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主張到心外格取孝禮,王陽明表示反對

2020-12-20 鶯語的小文欣屋

「溫凊定省」出自《禮記·曲禮》,「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醜、以不爭。」「溫凊定省」的節目」指的是孝的儀節。「舊說」是指朱子學說。在朱子學說中,孝禮在心外,需要推究古聖遺經來獲取。所以,當王陽明指出盡孝只需在心上下工夫之時,徐愛提出疑問難道在心外的孝的儀節不需要講求了嗎?

先生答:「如何不講求?只是有個頭腦,只是就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請求。就如講求冬溫,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慾間雜;講求夏看,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慾間雜:只是請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慾,純是天理,是個誡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使自要去求個蒂的道理。

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誡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使自然如此。」。

他並沒有否認孝禮存在的必要性,只是他認為孝禮來源於心,不應該去心外求取,應該在心上下工夫。無論是求「冬溫」還是「夏清」,工夫都是在心中存天理、去人慾,即致良知。通過致良知,使人心達至純是天理,而無人慾的境界,也就是良知沒有私慾遮蔽的程度。良知若無私慾的遮蔽,在事親的情況下自然會發出孝。孝是愛親,孝子夏天自然會擔心父母熱,設法為父母降溫,孝子在冬天自然會擔心父母冷,便設法為父母保暖。「冬溫」、「夏潔」都是良知在無私慾遮蔽的情況下的自然而然的發用。良知能夠發出孝禮的原因在於,禮即是理,而良知是萬理之源。因此,求孝禮的工夫即是去除良知私慾遮蔽的工夫,即是致良知。

宋明理學家皆認為人性之中包含仁、義、禮、智。朱嘉說:「天命之性,萬理完具:總其大目,則仁義禮智,其中遂分別成許多萬善。」王陽明說:「性一而已,仁、義、禮、智,性之性也:聰、明、睿、知,性之質也:喜、怒、哀、樂,性之情也:私慾、客氣,性之蔽也。質有清濁,故情有過不及,而蔽有淺深也。私慾、客氣,一病兩痛。非二物也。」王陽明將「性」、「質」、「情」、「蔽」看成一個整體,此處他將這個整體稱為「性」,這是從聯繫的角度看問題。若從分開的角度看問題,作為整體的「性」又分為「性」、「質」、「情」、「弊」。

特指的「性」是與朱子人性相對應的。王陽明認為仁、義、禮、智是人性的內涵。「昔人有問:孝弟為仁之本,不知義禮智之本。』先生答曰:只孝弟是行仁之本,義禮智之本皆在此。使其事親從兄得宜者,行義之本也:事親從兄有節文者,行禮之本也:知事親從兄之所以然者,智之本也。」孝不僅是行仁之本,也是行義、禮、智之本。事親之節文是行禮之本,因為事親之節文是禮之先發。事親之節文即孝禮,是人性之禮的發用。

在朱嘉思想中,心性是二分的。只有當心性合一之時,禮才是心的內涵,心才能在事父之時發出孝禮。當心性不一之時,心在事親之時可能不會發出孝禮。所以,朱嘉主張到心外格取孝禮。而在王陽明思想中,心性是一體不分的。仁、義、禮、智是性的內涵,意味著仁、義、禮、智也是心的內涵。

相關焦點

  • 朱嘉:孝不僅是行仁之本,還是行義、禮、智之本
    仁便是水之原,而孝弟便是第一池。」他還與類似的比喻,「如水之仁源,孝弟是水流地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愛物則三坎也。」。朱嘉認為程頤的觀點是合理的,並在程頤思想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朱嘉關於仁孝關係的觀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仁屬於人性的範疇,孝屬於情感的範疇。天理落實於人身上叫人性,人性中只有仁、義、禮、智,並沒有孝。孝是對親人的愛,是情感。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孝」的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愛父母。孔子「孝」的思想是以「禮」作為規範。禮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但是禮規範了人們的行為,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做。這一點體現在孔子「孝」的思想上就是「入則孝,出則悌」,具體表現就是對父母的尊與敬。最後,孔子的「孝」是對「忠」思想的延伸發展,這一點的具體表現就是無違於父母。
  • 先談仁、義、禮、孝、德
    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而仁,就是為了約束這種善惡由心。既然是意之動分善惡,就有了為善去惡的致良知。但人人都會偶然的有惻隱之心,而惻隱之心就是仁的開始,說白話,什麼是仁,別有害人之心是謂仁也,仁者,善意也。
  • 王陽明教育思想淺析
    ——《傳習錄》王陽明認為宇宙萬物都靠心的認識而存在,萬事萬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內心深處,他完全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陷入唯心主義。夫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也……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
  • 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現代啟示
    從21歲到24歲,王陽明兩次進京趕考都不中,開始他還滿不在乎,有人安慰他,反被他嘲笑說:「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而動心為恥。」當時的內閣首輔李東陽拿他開涮說:「待汝做來科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結果他毫不謙讓,拿起筆來一揮而就,惹得旁邊的人議論紛紛:「此子若取第,目中無我輩矣。」
  • 王陽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王陽明問他:家裡可還有人。 和尚答:老母尚在。 王陽明:想她嗎? 和尚大汗淋漓,過了許久,愧疚回答道:怎麼能不想。 王陽明:為何不回去? 第二天和尚離開寺廟,回家侍奉老母了。
  • 自古聖賢多寂寞,吾心光明的王陽明格竹到底格出了什麼
    自古聖賢多寂寞,吾心光明的王陽明格竹到底格出了什麼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期間湧現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其中最出名的要數「三不朽」聖人。三不朽大家應該很熟悉了,但歷史上能做到的寥寥可數,其中明代王陽明就是三不朽中的一位,在歷史上留下了精彩的足跡和璀璨的精神財富。王陽明最突出的貢獻是創建了心學,直到現在很多東西都非常實用。可以說,心學從本質上是講述怎樣由一個普通人成聖的道路的一個理論。
  • 王陽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 可讀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可稱為知孝悌。」孝,不是口頭上說一說就可以的,去做才是真正的孝。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1521年中秋,50歲的王陽明千裡迢迢趕回餘姚老家,陪伴七十六歲高齡的父親。
  • 儒釋道:王陽明,心學橫空出世
    七年後,王陽明被明帝國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時,他的忠實門徒已達千人。在他1529年離開人間時,他的門徒已以萬計。 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實意地把他當作精神導師的偉大人物不勝枚舉,曾國藩、康有為、孫 中 山、毛 澤 東都是他忠實的擁躉。
  • 王陽明的本體功夫論與禪學
    王陽明以內在性的良知作為他理論體系的基石。他反對程朱理學將天理與心性分割為二, 認為理是完全內在於心的, 良知人人具有、各各相同的內在先驗本體。這一致思路數可以上溯至禪宗萬法歸攝一心的思想, 二者都是將宇宙萬法的本體、本源歸攝於個體的人心之中, 從而使個體當下之心成為天地萬物乃至人倫物理的最高本體與依據。王陽明認為, 良知本體天理具足, 不假外求, 是主體內在所本有的。
  • 陸王心學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陸王心學的思想主張一、心本論「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者身下主宰,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凡知覺處便是心」。「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於吾心之外者」先生遊南鎮,一友人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師
    王守仁到龍場時,當地是這樣一番景象:「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鴃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始教之範土架木以居。」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王守仁「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鬱,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
  • 王陽明——不得不說的故事!
    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 王陽明:心若安定,萬事從容
    以至於我們普遍覺得,良好的物質生活,無法帶來幸福的感受其實,這並不是我們的內心不夠強大,而是我們在追逐功名外物的時候,迷失了本心。王陽明的心學,要求我們修煉一顆不為外物所擾的本心,以面對這個充滿變故和挑戰的世界。
  • 王陽明早期思想演變階段,心學集大成後的思想體系介紹
    王陽明早期的思想演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學道儒。道家主張無為,鐵柱官「坐忘」在王陽明的早年生活和思想中,有著很深的「道緣」(學道);弘治二年十二月,王陽明遇上大儒婁諒(學儒)。王陽明少年時就有成聖之志,早在12歲那年,就有「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的大膽疑問,以至成聖最終竟成了他畢生追求的精神動力。第二階段:徘徊於求聖之道。王陽明先後兩次認真格物而失敗的事件,對王陽明的思想轉向起了重要的影響。這段經歷使得他體會到外向求索性的工夫無法解決自我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問題。
  • 王陽明早期思想的演變
    王陽明經「龍場悟道」創立「致良知」心學理論,開闢「內聖外王」新路徑,強烈衝擊了當時的宋明官方道德哲學。特別是青年王陽明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更是「遍求百家」出入佛老,在精神的漫遊中經歷了無數的苦悶和曲折。
  • 王陽明的治理策略與法律思想
    創立心學以致良知  王陽明所創心學,是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追溯自孟子,是由王陽明發展起來的儒家學說。王陽明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
  • 王陽明:一個讀書人的逆襲典範
    而南宋陸九淵則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道未有外乎其心者」。王陽明主張「心即性,性即理」,反對將二者割裂而論,正是由陸九淵心學發展而來。王陽明年輕時,曾拜謁過明初大儒吳與粥的弟子婁諒,一心遵照格物致知的理論,以成聖人。中舉後,遍求朱熹著作,端坐省言,並親自實踐,盯著竹子,要悟出其道理,卻發現行不通。
  • 王陽明的坎坷人生與思想智慧
    真正的儒家都是內聖修己與外王事功兩方面同時並重的。他一生的事功,被譽為「三百年事功第一」。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叫作「三徵」,即徵南贛、徵寧王、徵思田。終日勞累誘發了王陽明的肺病頑疾,遺言留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此心,就是良知。陽明終年57歲。
  • 孝女陳鳳英:孝愛滿格 孝行滿分 - 好人365-中國文明網
    或許是天性使然,或許是養父母的言傳身教,小小年紀的她便承繼了養父母的善良、愛心,也孕育了一顆孝愛之心。從此,她9歲便賺錢養家,小小肩膀撐起一個家的責任;為照顧養母,更是舍遠求近、放棄優質學校。尤令人感動的是,雖然她遲遲入學,但她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刻苦學習之餘,仍心繫家中癱瘓的養母,常年堅持學校家中兩頭跑、生活苦累一人扛,她的孝心愛心全都體現在行動上,孝愛之行讓養母看得到,孝愛之心讓養母感受得到。孝愛滿格,孝行滿分,成就了陳鳳英這一個「廣東十大現代孝女」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