,同時因為結構緊湊,因此也普遍發給特種部隊或者傘兵以及武器操作員,這和M3黃油的定位類似。

總的來說,當時這四國對衝鋒鎗的理解如下

蘇聯:主戰武器,左手Ppsh,右手伏特加,懷抱娜塔莎,今晚白宮是我家

德國:特種武器,MG42不香麼?吃瓜要什麼衝鋒鎗,拉栓去!帝國產能和補給有限。近戰?漢斯,拿好這枚手雷。

美國:我就沒搞明白衝鋒鎗到底是啥玩意,是自衛用的麼?

英軍:德軍怎麼玩我就怎麼玩,美帝怎麼發我就怎麼發。

相關焦點

  • 突擊步槍問世後,衝鋒鎗退居二線!二戰那些已永遠消失的「經典」
    二戰末期,一款具有劃時代革命的槍械出現了,這就是納粹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雖然這款新式槍械並沒有能改變德國失敗的命運,但它對以後的槍械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突擊步槍的設計理念成為戰後各國單兵武器的主流,而蘇聯的AK47更是將這一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
  • 二戰衝鋒鎗四分天下,司登、MP40、波波沙、M3黃油槍,小型武器的狂歡
    衝鋒鎗是一種非常緊湊具有全自動射擊能力的武器,發射的是動能較低的手槍彈。在軍用防彈衣開始普及之後,衝鋒鎗成為了短距離射擊的特定武器之一,超高的射速和便攜性使得衝鋒鎗成為了狹窄空間內最可靠的武器。
  • 二戰中世界各國輕武器盤點
    今天咱們盤一下【二戰中世界各國輕武器盤點】,下面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好了,進入正題:人類的每一次戰爭都無疑是一場災難,但是戰爭的同時催生了各國國防軍事的進步,二戰期間,各國的武器科技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短短5~6年的時間,就能完成以往20年所發展的成就。各種各樣的輕武器被發明出來,同時也誕生了許多武器。
  • 二戰時期日本的奇葩衝鋒鎗:看完照片整個人都不好了!
    一直到戰爭後期,很多日軍倒在美國密密麻麻的半自動步槍/卡賓槍和衝鋒鎗彈雨下,才認識到了自動槍械的重要性。正是由於上述心理,日本在發展速射武器尤其是衝鋒鎗的事業上十分漫不經心,設計了很多具有日本特色的拍腦門式的奇葩衝鋒鎗型號。衝鋒鎗在當時的日軍屬於非制式裝備,但如果就此說日軍從未考慮衝鋒鎗,那就不太準確了。日軍很早就開始注意半自動步槍和衝鋒鎗的研究。
  • 二戰美軍的六大單兵武器
    M1911曾經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經歷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在整個服役時期美國共生產了約二百七十萬把M1911及M1911A1(不包括盟國授權生產),很可能是歷來累積產量最多的自動手槍。M1903春田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由美國春田兵工廠在德國毛瑟兵工廠的特許下研製生產的,可以算是以毛瑟步槍為基礎的變型槍,是美軍在一戰及二戰的制式步槍。
  • 戰場上的「短腿虎」,十大性能最好的衝鋒鎗排行榜
    因此它註定成為保衛高官、要人以及供巡邏隊、特種分隊車輛乘員、飛機駕駛員和技術設備操作人員使用的重要武器。目前,特種部隊需要一種既輕便、緊湊、左右手均能操作,又能單、連發發射,還能使用隨處可得的9mm盧格手槍彈的武器,MP9就是能夠滿足這些需求的戰術武器。
  • 為一戰研製的湯姆森衝鋒鎗,為何卻在20年後才走向二戰戰場?
    面對德國坦克加自動武器的地面閃擊戰,基本上還是配備單發步槍的英法聯軍難以對抗,更讓他們感到雪上加霜的是,節節敗退的英法聯軍被德軍圍困在法國東部的小港敦刻爾克。儘管英國緊急徵集800多條船隻把近34萬名聯軍士兵搶救回英國,但是許多士兵的武器都被丟棄在了法國。面對武器裝備和戰略物資的巨大缺口,英國不得不請求美國提供包括衝鋒鎗在內的軍事援助。
  • 二戰各國裝備的衝鋒鎗,在戰場上你選哪個?除了百式,哪個都行!
    在二戰中開始大量使用的是M1928A1式,其後在其基礎上又相繼發展了M1和M1A1式,M1系列湯姆遜衝鋒鎗在外觀上與M1928湯姆遜衝鋒鎗最明顯的區別就是:M1的拉機柄在機匣的右側,而M1928的拉機柄在機匣頂部。M1A1槍管處無散熱圈和槍口減震器,不能用彈鼓。M1A1式和M1湯姆遜衝鋒鎗區別,M1槍託上有一貫穿銷釘。 在二戰期間共生產了140多萬支「湯姆遜」。
  • 二戰蘇聯衝鋒鎗編制
    當然,我也不是存粹翻譯,裡頭會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首先,在1939年,蘇軍的步兵師中是沒有衝鋒鎗編制的(這點上德國人也差不多,1939年的德軍步兵師只有3挺衝鋒鎗),但當時PPD衝鋒鎗是有的,只不過多數裝備給邊防部隊以及警察。
  • 二戰不止德國人有突擊步槍,芬蘭的AL-43了解一下?
    提到二戰芬蘭的輕武器大家腦子裡第一影響應該是KP31索米衝鋒鎗,狗子在這兒就不贅述這把二戰時這把極為優秀,但性價比太差的槍,而聊聊這把不大為人所知的Lahti AL-43。看這把槍的樣子是不是挺像KP31的?
  • 二戰中,美軍為何大量裝備M3衝鋒鎗,而淘汰了湯姆遜衝鋒鎗?
    1942年初,剛剛參戰的美國對當時各國的主要制式衝鋒鎗:包括德國的MP40、英國的司登、芬蘭的1931衝鋒鎗、澳大利亞的奧斯登衝鋒鎗以及美國人的湯姆遜和海德M109、海德2型衝鋒鎗,進行了一次全面測評,經過各項指標的綜合對比,得出的結論,讓美國陸軍高層徹底懵圈。
  • 重返二戰,戰地最新遊戲中這些經典武器會出現嗎?
    不過,M1加蘭德步槍後來還是重新設計了導氣系統,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實戰證明,選擇M1加蘭德步槍確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不久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軍捲入二戰。對於裝備較為落後的陸戰隊來說,詹森的半自動步槍雖然性能差一些,但總比手動的M1903步槍要好吧?因此陸戰隊迅速購買了一批詹森半自動步槍和詹森輕機槍,命名為M1941半自動步槍和M1941輕機槍。
  • 二戰中,美M3衝鋒鎗造價只有20美元,明白為啥美能賺那麼多錢了吧
    衝鋒鎗大家都不陌生,在槍類武器中體積不大方便攜帶,但是火力強勁是壓制敵人的有力武器,其實這種非常厲害的武器早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已經出現並被頻繁使用了,照理說它的出現應該限制並取代傳統的步槍才對,但事實上一直衝鋒槍也沒有取代步槍的地位,就美國這樣工業實力強大的國家來說,在生產衝鋒鎗的成本方面遠比步槍便宜得多,可情況依舊如此。
  • 這款衝鋒鎗美軍用了50年,這次終於要招標新槍了
    ▲正在試射德軍MP-7衝鋒鎗的美軍要知道,隨著小口逕自動步槍的日益發展,傳統的衝鋒鎗已經逐漸被突擊步槍所取代。而且受到手槍彈本身性能的限制,衝鋒鎗在威力、射程等方面,是遠遠不如發射步槍彈的突擊步槍的。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美軍第一裝甲師的工兵卡車司機還裝備著二戰時期的M3衝鋒鎗,所以至今美軍的衝鋒鎗編號還停留在M3。▲目前美軍的最後一款衝鋒鎗:M3衝鋒鎗美軍曾想要用一種槍來同時代替步兵班組中的機槍、步槍、衝鋒鎗、卡賓槍等等。
  • 夾縫中的過渡者,二戰末的自動武器 M2卡賓槍
    雖然說大多人都認為二戰時的Stg44是二戰中唯一的,也是開拓了突擊步槍時代的自動武器。但也有一些美國人認為M2卡賓槍在自動射擊、使用中間威力彈、而且輕便易攜上同樣滿足突擊步槍的標準。所以這篇狗子和大家聊聊它M2卡賓簡單的說起來就是M1卡賓的自動版,它加了一套控制單連發的快慢機,原理也挺簡單的。這根快慢機連著一根蹺蹺板似的槓桿,當卡賓槍的活塞套往前復進的時候會壓下槓桿,然後槓桿另一頭翹起,釋放擊錘。然後M2卡賓槍就以這麼一種開自動掛的方式實現了全自動。
  • 美國警用衝鋒鎗更新換代,小國吞大單,靠的就是實力!
    不過美國怎麼突然想起來招標衝鋒鎗了呢?要知道美軍上一支制式衝鋒鎗——M3注油槍已經是半世紀前的事情了。首先衝鋒鎗曾經在戰場上發揮過無可替代的作用,相對輕便,射速又快,非常適合填充火力空白,尤其適合塹壕戰。隨著槍枝武器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先進武器出現在大兵們面前,衝鋒鎗的優勢也變得不那麼明顯了。
  • 美國空軍飛行員配備GAU-5A機組人員自衛武器
    中國航空報訊:2月中旬,美國空軍在展出的機組人員彈射救生包中,首次公開曝光了為飛行員配備的GAU-5A機組人員自衛武器(ASDW)。該槍是在標準的M4卡賓槍基礎上改進而來,其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可快速拆裝的槍管。
  • 二戰後期,美軍為何大量換裝了M3衝鋒鎗,而放棄了湯姆遜衝鋒鎗?
    二戰美軍採購湯姆遜芝加哥打字機,是209美元一支,現在聽慣大數目的年輕人對此可能沒什麼概念,那麼我告訴你,當時的美國,工人平均周薪是七美元,500美元可以買一輛汽車,這個還不直觀的話,那麼我告訴你當時到任何一家銀行,你都可以用35美元換出一兩黃金,也就是說每一支芝加哥打字機都值五、六兩金子!
  • 中國參加美軍招標,西方國家終於承認,中國單兵自衛武器開始崛起
    中國當然不會放棄這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並且積極的做準備,好在努力得到了回報,中國的XY9衝鋒鎗於今年通過歐洲槍械市場的審核現在已經進入歐洲市場。有人可能覺得我們為什麼要為美國設計槍枝?把心思放在自己國家的科技研發和武器製造上不行嗎?
  • 關於M3「黃油槍」的那點故事,為啥二戰衝鋒鎗就它最長命
    確切來說,M3的性價比讓它在同期服役的其他衝鋒鎗都壽終正寢之後,到現代還活躍在前線。咱們知道M3有個外號叫黃油槍或者注油槍,我也看到過某些軍事UP說因為這玩意像是加油站的注油槍因此得名。我得說這個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它的英文名是Grease Gun,而 Grease是指潤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