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斜街西口,往北不過百米便是靈境胡同地鐵口
北京的「七下八上」名不虛傳,這兩天不是架在火上烤,就是上蒸籠蒸,「出門五分鐘,出汗兩小時」絕對不是杜撰。
時至今日,感覺必須得寫點能降溫的胡同了,這不,西單北邊這條東斜街就是不錯的選擇。往前數700年,這裡可是皇家宮苑用水金水河的河道。
別看北京在北方內陸,缺水是常態,但其實過去河流縱橫,水源豐富。
《1865年北京地裡全圖》中的河湖池坑
且不說南海、中海、北海、什剎海,且不說太平湖、龍潭湖、金魚池,單說胡同,您要是在北京城裡看到一條斜著的胡同,很大機率是古河道。上、下、東、西斜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宣武門外的上斜街,過去是一條名為「銀灣」的小河,《京師坊巷志稿》中稱其為「減水河」,據傳清代每年伏天洗象就是在這裡。有《竹枝詞》為證:「玉水輕陰夾綠槐,香車筍轎錦成堆。千錢更賃樓窗坐,都為河邊洗象來。」
而其南側的下斜街因為古槐密布,也叫槐樹斜街;又因為附近有座土地廟,也稱土地廟斜街。清末民國期間,土地廟一帶曾有「花市」,專門售賣從豐臺花鄉而來的各種奇花異草。
《最新北平大地圖(解放版)》中的上、下斜街
東、西斜街在西單北甘石橋的兩側,元代時這裡是皇家宮苑用水金水河的河道。這條金水河自和義門(西直門)南水關進城,過甘石橋分為南北兩支,北支沿著如今的東斜街向東北流,南支則是沿著靈境胡同一直向東。而西斜街則是金水河分支之前的一段。
《元大都都城圖》中的金水河和甘石橋
甘石橋原名「幹石橋」,據傳是「河流乾涸餘下的橋」之意,原是座拱形的白石橋。
1924年,北京興辦有軌電車,甘石橋被埋入地下。上世紀50年代初拆除有軌電車軌道時,石橋才得以重見天日。但隨後,為了加高路基,鋪設馬路,又再一次石橋掩埋。
經過新華門的第三路有軌電車 圖源網絡
直到1986年修下水道時,在東斜街西口外,地下一米多深處,再次發現了那座拱形石橋,橋拱保存完好。
石橋雖難以得見,但自有軌電車通車起,它的名字便成為天橋至西直門有軌電車線路中的一站,而後又作為公共汽車和無軌電車站名沿用至今。
1950年北京電車路線圖,經過甘石橋的有三條線路 圖源網絡
河流雖已乾涸,也並非無跡可尋。據老街坊回憶,過去西斜街東口曾有一口甜水井,老北京人稱「井窩子」,附近居民都喝這口井的水。每天早上,送水的工人推著獨輪車,車上兩旁各裝有大木桶,每家按一挑水(兩小木桶)來計算價格。
直到上世紀50年代,井窩子旁邊建起了深井房,附近院子裡自來水,就來自這裡。
除了站牌以外,東斜街西口南把角過去還有座甘石橋郵局,坐東朝西,軒敞明亮,是甘石橋的地標性建築,附近沒有人不知道它的。
甘石橋郵局 圖源網絡
郵局建於1920年5月,直到2007年撤銷,存在了87年,影響了幾代人的生活。
2018年,西單郵政支局為甘石橋郵局發行的郵資機戳 圖源 | 兵團戰士btzs
東、西斜街都是元代金水河的河道,明清時期河流逐漸乾涸,河道上建起民居,於是便形成了胡同。
《最新北平大地圖(解放版)》中的東、西斜街
胡同整體呈東北-西南走向,西接西單北大街,東到西皇城根南街,在胡同西口,有座大宅子,高門大院,青磚綠瓦,大門常閉,門口北側有個文保牌,上書——禮王府。
禮親王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英勇善戰,功勳卓著,崇德元年(1636),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以親王爵世襲罔替,是著名的清初 「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雖說是禮王府,卻並非代善的居所,而是在滿清入關後,承襲了禮親王爵的代善之孫杰書的府邸。順治十六年(1659),代善之孫杰書襲禮親王爵,改封號為康親王,因此王府也曾名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禮親王封號,又改稱禮王府。
《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圖》中的東斜街和康親王府
嘉慶十二年(1807),王府發生火災,由當時的禮親王昭槤集資在原址重建。這裡的禮親王昭槤,曾寫下了《嘯亭雜錄》《嘯亭續錄》,是研究清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嘯亭雜錄》《嘯亭續錄》書影
1927年,禮親王府前半部分由其後人租與華北學院(華北大學)使用,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後半部分也成為內務部(民政部)辦公用地。如今,已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48年最新北京市街地圖》中東斜街和華北大學
禮親王代善功勳卓著,身為「鐵帽子王」,其王府規制也非其他王府可比。禮王府南起大醬房胡同,北至頒賞胡同,佔地約30公頃。
老話講「禮王府的房,豫王府的牆。」禮王府規模宏大,重門疊戶,據傳整個王府共有房屋、廊廡等480餘間。
王府共分東、中、西三路。主體建築位於中路,由四進院落組成,包括正門、二道門、銀安殿、穿堂門、神殿、後罩樓等。東部原為親王及其家人生活起居用房。西部原為花園,亭臺樓閣錯落有致,今花園已無存,但從現存建築中尚可窺見原府格局與風貌。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王府在明末時還曾是崇禎皇帝的嶽丈周奎的私宅。周奎貴為皇親國戚,他的貪財和摳門都是出了名的。
明末國庫空虛,崇禎皇帝命勳貴朝臣捐餉,周奎「堅謝無有」。但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之後,「掠其家得金數萬計」。
國丈帶頭坑皇帝,由此可見明末朝廷的歪風邪氣之甚。作為既得利益者,王公大臣們只顧自己利益,不顧家國百姓,明朝不滅亡才奇怪吧。
前面說過了禮親王昭槤曾醉心文史,寫下了《嘯亭雜錄》《嘯亭續錄》等著作。其中的《嘯亭續錄》曾載:「恆親王府在東斜街,今為惇親王府。」《京師坊巷志稿》也引用了這一句,其實,這應該是一處筆誤。
恆親王是康熙帝第五子允祺,最早分府於「齊化門(即朝陽門)內燒酒胡同」,但當傳至第七代奕奎時,爵位遞降至鎮國公,於是燒酒胡同的王府改賜給了惇親王綿愷。
如今的恆親王府 圖源網絡
東斜街也並非和恆親王府無一絲關聯。奕奎襲爵後,爵位降至鎮國公,按規制,最初的親王府不再適合他居住,於是就舉家遷往西城甘石橋的東斜街。這或許也是禮親王昭槤記錯的原因吧。
2001年的東斜街 圖源 | 紅牆長安
奕奎的鎮國公府具體位置在哪已不可考,但陳宗蕃先生在《燕都叢考》中有曾這樣的注釋:「今乾石橋作甘石橋,梁士詒燕孫宅在焉。光緒之末,長沙張文達公百熙之舊寓,亭臺花木備極幽勝,或即恆親王府之遺址。」
這位張百熙,進士出身,曾任禮部侍郎、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等。還是如今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的創辦人。
如今的東斜街,甘石橋已無存,甘石橋郵局也已銷聲匿跡,改作了一家餐館。
午後,走進胡同裡,人影稀疏,樹影婆娑。胡同裡有氣派的王府,有擁擠的大雜院,有裝修現代的酒店餐館,也有頗具生活氣息的小超市,還有幾幢兩三層的小樓,其中一處標著「西長安街街道文化活動中心」的字樣,甚至還有兩處老房子屋頂上懸空架設了鋼結構的貨櫃式簡易房,一處門臉改作了粉牆黛瓦的江南樣式……
胡同西口,左側有個修車的攤子
胡同西口不遠的義大利餐廳
胡同裡的四合院,大多都是大雜院了
鋼結構的簡易房
江南風格的門臉
幾處兩三層的小樓,大多為民國時期的建築
造型各異的房子,出現在這條灰牆灰瓦老胡同裡,並沒有太多的違和感,反而增添了街景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騎板車的大哥進了小院,困頓的小商店老闆在門口藤椅上打盹兒,賣主食的大姐在灶臺前忙碌,25號的囊坑烤肉烤肉店門口貼著正在休息……胡同裡處處都是生活的氣息。
此情此景,誰能想到,700年前,玉泉山的水曾從這裡流過;
300年前,清初最顯赫的王爺之一——禮親王的孫子來到這裡,在胡同口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王府;
100年前,胡同西口建起一座甘石橋郵局,成為甘石橋的地標?
關於東斜街,您還知道哪些故事?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 end ·
致謝和聲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 佟金華,憶甘石橋四合院舊居,貴人網
[2] 兵團戰士btzs,北京甘石橋郵局的郵戳,滿滿的回憶,新浪博客
[3] 張亞群,東斜街 如此「斜門彎道」,紅牆長安
[4] 劉文鼎,東斜街 | 新舊共生的多元化街景,築城通鑑
[5] 王偉,北京的斜街, 北京檔案,1998年
[6] 愛新覺羅恆順,清代北京宗室王公府第全面考述,滿族研究,1998年
[7] 鄭永華 史文銳,世子王府今何在:清代宗室世子制度與世子府制初探,北京史學論叢,2014年
[8] 北京市西城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編,西城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北京聯合出版社
[9] 北京市西城區地名志
實驗二小 奮鬥小學 鮑家街小學 新文化街的這些學校您還記得嗎?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傳統文化聯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