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時繞不開的高反,你該如何應對?

2020-12-12 騰訊網

都日峰攀登,攝影:小蝸牛

高反及其它急性高原病,其發生發展機制尚有許多不明確之處,但它與中國山友密切相關,值得我們再次根據可查詢資料進行詳盡梳理,希望對山友們有所助益。

另外,本文所有涉及藥物,請務必諮詢醫生後再使用。

「高反」對於國內山友來說,不是個陌生詞彙:國內很多長線都在3000米以上海拔,更不要說雪山,這正是高反的頻發區域。但國內的影響因素遠不止這些,一些高原肺水腫、腦水腫事故往往跟山友對高反的「無奈、無知、無畏」有關。

美景與危險並存,已有數起高反山難發生在貢嘎山區,圖為前往日烏且埡口途中。攝影:曦格獁

沒有足夠高原徒步經驗就直接走高難度長線或登雪山,出現高反不知如何應對。

大多山友都是普通上班族,請假不易,沒有時間適應,只能硬抗。

蓄勢一年,不甘心下撤,比如2014年洛克線山難,出現強烈高反症狀後當事人未下撤,「4名嚮導輪流背著馬某,帶領隊伍繼續穿越」,終至死亡。

近年橫斷山區、藏南諸多新線開闢,很是熱門,但這些路線有些埡口都會達到5000米以上,尤其是曲通線,第一天海拔拔升1000多米,極易高反。

高反嚴重時,足以讓人喪失行動能力,但近幾年數起高反山難當事人都是獨行,無人救援。

了解我們的用意後,接下來,不如深入了解高反發生的機制。

高反,為什麼會只發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

我們都知道高反發生的客觀原因是隨著海拔的上升,大氣壓力下降,人體獲取的氧氣量減少。那為什麼高反症狀會在海拔3000米以上才出現、4000米左右(也有人在海拔2500米就出現高原反應)集中爆發呢?

3000~4000米:高原適應第一道障礙——山友們進入高原,一路拔高,氣壓不斷下降,氧氣分壓也會成比例降低,肺泡與肺毛細血管之間的氧分壓更會降低,導致短時間內氧不能完全「壓」進毛細血管中,血液中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就會降低,造成血氧飽和度(SpO2)下降。

肺泡內氧分壓與血氧飽和度的關係,可以用「氧解離曲線」來表示。前者在60mmHg以上會形成接近100%的血氧飽和狀態,60mmHg以下則會讓血氧飽和度急劇下降(運氧能力也會下降)。

氧解離曲線,表示血液中血紅蛋白的氧氣飽和曲線(這個曲線會隨著體溫、氫離子濃度等因素的變化左右稍微移動)。在海平面附近、肺泡氧分壓在60mmHg以上,幾乎所有的血紅蛋白都能與氧氣結合,血氧飽和度超過90%,但一旦到了海拔3200米左右,就會下降至80%,這在平地醫療急救中被認為是危險的數值,高反症狀也同樣集中爆發。(來源:medicalexamprep,《登山體能訓練全書》【日】能勢博

而在日本研究者的試驗中,這個分水嶺出現在富士山八合目(海拔3200米)附近。在此之前,登山者的「吃力感」與平地無異,之後,身體就會突然對低氧環境產生反應。(來源:《登山體能訓練全書》【日】能勢博)

所以,大多數人的高反症狀會發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並且多發於迅速拔升到這個高度、沒有適應的山友身上。如果不及時遏制,就有可能惡化出其它嚴重的高山病。

富士山八合目,海拔約3200米,是很多登山者出現高反症狀的地方。來源:yamanashi-kankou

也因此,高反是「急性高原病」的一種。急性高原病分為急性高原反應(也稱急性輕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山友們通常所說的高反,屬於第一類。

高反是一種急性高原反應,之所以又被稱為「急性輕型高原病」,大概是相對後兩者,症狀不致命,但它卻是山友們最常經歷的急性高原病,你有必要深入了解它。

高反的症狀和自我評判

久居低海拔地區的山友們沒有適應,急進3000米左右的高原,或者從高原急速攀升至更高海拔,身體會因缺氧產生的一系列症狀,急上高原6~12小時後就容易發生。如果症狀較輕且適應的好,大部分山友會在2~3天內緩解,如果對輕度反應視而不見,繼續快速拔升,就很有可能出現「高反加重」的後果。

如何確認高反?——一上高原,身體不適的情況有很多,有些不一定是高反。在目前國際上認可較多的急性高原反應量化標準《加拿大路易斯湖評分標準》(LLSS)中,頭疼(一般是太陽穴或後腦勺的搏動痛)是認定急性高原病的必要條件,並且必須伴有頭暈、疲勞/虛弱、胃腸道症狀等併發症中的幾項。

很多山友的高反主要症狀是頭疼,@spirittravel

但在國內研究適用更多的《急性高原反應的診斷和處理原則》(我國軍用標準,GJB1098-91)中,頭疼或嘔吐是最主要的診斷指標,但頭疼不是必須的,有噁心、氣短、嗜睡、失眠等眾多症狀也可認定是高反。

客觀上判斷:利用血氧儀——心血管的功能是運送組織代謝所需的氧,其對缺氧適應性調節的指標之中,血氧飽和度、心率對急性高原病及高原適應性較有判斷價值。這兩個數據可以通過指夾式脈搏血氧儀測得,很多領隊和山友在高海拔徒步時都會攜帶。

所以,血氧飽和度低或者心率高的人群,急性高原病的發病率高。

急進高原後的血氧飽和度對急性高原病有預測價值,心率對未經習服乘飛機直接急進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有預測價值,而對經過習服後再急進高原人群沒有意義。(來源:《急進高原後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的變化規律及與急性高原病的關係》鄭雙錦 第三軍醫大學)

指夾式血氧儀,來源:uphillathlete

不過考慮到個體差異性,山友們很難說A的數值比B的高一點,A的適應狀況就比B的好,但養成記錄個人每天血氧飽和度、心率的習慣,從數值變化中可以縱向反應自身高反適應程度;橫向的比較也可以作為參考:

在《登山技巧全攻略》一書中,日本高原低氧協血症研究協會公布了日本人經常造訪的珠穆朗瑪峰區域周邊的主要住宿地點,靜息狀態下測量的血氧飽和度及心率的標準值,如果差太多就應特別注意,山友們可以進行對比。

在珠穆朗瑪峰區域周邊的各住宿地點測量安靜時的血氧飽和度和心率的標準數值,共由106名17~71歲的男女(男性80名,女性26名)的資料構成。(來源:《登山技巧全攻略》【日】山本正嘉

輕度、中度、重度高反的評測——無論是《加拿大路易斯湖評分標準》,還是國內的《急性高原反應的診斷和處理原則》,都是根據主觀症狀來評分,可以評測高反的嚴重程度。山友們可以在登山中對照評測。

急性高原病的自我評判之《加拿大路易斯湖評分標準》(LLSS),國外的研究大部分採用此標準,共有五項症狀計入評分,且必須有頭痛症狀。

國內的研究很多會採用《急性高原反應的診斷和處理原則》(我國軍用標準,GJB1098-91),不強調必須有頭痛,部隊大規模進駐高原時應用較多。有研究者認為這種評判機制更符合我國高原環境實際情況。

重度高反評測:串聯行走測試/靜止站姿測試——出現如上重度反應症狀,如劇烈頭痛,噁心、嘔吐、失眠、嗜睡、冷漠、肢體協調下降等症狀,必須引起隊友的重視。

可以讓其後腳跟觸碰前腳跟行走直線,也可以讓其閉眼站立、雙腳前後相抵、雙臂環保於胸前,保持一分鐘以上的靜止站姿。如果無法完成,就需立即下撤。

串聯行走測試,如果走直線很困難,說明肢體已經出現失調,必須下撤。@Nada Mekawey,Heelto toe test

以上是高反的判定標準,那你該如何避免高反呢?

高反,你該如何防治?

防治高反沒有捷徑,你只能慢慢培養高原適應能力,讓身體慢慢適應高原缺氧環境,並在吃飯、喝水、呼吸、步行方式多加注意,阻止血氧飽和度的大幅下降。

培養高原適應能力——有以下三種方法:

滯留型訓練:進入高原,身體的自動調節機制之一是紅細胞增多、血液運氧能力提升,理論上紅細胞增至頂點則需要3周左右,身體充分適應也是如此。所以,登山前提前滯留在3000~4000米海拔一段時間,有利於增強效果。

對於沒有太多時間的山友們來說,只能「平緩適應」,比如讓剛開始的行程爬升不要太大,如果症狀加重,則立即停止爬升。

Hackett PH等建議在高於2500m海拔後,24小時內海拔升高不要超過600m,第二天再原地習服一天。野外醫學協會建議進駐高原第一天不要超過海拔2400m,然後每天上升的海拔300m至600m。Bartsch等建議海拔2000m以後的平均上升速度300m/day。(來源:《急進高原後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的變化規律及與急性高原病的關係》鄭雙錦 第三軍醫大學)

往返型訓練:如同體力需要反覆運動、疲勞、休息才能慢慢提高,高原適應的改善也是如此。在登山前頻繁進入高海拔山區也有助於高反適應。

晝高夜低原則:高海拔長期登山時,身體還有可能會產生適應衰退現象,白天登高給身體低氧的刺激,晚上住在低處讓身體休息,可以讓衰退幅度降到最低,這在7000米級以上的高山攀登中尤為常見。

進食方式:碳水化合物為主——有研究說碳水化合物在轉換成能量的同時,所需要的氧氣比脂肪要少得多,所以高海拔登山應以碳水化合物為主,比如米粥、燕麥粥等,在長時間登山中,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也需跟上。

另外,大蒜、黑豆、酸梅、魚、醋等食材有助於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凍傷、血栓的機率。(來源:《登山技巧全攻略》【日】山本正嘉)

補水方式:每天4L左右——高海拔皮膚血流受到抑制,身體會多出汗來調節體溫,再加上呼吸、排尿增多,身體水分流失更快,導致身體脫水、血液濃度增加,進一步加劇頭疼等高反症狀。

高海拔環境會讓人感覺不到口渴,所以你必須有意識多飲水。有建議每天補充4升水,至少保證尿液清澈且大量。

呼吸方式:有意識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強調深沉、緩慢,是肚子起伏而非胸部起伏。長吐氣會把肺裡的舊空氣儘可能排出來,再大口呼吸新鮮空氣,肺中氧分壓增大,有助於血氧飽和度上升。

在帳篷裡靜臥、靜坐,散步時都可以有意識地練習腹式呼吸,@jivan sharma

步行方式:降低速度、間歇步行——有些山友進入高原第一天容易興奮和逞強,到了晚上和第二天,容易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所以必須有意識降低步行速度,並在步行時穿插休息(在高海拔登雪坡時很多山友會計算步伐數並定量休息)。

你可以讓自己感到「稍微疲累」的步行速度行進,而不是很累、非常累,還可以記錄這個狀態下自己的心率,用其來控制自己的速度。心率的個人差異很大,這裡有一個參考數值:

20~40多歲有經驗的登山家在低山(指海拔低的山)行進時的心率約為140~150次/分鐘,如果以同樣的心率在高原行進,則會對身體造成過度負擔。Hackett曾經說過,在高原行進應將心率控制在135~145次/分鐘。(來源:《登山技巧全攻略》【日】山本正嘉)

高海拔登山,控制速度、有節奏、會休息很重要。圖為都日峰攀登, 攝影:小蝸牛

紅景天是否有預防效果,爭議很大——當下山友們關於紅景天類藥物是否有預防和治療高反的效果存在很大爭議,一些研究顯示它可以提高低氧環境下的血氧飽和度,擴張血管,降低缺氧導致的肺動脈高壓,也有資料認為還需深入研究證實:

齊躍等關於紅景天預防AMS的系統評價顯示,國內關於紅景天療效的研究質量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臨床異質性。因此仍需要全面、高質量的紅景天治療AMS的臨床研究證實其療效並深入探討其作用機制。(來源:人民軍醫《高原疾病防治系列研究(2)急性高原反應診斷及治療研究進展》彭偉 羅勇軍)

以上是高反的防治措施,但如果高反無可避免襲來,你又該如何緩解呢?

高反如何緩解?

以上吃飯、喝水、呼吸、步行方式對於高反緩解依然有效,但除此之外,你還有以下措施。

緩解頭痛——頭痛是高反的主要症狀,服用阿司匹林、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緩解頭痛,但並不能助於緩解高反。

吸氧緩解頭痛、有助睡眠——對於頭痛難忍的高反患者,吸氧可以快速緩解。如果擔心夜間睡眠時高反惡化,那吸氧也可以睡眠時優先。

給氧(每分鐘0.5~1.5升,通過鼻插管或簡單的開口型面罩)是有效的治療頭痛的方法。(來源:《戶外醫學》第5版【美】保羅·S.奧爾巴赫)

需要注意的是,吸氧可以避免急性高原反應進一步惡化,但對於高反適應並無任何幫助,注意不要形成依賴性。

緩解高山反應——多個資料顯示,銀杏葉有減輕急性高原反應的嚴重程度,或者降低發病率的作用,這或與其抗氧化作用有關:

從1800m~5200m上升10天期間,服用銀杏葉片80mg,每天2次的人沒有一個發生AMS……登山之前服用銀杏片120mg,每天2次,連續5天,從1400m~4300m上升期間,可降低AMS的發病率和嚴重程度。(來源:高原醫學雜誌《急性高山病及高原腦水腫研究進展》

避免睡眠時惡化——睡眠時呼吸是無意識的,會出現一定節奏的紊亂,比如深度、快速呼吸與無呼吸交替,再加上躺著胸廓運動受到限制、舌根下沉,會比醒著更容易缺氧(所以高海拔如非必要,最好別吃安眠藥)。這也是急性高原病容易在夜間發作或惡化的原因。

夜晚營地睡覺時高反容易惡化,對白天症狀較嚴重的山友尤其要注意,圖為雀兒山C2營地,攝影:nana

對此,多種資料顯示臨睡前服用乙醯唑胺可以改善睡眠時的呼吸。不過它利尿,需要注意補充水分。

乙醯唑胺能加速腎臟對碳酸鹽的排洩,提高血液酸性,從而使得呼吸更順暢,睡眠時尤其明顯。這一效應能夠提高適應速度,緩解高山反應。(來源:《登山手冊》【美】克雷格·康納利)

下撤——對於判定為重度高反或不能完成串聯行走測試/靜止站姿測試的山友,下撤是唯一選擇。

大多數時候,只需下降300米以內的海拔,症狀就會明顯緩解。患者需要在較低海拔至少待上24小時,等到症狀消失後才可重新上升。(來源:《登山手冊》【美】克雷格·康納利)

以上是高反的症狀和應對,注意,在症狀緩解之前避免繼續上升,以免出現惡化結果:高原腦水腫/肺水腫,這是兩個可以快速「殺人」的病。

高原腦水腫

高反加重,如果繼續停留在高海拔或強行上升,隨著高原缺氧損傷繼續,急性高原病開始向各臟器「進攻」,比如腦部這個耗氧量極大的器官。一般認為高原腦水腫是急性高原反應的終末階段,同屬於高原病的腦部綜合症(但也有個別案例顯示發病前沒有明顯急性高原反應症狀)

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細胞性水腫(細胞間滲透性增加)和血管性水腫(蛋白質和液體外滲入間隙,血-腦屏障滲漏)之說,總之是體液在腦組織中過度堆積,導致顱內壓升高,威脅大腦健康。

一名高海拔腦水腫患者腦MRI顯示瀰漫性血管性水腫和微出血。來源:neurology

症狀——高原腦水腫早期症狀與急性高原反應類似,頭痛、面色慘白,睏倦,嘔吐,糊塗,動作笨拙,甚至行走踉蹌、不能完成串聯行走測試;嚴重者視力模糊,失明,癱瘓,幻覺,昏迷甚至死亡。

腦水腫會影響患者的意識和判斷,所以,需要隊友密切關注。

立即下撤、吸氧——高原腦水腫病情會迅速惡化,當出現如上症狀時,隊友要立即護送其下降至上一次正常休息的海拔,並且通過面罩或鼻導管按照每分鐘5~10升流量進行輸送氧氣。(來源:《戶外醫學》第5版 【美】保羅·S.奧爾巴赫)

藥物緩解——類固醇藥物地塞米松能夠降低顱內壓,緩解腦水腫症狀,為高原腦水腫患者贏得下山時間,但對高海拔適應、肺水腫沒有任何作用。

除了腦子,肺部也會受到急性高原病的打壓。

高原肺水腫

迅速進入高海拔的初期(一般2~3天內),除了急性高原反應,山友們還有可能遭遇高原肺水腫,甚至高原肺水腫和高原腦水腫並發 。有資料顯示急進高原的男性外加大量體力消耗,更易患肺水腫。

一般認為,高原肺水腫是由於高原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收縮,肺動脈壓增高,導致毛細血管內的液體滲入肺泡中,並在其中堆積,阻礙人體的氣體交換,讓患者更難獲得足夠氧氣。也有研究認為,易得肺水腫的人具有某種基因缺陷。

表現——除了急性高原病症狀,高原肺水腫還會進一步出現呼吸困難,嚴重氣短,心動過速(有的資料顯示靜息時每分鐘大於90~100次),極度疲乏和頻繁乾咳;加重時即便休息時也會呼吸困難,發紺(皮膚變色,指甲、嘴唇尤為明顯),甚至咳出泡沫狀、粉紅色的痰。

下降、吸氧——高原肺水腫的確定治療也是下降和吸氧。在發病早期,患者就應該被送到上一次正常休息的海拔,「通過面罩進行每分鐘4~6升的流速進行給氧」。

如果條件允許,重度高反、高原腦水腫、高原肺水腫的患者也可以進行高壓氧艙治療。來源:researchgate

藥物——硝苯地平是被用於成功治療高海拔肺水腫和預防反覆發作病史的藥物,可以緩解低氧環境造成的肺動脈收縮,從而提高患者的攝氧能力。但尚未建議用於一般人群的預防工作。來源:《戶外醫學》第5版【美】保羅·S.奧爾巴赫

寫在最後

山友們對高反並不陌生,甚至在剛剛結束的十一假期裡經歷過高反。以往我們也寫過不少高反相關的文章,本次試圖從數據、原理等方面對高反及其它急性高山病進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希望對山友們有所幫助。

關於高反,還有什麼應對訣竅?

歡迎下方留言分享給全國山友。

相關焦點

  • 五旬女子青海旅遊因高反致死 該如何正確應對高原反應?
    原標題:五旬女子青海旅遊因高反致死 該如何正確應對高原反應?   青海西藏等地成為很多人渴望嚮往的旅遊之地,不同於江南水鄉,有著與眾不同的美麗,但需要注意,在去旅行的同時,要警惕高原反應對身體帶來的危害。日前,一名五旬女子參加旅遊團在青海旅遊的過程中,疑因高原反應去世。   什麼是高原反應?
  • 西藏旅行,如何應對高反、裝備、風俗,你都懂嗎
    可是,當你真正開始去西藏旅遊時,你真的都準備好了嗎?但我發現身邊有一部分人,乘興而去,敗興而歸,或因高反、或因路途困難,或因糾紛,是的,因為他們不了解西藏。高反是每一個到西藏旅遊的人都會考慮的,畢竟,除了拉薩市區海拔略微低一點有3200米以外,大部分西藏景點或者路途中的海拔都會在4000米以上,還有很多超過5000米的,傳統認為,大部分平原地區過去的人在3800米海拔時都會有高反的感覺,輕重因人而已,主要症狀有胸悶、氣喘、頭疼、頭暈、
  • 四姑娘山的登山筆記
    由於在青海湖高反過,所以高反是我比較緊張的點,也是要命的點,應對措施是提前7天吃紅景天,保持良好的睡眠(呵呵),適當做一些無氧運動雖說不能現場偵查,但是現在有很多好的工具,比如Googleearth,可以提前看到一路上的大概情況。
  • 關於高反,你該知道這些
    話又說回來,這高反,很多人想要有還沒機會呢。想高反,可沒那麼容易。你得有個感情的變遷,或者至少也得是工作的變遷是吧。 伴隨著危險的自由最浪漫我想過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去看珠峰的雲 「話說那年去西藏,高反差點就死了」「真勇敢,要我就不敢去了。」
  • 看看專業登山隊是如何應對高原反應的?
    專業登山隊是如何應對高原反應的?李先生是一名戶外登山愛好者,也是四川省登山戶外運動協會的專業登山隊成員。喜歡旅遊與挑戰的他,去過國內許多高原旅遊聖地:像玉龍雪山、四姑娘山、青海湖、茶卡鹽湖、拉薩、稻城亞丁等等。
  • 關於高原反應和怎樣應對高反,你需要了解這些!
    想要去川西旅行,第一要查的就是當地的海拔,首要考慮的就是會不會有高反。很多人擔心高反,旅行時心理包袱重,就越容易出狀況。擔心害怕高反,是因為你不了解它。了解之後你會發現,高原反應沒有想像的可怕。關於高反和怎樣應對高反,「川西攝影地接」小編給您以下這些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什麼是高原反應?高原反應(high altitude reaction),亦稱高原病、高山病,嚴格說是高原病的一種分型。
  • 親身經歷告訴你,當你在西藏出現高反時應該怎麼做
    有什麼應對措施?先講一講自己的經歷吧。4月中剛去了西藏的林芝-昌都地區,海拔不算高,但一行人中還是出現了高原反應,我自己也出現了輕微的高原反應,我們當時是怎麼做的呢?之前到過玉龍雪山的4600米高處,整個行程下來都沒任何不適,也沒有什麼頭暈眼花的症狀,天真的以為自己是一個沒有高原反應的人。
  • 不易高反的高原城市當屬林芝,初春賞花讓你甜蜜無負擔
    高原反應永遠是來高原旅遊的人繞不開的話題,它不同於擺在眼前的實體事物,這種不可避免的症狀自你踏上高原土地的那一刻起就潛伏在了你的身邊,伺機爆發,用各種各樣的異樣感折磨著從來沒有高原旅行經歷的小白們。很多人問過攻略君:什麼體質可以去高原?遇到高反怎麼辦?有沒有什麼保健品或是藥品可以預防高反?
  • 從納木措徒步大會到中國西藏登山大會 高反靈登頂洛堆峰,彰顯高反...
    你相信嗎?攀登衝頂海拔6010米的冰山雪峰,這不是職業運動員的專利,而是一般遊客也能完成的自我挑戰! 2018年10月5日上午,作為2018年第十六屆中國西藏登山大會的重頭戲,洛堆峰高海拔登山探險,57名隊員54人成功登頂,創下單組登頂人數的新記錄。 在海拔6010米的洛堆峰頂,天藍色的高反靈宣傳旗,由工作人員和登山隊員一起展開,成為這次登山探險活動中極其壯觀的一幕。
  • 如何應對高反?西藏、新疆、青海旅遊前必看哦
    去西藏旅行,應該是很多人都想做的一件事,但也有人害怕高反等問題,遲遲不敢動身……其實大胖個人認為如果是第一次進藏可以選擇,火車或是自駕的方式進藏,身體慢慢適應了高原的海拔。但是作為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其實是沒有那麼多時間坐火車、自駕。
  • 4名遊客非法穿越亞丁景區,1人高反致死,如何應對高反?
    15:48左右,救援民警接報獲知該遊客已死亡,民警到達現場協助開展後續處理工作。據悉,連同死者在內的4位遊客均來自廣東韶關市,出發前相約旅遊,在明知道景區禁止非法穿越的情況下,他們仍舊一意孤行,最終因為地勢複雜、海拔高、缺氧等因素,產生不同程度的高反,最終1人因為高反嚴重致死。
  • 到了西藏高反了,教你如何減輕高反症狀
    去西藏旅行,為什麼不建議帶紅景天?因為我的工作,很多人每天問我關於川藏線的旅遊信息時,他們都會問我同樣的問題:「我恐怕會有高原反應,到時候吃紅景天會有用嗎?」 我的回答是:「對於高原反應,紅景天15天前開始吃還是可以,到了高原再吃基本沒有什麼效果!」
  • 去西藏怕高反,親身體驗告訴你高反身體的感受
    很多人都對西藏充滿的想像和嚮往,都想有一次去西藏的旅行經歷,但是還有很多人會擔心自己會高反出什麼危險,比較擔心顧慮就不敢去了,下面我就自己的一次旅行經歷,親身體驗從高反到肺水腫的過程,告訴大家如何避免高反或者高反後的應對方法!
  • 驢友嚴重高反隊伍仍堅持衝頂 終在途中殞命
    7月29日一支兩人的登山團隊「違規攀登四姑娘山」,在攀山時二人遭遇險情,致一人當場身亡,另一人受傷嚴重。8月1日一支私自攀登甘孜州雀兒山的四人登山隊再出事故,一名隊員在攀登時出現嚴重高原反應,隊伍並未因此停步繼續攀登,最終導致該隊員突發肺水腫去世。
  • 富士山登山計劃 - 皇太子路線
    根據積雪融化狀況,每年開放時間也不一樣。請參照富士山登山官方網站:http://www.fujisan-climb.jp/index.html這次我要介紹的最有意思的富士山登山路線 - 「皇太子路線(プリンスルート,Prince Trail)」,是連接了富士宮登山道和御殿場登山道的路線。
  • 福建一遊客去西藏旅遊,因高反離世,該如何應對高原反應?
    福建一遊客前往西藏旅遊,因高反離世人間淨土,天上西藏。遙遠的西藏是人們心中的旅遊勝地,福建一位姓葉的先生,選擇去西藏旅遊時,在廈門報了一家國際旅行社的高原旅遊團。全團共4人,除了葉某和他的妻子外,還有一對父女。
  • 去西藏如何預防高反?
    假若上述症狀不很嚴重的話,建議最好不要吸氧,這樣可以使身體更快適應高原環境。輕微的高原反應,會不治而愈,不要動輒吸氧,以免形成依賴性。如果高反症狀比較嚴重,也可以租用醫用氧氣瓶,在睡前開始吸氧,並將流量閥開至最低,以此來緩解高反症狀。
  • 稻城亞丁的高原反應攻略:兩次親身爬稻城亞丁,我都高反而歸!
    2018年,我去過兩次稻城亞丁景區,論高原反應有多厲害,我不清楚,只有我的打火機知道。為什麼呢?因為我已經高原反應而暈了,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一、高原反應病理大家知道,高原反應的病理就是,高原地區氧氣含量降低,到了4500米左右的海拔時,含氧量大概只有標準的60%,難以滿足人身體對氧氣的需求,因此人們便會因個人體質而出現差異化的高原反應,有的人高原反應強,有的人高原反應弱。
  • 驢友私自穿越貢嘎山疑發高反去世,警方10小時救援未果
    8月15日,山東一驢友在私自穿越貢嘎山途中,疑似發生高反,不幸離世。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該驢友是山東省煙臺人,系私自徒步穿越貢嘎山景區,救援時未發現有同伴。目前,警方已與驢友家人取得聯繫。對此,警方提示稱,私自徒步穿越景區不可取。
  • 進西藏高原反應是什麼樣的體驗,應對高反,看我們是怎樣巧妙化解
    那怎樣才能避免高反呢?每個人都很想知道。高反是一種缺氧表現,我們低海拔地區的人肺活量比較小,一次能呼入肺裡的氣體沒有高原人多,再加上高原的氧氣稀薄,所以我們才會缺氧,高原反應是人的生理反應,不管是誰踩在高原的土地上都會有輕重不同程度的高反症狀。所以說,去高原是對每一人的挑戰。我去過幾次高原地區,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反,後來有經驗了也就不擔心了,只有了解引起高反的原因我們才能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