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海南島旅行記》看1930年代的瓊州風情
一個人的單車
田曙嵐書中的瓊臺書院奎星樓
田曙嵐書中的瓊海汀州塔
文海南日報記者單憬崗
1930年代,一位湖南籍中學教師田曙嵐,騎著自行車週遊海南島後,寫出了一本遊記《海南島旅行記》曾風行一時。這本書以田曙嵐的個人遊歷為線索,真實地描繪了1930年代海南島的自然生態與社會風貌,其內容涉及海南各地的概況、特產、勝跡、風俗等。這本書一問世,立即引起公眾矚目,大為暢銷。
這本書究竟為什麼暢銷,其筆下的1930年代的海南風貌究竟如何,這本書對於研究海南的風土人情和歷史人文有什麼意義呢?海南大學教授王春煜認為,該書中有著田曙嵐對海南社會和人文的透視,其觀察細密,記敘真切、翔實,使海南大地呈現更厚實、可信的魅力,因此這本書不僅文化含量高,且深具史料價值。
A
環島騎行三千裡
那是1932年12月1日,田曙嵐,一位中學教員,單車獨行,歷程3000餘裡,對海南島進行了深入考察。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他一個人騎著一輛自行車,將足跡撒遍海南島各市縣。
田曙嵐是湖南醴陵人,原名田澍,字介人。1923年肄業北京中國大學。1925年後,長期任中學教員。曾遍遊浙、閩、兩廣、湘、黔、滇,對我國南方各民族進行調查研究,著有《海南島旅行記》、《廣西旅行記》,主編《清實錄——貴州史料選輯》等。
他在海南島內遊歷的活動範圍非常廣泛,除了中部的黎族地區外,還環遊了海南島整個沿海地區。當時,他已經遊歷過國內許多地區,熟悉中國國內各地的風土人情,所以他的《海南島旅行記》記載全面,材料翔實,內容有趣,記述了海南特有的風俗。
例如,他騎行到嘉積,就記錄這裡當時是海南第二大市場,貿易僅次於海口,多向外輸出椰子、檳榔、咖啡、樹膠等商品。
當他從嘉積出發去樂會時,由於對路況不熟悉,竟然多次迷路,非常口渴,不得不喝杯咖啡解渴。「時口渴甚,急入一咖啡館,叫咖啡二盅、清茶二壺,俱為之立盡。」
當時,嘉積到樂會的路途不過30餘裡,但因一路迷路,反反覆覆,最後當天騎行了五六十裡。幸虧當地人非常熱情,最終幫他走出了困境。
放在今天,田曙嵐的一路遊記堪稱自行車旅行的教科書,他的路線設計非常精當,先是在海口與府城間往返,然後先後涉足東線和西線,一路經過省道、縣道、鄉道各種路況,沿途包括平路、山地、沙地多樣複雜地形,經歷了暴雨、驕陽等極端天氣,還有至少五次有據可查的爆胎,數次車禍險情……從五公祠、新盈港、海頭港、落筆洞、榆林港,再回到海口,跨13縣,累計行程達3000多裡。
這段難忘的旅程被他濃縮成一本厚厚的《海南島旅行記》,將當時海南各地土產、地理、風俗記入書中。
B
考察範圍廣闊
從《海南島旅行記》可以看出,田曙嵐對海南島的考察範圍非常廣泛,不管是風土人情、名勝古蹟,還是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還有山川氣候、地質物產等都有詳細的記錄。
「(海南島)以言氣候,則四時似夏,草木不凋;以言物產,則五穀魚鹽,利用不竭;以言交通,則四面環海,發展無窮;以言文化,則衣冠文物,基於中土;此明太祖之所以成為南溟奇甸也。」這是田曙嵐在《海南島旅行記》中,對海南的高度評價。
在書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視實地調查、田野調查,所收集的數據和材料都儘量經過自己實地考察得來,並且儘可能以平實可信的行文描繪出來。這些行文敘述涉及面非常廣泛。
對市縣的地理山川,描述得真實可信。例如,未到儋縣縣城他就吃夠了浮沙的苦頭,「由此至儋縣,浮沙極多,推車極感不便。而沙攤(蜥蜴類動物)橫穿如梭,極為迅速」。這僅僅是開始。沿西路下探,幾乎哪一段都有避不開的厚厚浮沙,只能吃力地推車前行。
他對經濟發展的考察,也是十分盡力。例如,1932年12月22日,他曾特地騎車至清瀾港實地考察後稱:「既抵清瀾港,推車至海邊縱覽,形勢頗為雄壯。」據他記錄,當時的沿海清瀾、鋪前二港,有大帆船來往海口、廣州灣及南洋群島一帶。
他甚至還考察了海南島的醫院。在騎行期間,他曾因病住院於海南醫院,在其書中對於海南醫院有著十分詳細的介紹——「全院可分為正、副二部,正院分為三座,坐西朝東。在南者曰南院……純系西式建築……全院遂略成一「王」字形……總觀正院為一正方形,可容病人200餘人……」
當時的海南島,公路建設分化嚴重。自1919年5月海南島第一條土公路——7華裡長的瓊海路(今海府路)建成後,粵系軍閥陳炯明主政下的廣東省建設廳瓊崖公路處,修築規模多限於海口近郊。十餘年後,瓊東北鄉村公路已密如蛛網,跑遍全國的田曙嵐也斷言文昌的村道交通「不特為廣東全省之冠,國中各縣恐亦無出其右」。但全島範圍內,全長631.5公裡的瓊島幹線公路1936年才全線貫通,海榆中線的竣工則距田曙嵐的單車考察已過去了整整21年,這也是他終究未能涉足海南島中部的原因。
C
詳錄名勝與民風
在《海南島旅行記》中,各市縣的名勝古蹟都留下了寶貴的記錄。從海口的五公祠、瓊山的陶公祠,到萬寧的東山嶺,再到三亞的落筆洞、大小洞天,臨高的百仞灘等。他對這些地方進行了客觀的記錄和說明,也記錄了尚未開發或初步開發的景點的情況。
在描述遊歷這些名勝古蹟的時候,最能體現田曙嵐的文筆,生動筆觸勾勒出來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歷歷在目。例如,他描寫當時的五公祠和蘇公祠:「著名勝跡之蘇公祠及五公祠,距府城約一裡許,未至祠前約二十武,道左有浮粟泉,泉水甘洌;周甕以石。既至祠前,祠額顏日:『蘇公祠』,因拾級入門,門內屏風上有橫匾一,上書『南溟奇甸』四字,蓋語出明太祖而為近人趙藩所書者,由屏風旁門人,視線直指二楹,楹上有聯云:『此地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繼見廳堂楹柱,復有數聯頗蘊藉;其一云:『五指未開山,可惜長公非久宦;寸心原似水,屢嘗浮票亦前緣』。又一云:讀公書近四十年,追溯宗盟,源遠渾忘流派別;離鄉約二千裡,仰瞻遺像,風微彌覺感人深。」
例如,在遊覽當時的三亞風景時,他是這樣描述的:「四月八日,天晴。上午十時,餘登崖亞長途汽車,十二時至馬嶺,在站旁飯館便餐次復上車經三亞街而至三亞埠。沿途風景頗優;遙望海中之大、小洲,頗與東西兩玳瑁洲相類似。」
對每一個遊歷的市縣,他都有詳細的民情民風考察描述。例如,民國時期海南東部沿海地區,出洋已經形成風氣。他在書中稱,瓊東「縣屬俗尚樸實,民性任勞苦,善儲蓄。在昔安土重遷,鮮有去鄉而餬口於外者;今則遠渡南洋,或工或商,與文昌、樂會二縣,同國瓊屬出洋最多之縣分」。
嚼食檳榔是海南南部一種古老的民俗,在《海南島旅行記》的民風描寫中,田曙嵐注意到感恩(東方)的婚俗是全縣都重視檳榔。「媒妁通問之初,即以彩帕裹檳榔、茶、蔞至女家,向其親屬說合;至女家允諾,首次定婚送聘,謂之『吃檳榔』」。
1930年代,田曙嵐所看到的海南島並不是令人神往的國際旅遊島,那時的海南島道路不便,很少有人環遊全島;他的自行車也引起了普遍的好奇,人們紛紛想觀摩騎車的樣子。在觀賞風景的同時,他也充分感受到了海南各地的淳樸民風。例如,在「上承日光,下履蒸沙,前有熱風,後無來者……跬步如履炮烙,往來必須夜行」的西線,卻有沙漠兼程中昌感村民燃點爆竹相送的動人場景,更有佛羅遺失打氣筒20小時後,在樂羅被追上奉還的感人案例。在遊記中,島域物候或分南北,而島民民風卻無分東西,使遠道而來的單車客頓生「賓至如歸」之感。
《海南島旅行記》作者田曙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