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59歲的高阿姨在浙大二院做完CT檢查後,並沒有像以前一樣在自助報告印表機前踱步徘徊,等待列印膠片。「在診室時,醫生開了數字影像服務,手機上就能看報告。」
「相比於膠片,數字影像可看到全部的原始影像資料,外地患者在我們醫院複查後,帶個手機就能給當地醫生查看結果。」浙江省醫學會內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浙大二院老年科主任劉進說。
果然,在做完檢查後不久,高阿姨通過掃描紙質報告單上的二維碼,便查看到了自己的檢查報告和所有的原始影像資料,還能下載和授權分享給他人。「幾年檢查下來,家裡堆了很多膠片,時間一長,有些膠片丟了,即使保留著的膠片,我們也很難分清這些膠片是哪些檢查。每次來醫院複診,總會帶錯。」高阿姨說,「現在數字影像方便多了,以後在老家複查,帶個手機就能給醫生看檢查結果了。」
從今天起,浙大二院數字影像服務正式上線,成為浙江省內首批上線此服務的省級三甲醫院。這也標誌著浙大二院在深入實施「網際網路+醫療」方面邁出新步伐,全面開啟數位化醫療和智慧網際網路醫院建設的新時代。
△以住患者就診要帶厚重的膠片
什麼是數字影像?浙大二院放射科主任張敏鳴解釋說,數字影像是傳統膠片的數位化變革,通常包含檢查報告和全部DICOM原始影像。每個患者在雲端都有一個專屬的空間,患者可以通過掃描紙質報告中的二維碼在驗證身份後瀏覽和下載。
作為行業內專家,張敏鳴曾參與《浙江省數字影像服務專家共識》編寫,她用五個詞來概括數字影像的特點:信息全面、省時環保、雲端儲存、隨身攜帶、一鍵分享。
信息全面,提高診斷質量
以前傳統膠片是從患者拍攝的數百乃至上千張影像中,挑選幾張列印出來,定格在幾張圖片上,不到全部圖片的1/10。數字影像是原汁原味地反映了設備檢查當時的檢查狀態,獲取了全部影像,醫生甚至可以根據圖像做各種測量、重建等進一步的後續處理,提高診療的質量。
省時環保,減少成本支出
傳統醫用膠片是銀鹽膠片屬於耗材消費,它的生產和使用過程是環境的重要汙染源,而相比較數字影像雲端維護的費用,它的成本更高。一次拍片下來,膠片的費用可能是數字影像服務費的好幾倍。
雲端存儲,延長保存時間
傳統膠片的保存期最多3年,如果保存膠片的溫度和溼度不理想,膠片的保存時間還可能更短。數字影像全部上傳到「雲端」,所呈現的影像信息是連續和完整的,可將影像資料保存數十年之久,且是無損保存,能更直觀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病情變化。
隨身攜帶,手機隨時查詢
在解放路院區和濱江院區的紙質報告單上,均有隨患者身份生成的特定二維碼,患者只要掃描此二維碼,就可以得到「電子膠片」,不需要排隊等待,就可以隨時隨地在手機上查報告了。
一鍵分享,方便異地就醫
數字影像不同於傳統膠片,不需要拎著袋子到處跑。需要異地就醫,或者多個科室就診的患者,只要帶一部手機,就可以授權、分享給不同醫生查看全部的影像資料。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膠片會逐漸消失,肯定會過渡到全面數字圖像的階段,這需要醫院的認可,臨床醫生的認識,還有患者對這種轉變接受度,以及數字影像在技術上面的進一步完善。」張敏鳴主任說。
浙大二院副院長丁克峰表示,現在影像學的技術發展很快,從原來普通X線、CT、磁共振到現在高清、三維、動態的數字影像,一方面技術的進步使數字影像具備了更多的信息量,大幅度提高了診斷的價值,為轉診、遠程會診帶來方便,節約了醫療資源。另一方面也為醫療行業、醫院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提供了基本保障。「最多跑一次的核心是,讓患者少跑的同時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數字影像服務是『最多跑一次』的充分體現。」
據悉,不久的將來,浙大二院還將上線住院病人的數字影像服務,全面優化影像就醫流程,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效能,讓患者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貼心的醫療服務。
數字影像的三種查看方式
1. 直接掃描紙質報告單上的二維碼,通過身份驗證後,查看數字影像。
2. 關注微信號「浙江好E生」,點擊導航欄服務中的數字影像後,再手動輸入查詢或掃描報告單上的二維碼,進行身份驗證後查看數字影像。
3. 下載「浙二好醫生」APP,點擊數字影像,再選擇就診人查看數字影像。
(記者 梁婧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