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衝業績,格力電器剛喜慶了幾天,現在又綠得哇涼哇涼的,猶如在寒冬中吹著冷空調。
要說利空吧,其實也沒什麼利空。如果說全年業績差,那也主要是上半年的事,尤其是第一季度,受疫情衝擊,格力一季度的利潤只有可憐的15.6億。但第三度季度,格力的利潤已經回升到73.4億,已經很不錯了。第四季度,又是雙11,又是雙12的,應該也不會太差。所以,格力電器的兩根陰線,主要還是受市場整體情緒的影響,尤其是CPI轉負,讓市場擔心發生通縮,擔心經濟增速放緩,導致消費不振。消費,反而不用擔心的,如果消費真的出現問題,那肯定會跟著全面性刺激性措施,比如,2018年就有降低個人所得稅等措施,2020年初各地還有推出各種消費券,就是在促進消費,大不了再來幾輪。
當然,如果身為格力股東,肯定不是這樣想的,君子求諸己,要在自己身上找問題,也就是在格力身上找原因:呵,格力你又亂花錢,敗家!
12月7日,格力很低調地,沒有開產品發布會,悄然上線了 4 款大松 5G 手機。有人統計說是,兩天總共賣了75部手機。所以,有些格力股東怒火中燒,天天就知道燒錢,除了燒錢你還能幹啥?好好地造空調、賣空調不行嗎,又是手機、又是新能車、又是晶片的,有多少錢夠你敗的?這些資金拿過來分分紅,多回購點股票,他不香嗎?
吐槽歸吐槽,但為什麼呢?為什麼格力一定要做手機?幾年的慘敗都不肯放棄?難道,就是為了和小米集團爭一口氣嗎?不是的,沒有誰的錢是大風颳來的。敢於燒錢,敢于堅持燒錢,一定是有所籌謀的,那就是物聯網,智能家居的物聯網。
可以說,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家裡所有用電的設備,不管大小,都可以智能化,都可以聯網,這就是物聯網。以前,我們的WiFi、5G網絡,主要就是手機、電腦在用,數量有限;而現在,以及未來,你家裡能看到的用電的設備、智能設備,可以全部聯網。
舉個例子,一個直觀的感受:我是華為粉,全家華為,我和我老婆,上面的爸媽嶽父嶽父、下邊的女兒,所有的手機、平板,都是華為的,多年如此。現在,已經不只是手機、平板了,各種家電基本上都換成華為生態的了。最近剛換了一個九陽的智能熱水壺,也是華為生態的。看著有點技術含量,但實際沒什麼用,還是當普通熱水壺在用。但是,在消費的時候,還是會優先考慮華為生態的產品,因為這樣我可以把所有用電設備,都用手機操控,都用語音操控。
不過,說實話,我沒用過小米的產品,但我覺得小米的生態要做的更好,這點要比華為早走了一步。我妹就是這樣,我妹是小米粉,家裡所有的設備,一色的小米。
大家發現問題所在了嗎?智能家居的兩大核心,一個是智能音箱,一個就是手機,而手機更重要,這個是隨身攜帶,隨手操控的。所以,佔領手機市場,就相當於佔領了未來的家電市場。這一點,不得不服,雷軍真的是看得遠。當然,華為在生死存亡之際,也被逼出了大招,那就是鴻蒙系統。如果順利的話,鴻蒙變成物聯網的標配、底層,空間更大一點。
回到格力,手機確實重要,未來的關鍵,但自己再造手機,已經來不及了。手機品牌基本固化了,除非有當年蘋果那種大的變革,否則很難在華為、小米、蘋果等手機大牌之間爭得一席之地。所以,與其燒錢自己造,不如換換思路。一,可以直接投資手機公司,華為不上市,但小米集團上市了,與其競爭,不如變成自己人,可以到港股市場多收購點。二,與其劃地而治,不如積極擁抱改變,把華為、小米當成合作方,當成渠道方,早點談合作,這就是未來銷量的保證。這一點,美的集團要做得好一些,他們已經在積極擁抱華為鴻蒙了。
再延伸下,物聯網是未來幾年的大趨勢,各大巨頭都在擺兵布陣爭這個風口。甚至京東方A,都不說自己是面板公司了,而是說自己是物聯網公司,就是以面板為切入點,爭物聯網的蛋糕。不過,現在標準不統一,大家各做各的,可能會把整個市場做成割裂的、不通用的,這個就等著華為鴻蒙來引領構建通用標準了。也會有勝有敗。至於他們最後誰勝誰敗,我們現在不用押寶,我們可以先看他們的上遊,他們的供應商,這反而是先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