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8月18日電(記者 張進林 何偉)黃昏時分,青藏高原的陽光逐漸「溫柔」下來,11歲的藏族女孩仁青巴毛開始給巖羊「小拉毛」餵食犛牛酸奶。兩個月前,仁青巴毛從山上救回這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仁青巴毛的家在三江源地區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白扎鄉巴麥村。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以來,野生動物棲息地生態好轉,種群數量逐漸恢復。
仁青巴毛說:「"小拉毛"是被它媽媽遺棄的。我把它抱回家,起初它非常怕人,我白天餵它酸奶,晚上抱著它睡覺。它現在離不開我了,我們是最好的朋友。」
「拉毛」在藏語裡意思是仙女。仁青巴毛說,等「小拉毛」長大了,要把它放回山林,放歸自然。
「這幾年,這邊的林子裡野生動物很多了。」仁青巴毛說,「我經常見到大群大群的巖羊,我家田地裡種的芫根被它們啃食了不少。」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總面積36萬平方公裡,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重要的野生動物種群棲息地。
由於環境惡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三江源地區生物多樣性逐漸萎縮,許多珍稀野生動植物數量銳減,一些物種瀕臨滅絕。青海省社科院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包括三江源地區在內的青藏高原受到威脅的生物物種佔該地區總種數的15%至20%。
2005年,中國政府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修復「世界屋脊」的生態環境。青海省生態辦公室兼三江源辦公室副主任李曉南說,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實施6年來,開展了溼地保護、退牧還草、人工增雨等項目,灌喬植被得以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生態好轉,種群數量逐漸恢復和增長。
國家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最新的科學考察報告指出,2010年三江源地區生物物種數量與10年前相比明顯增加。
青海省測繪局總工程師黃偉星說,如今在三江源地區,各類野生動物隨處可見。去年9月底,黃偉星從玉樹州雜多縣返回玉樹縣的途中發現六七百隻馬鹿,黑壓壓一片啃著青草。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有「黃河源頭第一縣」之稱。記者在鄂陵湖畔看到,除了黑色的犛牛、潔白的羊群,還有成群的藏原羚、藏野驢在草原上悠然自得地吃草。當車輛在公路上隆隆經過時,它們轉身跳躍飛奔而去,劃出一道優美的曲線。
青海省測繪局副局長唐千裡告訴記者,據粗略普查,目前瑪多縣境內的藏原羚數量已達4萬隻以上,比10年前增加了1.5萬隻;藏野驢3萬多頭,增加了2000多頭;巖羊7000多隻,增加了4800多隻,其他野生動物和各種野生鳥類的數量也有明顯增加。
「經過6年來的努力,三江源地區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野生動物得到有效保護,不僅是政府投入巨資進行生態修復產生的效果,也與當地群眾保護行為密不可分。」李曉南說。
為更好保護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資源,由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和當地牧民共同參與的「協議保護」模式,2006年被引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索加-曲麻河保護分區。目前這一模式正向其他保護分區擴展。
青海省委黨校教授馬洪波介紹說:「通過協議形式,讓核心保護區的藏族牧民參與巡查、巡護、環境監理和動物監測等工作,成為當地生態保護的有效主體。」
調查顯示,索加-曲麻河保護分區藏羚羊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隻,已恢復到目前的7萬多隻。
「加強三江源地區野生動物保護的政府行動也應進一步擴大。」李曉南認為,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不是行政區劃所能限制、分割的,應當建立以三江源為中心的青藏高原生態建設區域協作機制,相關省區攜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2010年9月,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新疆巴州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籤訂了聯合保護協議:四個保護區將在今後開展多層次、更深入的協作,努力在青藏高原為野生動物築造一個「生態樂園」。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張德海說,今年上半年,青海省兩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和可可西裡聯合開展了以保護藏羚羊為主題的巡山行動,兩大保護區的聯防、聯動、協作機制正在建立。
作者:張進林 何偉
(責任編輯:UN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