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結束工作後,在朋友家的沙發上聊天。
好朋友聊起了她最近的生活和工作-她非常想要休假,去海邊躺著,但是卻一直遲遲未能動身,甚至原本請好了假、訂好了去三亞的機票又取消了,決定留在上海跟進三個新項目。
而事實是她2020年一整年都沒有休息過,並且從10月開始就一直在生病,每兩周身體都在出現新的問題,仿佛在提醒她休息。而她也早已身心俱疲,跟我們提到工作的時候甚至說:我覺得每天工作都像赴刑場...需要咬著牙堅持。
「那既然每天工作都像受苦受難一樣,你為什麼不去休息?或者不換工作呢?」另一位朋友問道。
她想了想,列出了很多理由——老闆不支持,新項目如果自己不在無人跟進,自己不在的話團隊裡的小朋友沒有成長和支持,疫情嚴峻工作不好找...等等等等的原因。
我們一起討論了這些原因背後真正的阻礙,發現所有的原因其實都回到了一個詞——恐懼。
自己內在的恐懼——不被需要的恐懼,自己沒有價值的恐懼,沒有經濟收入和穩定工作的恐懼,不被老闆認可和信賴的恐懼。
而這些恐懼化身成好朋友身邊一直給她壓力不允許她休息的老闆,化身成了疫情,化身成了家裡人的需要,化身成了不斷抽打她讓她不能休息的鞭子,驅動她一直跑啊跑啊,即使非常疲憊、已經滿身是傷還要拼命做事,不能停下來。
多麼熟悉的被恐懼驅動的人生啊,在我人生前23年也一直生活在這樣的恐懼裡,被害怕自己不夠優秀,不被人認可,害怕自己一事無成,不被人喜愛的恐懼驅動著,就好像自己時刻處在一個懸崖邊,如果不拼命努力就會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而我也看到了,不僅僅是我和這位好朋友在經歷這樣的人生,還有許多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下,美其名曰自己刻苦、努力,在認真創造自己的生活。可是其實一直處在腎上腺素時刻飆升的「生存」模式,出來害怕的狀態裡,而從來不敢放鬆去「生活」。
《與神對話》第一部裡有一段讓我醍醐灌頂的話——
「所有人類的行為在其最深的層面都是由兩種情緒—恐懼或愛所推動的。人類的每個念頭及人類的每個行為,都是建立在愛或恐懼上的。如果你沒有生活在愛裡,那麼就一定在恐懼裡。」
而回顧我們從小成長的環境,似乎充滿了恐懼而不是愛,很多情況下看似是「愛」我們的方式,其實都在利用我們的「恐懼」:
- 如果我們不努力不上進,不成功,就不會被他人尊重
- 如果我們不變得更加優秀,我們就不值得被愛。
- 如果我不拼命對一個人好,TA就不會愛我們。
- 如果我不努力做出成績,我就沒有價值。
當我們去檢驗我們做很多事的動機,就會發現很多情況下都是這些信念在潛意識裡驅動我們去行動,驅動我們去做選擇。
而這些動機都來自於我們從小被身邊環境灌輸的一種恐懼驅動的情緒,如果我不XXX,我就沒有XXX。
特別是這個社會上非常優秀的一批人,大多數都是所謂的insecure overachiever。撥開這些「精英」的心去看,很多時候看到的都是恐懼,很少有因為純粹的愛、純粹的熱忱驅動而行動。
這讓我想到了一部電影《怪物電力公司》,這部電影充滿了無數隱喻。
電影裡被怪物嚇唬的小孩子的哭叫聲能夠發電,供給整個社會使用。
這就像是從小被灌輸「如果不做XXX,我就毫無價值」的小孩被嚇壞後,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拼命努力,為公司和社會創造經濟價值。
而怪物的Kitty一直以自己的嚇人技巧感到驕傲,並且因為成功嚇唬小孩兒而被表彰和認可,像極了那些利用他人內心的恐懼操控別人拼命努力幹活,最後獲得權力和獎勵的人。
而這種自己拼命幹活,同時鞭策別人拼命幹活其實也是一種「無明」,其實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就像看到自己嚇唬小孩的樣子的Kitty突然醒悟-自己在做一件多麼愚蠢荒唐的事情,明明可以用愛對待小孩子們,卻非要用一種嚇人的樣子去嚇唬小孩子。
回顧2020年,我想我最大的轉變就是徹底地將自己生活的模式由被恐懼驅動轉化為了被愛驅動。
而這個轉化背後的力量是「相信」的力量,因為一切外在世界都是「心」的顯化。
在一起播客裡分享過,我們的信念系統決定了我們的世界和生活,我們選擇「相信」的內容決定了我們世界實際的樣子。
我們的心裡如果滿是恐懼,那麼自己的關係、工作和身邊生活的一切就都會顯化成我們所害怕的模樣。身邊的人會因為我們優秀我們努力才留在我們身邊,這不是因為對方真的是這樣,而是我們的信念吸引來了這樣的人,只有我們做到了「XXX」才會願意愛我們的人。
我們的信念系統會反過來引導和強化誰會留在我們身邊、和我們產生什麼樣的互動。
同樣的,心裡如果是信任與愛,身邊的關係、事業和生活也都會是愛與信任。那些從你身上抓取不到任何東西的人會遠離你,而因為愛你欣賞你的人才會進入你的生活。
那麼究竟怎麼轉化?怎麼離開被恐懼驅動的人生?
其實很簡單,就是選擇「相信」,去轉變心的頻率。每當自己感到恐懼的時候,覺察到恐懼的時候,停下來,告訴自己——我選擇無條件的相信,即使我現在感到恐懼。
恐懼或許依然會存在,依然會有人利用恐懼的鞭子來抽打我們、嚇唬我們,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去接下這個鞭子,選擇相信。
「相信自己存在本身就本自具足,無需證明自己的價值。」
「相信自己值得無條件地被愛,而不是努力付出才值得被愛。」
「相信自己的生活可以充滿愛和喜悅,而不是困難和阻礙。」
這些全新的信念幾乎和我們從小被教導的這個世界的運作模式完全相反,你也或許會覺得這是雞湯。
但是請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我們從小被灌輸的信念就一定是對的呢?有沒有可能是錯的?」
那些灌輸給你「只有拼命努力、你才有價值,才值得被愛和尊重」的信念的人,是否實現了真正的幸福,擁有了真正的價值感、愛和安全感?
如果他們也沒有,為什麼這些信念就是對的?是否有可能是錯的?
又或許你相信也只是因為大多數人都這樣認為,我們就也認為這是真理、是宇宙真實的法則?
而這也是為什麼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可以生活在光和愛裡——因為大多數人都並不相信,寧願相信恐懼,也不相信愛。
相關閱讀:
記過去一年蛻變重生的經歷
生活哲學 || 想通了這一點後,我真正做到了不再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
不安全感驅動者的安全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