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ht 族群智慧
尋找在族群中蘊藏著在地文化基因的生活方式,用當地材料、順應當地文化觀念的出現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物,探尋未來城市生活的可能性。
他們造好船隻,出海。
第一次上岸的地方,就是皮雅尼(Bjarni)最後看到的地方。
他們朝岸邊筆直航去,拋錨,
然後放下小船,登陸。
那地方寸草不生,內陸覆蓋著大冰川,
冰川與海岸之間的陸地像一大片巖石。
他們覺得這地方一無可取。
——《格陵蘭島傳說》(Graenlendinga Saga,12世紀)
△ 劃著駛向峽灣的遠方。©️Ken Taylor / Cameron
「藍藍的天空銀河裡,有隻小白船……」(並沒有)
"浪"成為最近媒體的高頻詞,如果仔細回味一下人類文化的共性,船在人類歷史中是一個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工具,地球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海洋,我們依賴船發現了不同的大陸。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創世神話裡,造物主發動了大洪水,倖存的人類創造了諾亞方舟,逃過一劫。
而接下來介紹的就是一群沒有坐諾亞方舟,坐上自己的獸皮獨木舟,靠著深海鯨魚存活下來的一支族群——因紐特人。
kayak在因紐特語裡叫「獵人的小船」,獨木舟根據每個人的身型製作,使他們能夠在海中靈活的翻動和前行。因紐特人用kayak獵取生存所需的獵物,他們的人生圍繞著海洋和極寒,在冰上遊牧,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如同凍結在海面的冰川一樣,保留了地球原住民某種古老的知識和方式。
△ 因紐特人一家,1959 。©️Ken Taylor / Cameron
因紐特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稱為愛斯基摩人,他們內心不喜歡這種稱呼,因為愛斯基摩是英文eskimo 的音譯,來自北美印第安語,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因紐特人認為這是他們的曲解。在他們的觀念裡,人是生命王國裡至高無上的,因紐特在他們的語言裡的意思就是「真正的人」。
當現代文明侵入了地球的每個角落,多樣性文化變得弱小,但一些東西也在復甦。我在某個信息的角落發現了一些人正在在通過古老的方法,重新找回對自我、文化的認知,打造一個kayak 就是這樣的方式。
《Another Escape 》雜誌中介紹了一個赫哲族華裔美國人Kiliii Yuyan,多元文化激發了他探索世界的不同途徑,他是戶外攀巖者、野外求生教練、古典小提琴手,還是kayaks(皮划艇)製作者,製作kayak對他來說是探索身體的過程。
△ Kiliii Yuyan 會按照古老kayak 的造船方式做一個自己的船。
△ 松樹、杉樹在高緯度地區生長,是製作kayak的主要木材
確實如此,kayak 對於古老的因紐特人來說像是一個學校,在這個過程裡,每一個人需要理解海洋、潮汐天氣、動物和族群的知識,學會合作、學會理解自己身體和海洋的關係,學會不斷地在逆浪中堅持。
△在因紐特族群裡,男人負責打獵,女人負責紡織和照顧家庭。©️kiliii Yuyan
製作kayaks 跟因紐特人生活裡分工一樣,男女協作。男人做皮艇骨架,從海邊撿來冷杉、松木和雲杉用來搭建骨架。
女人縫合獸皮,獸皮是海豹、海獅或馴鹿的皮革製成的,依照不同動物皮革的特性,每隔4-8天會再重新上一次油,確保不會漏水。
某種意義上是不是比現代社會的男女角色智慧和諧多了。
因紐特人男性從小被母親教導如何使用槳、保持船身平衡與划船技巧。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他必須在戰鬥成年禮上,證明自己是個合格的獵人,能好好面對險惡的極地環境,並製作專屬於自己的船與槳,整個船體儘可能適合每位划槳的人的體型以便發揮最大的可操作性。
保持kayak穩定性的訣竅在於不停的滑動,不同的風、不同的浪從四面八方來,沒有前進的動力,船身就會失衡,甚至傾覆。在海洋中停止是危險的,因紐特族人會教導他們的孩子遇到逆境不要停止前行,並且學會在海水中再次用自己的力量讓船身回到水面。
△「滾動」一艘傾覆的船隻再次直立在水面上,是滑行kayak 必須要學會的技能。©️kiliii yuyan
△ 因紐特的kayak 是現代皮划艇運動項目的始祖,在海面是對人類身體和意志的考驗。©️kiliii yuyan
他們依賴深海裡的動物。在因紐特人的傳說裡, 上帝為懲罰人類的罪惡降下洪水,因紐特人沒有躲進諾亞方舟,而是架著自己的kayak隨水漂流。在即將餓死的時候,來了一頭駝背鯨自願獻身為他們提供食物。因紐特人終於倖存下來,此後,每年春天鯨都會來到北極為因紐特人提供食物。這個故事在因紐特人中流傳甚廣,因此他們對鯨充滿了感激之情。正因為如此,因紐特人為每一頭被獵殺的鯨舉行儀式、祈禱,為它們的靈魂祝福,把它們的骨頭留在死去的地方,便是因紐特人出海的地點。
△ 在因紐特人傳統出海衣服tuiliq上,掛著北極熊作為幸運符。©️kiliii yuyan
公元1200年左右,因紐特人的祖先從東方出發,橫穿西伯利亞進入北極圈,經過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北部,再沿格陵蘭西海岸南下,後人在格陵蘭西北角一個叫做圖樂(Thule)的地方發現了遺址。
長期與海域相處,使因紐特人了解這一片土地和海洋上的動物運動和行為模式。基於這種深刻的理解,因紐特人在海洋狩獵中熟練的使用知識和技術,使他們能夠成功地在一年中的所有季節中收穫海洋資源。
這類知識通常不是一個人掌握的。比如婦女通常對某些旅行路線或良好的錨點有一定的了解,而有些老人可能對某些地方或物種有更多的了解。男人們更擅長在海中捕撈,因此,這是一個社區集體技術,狩獵、對天氣知識理解、各種分工下的集體努力。
在極端環境下,因特人明白彼此要團結友愛,否則就會被大自然吞沒掉。
△ 自己製作魚叉,方便捕撈鱒魚、鱈魚等深海魚類。©️Ken Taylor/ Cameron
那些重新製作這種古老獨木舟的人說,「當我們從城市土地到海洋,面對是一種陌生的環境,沉浸在水面,節奏與海浪的聲音帶來不一樣的感覺,空氣飄浮有奇異的味道,以前沒有划船的時候,對這些味道和視角是不知道的。」
海洋沒有看起來那麼平靜溫柔,巨大的潮汐和強勁的水流在海面下較勁,在峽灣中不時飄浮而來大塊浮冰。
浮冰與海島之間氣候變化多端,露脊鯨與獨角鯨時隱時現的出現在遠處的海面之中,一切靜謐而宏大。
△ 「早在神話或宇宙起源學之前,
早在時間鑄成日子之前,
海洋,終古常新的海洋,已經存在。」—博爾赫斯 ©️kiliii yuyan
因紐特語無法翻譯的含義——海洋的認識:
"Sinaaq"在因紐特語裡意指:
大塊浮冰(可達10km寬)流動的現象,發生在當地春季。
"Qagaaqtuq"和"Uqsuaqtuq"在因紐特語中意指:平靜的海水。
"Ilatka "因紐特語:我的親戚。
"Iktsuarpok "在因紐特語中指:讓人不停向外張望,看是否有人來的期待感。
因紐特文化與現代服飾靈感:
派克大衣
這種服飾的因紐特語的名字叫做「ᐊᕐᓇᐅᑎ」。是因紐特婦女用動物毛皮做的衣服,既可以用在自身保暖,也可以讓母親背著孩子的時候使孩子保持溫暖和安全,免受凍傷,風吹和寒冷侵襲,寬大的大衣也能建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親密聯繫。
△The Beatles 樂隊穿的派克大衣就來自因紐特傳統服飾的靈感。
納爾遜式背包
美戶外運動行業之父勞埃德·納爾遜(Lloyd Nelson)在一次阿拉斯加的徒步旅行中,觀察到因紐特人的背部框架裝置,納爾遜發現這種結構可以將重量均勻的分散在人體背部,從中獲得啟發並進行改進,第一款重裝徒步背包就這樣誕生。
內容
文字/排版:莊真誠
FARLAND遠方之地
這是一個對自然和多元族群文化生活探索的媒體平臺,重新解讀在地文化的生活智慧和美學靈感,看到人與萬物之間千百年來的的生命力。
傳遞自然觀察得到可持續而智慧的生活觀念,讓城市重新向自然學習。
contact us :
新浪微博:@FARLAND 遠方之地
E-MAIL: shingle_4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