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區的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縣、定襄縣,周五百餘裡。中心地區臺懷鎮,距五臺縣城90公裡,忻州市160公 裡,山西省會太原市240公裡。
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2009年五臺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現存有唐代以來7個朝代不同風格的寺廟68處,見證了近兩千年佛教中國化的成功演變和東亞地區的傳播過程,孕育了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
同時五臺山又是由大於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所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蹟、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7億年地球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保留有亞洲東部29種最典型的古夷平面和冰緣冰川地貌。五臺山由古老結晶巖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故稱五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巖峰。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五臺周長約250公裡,總面積2,837平方公裡。五臺之中以北臺最高,北臺頂海拔3,058公尺,有「華北屋脊」之稱。
五臺山中氣候寒冷,臺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署勝地。五臺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五臺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五臺山水源豐富,溪泉很多,終年不竭,鳴泉潺潺,清淳甜潤,著名的有清涼泉、甘露泉、卓錫泉、龍泉、玉泉、般若泉。更奇特的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山有泉,澗澗流瀑,匯聚成池,形成高懸如鏡的天池,較大的有黑龍池、玉花池、澡浴池、太華池,池水清澈,波光瀲灩,恍若明珠,令人心曠神怡。五臺山草地面積廣闊,總面積84391公頃的山地草甸生態系統是華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並且相對穩定的典型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植物資源。
植被類型從高海拔到低海拔依次為高山草甸、亞高山草甸、山地五花草甸、常綠針葉林及林間草甸、夏綠闊葉林草灌叢、旱牛灌木草叢。五臺山共有維管束植物103科、459屬、1019種,種類繁多,四季皆有。其中金蓮花、迎紅杜鵑,被有關專家認定為國內獨有。五臺山有鳥類16目、36科、142種,其中金雕、白鸛、黑鸛、白肩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白頭鶴、丹頂鶴、大鴇等屬國家1級保護動物。五臺山海拔1000—3061米的山地昆蟲共有2000多種,目前資料記載的486種,包括20多個昆蟲新種。因此,五臺山是北方高寒地區極為罕見的綠色寶庫。
五爺廟創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現時殿宇多為清代所建。坐東向西的文殊殿系明萬曆四十四年創建,面寬三間,分上下兩層,三簷歇山頂,簷建繁複,上下左右勾連,堅固牢實,裝飾性很強,在五臺山殿建中別具一格。
五爺廟殿內下層供文殊、觀音、普賢三菩薩,文殊騎獅,觀音騎「朝天吼」,普賢騎象,塑像高大。塑工傳神,著彩鮮豔。殿內下層左、右、後三壁,立有木製方格,格內或兩排或三排放滿三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二層樓上正中懸有明萬曆年間鑄的銅鐘一口,較顯通寺銅鐘略小。殿臺正中供地藏王菩薩,左側立地藏王菩薩的弟子道明和尚,右側立道明和尚的父親,塑為員外的裝束打扮。神話傳說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當地的一名員外不賣予地片,後來員外的兒子把地片奉獻出來,並出家當了和尚,取法名為道明。放在塑像排列中,道明和尚立於上首,他的父親立於下首。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外側,各排列五尊塑像,稱為「十殿閻王」。樓上左、右、後三壁同樣立有木製方格,內放小佛像,就連樓頂橫梁上,也排放著小佛像,上下兩層有泥塑小佛像萬餘尊,故文殊殿又名萬佛閣。該寺即以這座佛像眾多的萬佛閣命名。
坐北向南的五龍王殿創建於清代,重修於民國年間。重建時,在殿外又加建了一個前庭,改變了原殿模樣,在結構樣式上顯得雍容豐滿,殿正面的簷臺也顯得闊做多了,殿內供金臉五龍王,俗稱五爺。五龍王是五臺山特有的神像。傳說老早以前,五臺山是荒涼的不毛之地。一次,文殊菩薩受請到東海龍宮去講經傳法,臨走時,把改變五臺山氣候,造福百姓僧眾的想法告訴老龍王,老龍王割愛陪送了歇龍石。「不想,老龍王的五個兒子外出回海,見沒了歇龍石,打問到是文殊菩薩帶走了,大怒,便騰雲駕霧直衝五臺山來。五個龍王沒討得歇龍石,反而被文殊菩薩收伏,答應願為弟子,聽從驅使。這樣,五龍王就上了北臺頂,專管五臺山的播雨。殿內五龍王居於正中,左側有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有雨司、三龍王、四龍王。龍王弟兄五個中,五龍王塑成了金臉。以前,五龍王塑像是黑臉,佛家傳言,說五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慎,就要發脾氣動怒。險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
古戲臺在五龍王殿對面,是專為給五龍王唱戲而設置的。傳說佛、菩薩是超塵脫世,一心去情真如之境,而五龍王卻對塵世生活感興趣,很愛看戲。過去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居中觀賞。通過唱戲敬神,求得五爺歡心,恩賜及時雨,給百姓降豐年。如今這些只是人們傳談的趣話了,古戲臺成了五臺山群眾文化娛樂的場所。
據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說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至今。黛螺頂的後殿大雄寶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圍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藍天,這就是乾隆皇帝詩中的「階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處,寺內的古松見證了黛螺頂的歷史。黛螺頂山門背後現存明萬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記載:「……乳峰狀若旋螺,圓淨可愛,俗呼為大螺頂,志曰青峰是也,……傳載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棲託於此。
黛螺頂始建寺,是在唐朝,唐朝具體那一年還待進一步考證。
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曆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至今。寺內山門後立有的兩塊石碑: 一塊立於明萬曆二十年仲秋,上書「五臺山重建佛頂庵碑記」; 另一塊立於清康熙歲次辛未仲秋,上書「青峰頂造像建亭記」,對黛螺頂有較詳細的記述,名稱的演變以及明成化年間重建,明萬曆年間、清康熙年間、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記載。
到達黛螺頂山腳下,沿著石臺階道路登山到達黛螺頂,這條路也叫「大智路」,共有一千多個石階,根據各自體力,耗時約40-70分鐘不等。
北坡還有一條步行登山路,坡度比較平緩,但有點繞遠,距離相對較長些。
索道上行50元,下行35元。運營時間:7:00-17:00(,根據季節運營時間可能會有少許調整,12-次年2月索道有可能關閉)。
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臺山的靈鷲峰上,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具有皇宮特色,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稱「大文殊院」。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僧人法雲重建,稱「真容院」。宋景德年間,真宗敕建,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明永樂年間,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後至今,一直沿稱「大文殊寺」(又稱「菩薩頂」)。
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稱「大文殊院」。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僧人法雲重建,稱「真容
院」。宋景德年間,真宗敕建,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明永樂年間,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後至今,一直沿稱「大文殊寺」(又稱「菩薩頂」)。菩薩頂極盛時期是在清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將其改為喇嘛廟。此後,康熙皇帝又賜菩薩頂大咧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統統向其進貢。這是清廷以黃教懷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禮五臺,一般都住菩薩頂,從而樹立了菩窿頂在五臺黃廟中的統領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複本寺大殿琉璃黃瓦」。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只有皇家建築才能復蓋黃琉璃瓦。菩薩頂復蓋黃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為保護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廟,康熙又敕命「於菩薩頂前後山門設官永鎮,把總(正七品武官)一員,馬兵10名,步兵30名,守護香火供器」。菩薩頂寺院參照皇制式營造,殿宇上復蓋黃綠藍三色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五臺。全寺佔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樓房110多間,布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 北宋時重修,並鑄銅質文殊像一萬尊,供奉在寺內。南宋時改建,並將此寺易名為大文殊寺。明朝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的稱謂。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又對該寺進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於皇帝崇信喇嘛教,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將菩薩頂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並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間,又敕令重修菩薩頂,並向該寺授「番漢提督印」。從此,按照清王朝的規定,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這在五臺山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自此以後,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康熙皇帝先後到菩薩項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臺聖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寬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菩薩頂的建築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觀似皇宮,而內部布置卻又具有濃烈的喇嘛教韻味。
因為菩薩頂在靈鷲峰上,從峰下仰望,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爬完石階,平臺之上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杆。牌樓之後是山門。山門兩邊廂房的紅牆上,分別開著圓形窗戶。有人說這種布局恰似龍頭:牌樓的正門是龍口,旗杆是龍角,廂房壁上的圓窗是龍眼,而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石階,則是龍吐出的舌頭。這幾句話,形象地概括了菩薩頂山門前的布局特點。
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永明寺,位於山西五臺山中心區的臺懷鎮北側。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寺 ,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為大顯通寺,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 顯通寺現存建築為清代規模,寺宇佔地約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餘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殿堂、廂房布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中軸線上排列著水陸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等7座殿宇。銅殿鑄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銅10萬斤,是中國國內保存最好的銅殿之一。1982年,國務院將顯通寺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顯通寺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年-公元75年),相傳白馬寺建成以後,兩位天竺高僧邇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臺山,建起了這座寺院,取名大孚靈鷺寺,世稱「中國第二古寺」
,它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
北魏時擴建,稱花園寺;
唐太宗時重建,易名大華嚴寺;
明太祖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賜名「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再賜「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為大顯通寺;
1954年修繕左右配殿;
1956~1957年翻修無量殿;
1973年,忻州市市政府投資維修顯通寺;
1974~1977年翻修西禪院;
1976年,闢為忻州市博物館館址;
1979年修繕藏經殿;
1982年鋪墁庭院,修繕東方丈院;
1984年修繕夢樓糧倉;
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擴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寶殿建築面積達999平方米
1982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併入五臺山古建築群。
顯通寺是五臺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發源地和發展中心,其發展歷史不僅見證了中國佛教發展的歷程,而且是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縮影,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北方佛教文化的活標本。寺內除文物建築本體外,還保存有豐富的佛教藝術珍品,蘊藏著極為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殊像寺在五臺山臺懷鎮西南0.5千米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建於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
明代天啟六年(1626),在寺後西北角清淨處修建了一間客堂,後來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為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相傳清廷為籠絡具有勢力的漢族大官,便將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龍。後來,吳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將吳應龍及其子吳世霖絞死;三公主不能另嫁他人,只好來五臺山殊像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聖祖為殊像寺的文殊騎狻猊像題匾:「瑞相天然」。於是,殊像寺一躍而成了五臺山的五大禪處之一和十大青廟之一。那時,寺內有個因失戀而來這裡削髮為僧的年輕人,他精通內典,常與三公主在「善靜室」研討經文,引起流言。在京城的康熙聽見後,以為有損皇族聲譽,於是派人火燒殊像寺,試圖將三公主與年輕和尚燒死。大火燒了三天,全寺片瓦無存,惟獨三公主與年輕和尚「坐靜」的善靜室無恙。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沒有戀情,於是下旨撥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後,有人提議把它改名「清白寺」或「無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純潔。但由於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殊像寺」即意味著有文殊菩薩的真像,所以重建後仍叫「殊像寺」。
殊像寺的文殊殿內有一尊文殊菩薩騎過猗狻的塑像,高9.87米,是五臺山臺懷鎮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其中,狻猊高3.95米。狻猊四蹄蹬地,昂首豎耳,張口捲舌,雙眼圓睜。面部、腰間、腿上呈藍底白點,頸上長滿深綠色的穗纓。它雄壯敦實,精神抖擻,作行走姿勢,給人一種活潑奔騰之感。這尊文殊菩薩於天空顯真容,匠人爭中生智,拿出他廚房和好的喬面,照形捏制。剛捏好,文殊的真容便隱去。匠人接著用泥仿塑,卻總是不很理想,便乾脆把喬面頭安在塑像上,並貼上一層金,於是這一塑像就有了喬面頭像文殊菩薩的稱謂。
文殊殿內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長48米,高6.8米,面積為326.4平方米的彩色懸塑,反映了這些羅漢在崇山峻岭間,或是降龍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聽講經,或是端坐習定,或是腳踩水獸,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飛行空中的各種形像。因此,在彩塑中,就有山、水、雲、路、溪澗、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樹木、一葉飛舟、旋渦激浪等物。這就描繪出了他們的苦行,表現了他們的法力神通。這一巨型彩色懸塑,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億萬裡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山水畫。
殊像寺外牌的前面,有一口泉水,名為般若泉。「般若」是梵語,為「智慧」的意思。據說,飲此泉水能長智慧、去愚痴。所以,不但佛門把這裡的泉水列為供佛的「淨水」,還把它作為貢品,清代帝王朝山禮佛,也專飲此水。因此,善男信女們來到這裡,都會用瓶盛上泉水帶回去與親人共享。
南山寺是山西五臺山的一座大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
南山寺北距臺懷鎮約2公裡,依山勢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窯房300餘間,佔地6公頃,規模之大在五臺山首屈一指,而且懸於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偉氣勢。南山寺整個建築群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上三層叫做佑國寺,中間一層稱作善德堂。該寺創建於元代,當時叫「大萬聖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濟和尚募得巨資,將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體,稱為南山寺,連續施工23年,終於形成今天的規模。
建築
南山寺引人入勝之處是它的氣魄、石雕和泥塑。沿登山古道盤桓而上,未入山門已被古剎的氣勢所折服。五臺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這一影壁是最大的,寬17.3米,高約8米,石砌底座,細磨青磚築壁身,中嵌漢白玉石雕,多有題詞和對聯,頂部壁簷有磚雕。轉過影壁便是氣魄雄偉的108級石階和白牌樓。108級臺階在五臺山不只一處,但比較而言,菩薩頂的臺階是以陡峭著稱,而南山寺的臺階則以宏偉寬大聞名。臺階分三段,每段36級,直抵盡頭的牌樓。南山寺的這座牌樓同樣以氣勢取勝。這座牌樓寬達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樓頭,中間大而高,兩旁稍低矮,比例勻稱,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構更使牌樓氣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額更令人玩味。牌樓之後的大鐘樓兼作山門,下面是方臺石券門洞,上面是兩層木樓,高大而穩健,我們可以順門洞兩側小洞的28級臺階登上木樓,樓上四周圍以石欄,圍欄上刻各種花草樹木,雕工純熟。憑欄遠望,清水河谷的風光,中臺、北臺、南臺的雄姿可盡收眼底。
南山寺有一獨特之處,中國其餘寺廟一般都尊奉「四大天王」,但是南山寺卻供奉了六尊神像,除了「四大天王」之外,另外兩個是大名鼎鼎的「哼哈二將」,這在我國佛教寺廟中是獨一無二的,非常奇特,具體原因不詳。
從大鐘樓左側穿過一座小院便進入大雄寶殿所在四合大院,這裡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繪一新的大雄寶殿內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釋迦牟尼佛,兩旁站立者為阿南和迦葉兩大弟子。佛壇前正中是文殊騎獅石像,右側為木雕普賢菩薩,左邊為石雕送子觀音,殿兩壁是十八羅漢。該殿的造像之精,在五臺山寺廟中頗有名氣。特別是送子觀音,一個白胖胖的小孩,天真無邪,活潑可愛,慈愛的觀音左手抱護小孩,右手撫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親切。另外,腳踏蓮花,臂有十八,身後跟著兩頭活蹦亂跳的小象的普賢造像亦相當精美。而十八羅漢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給人印象同樣很深。出大雄殿,從左側拾階而上,穿過善德堂,便來到最上三層的佑國寺。這裡可說是石雕的海洋,幾乎是無石不雕。一進院共有石刻圖案316幅,以「穆桂英掛帥」、「天女散花」、「蘇武牧羊」等最為人們熟悉;二進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擇鄰」、「太公釣魚」的故事等;三進院共294幅,有「三顧茅廬」、「孫悟空、豬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個佑國寺石刻圖案近千幅,內容之豐,數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稱全山一絕
鎮海寺在五臺山臺懷鎮南5公裡山腰。此地兩山夾峙中,中峰徽緩,古柏蒼翠,山花遍野,風景頗為秀麗。寺側清泉,長流不息,名曰海底泉。相傳此佛光普照泉即為海眼,龍王九子貪戀民女,橫溢成災,文殊發覺降大鍋鎮之,後人於此建寺。名曰鎮海。
清代建造,內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製碑文。寺前坡道崎嶇,現存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各殿佛像俱全,皆為清塑。寺南側為永樂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內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造,傳為金頂玉葬。塔周雕佛傳故事,上部為四方佛像,周設廊屋,畫十大明王和十二圓覺菩薩。十五世以後,歷代章嘉皆到此避署,蒙藏教徒朝山禮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
位於臺懷鎮南清水河西側,距臺懷鎮十裡,海拔一千六百米。寺院坐落在「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左右兩側環繞的山峰,猶如兩條飛龍落下河谷,拱背彎腰,騰挪圍抱;寺院建築在兩山合抱的一個石山嘴上,宛若一顆二龍嬉戲的寶珠。山豁口有蒼老挺拔的大松樹,走在松樹林間的蹊徑,再聽颯颯的松風,給人一促靜寞幽深的感覺。入寺四望,南側的山峰,長滿密密麻麻的杉樹和楊樹,北側的山巔上,千年古松出於(山免)巖石之中。這裡是五臺山的一處風景區,濃蔭蒼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臺寺廟區還是少見的。鎮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緊貼大院的前沿,樹有幡杆,蹲有石獅,築有山門、天王殿和鐘鼓二樓。寺內康熙五十年正月御製碑文言:「茲鎮海寺者,乃交口之幽叢,當臺懷之勝概,崇基峻剎,緇流禪誦之堂,奧境靈區,法駕經行之地。」
五臺山鎮海寺位於臺懷鎮南清水河西側,距臺懷鎮十裡,海拔一千六百米。五臺山鎮海寺坐落在「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左右兩側環繞的山峰,猶如兩條飛龍落下河谷,拱背彎腰,騰挪圍抱;寺院建築在兩山合抱的一個石山嘴上,宛若一顆二龍嬉戲的寶珠。山豁口有蒼老挺拔的大松樹,走在松樹林間的蹊徑,再聽颯颯的松風,給人一種靜寞幽深的感覺。入寺四望,南側的山峰,長滿密密麻麻的杉樹和楊樹,北側的山巔上,千年古松出於山巖巨石之中。這裡是五臺山的一處風景區,濃蔭蒼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臺山寺廟區還是少見。
五臺山鎮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緊貼大院的前沿,樹有幡杆,蹲有石獅,築有山門、天王殿和鐘鼓二樓。寺內康熙五十年正月御製碑文言:「茲鎮海寺者,乃交口之幽叢,當臺懷之勝概,崇基峻剎,緇流禪誦之堂,奧境靈區,法駕經行之地。」
五臺山鎮海寺佔地一萬六千平方米,有殿堂樓房一百間。該寺的主要建築是一進三重大殿,天王殿內兩壁有四大天王,正中供彌勒佛;中殿內有三尊坐佛,背後飾有「靈光」,一色金身;後殿內正中有文殊菩薩坐臥獅塑像,前側又有三尊金身坐像。從中殿西側的小門穿過去有一套院,院內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在長七點九米、寬七米、高一點三米的方臺上,立有高九米多、狀如藻瓶的石塔。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土,基座八面雕有人物圖,並著彩。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圍有八尊站像。圓腹之上,立有層層內縮的尖頂。這座塔的造型別致,雕刻精細華美。
龍泉寺始建於宋代,民國初期重建,現存影壁,臺級,牌坊和三座院落。到龍泉寺主要看「三寶」:石牌坊、大照壁、普濟塔。其中龍泉寺的石牌坊最引人神往,從基石、抱柱、斜戧、額枋、鬥拱到瓦頂,無一不是精雕細刻,人獸,花卉,流雲,山水等分布殿內,玲瓏剔透,雕刻工藝採用圓雕、鏤空雕、高浮雕、淺浮雕等多種手法。它共有三門六柱,呈「一」字形,整體雄偉壯觀,巧奪天工,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條蛟龍,鱗爪俱現,神態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龍泉寺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矗立於一百零八級石階之上,山門外的漢白玉石牌樓。這座四柱三門的石牌樓,是山西定襄縣宏道鎮的胡明珠等用了六年時間(公元1916——1922年)刻成的。以"九"和"龍"為主題,栩栩如生的各式遊龍、盤龍、飛龍、蛟龍飛騰交錯雄踞於牌樓的各個部位,仙人、花卉、麒麟、鼓反等有規則地穿插分布其間,相輔成局。從底層的甲耳石起,到中部的柱、俄,額、梁,以至頂部的構頭、脊頂,每個部位無不體現出以其地名為主題的"九龍"雕刻。牌樓上的各種圖案不但精美,而且刻工細緻。花蕊、草葉,細如髮絲,薄如輕紗;走獸、飛鳥,生動活潑,呼之欲出。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走到牌坊的近前,觀看精美的雕刻。整個漢白玉的牌坊上雕刻了姿態各異的蛟龍,還有玲瓏剔透的花卉人物,蟲草鳥獸等圖案。這是牌坊正面的正中部分,「佛光普照」。
結構緊湊而穩固。石牌樓形制剛健挺拔,通體精雕細刻,堪稱石雕建築藝術珍寶。石牌樓的前後垂簷和三門的拱券,都採用鏤空雕法,玲瓏剔透。
望海峰為五臺山東臺,位於臺懷鎮東10公裡,海拔2795米,面積100餘畝,臺頂曾建有望海樓。遠望山形,猶如一隻站立的大象。居頂環視,又像一個特大的龜甲。古人說:「登上東臺頂,極目到海瀛」。登東臺而看日出,是五臺山旅遊的一大景觀。而望日出中,又數「雲海日出」最為壯觀。夏日天氣晴好時,黎明登臨其上,可見雲海盡頭的紅日噴薄而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詩人趙樸初,1981年登臨東臺時曾即景詠詞:「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臺頂有北宋宣和年間建的笠子塔。東臺畔有一石窟,名羅延窟,窟內風氣凜然,盛夏有冰。相傳,曾有一異僧入羅延窟不返,在外留下笠子,後人建塔藏之。臺懷北的坡面稱為棗林坡,現在望去蒼茫一片。傳說北魏永安年間,有一個叫延慶的人,守獵逐鹿至此。隨從的僕人得到一位長者的指點,找到一片棗林,吃了一陣,還把棗裝滿口袋,返回來送給延慶。延慶好不奇怪,這麼高寒的山上怎麼會有棗林呢?復循跡尋之,那片棗林卻不見了。所以這面坡叫成棗林坡。
望海峰為五臺山東臺,位於臺懷鎮東10公裡,海拔2795米,面積100餘畝,臺頂曾建有望海樓。遠望山形,猶如一隻站立的大象。居頂環視,又像一個特
正在加載查看圖片集
大的龜甲。古人說:「登上東臺頂,極目到海瀛」。登東臺而看日出,是五臺山旅遊的一大景觀。而望日出中,又數「雲海日出」最為壯觀。夏日天氣晴好時,黎明登臨其上,可見雲海盡頭的紅日噴薄而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詩人趙樸初,1981年登臨東臺時曾即景詠詞:「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北臺葉鬥峰主供無垢文殊菩薩,也是整個華北地區的制高點,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北臺的妙處在於觀雪,每年的農曆八月起, 這裡就開始下雪,從山頂俯瞰群山,「山舞銀蛇,原馳蠟像」,一派北國風光。這裡還有廬山一般的雲霧與獨特的風景佛光。頂氣候異常寒冷,通常9月見雪,4月解凍,臺背陰面有常年不化的冰雪,稱之為「萬年冰」。
佛母洞又稱千佛洞,是供奉釋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釋迦牟尼的生身之母,五臺山佛母洞與佛教經典所載佛誕生情形十分吻合。洞腔顯示為人體母腹,右側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樣石色,說明洞口恰好處於右肋部位。
這與佛教故事中的菩薩乘白象從右肋下入胎,太子從右肋下誕生完全巧合。
石洞分為外洞和內洞,大洞套著小洞,外洞闊大,洞口敞開,由外而裡漸漸收縮,在盡頭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內洞。內洞的構造非常奇特,這個扁圓石孔剛好能容一人爬鑽而入,雖然洞口看上去很小,但是神奇的地方在於只要心誠即使200斤的人也可輕鬆進入,如果業障深重,即使80斤也未必能進入。
洞腔裡可容納五六人。內洞有乳石和石筍,洞壁石色班駁,形狀凸凹,猶如人體五臟六腑形樣。世人入洞即為「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出洞即為「佛母重生」,脫胎換骨。
天地造化的佛母洞,更有佛教經典關於釋迦牟尼佛的誕生載記所印證。釋迦牟尼出生於古印北部的迦毗羅衛國,父親是國王淨飯王,母親是摩耶王后,一個春夜,摩耶夫人睡夢中見菩薩乘白象從空中向她走來,從右肋進入她的腹中,醒來發現自己懷孕了。摩耶夫人臨分娩前,按照當時風俗,回娘家待產。她途徑一座花園藍毗尼園,安詳徐步,處處觀看,當手攀柔軟低垂的無憂數枝時,隨生太子,太子從她的右肋脫胎而出,太子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五臺山佛母洞靈跡,與佛教經典所載佛誕生情形十分吻合。洞腔顯示為人體母腹,右側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樣石色,說明洞口恰好處於右肋部位。這與佛教故事中的菩薩乘白象從右肋下入胎,太子從右肋下誕生完全巧合。可以說,佛母洞在中外佛教靈跡中是獨一無二的。
佛經記載,佛母不僅是指生育釋迦牟尼的摩耶夫人,還指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原本早已多世成佛,且為諸佛之母,但為方便教化,利益眾生,乃化作菩薩,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的度化道場,山色景觀都是文殊菩薩發大願力之所持,觸類而彰,隨緣而顯。佛母洞即為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三世佛母隨緣教化顯應之處。
世人入洞即為「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出洞即為「佛母重生」,脫胎換骨。朝拜五臺山的善信和遊客,絡繹不絕登臨佛母洞,虔誠發心,把入洞出洞示為大因緣,懇請佛母加持,獲得重生,消除業障,福慧雙增。
普化寺位於山西省臺懷鎮中心寺廟集群區南二裡處。坐落在清水河東側山腳下。該寺地勢平坦,布局整嚴對稱。殿建坐東向西,以中院為主,南北各有兩層院落護持,形成五院並排,佔地面積為一萬五千八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一百餘間。
創建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位於臺懷中心地廟集群區南二裡處,坐落在清水河東側山腳下。該寺地勢平坦,布局整嚴對稱,頗為雅致。殿建坐東向西,以中院為主,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大士殿,玉皇閣及兩廂樓廊,左右禪堂,呂祖閣,南北各有兩層院落護持,形成五院並排,佔地面積為一萬五千八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一百餘間。
普化寺原稱玉皇廟、帝釋宮,觀存寺宇系民國年間重建。這裡的建築特點,一是樓廊式格局,二是裝飾精細,門上券口、格下檻牆、墀頭角柱石和柱礎等多有漢白玉石雕,體現了民國年間的建築風格。
寺前立一堵高大的影壁,上都有仿木建築的磚簷雕,中部影壁牆嵌有三塊圓面形石雕,下部是石建須彌座,束腰、上梟、下嫋、上枋、下枋部分均雕有人物、藥卉、古器械等。影壁牆上嵌的圓面形石雕,正中一幅為「福祿壽三星共照」,三位神仙高齡未卜,和藹慈祥,帶有現實生活中長者的風度。北側的一幅為「周文王請姜太公」,畫面很有情趣。這堵高大影壁,精雕細刻,是五臺山寺廟影壁中的珍品之一。
五臺山建造最早的寺院,應為顯通寺的前身大孚靈鷲寺;較晚的一座寺廟,當為普化寺。普化寺,初名帝釋宮。明崇禎年間(1628-1644),因這裡建有一座玉皇閣,裡面供著玉皇大帝,所以又有玉皇廟之稱。現在建築是民國十四年(1925)在玉皇廟的廢墟上重建的。
普化寺的照壁用石與磚砌成,是五臺山寺院中最長的照壁,正中嵌石刻「福祿壽三星」圖案,兩邊是「文五別子」和「番溪求賢」,背面雕有觀音、善財和龍女,並有花草作陪襯。這些石雕十分出色,可與龍泉寺照壁相婢美,是五臺山磚石建築中的傑作之一。
五臺山中臺名翠巖峰,位於臺懷鎮西北10公裡,海拔2894米,臺頂平廣,面積200餘畝。中臺頂也名翠巖峰,位於臺懷鎮西北10公裡處,地形狀如雄獅,海拔2894米,面積200餘畝。僅次於北臺頂,為五臺山五大主峰之第二高度。中臺頂建有一寺院,名曰演教寺,創建於隋代。大部分已倒塌。中臺頂巨石堆積,石面雜生苔蘚,陽光照射,碧翠生輝,如蛟龍騰起,人們稱之為"龍翻石"。五臺山氣象站就建於中臺頂上。
中臺頂位於臺懷鎮西北10公裡,海拔2894米,臺頂平廣,面積200餘畝。從遠處眺望,山形猶如一隻威武英烈的雄獅。臺頂西北面有太華池,北有甘露泉,東南有玉龍池,池旁還有三株泉,是南北五溪流水的發源地。臺頂有演教寺,內供文殊佛像。還有明朝建的祈光塔,四角各有小塔,象徵東西南北中五臺。
臺頂建有演教寺,取文殊菩薩在此演教說法之意。寺內供奉的文殊化身叫儒童文殊。演教寺於近年重建,氣勢宏偉,金壁輝煌,蔚為壯觀。在這裡,文殊成了敬父母,忠君主,集儒之大成的佛門神童。
中臺,也叫翠巖峰,翠者,青綠色也,巖是指巨大的石頭。登臨山巔,會看到臺頂堆積著許多大石頭:有的如立象,有的似臥牛,許多巨石的表面,雜生著厚厚的苔蘚,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碧綠青翠。無蘚處則是嵐氣放射,明亮燦然。翠巖峰名,即是由此而來,春夏秋冬,晨昏晝夜,伴隨著大自然的風雲雨雪變化,堆石之中景象萬千,變化莫測。在這裡,甚至可以看到五臺山上獨特的圓光瑰景。
人們日常見到的彩虹,是發生在降雨以後,一般呈現弧形。五臺山,天不下雨,天空中也會出現彩虹。這種虹,不是弧形,而是圓環,有時候圓環中會出現種種景觀,或飛舞的禽鳥,或奔馳的猛善,或殿宇,或佛塔,甚至是觀察者自己。這種由物理、地理、氣象等諸條件綜合巧匯形成了自然景觀,壯麗神秘。
獅子窩,亦名大護國文殊寺,始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三十二年(1604年)完工。獅子窩座落在山西省五臺山的竹林嶺(又稱獅子嶺)上,它東鄰竹林寺,南近金閣寺,是中西二臺的要衝,與五臺相連,獅子窩是五臺山著名的大道場之一,這裡崇山峻岭,雲霧繚繞,蒼松翠柏,鬱鬱蔥蔥。獅子窩位於北京香山東南、八大處以北、杏子口之西,名青龍山,俗稱獅子窩。據載:清同治年間,劉誠印(清宮太監,曾為李蓮英副手,白雲觀名譽方丈,號素雲道人)、張善圃、張用五三人出宮以後,購買太平院廟產,再次重修後易名為「青龍山福惠寺」,並以「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自詡,他們把大雄寶殿改為關帝殿,同時修建獅子窩塔院。獅子窩塔院有3塔,南北排列,中間為八角型塔座,左右為六角型塔座,均為喇嘛塔。
獅子窩座落在山西省五臺山的竹林嶺(又稱獅子嶺)上,它東鄰竹林寺,南近金閣寺,是中西二臺的要衝,與五臺相連,獅子窩是五臺山著名的大道場之一,這裡崇山峻岭,雲霧繚繞,蒼松翠柏,鬱鬱蔥蔥。真可謂景色迷人的人間仙境。相傳,很久以前文殊菩薩從離隔萬裡的印度佛國乘獅東來,行至五臺山竹林嶺上,仙獅駐足不前,且吼聲不斷,恰似雷鳴,文殊菩薩乃大智聖者,頓悟到,我佛弘法喻獅子吼,看來此處必是弘法之地。遂點一道場,念其仙獅緣起,起名"獅子窩。"從此之後,這位菩薩便雲遊五臺並逐一建寺演法,由此五臺山成為佛門聖地,文殊道場。萬佛寶塔的緣起萬佛寶塔是獅子窩大護國文殊寺的代表性建築,史料記載,明萬曆年間,新皇帝登基年齡甚小,其母李娘娘,整日為國事擔憂,恐江山有變,為祈願國泰民安,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忽一日,娘娘似來到一處,周圍有五座大山,近前有一對綠色獅子,獅子後有一寶塔,巍巍而立,千萬諸佛繞塔而坐,佛光萬道,祥雲繚繞,一片祥和之象,娘娘歡喜非常,從夢中醒來。事後娘娘一行暗訪五臺山,來到獅子窩處,見到寺前兩尊綠三石獅栩栩如生,寺中確有一塔,名曰:獅子塔,寺院正處五臺之中,娘娘讚嘆此間正是夢中所見之處,便將破舊的獅子塔拆除,在其原位建造一座十三層大塔,由於塔皆是琉璃佛像構成,且塔內外築成佛恰好一萬尊,故名曰:《琉璃萬佛大寶塔》,自建塔後,明朝中葉,進入昌盛時期。清朝康熙帝,尋父曾路經此地,被山風吹落頭綸,遂入寺朝拜萬佛塔並題詩一首(已失傳),其孫乾隆皇帝為獅子窩賜名《大護國文殊寺》。事後派大太監王忠送金佛兩尊,供奉在萬佛寶塔上下兩處,並施銀數千兩,寺院萬佛塔再度重修。
金閣寺位於山西五臺山南臺之北,中臺之南,除五座臺頂的寺廟建築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海拔1900米,距臺懷鎮約15公裡。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金閣寺與中國密宗的傳播和密宗創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師有極密切的關係。
金閣寺建造過程中,由於當時不空深得朝野的傾心崇奉,全國通力支持,上自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紛紛布施,唐代宗甚至下沼命全國十節度使助緣建寺,化緣僧分赴全國各地為建造金閣寺募集布施,工程歷五年而竣。當時的寺院富麗堂皇,規模宏偉,寺中金閣高達百餘尺,有上、中、下三層,雕梁面棟,高聳入雲。殿頂「鑄銅塗金為瓦」,「照耀山谷」。寺院落成後,不空奉救為金閣寺的開山祖師。『他還奏請皇帝於金閣寺等五寺各置定額僧2人。
歷史背景
719年隨金剛智來中國傳法。724年,在洛陽廣福寺受比丘戒。此後18年,學律儀和唐梵經論,並隨金剛智譯語。741年,奉唐朝廷之命,率弟子含光等僧俗37人,護送國書往獅子國。受獅子國王屍國迷伽殊禮接待,被置於佛牙寺。不空運依止普阿闍梨,請求開壇重受灌頂。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恐同時入壇受學密法,前後三年。他並廣事搜求密藏和各種經論,獲得陀羅尼教《金剛頂瑜珈經》等80部,大小乘經論20部,共計1200卷。後不空回中國,746年回到長安。先住鴻臚寺,旋奉詔入宮,建立曼荼羅,為皇帝灌頂,並從事譯經事業和開壇灌頂傳揚密法。不空生歷玄宗、肅宗、代宗三代,極受朝廷的尊重和禮優。唐代宗稱讚不空為「我之宗師,人之舟楫。」大曆九年(774年),不空圓寂。唐代宗特頒《追贈不空和尚詔》,追贈不空為「開府議同三司,仍封肅國公,贈司空,諡曰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不空的譯著極其豐富,其主要者可分為顯數、雜密、金剛界、大樂、雜撰5大類,共77部,120餘卷。為密宗在唐代的一時興盛作出了重大貢獻。五臺山的金閣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創建的中國最早的密教中心。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不空三藏派其弟子含光到五臺山創建金閣寺。據傳說,金閣寺是按照道義悟見的金閣形制而建。實際上,寺廟建築式樣是參照當時印度最著名的寺廟那爛陀寺,由印度那爛陀寺純約法師監工,依照經軌建造。那爛陀寺,在古印度摩揭國王含城東,即今印度比哈爾邦巴臘貢。是古印度規模最宏大的佛寺和佛教最高學府。全寺共有八個大院,寶臺星列,瓊樓嶽峙。極盛時,主客僧眾常達萬人。中國唐代的玄奘法師也曾在寺中就學多年;惜毀於12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