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雖已結束,
但在許多人心中「年」尚未過完,
只有過了正月十五,
吃完元宵才算真正過完年。
正月十五鬧元宵,
小小的湯圓寓意著團圓、幸福、美好。
今天便是元宵節了
小編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大家都吃湯圓了嗎?
小編走訪島城多家商超發現
湯圓,
除了傳統花生、黑芝麻、水果口味的湯圓外,
你肯定沒吃過鹹蛋黃、鈣奶、山楂
芝士、黑糖波波等
「奇葩」口味的湯圓,
接下來,
小編帶你一起來測評一下吧~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
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
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湯圓和元宵的區別是什麼?
簡單來說,
元宵是「滾」出來的,
湯圓則是「包」出來的。
北方的元宵呢,
是把一塊方形的小麵團蘸上水
放到盛有糯米粉的笸籮裡反覆「滾」,
滾來滾去就滾出了「元宵」。
而南方的湯圓呢,
是有「餡」的,將糯米粉和成團,
再將餡包入一個個醒好的麵團裡,
包著包著就包出了「湯圓」。
但無論是「元宵」,還是「湯圓」,
從源頭上都是為了討一個好彩頭:
闔家幸福、團團圓圓
甜口VS鹹口?
有關湯圓的甜口和鹹口之爭
一直都是這些年
湯圓食客屆的經典辯論話題
甜口黨主要以黑芝麻湯圓、
豆沙湯圓為代表,
鹹口黨則主要以鮮肉湯圓為代表。
兩方博弈間,湯圓多了更多的口味。
比如,黃豆、棗泥、桂花、
玫瑰、水果、八寶餡,
還有海鮮、鮮肉、香菇油菜、
藥膳型的雞腿蘑菇等等
除了以上這些口味,
小編這兩天還在熱搜上看到:
①#醋味元宵#
這是山西太原某老字號推出的老陳醋餡的元宵
據說,醋味元宵從2010年就開始銷售了,
用的是8年老陳醋,一經推出就十分受歡迎
現在每年能賣3000斤……
好多網友表示想嘗試,很期待
小編感嘆,
山西人愛吃醋到如此程度了嗎!
②#辣條餡元宵#
2月24日,
辣條發源地湖南平江縣,
一家辣條廠的工人們
在廠區內製作「辣條元宵」,
每個元宵裡都包著切碎的辣條。
工人們用辣條與麵團圍成了一個
直徑近1米的巨型元宵。
有網友感覺是黑暗料理,
但是很想嘗嘗
在機械高度自動化、
智能化的今天,
老店、老人的手工作坊
才是真正的老味道,
更是很多人從小吃到大的「情懷」
在青島,對於手工元宵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家店?
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從滾元宵到搓湯圓,千百年來,無論做法還是口味都衍生出了千般變化。早些年,正月裡走親訪友時,看到老師傅用竹簸萁滾元宵,總忍不住來兩斤,把這份年味帶回家。然而隨著機械化的普及,用傳統技藝滾元宵的老店已不可尋,手工搓湯圓的也是鳳毛麟角。
「人工成本太高了,一個人一天300元,所以現在市面上基本都是機器做的。」康林正宗水磨元宵店老闆宋翠琴告訴記者,包湯圓雖然沒啥難度,但卻著實是個體力活,每人每天要包200多斤,才能滿足元宵節前夕的市場需求。
康林正宗水磨元宵店是島城僅存的幾家手工湯圓店之一,始於1990年,至今已做了30多年的湯圓。後廚裡,兩位大姐正忙著包湯圓,揪一塊麵團,把切成小方塊的餡料包進去,再雙手搓圓,到面盆裡滾一滾。對於熟練工,3到5秒,就能搓出一顆湯圓。
宋翠琴介紹說:「我們雖然叫元宵店,但嚴格來說,把餡料包進麵皮再搓圓的應該叫湯圓。機器滾的因為怕煮散,所以麵皮更硬,湯也渾濁,現在大家吃的基本都是湯圓了。」
後廚裡,兩位大姐正忙著包湯圓。手工的,個大皮薄。
這家店的創始人是宋翠琴的父親。「父親對品質要求很嚴格,餡料切的不好、包的不均勻,稍有不滿意就得重做。」宋翠琴回憶說,父親是名老教師,退休後閒不住,想找點事幹,就包起了湯圓。一開始是他自己做著賣,結果生意太好忙不過來,宋翠琴就和妹妹一起幫他包湯圓。現在,退休後的宋翠琴接過了父親的班,把手工湯圓堅持到底。「有人愛吃,我們就繼續做下去。父親雖然不在了,但我們依舊按照他的標準來,選材都用最好的,真材實料,不能砸了牌子。」
談話間,不斷有老主顧前來購買湯圓。帶著小孫子來買湯圓的丁阿姨已經吃了20多年康林家的湯圓,除了自家吃,每年還會買些走親戚。阿姨說原先她住在四方,老宋他們在人民路上有家海濱超市裡賣湯圓,後來店搬家了,她就專程坐車過來買。「麵皮軟滑口感好,用料實在,芝麻花生的都很香,炸著吃特別好吃,你們可以試試。」作為老主顧,丁阿姨對康林家的湯圓讚不絕口,還熱情地跟我們分享起了吃法。
慕名而來的顧客絡繹不絕,僅半個小時的時間,店家就賣出了幾十斤湯圓,不少顧客都是直接買四斤、六斤,與親友一同分享。「家裡人多,去年按人頭每人4個買的,結果大家都愛吃,把我的那份給吃了,今年我多買點,別又沒吃上。」回頭客直言,他家的湯圓太「搶手」,全家老少都愛吃。
宋翠琴負責給客人稱重、打包,得了空也跟著一起包湯圓。
康林正宗水磨元宵現在有兩家店,一家在逍遙二路的生活家市場內,一家在伊春路的益欣超市裡,由宋翠琴夫妻倆分別打理。因為多年來積累的好口碑,每年都有企業團體訂購當作員工福利,還有幼兒園和養老院找來,拜託他們提供材料並教學包湯圓。
宋翠琴告訴記者,每年差不多11月開始,湯圓市場就熱起來了,臨近春節這段時間每天大約能賣三四百斤,到了元宵節前夕從早到晚排隊都是常有的事,一天能賣五六百斤。「生活家市場7點半開門,我們差不多從市場開門一直包到下午。太累人了,現在誰還遭這罪啊,趁能幹再堅持做幾年。」
康林家的黑芝麻湯圓,一個字「香」!
位於市南區天津路上的另一家老字號大老李湯圓情況也差不多,排隊買湯圓的人絡繹不絕,不少人是專程開車過來買的,一買就是十多斤,說要給親戚送去,家裡人都愛吃。
天津路上大老李的老店,正月初九就排起了隊。
大老李湯圓始於1994年,是「山東名小吃」和「青島特色小吃」。專注做湯圓27年的大老李夫妻,今年都已70多歲,店裡幫忙打包和賣湯圓的也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了。現在店裡賣的湯圓都是年前提前做好的,老闆娘告訴記者,每年正月十二開始,門口就會排起長隊,他們備好了上萬斤湯圓,除了兩家店鋪銷售,還銷往超市。「像豆沙、黃豆口味的做的少,已經沒貨了,大家最喜歡的黑芝麻、花生的備貨足,管夠!」
要說受歡迎的秘訣,老闆娘坦誠地表示,只是做了一個食品經營者該做的事。「我們不放添加劑,講究真材實料。包湯圓沒啥技術含量,好不好全看食材,我們今年的黑芝麻是從江西進的最好的有機黑芝麻,20多一斤。我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不是我有多好,全靠同行襯託。」
當初決定開湯圓店,是因為大老李自己喜歡吃湯圓,去南方出差時看到當地有不少湯圓店生意很好,想著青島應該也有像自己一樣愛吃湯圓、小圓子的人,所以決定在青島也開家湯圓店試試,結果不僅賣得好,還一幹就是二十多年,成了島城名小吃。不過老闆娘直言,一直沒做大、沒走出去,有點遺憾,現在兩人都已經七十多歲了,也沒精力繼續打理了。「大傢伙愛吃,做點大家吃吃就算了。」
機械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今天,老店、老人的手工作坊正漸漸消逝,這份情懷「老味道」,且吃且珍惜。
吃完這碗湯圓,
往後的日子都是甜的。
機械化湯圓和手工湯圓你更愛哪種?
新興創意餡料和傳統黑芝麻你喜歡哪個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膠州本地網」公眾號。
網絡直播 宣傳推廣
信息發布 廣告投放
本地人 本地事 本地情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電話:15621097791 微信:qdjzx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