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鍾美蘭
7月15日,涼山州民族幹部學校,陽光灑落林間,傳來零落的琴聲,來自美姑縣專職音樂培訓老師阿鐵說日正在教學生練習月琴指法。「右手孔雀型握法,左手力道不夠,使勁按住,撥一下試試。」在阿鐵說日指導下,第一天上課的勒舍莫子火手抱月琴,彈出了第一個音符,她羞澀地笑了。勒舍莫子火今年16歲,一直有學習本民族樂器的願望,眼下終於開始學習月琴了。
當天,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3暑假民歌、器樂傳習班」開課,來自全州各縣市的40個學生齊聚於涼山州民族幹部學校,共同學習彝族民歌、月琴、馬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主任任曉夫介紹,涼山州匯聚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州已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6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6項,擁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98人。「但是我們以前一直重申報輕保護,非遺停留在傳承人手中,而不為大眾所知。」任曉夫說,「如果我們有個固定培訓平臺,讓不知道的熟知,讓熟知的人更加熱愛,豈不是很好?」任曉夫說,培訓班應運而生,涼山州專門拿出10萬元辦班。
非遺傳承人眾多,但是聘請老師有講究。任曉夫說,建立資料庫時發現,非遺傳承人重感悟,在教學方面略顯不足,散落民間的音樂專職培訓師既有愛心又具有一定教學經驗。
阿鐵說日正是這樣的專職音樂培訓師,他從事彝族音樂教學13年,在樂山峨邊、馬邊,涼山美姑、昭覺等地都開設有免費器樂培訓班,學生多達300多人,在非遺中心召集下,他二話不說從美姑趕過來,擔任此次暑假培訓班的月琴培訓師。
據了解,暑假培訓班結束後,非遺中心還將陸續開辦周末班,屆時喜歡非遺文化的市民可繼續免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