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恐懼驅動的生活

2021-02-12 AthenaYan




周五結束工作後,在朋友家的沙發上聊天。

好朋友聊起了她最近的生活和工作-她非常想要休假,去海邊躺著,但是卻一直遲遲未能動身,甚至原本請好了假、訂好了去三亞的機票又取消了,決定留在上海跟進三個新項目。

而事實是她2020年一整年都沒有休息過,並且從10月開始就一直在生病,每兩周身體都在出現新的問題,仿佛在提醒她休息。而她也早已身心俱疲,跟我們提到工作的時候甚至說:我覺得每天工作都像赴刑場...需要咬著牙堅持。

「那既然每天工作都像受苦受難一樣,你為什麼不去休息?或者不換工作呢?」另一位朋友問道。

她想了想,列出了很多理由——老闆不支持,新項目如果自己不在無人跟進,自己不在的話團隊裡的小朋友沒有成長和支持,疫情嚴峻工作不好找...等等等等的原因。

我們一起討論了這些原因背後真正的阻礙,發現所有的原因其實都回到了一個詞——恐懼

自己內在的恐懼——不被需要的恐懼,自己沒有價值的恐懼,沒有經濟收入和穩定工作的恐懼,不被老闆認可和信賴的恐懼。

而這些恐懼化身成好朋友身邊一直給她壓力不允許她休息的老闆,化身成了疫情,化身成了家裡人的需要,化身成了不斷抽打她讓她不能休息的鞭子,驅動她一直跑啊跑啊,即使非常疲憊、已經滿身是傷還要拼命做事,不能停下來。

多麼熟悉的被恐懼驅動的人生啊,在我人生前23年也一直生活在這樣的恐懼裡,被害怕自己不夠優秀,不被人認可,害怕自己一事無成,不被人喜愛的恐懼驅動著,就好像自己時刻處在一個懸崖邊,如果不拼命努力就會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而我也看到了,不僅僅是我和這位好朋友在經歷這樣的人生,還有許多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下,美其名曰自己刻苦、努力,在認真創造自己的生活。可是其實一直處在腎上腺素時刻飆升的「生存」模式,出來害怕的狀態裡,而從來不敢放鬆去「生活」。

《與神對話》第一部裡有一段讓我醍醐灌頂的話——

「所有人類的行為在其最深的層面都是由兩種情緒—恐懼或愛所推動的。人類的每個念頭及人類的每個行為,都是建立在愛或恐懼上的。如果你沒有生活在愛裡,那麼就一定在恐懼裡。

而回顧我們從小成長的環境,似乎充滿了恐懼而不是愛,很多情況下看似是「愛」我們的方式,其實都在利用我們的「恐懼」:

- 如果我們不努力不上進,不成功,就不會被他人尊重

- 如果我們不變得更加優秀,我們就不值得被愛。

- 如果我不拼命對一個人好,TA就不會愛我們。

- 如果我不努力做出成績,我就沒有價值。

當我們去檢驗我們做很多事的動機,就會發現很多情況下都是這些信念在潛意識裡驅動我們去行動,驅動我們去做選擇。


而這些動機都來自於我們從小被身邊環境灌輸的一種恐懼驅動的情緒,如果我不XXX,我就沒有XXX。


特別是這個社會上非常優秀的一批人,大多數都是所謂的insecure overachiever。撥開這些「精英」的心去看,很多時候看到的都是恐懼,很少有因為純粹的愛、純粹的熱忱驅動而行動。

這讓我想到了一部電影《怪物電力公司》,這部電影充滿了無數隱喻。

電影裡被怪物嚇唬的小孩子的哭叫聲能夠發電,供給整個社會使用。

這就像是從小被灌輸「如果不做XXX,我就毫無價值」的小孩被嚇壞後,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拼命努力,為公司和社會創造經濟價值。

而怪物的Kitty一直以自己的嚇人技巧感到驕傲,並且因為成功嚇唬小孩兒而被表彰和認可,像極了那些利用他人內心的恐懼操控別人拼命努力幹活,最後獲得權力和獎勵的人。

而這種自己拼命幹活,同時鞭策別人拼命幹活其實也是一種「無明」,其實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就像看到自己嚇唬小孩的樣子的Kitty突然醒悟-自己在做一件多麼愚蠢荒唐的事情,明明可以用愛對待小孩子們,卻非要用一種嚇人的樣子去嚇唬小孩子。

回顧2020年,我想我最大的轉變就是徹底地將自己生活的模式由被恐懼驅動轉化為了被愛驅動。

而這個轉化背後的力量是「相信」的力量,因為一切外在世界都是「心」的顯化。


在一起播客裡分享過,我們的信念系統決定了我們的世界和生活,我們選擇「相信」的內容決定了我們世界實際的樣子。

我們的心裡如果滿是恐懼,那麼自己的關係、工作和身邊生活的一切就都會顯化成我們所害怕的模樣。身邊的人會因為我們優秀我們努力才留在我們身邊,這不是因為對方真的是這樣,而是我們的信念吸引來了這樣的人,只有我們做到了「XXX」才會願意愛我們的人。

我們的信念系統會反過來引導和強化誰會留在我們身邊、和我們產生什麼樣的互動。

同樣的,心裡如果是信任與愛,身邊的關係、事業和生活也都會是愛與信任。那些從你身上抓取不到任何東西的人會遠離你,而因為愛你欣賞你的人才會進入你的生活。

那麼究竟怎麼轉化?怎麼離開被恐懼驅動的人生?

其實很簡單,就是選擇「相信」,去轉變心的頻率。每當自己感到恐懼的時候,覺察到恐懼的時候,停下來,告訴自己——我選擇無條件的相信,即使我現在感到恐懼。

恐懼或許依然會存在,依然會有人利用恐懼的鞭子來抽打我們、嚇唬我們,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去接下這個鞭子,選擇相信。

「相信自己存在本身就本自具足,無需證明自己的價值。」

「相信自己值得無條件地被愛,而不是努力付出才值得被愛。」

「相信自己的生活可以充滿愛和喜悅,而不是困難和阻礙。」

這些全新的信念幾乎和我們從小被教導的這個世界的運作模式完全相反,你也或許會覺得這是雞湯。

但是請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我們從小被灌輸的信念就一定是對的呢?有沒有可能是錯的?」

那些灌輸給你「只有拼命努力、你才有價值,才值得被愛和尊重」的信念的人,是否實現了真正的幸福,擁有了真正的價值感、愛和安全感?

如果他們也沒有,為什麼這些信念就是對的?是否有可能是錯的?

又或許你相信也只是因為大多數人都這樣認為,我們就也認為這是真理、是宇宙真實的法則?

而這也是為什麼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可以生活在光和愛裡——因為大多數人都並不相信,寧願相信恐懼,也不相信愛。




相關閱讀:


記過去一年蛻變重生的經歷

生活哲學 || 想通了這一點後,我真正做到了不再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

不安全感驅動者的安全感指南


相關焦點

  • 當你在生活中感到恐懼該怎麼辦
    命運不可琢磨,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想過得幸福快樂,都想趨吉避兇。安全感本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沒有安全感,人就會終日棲棲遑遑。在生活中沒有安全感,是人們患上心理疾病最重要的原因。生活當中誰都會有恐懼心理,恐懼心理極大影響一個人的成功。如果我們有恐懼心理,一味地消極對待,那麼不管在生活還是職場上都會特別失敗。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消除恐懼心理呢?
  • 讀懂去甲腎上腺素,讀懂你的恐懼,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生活裡面的讓人恐懼的事情,會具有最強大的塑造行為的能力!牙根炎事件的恐懼我們在生活裡面的很多習慣性的行為 ,本質上,都符合如上這三個階段的心理過程。比如,為什麼你會每天都刷牙或者洗澡或者把水煮開?正常情況下,這些行為背後的驅動力,就是恐懼情緒,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在我們的大腦裡面,都有一些恐懼的場景或者經驗驅動著我們。
  • 陳根:從恐懼產生到解鎖焦慮,治療焦慮新靶點
    文/陳根時下,不論是以擔心或恐懼為特徵的焦慮障礙,還是人口愈發龐大的抑鬱症群體,都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日益關涉的問題。近日,北卡羅來納大學(UNC)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報告其在小鼠大腦中發現了一組神經元,似乎控制著對恐懼的生理反應。而在小鼠身上的測試表明,這個區域可能是治療焦慮症的新藥物靶點。
  • 有勇氣,並不表示恐懼不存在,而是敢面對恐懼、克服恐懼
    一個人有勇氣,不等於恐懼就沒有了,而是要敢於面對恐懼並且克服恐懼。有勇氣跨越成功的障礙,戰勝恐懼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我們應該給生命注入勇氣,然後無所畏懼地去嘗試,雖然嘗試的結果不一定是理想的,但勇敢的人生一定是輝煌的。
  • 盲目恐懼與理智恐懼
    還有一種,是託大的反面——恐懼。這種恐懼一是來自武漢的封城決定,一個一千萬以上人口的大型城市,封城,這是人類現代社會面對疫情史無前例的局面;二是來自「人傳人」的警告,以及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包括媒體對香港專家「極其無力」「我也當逃兵了」言論的放大。恐懼一度升級到恐慌。譬如說,有的人整天整天無法入睡,有的人到醫院去把醫生護士的防護服撕掉,要同歸於盡。
  • 飢餓猴群洗劫泰國南部一社區 當地人稱生活在恐懼之中
    來源:環視頻【 當地人稱生活在恐懼之中】據外媒報導,泰國南部惹拉府,由於受新冠疫情影響遊客大幅減少,生活在一所寺院周圍靠遊客投餵的猴群失去了食物來源,於是它們從上個月起開始洗劫附近的社區,當地人稱他們生活在恐懼之中。
  • 恐懼,是人生最大的「枷鎖」
    人,皆有恐懼。恐懼沒有錢,恐懼得病,恐懼別人看不起,恐懼愛人的背叛,恐懼親人的離去,恐懼他人的誤解……可以說,恐懼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絕大多數時刻,恐懼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支配你的人生。恐懼,就是人生最大的枷鎖。現代社會,經濟迅速向前發展,社會越來越進步,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人們心中的恐懼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大。
  • 社交恐懼不是病,而是從孤獨中享受生活的最好姿態
    雖然有點孤獨,但何嘗又不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最好姿態?什麼是社交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呢?《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裡將原來「社交恐懼」的診斷詞條修訂為「社交焦慮障礙」。書裡寫道:對於社交場合有明顯的、不合理的恐懼;暴露於社交場合下會感到強烈的焦慮,擔心別人有負面評價;迴避社交場合,如果無法迴避,就變得非常緊張。
  • 如何應對新冠時期的焦慮與恐懼?以及非理性的恐懼?
    每個人都有焦慮的時候,焦慮之所以會讓我們感到生活艱難,是因為我們無法區分什麼東西是真正值得恐懼的,而什麼東西是自動觸發非理性的恐懼?什麼是感覺和現實?恐懼是來自於對未知事件的或者不可控事件的自我保護心理。恐懼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因為一個助長記憶的經歷被存入大腦,在那裡和刺激物(如蛇、高度)以及反應產生關聯得到的。
  • 實用心理學丨人為什麼會恐懼,怎樣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
    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恐懼的事物,在很多情況中都會生出恐懼的心理,雖然恐懼的對象不同,但是恐懼是所有人類都會有的情緒。恐懼的情緒通常是人們深陷於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們的內心就會產生擔驚受怕的情緒體驗。
  • 如何克服恐懼心理?
    小編認為只有敢於承認自己的弱點,才能對症下藥真正去克服自己的不足與恐懼。認識恐懼的危害            恐懼是個人心理、精神感受到緊張、壓迫的一種情感狀態,以至於人們總是本能的選擇去躲藏、逃避恐懼「對象」。
  • 恐懼與貪婪指數
    市場通常主要由恐懼和貪婪驅動,特別是在極端行情之下,這是最重要的情緒。 恐懼與貪婪指數 恐懼與貪婪指數是一種用來衡量市場狀況的情緒工具。它是由CNN Money開發的,它是CNN的金融部門。該指數使用幾個分類指數來預測市場是極度恐懼還是極度貪婪。
  • 合生活:雙輪驅動戰略,規模化發展引領智慧社區
    回顧2019年,合生活已進軍30餘座城市,服務150餘個項目,物業管理面積逾6000萬平方米,總收入、總利潤及拓展面積較2018年均實現翻倍增長;面對2020年初的疫情大考,合生活嚴格防控,並積極有效制定對策有序復工;對於未來的發展,企業內部也提出了「雙輪驅動戰略」的清晰規劃,加大投入社區智能化改造。
  • 人在什麼時候最恐懼?馮侖:沒有方向的時候
    今年年初,年過花甲的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發表了一篇文章,討論的是「人在什麼時候最恐懼。」人在什麼時候最恐懼呢?那個時候他突然就明白了,到底什麼時候最恐懼?不是沒有錢的時候,不是沒有水的時候,也不是沒有車的時候。最恐懼的時候,實際上是沒有方向的時候。有了方向,其實所有的困難都不是困難。馮侖是個特別善於舉例證明自己的觀點的人。他的例子大多形象生動,令人信服。
  • 新民晚報數字報-恐懼
    在堅持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什麼是恐懼,也摸索出了一點應對恐懼的方法。  因為平日喜歡讀書,每當心中有事,首先求助的依然是書籍或文字。在我看過的與恐懼有關的書籍中,印象最深、得益最多的是法國作家克利斯多夫·安德烈著的《不害怕——各種恐懼症以及如何克服恐懼》。
  • 泰國清邁:一場與內心恐懼的激戰,「孤身」在彩虹山頂的部落生活
    這個男人身材不高,黝黑的皮膚,和部落裡大部分人一樣,山上常年貧乏的生活使他看起來有與年紀不符的滄桑,而舉止言談略顯稚氣。時常會發呆,眼神停滯茫然,如果這午後空寂的大山。或許是常年吸食菸草的緣故使他嗓音有些沙啞,但性格粗獷,嗓門大,走路很快。一頭濃密捲曲略長的頭髮,穿著迷彩外衣,腰間斜背著一個米袋縫成的包,包裡放了一把大刀。
  • 9·11事件18周年:不能讓生活處於恐懼中
    中新社舊金山9月11日電 題:9·11事件18周年:不能讓生活處於恐懼中  作者 劉關關  課間,年輕學生們像往常一樣,三五成群地穿過拉斯波茲塔學院的小廣場。9月11日,幾百雙各種式樣、尺寸的鞋子,被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廣場中央的空地上。它們中的一部分,連同旁邊幾十雙消防員的靴子,被插上了小型美國國旗。
  • 大多數恐懼都來自於未知
    這種恐懼,往往在逐步可以掌控回自身、或者大量了解了相關新信息以後,往往就會慢慢被緩解。但這種恐懼如果一直得不到有效的緩解,那往往還會影響到身邊甚至周圍的人。其實,很多時候,人們對未知的恐懼只是自身造就出來的結果,是因為存在的那些不確定性,使人們自身陷入到了一種對未知的無端猜測當中,致使自身陷入到了一種似乎無法逃避開的恐懼之中。
  • [明說吧]「盧剛的恐懼」究竟有多恐懼?
    【今日深評】  「這學期我這麼認真學習,如果學校還是讓我掛了,就讓教授們體會下當年盧剛的恐懼。」這話出自在美國愛荷華大學讀書的中國留學生倪某。  「盧剛的恐懼」是什麼?同樣是在愛荷華大學,1991年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射殺了教授等5人,引起恐懼,此事被改編成電影《暗物質》。一名被害人的家屬還捐錢成立博士國際學生心理學獎學基金。  留學生發槍照,玩笑成「遣返」?「盧剛的恐懼」究竟有多恐懼?倪某的「玩笑」觸犯的是法律禁忌,還是道德禁忌?是缺乏法制觀念,還是缺乏悲憫心與生命意識?這是給我們什麼啟示?
  • 心理學:如何面對自己的恐懼?三種自然解決的方法
    沒錯,恐懼對於人類來說仿佛是天生的弱點。他更多來源我們內心的映射,因為對自己不抱信心,不敢相信自己有戰勝恐懼的希望,從而讓對未知事物的恐懼這種本能,逐漸變成了嚴重的問題。恐懼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在造成了個人的痛苦與焦慮的同時,還使人們失去了許多的成功希望,之中負面聯動效應讓人陷入一個周而復始的怪圈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