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在農村會看到婦女老人趕廟會,上香祈福之外,似乎於我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是,若有一定文化修為者,可知三月三日是古代的上巳節,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遠比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的愛情節要早很多。
鬼節遇到愛情
其實,上巳節在唐代之前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起源於春秋時期, 興於兩漢, 盛於魏晉隋唐, 與春節、中秋節同等重要。 宋後逐漸融入清明節。
所謂上巳,就是指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 也稱為「三巳」、「元巳」。本來不是固定的在三月三,只是由於讖緯迷信的盛行, 魏晉後出於對奇數陽數的偏好, 將上巳節定在了農曆三月初三, 所以, 上巳節又叫「重三節」或「三月三」。《晉書·禮志》記載:「漢儀, 季春上巳, 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 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 但用三日, 不以上巳也。」
宋代之後,上巳節與上元節、中元節、寒衣節並成為中國四大鬼節。這應該與它原本的節日習俗意味相關。
唐時期,上巳節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君王、臣民走出戶外,來到水泮,臨水祓禊,驅除兇邪,保佑安康。這一祓禊的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就存在,是鬼神信仰中的重要的巫術儀式活動。 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祭祀鬼神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政治事務和禮儀活動,上巳節得到官府的承認和推廣。也是民眾最重要的習俗活動。
除兇去邪為祓, 臨水祓除謂之禊。
《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為之注曰:「歲時祓除, 如今三月上巳, 如水上之類;釁浴, 謂以香薰草藥沐浴。」
漢代到唐代, 中原地區盛行上巳節水邊祓除兇邪的活動。上巳節可謂是漢族的親水節,在水邊嬉戲時,自然相會撩撥水花是少不了,可謂是漢民族的潑水節。
《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是月上巳, 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 曰洗濯祓除, 去宿垢病, 為大潔。」
《舊唐書·中宗本紀》載:「 (景龍四年) 三月甲寅, 幸臨渭亭修禊飲, 賜群官柳圈以闢惡。」
宋代以後,上巳節的去兇闢邪的功能,弱化成為男女走出家門的日子,原有的功能被與之鄰近的清明節所取代。不過,我國一些地區還保留著類似的去兇闢邪的方式,如太行山區的姑娘們仍在三月三日進行「桃花浴」。傣族的潑水節也有類似的功能。
重要的活動,一定要走出家門,進入公共空間進行,這是禮儀活動的表演性和公共性所決定的。三月三恰逢春光明媚,萬物勃發,故而與遊春踏青相結合,成為漢唐時期中國民眾消遣、祈福的節日。當然,對於年少的青年男女而言,就有了彼此接觸,尋覓尋找傾心人的機會。當然,她們不會直接說要去春天裡,尋找十裡桃花,而是要去為家人為自己驅邪除兇。
於是,也就有了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榼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筋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穿著薄紗,走在河邊,戲水玩耍,歡聲笑語,最是迷人的春之景。這預示著愛情的甜美,和生命的勃發。
當然,三月三是女性走出家門的最合法合情合理的日子之一。古代男人沒有愛情,多半是自己做的,欺壓女人,讓其壓抑本心的結果。自作孽,自己吃。
漢武帝在三月三醉酒遇愛情
在《大漢天子》電視劇中,衛子夫與漢武帝的真摯愛情和刻骨銘心的感情就開始於三月三上巳節。可能那時不是三月三。
這一日漢武帝走出未央宮,來到霸上,臨淵羨魚,驅鬼闢邪,一番玩樂之後,餓了就去自己姐夫家混吃混喝。自己的姐姐嫁給平陽侯,成為平陽公主。姐姐知曉漢武帝的癖好,英雄帝王總要沒人陪。於是,找了一些美麗的妙齡女子前來陪酒。
可惜,漢武帝沒有一個瞧上眼的,可能冥冥之中知道自己的真愛沒有出場。於是,在喝酒喝得有些微醺之後,準備更衣睡覺,這時瞥見了一個絕世美人,可能也跟酒精的朦朧作用有關。然後就發生了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的中國版故事——宮女變鳳凰。
衛子夫,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抗擊匈奴的大將軍衛青的姐姐。她們姐弟倆起身草莽,但是潛龍在淵,鳳凰趴窩,總有一天一鳴驚人。而這一切都是巧合,或者也是機緣。漢武帝多年沒有孩子,後宮佳麗不給力,而衛夫子在漢武帝姐姐家中,有接觸陛下的機會,可能她們的相遇,也有巧於心計的安排。但是,這不能細品。
總之,二人在一起了。然後,歡樂無比,生育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母以子貴,衛子夫成了漢武帝的皇后,母儀天下,鳳凰鳳舞在天。
《漢書》卷97上《外戚傳上·孝武衛皇后傳》:「孝武衛皇后字子夫,生微也。其家號曰衛氏,出平陽侯邑。子夫為平陽主謳者。武帝即位,數年無子。平陽主求良家女十餘人,飾置家。帝祓霸上,還過平陽主。主見所侍美人,帝不說(通「悅」)。既飲,謳者進,帝獨說(通「悅」)子夫。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還坐歡甚,賜平陽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送入宮。……上憐之,復幸,遂有身,尊寵。……而子夫生三女,元朔元年生男據,遂立為皇后。」
王羲之沒有遇到愛情,卻成就天下第一行書
魏晉時曲水流觴成為上巳日的主要活動, 上巳由最初的祓禊和會男女等民間活動, 發展為由達官貴人或文人騷客參與的詩的盛會。
王羲之,中國書法的書聖,與儒學的至聖先師孔子齊名,他最為世人所稱道的就是他的蘭亭集序。關於蘭亭集序的真跡所蹤,至今還是個謎,很多人認為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到墳墓之中去了。現在的多是褚遂良等人的臨摹作品。
其實蘭亭集序,就是誕生於中國這個漢民族的潑水節。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夫之與眾多子弟,走出家門,去野炊遊玩。來到了會稽山陰之蘭亭,蘭亭就在溪水旁,然後他們就玩起了曲水流觴。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這酒就喝起來了沒個完,畢竟這時是群賢,不是桃園三結義,仨人。人多了,酒就容易上頭。
三碗不過崗,錯了這是武松,王羲之這個山東籍子弟,酒量應該可以,在群杯之後,微醺,但是沒有像漢武帝那般亂性,畢竟文人雅士不能與肉食者同流合汙,興致大發,揮毫潑墨,成就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詩人由景而動, 勃發出審美激情:「三春啟群品, 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 俯磐綠水濱。寥朗無涯觀, 寓目理自陳。」 (王羲之《蘭亭詩》)
地瓜說:上巳節的消失預示著社會的偷工減料多了
上巳節與清明節合併,省卻了民眾和君王生活中許多複雜的社會禮儀活動,生活的繁文縟節少了,輕便了,生活起來省勁多了,一口氣直接到清明節了。但是,這也是民眾生活情調和趣味淡化的表現,更是男人對女人控制更加嚴格的一個側面。
參考文獻:周衛:《論上巳節俗的文化內蘊》,《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