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始可與言詩已矣

2020-12-23 人民網

  詩人西川說,母語就是你敢於在裡面翻跟頭、在裡面胡打亂鬧的語言,這才是一個人真正能夠用來寫作的語言。寫作的人想必都有過赤手空拳地挑戰母語、挑戰傳統的野心。但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你很難確定母語的邊界究竟在哪裡,漢語言的博大精深讓人探不到底,中國文學的源遠流長更是讓後來者心虛:自己翻的跟頭千百年前是否已經有人翻過?

  對於一個用現代漢語寫作的人來說,很難避免這樣的「影響的焦慮」:不僅焦慮如何超越過去的經典,而且焦慮自己究竟熟識經典幾分,那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常常只是一個籠統混沌的文學背景而已,哪裡談得上浸淫其間?這幾乎是一種害怕無知、害怕沒有受到影響的焦慮了。

  於中華民族的文脈綿延中,可以感受到這種歷史的辯證。反叛的、變革的、創新的一派,實際上並未脫離傳統的靜水流深的給養,反過來,它的反叛、變革與創新又被巨大的傳統所吸納、包容,成為傳統的新質。一部中華詩詞史,幾乎就是這樣不斷裹挾著前進的歷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變遷而耗損,卻能從一切創造性的變革中增益光輝。

  這樣的一條詩詞文脈,對用漢語寫作的人來說,是遲早要回溯、遲早要用最大功力打進去再打出來的歷史存在,對普通人來說,卻是悄然涵養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場。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通」和「化」的一面,文學藝術從來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訓練和知識賦予,人們讀詩、談詩、教孩子背詩,並不只是為了尋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時候是在借詩詞出入經史、概括情事、教化人倫。從少年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到暮年的「卻道天涼好個秋」,古典詩詞曾經內化於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狀態之中,隨人生境遇而遠近隱顯,有時像是親切、順手的鄉物家什,張口即來,有時又像是一個隱秘而頑固的文化磁場——多少人在遊山玩水的時候,被殘破斑駁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雋蔚的詩文擊中,甚至喚起了對從未經歷過的歷史的回憶。這就是文化的認同,它清晰地讓你看到自己迢遞以系的傳統。

  延續詩詞的文脈,除卻孜孜不倦的訓詁考據,靠的就是這樣一種普遍的日常的親切可感的閱讀。詩是「採風」的產物,口耳相傳的詩詞曾經讓大地上歌聲如風,溫潤徐徐,而今,這風卻被現實推到了遠山青黛的那一側,越來越遠,我們正在失落那種生活在「無意的浸淫裡」(朱自清先生語)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說,「詩裡無我,實生活裡有我」,「讀詩的人直接吟味那無我的情感,欣賞它的發而中節,自己也得到平靜,而且也會漸漸知道節制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因為詩裡的情感是無我的,欣賞起來得設身處地,替人著想。這也可以影響到性情上去。節制自己和替人著想這兩種影響都可以說是人在模仿詩。詩可以陶冶性情,便是這個意思,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也只該是這個意思。」

  在詩教陶冶之中,是現實向詩意看齊,是人在模仿詩而不是相反。經由讀古典詩詞,人將自己投射到一個更大的世界裡,山水田園、邊塞徵戰、思鄉懷人、歷史詠古,無關乎己卻又讓自己反覆感念,同理心將我提升到一個超越了「我」的地方,從而能更開闊地看待歷史,也能更歷史地看待此間的世界。這也是孔子說「告諸往而知來者」「始可與言詩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舉一反三,能同情同理,從已知理解未知,從過去讀出未來,如此才能一起談論詩。這是詩的門檻,也是詩的情懷。對現代人心靈上的脂肪來說,是需要吹一吹這來自古典的清瘦的風了。

  今夏,我在挪威小鎮烏爾維克拜訪了挪威已故詩人奧拉夫·H·豪格的故居。在他一輩子沒有離開過的背靠著千年雪山的果園裡,豪格一遍遍地讀著英文翻譯的中國古典詩詞,與陶潛、杜甫、李白、白居易神交。他寫過一首名為《陶潛》的詩:「假如有一天/陶潛來看我,我要/給他看看我的櫻桃樹和蘋果樹。/他最好春天來,/在果樹開花的時候。然後/我們在陰涼處坐下,喝一杯蘋果酒。/我可能給他看一首我的詩/——假如我找得到他喜歡的詩。/今日飛龍在天,留下毒物與濃煙/在他那個時代,龍飛的聲音更輕些,/有更多的鳥兒啾啾叫。/我這裡沒什麼他不能理解的事物。/他可能想隱居在這樣的小果園,/但不知他是否會避世而問心無愧。」在讀到它的那一刻,我想,豪格一定讀過陶潛的《停雲》,讀過那句「人亦有言,日月於徵,安得促席,說彼平生」吧,這遠隔時空的交相談詩是多麼美好。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31日 24 版)

相關焦點

  •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成、善可以作名詞也可作動詞。劉氏正義:說苑辨物篇「顏淵問於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達乎情性之理,通乎物類之辨,知幽明之故,睹遊氣之源。若此而可謂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義,飭躬以禮樂。夫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是成人為成德之人,最所難能。此告子路但舉魯四人,是降等論之,故言亦可也。
  • 《悟學.第二十六篇》敏於事而慎於言!
    若曰存戒慎恐懼之心,敏事慎言而就正於有道,則可謂好學也已。「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註疏》曰:此章述好學之事。君子說話謹慎,是為慎於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義。有道,是有道德而學有專長之人。君子所學如有疑問,則去請問有道德有專學的人,求其指正。朱子曰: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儘其所有餘也;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則可謂好學矣。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集釋》按:「善乎王闓運論語訓之言曰:『詩本詠馬,馬豈有所謂邪正哉?』知此者,無邪之旨,思過半矣。」此句甚誤,豈可言詩?比興之用,可乎?詩言志,可乎?何以有「馬豈有所謂邪正哉」一語?然魯頌駉篇「駉駉牡馬」不可意指鏗鏘將士乎?《焦氏筆乘》王剛中曰:「道無邪正,自正人視之,天下萬物未始不皆正。
  • 《詩經》:不學詩,無以言
    詩是有史籍記載以來,華夏先民最早貢獻的文學形態,也是最高成就的文學結晶。詩最初產生於何時何代何人之手,今已無從查考。至少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即說過:「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現在仍完整保存下來的《詩》三百篇,是經過孔子刪訂的從周初到春秋中葉流傳下來的最經典的詩歌作品,歷來被尊為「五經」「六經」或「十三經」中的大經。
  • 你覺得《詩經·衛風·氓》是棄婦詩嗎?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 居弱懼強,去道遠矣——讀莊子《庚桑楚》
    居弱懼強,去道遠矣。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居畏壘之山。三年,畏壘大壤。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洒然異之。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庚桑子有功,卻不釋然。
  • 不言懶對芭蕉雨,緒思散入煙雲裡;秋已向晚,有限詩杯無限意
    不言懶對芭蕉雨,緒思散入煙雲裡。花飛葉舞秋向晚,有限詩杯無限意。層疊的煙雲往事堆積出生命的厚重,對人生的感悟或感慨已無關痛癢的隨處散落。時間還在繼續,還會有未知的欣喜來守候未來的人生。沒有誰會停滯不前,就像歲月從不曾為誰停留一樣。
  • 唐詩三百首賞析之五絕:「只四語,已抵一篇《長恨歌》矣」
    全詩只有20個字,卻能言說很多的內容,真可謂字字珠璣。比如元稹的這首古詩,一首五絕共20字,卻被評為「只四語,已抵一篇《長恨歌》矣」,可謂評價之高。且看: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 劉坡公《學詩百法》|平仄|押韻|七言_網易新聞
    上詩之第一第二句,寫將雪之兆。第三句寫山家形景,直至末句方點出雪字,而寄宿之意已盡在其中矣。 學詩百法之三一 收句相對法五絕收句是全題最扼重處,宜清勁淡遠,有餘音不絕之慨。若用對句,則字字有力,全詩便覺挺而且響矣。茲就唐詩中選錄一首於後,學者可依此摹仿也。
  • 人民日報客戶端:香港苦「毒媒」久矣
    人民日報客戶端:香港苦「毒媒」久矣 日前,來自香港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九成受訪者表示曾於過去一年受網絡假新聞所困擾,約七成受訪者認為香港的網絡假新聞情況十分嚴重。
  • [ 詩話 ] - 今傳是樓詩話 101-200
    邇來秘籍精槧,流入異國者,更不僅一陸氏藏書,即朝官風尚,亦非昔比,良可矣。 一○三、京師廣和居飯館,為城南士大夫訁燕集之地,蓋由來已百餘年矣。軒窗雅潔,傭保亦有法度,不獨庖饌之精。廣雅晚歲入都,時攜客來過己,不無玄都再到之感。胡漱唐亦有《江亭話別》詩云:「禊事休提順治年,同光老輩已華顛。江家豆腐伊家面,一入離筵便不鮮。」
  • [ 詩話 ] - 石遺室詩話 卷30-32
    居於才與不才間,莊生木雁言非謬。春初花尚孩,春半花盛開。虯枝作勢向空板,點綴億萬紅瓊瑰。定知其間可巢鳳,凡鳥誰足相追陪?經春涉夏還作絮,衣被南服休疑猜。酒家得汝名不朽,會須酌我美酒三百杯。」木棉花,漳泉以至嶺南多有之,福州則未之見。花大如杯,紅如玫瑰,並未見其作絮,不知何以稱棉,據此詩則作絮矣。廈門所植,高者常兩三丈,廿丈者無有也。此詩意態頗似粵人宋芷灣之作。
  •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讀《隨園詩話》(3)
    和尚有話說今天繼續品讀《隨園詩話》。和尚不喜歡發詩話。詩話多是一家之言,一家之言必定有所取捨和揚棄,只要有所取捨和揚棄就一定會存在門戶之見,存在門戶之見眼界就會受到限制。所以對詩話,和尚一般都比較慎重。
  • [ 詩話 ] - 石遺室詩話 卷9-11
    惜未鈔其詩,惟得蘇堪和作云:「久於南皮坐,習聞樊山名。老矣始一見,趙璧真連城。落筆必典贍,中年越崢嶸。才人無不可,皎若日月明。春華終不謝,一洗窮愁聲。南皮夙自負,通顯足勝情。達官兼名士,此秘誰敢輕?晚節殊可哀,祈死如孤悍。其詩始抑鬱,反似優平生。吾疑卒不釋,敢請樊山評。」其二云:「嘗序伯嚴詩,持論闢清切。自嫌誤後生,流浪或失實。君詩妙易解,經史氣四溢。詩中見其人,風趣乃雋絕。
  • 古人的7首離別詩:相聚不言過往,離別不問歸期
    古人留給我們的這7首離別詩,告訴我們相聚和離別最正確的打開方式。01《遊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外面的世界很大,還記得當初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模樣嗎?甚至來不及和父母好好道別,就橫衝直撞地闖向另一片陌生的天地。可忽然有一天發現:越長大,越想家,越怕回家。
  •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這兩句詩到底是什麼意思
    前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原意是讚美勤勞嗎?有何依據?前言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其原意當然不是讚頌老師或者勞動人民。眾所周知,這兩句詩出自李商隱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是一首閨情詩或者愛情詩,有宮體詩和樂府民歌的味道。
  • 《論語》求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原文】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然心得亦非憑空自創,乃從舊聞中開悟新知,使內外新舊融會成一,如是始可謂之學。依後解,事變無窮,所謂新知者,皆古所未經,師所不傳,若僅溫故不能知新,則必有學絕道喪之憂矣。故惟溫故而能知新,始能勝任為師。此兩解,言異而義一,學者其細參之。【譯文】楊伯峻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 《始得西山宴遊記》句讀一得
    最大收穫是,對柳文《始得西山宴遊記》所寫的「西山大觀」,有了新認識。這一新認識,主要來源於比較閱讀範仲淹《嶽陽樓記》和柳子《西山記》。範文:「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又參之米芾《〈瀟湘八景〉詩序》:「瀟湘之景可得聞乎?洞庭南來,浩淼沉碧,疊障層巖,綿衍千裡。
  •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最深情的想念,莫過於此
    「老婆,出門在外,多喝水……」「老婆大人,我會想你的……」「寶貝,等你回來,麼麼噠……」大約1100年前,一介武夫,目不識書,因為老婆回娘家,甚想念,寫出了「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9個字。錢鏐公務繁忙走不開,又非常想念,就寫信給王妃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大意是:田間阡陌上的花開了,你可以一邊賞花,一邊慢慢地回來了。是思念、是問候,也是催促。
  • 《人民日報》評中國歷史上最高水平40首詩詞,第一是……
    《人民日報》點評: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