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號,十二帝,另外的皇帝是被誰開除了呢?

2020-12-08 舍我先生

實際上,清朝的皇帝只有12位,傳說中的13個皇帝,是因為清朝有12個皇帝,13個年號,形成13朝。

清朝第一位皇帝是後金太祖努爾哈赤,他確實是清朝實打實的開國皇帝。但因為大清這個國號是其子皇太極改的,努爾哈赤就成為了沒在清朝生活過一天,卻成為清朝開國皇帝。那麼,努爾哈赤究竟算不算清朝皇帝,這一定要算。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奠基人,是清朝第一稱汗的人,汗和皇帝是一個意思,都是帝王。並且努爾哈赤獲得太祖這個一般開國皇帝該有的廟號,並且第二位皇帝皇太極只獲得太宗的廟號,努爾哈赤屬於被確立的太祖。努爾哈赤的年號是天命。

清朝第二位皇帝是皇太極,皇太極的清朝皇帝身份是沒有問題的。他改大金(後金)為大清,成為真正的清朝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清朝入關實現由北方政權到大一統王朝的奠基人。他的廟號是太宗,一方面是皇太極沒能突破遼東防線實現入關,沒有成為「祖」的功。另一方面,他的同父異母弟多爾袞在其死後掌權,因皇太極曾經逼迫多爾袞三兄弟之母阿巴亥為努爾哈赤陪葬,多爾袞心生怨恨,而沒有為他上廟號為「祖」,實際上太宗作為百宗之長,也是很高的。皇太極的年號是天聰和崇德。

清朝第三位皇帝是福臨,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年號順治。福臨能夠成為皇帝,完全得益於其父親皇太極去世後沒有指定繼承人,當時的條件也很有可能皇太極直接指定繼承人。比較有實力繼位的是福臨的叔叔多爾袞、福臨的大哥豪格,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六歲的福臨繼位成為雙方妥協的產物。福臨雖然成為皇帝,並實現在位時入關,成為中原皇帝,但他幼年時期的朝政被叔叔多爾袞把持,形同傀儡。多爾袞出意外去世後,福臨才親政。在親政幾年後病逝,也有說出家的。因順治年間清軍入主中原,福臨屬於開拓之君,廟號世祖。

清朝第四位皇帝是玄燁。清朝入關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考慮當時天花盛行,年幼的玄燁得過天花,有免疫力,可以避免在位病逝的危險。康熙皇帝屬於現代人比較熟悉的皇帝,在位時期開啟了康乾盛世,建立了大一統王朝。在位政績比較突出,都比較熟悉不一一列舉。他的廟號是聖祖,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廟號,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則,康熙皇帝只配得上宗,在太宗已經屬於皇太極的情況下,大概率是世宗和高宗。康熙皇帝去世後他的兒子胤禛繼位,覺得父親的功績特別大,不是一個宗就可以的,所以給自己的父親加廟號為聖祖。

清朝第五位皇帝是胤禛,年號雍正,廟號世宗。第六位皇帝是弘曆,年號乾隆,廟號高宗。第七位皇帝是顒琰,年號嘉慶,廟號仁宗。第八位皇帝是旻寧,年號道光,廟號宣宗。第九位皇帝是奕詝,年號鹹豐,廟號文宗。第十位皇帝是載淳,年號同治,廟號穆宗。第十一位皇帝是載湉,年號光緒,廟號德宗。第十二位皇帝是溥儀,年號是宣統,沒有廟號,所謂恭宗是民間加的,不符合廟號的確立條件,不算數。

也有人說清朝的第十三位皇帝為多爾袞,因為多爾袞曾經掌握實權並且被追封為皇帝。但這和皇帝是兩碼事,正史從來沒有承認其皇帝地位,況且同一時間不可能有兩個皇帝存在,他掌權的時間明顯和順治皇帝重合,不可能是皇帝。同樣,雖然清朝後三帝並沒有實權,但實際掌權的慈禧太后以及後面的攝政王載灃也不是皇帝。傳說的保慶帝也不成立,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確實有立溥儁為新皇帝的想法,年號都有了就是保慶,但迫於內外壓力,沒有改成。偽滿時候的康德年號,因為是偽政權年號也不能算。

綜上,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大部分皇帝是一人一個年號,只有太宗皇太極有兩個皇帝,形成十三朝的局面,實際上並沒有皇帝被開除。

相關焦點

  • 清朝十二帝,卻被稱為十三朝,究竟誰被開除了呢?
    清朝第五位皇帝是胤禛,年號雍正,廟號世宗。第六位皇帝是弘曆,年號乾隆,廟號高宗。第七位皇帝是顒琰,年號嘉慶,廟號仁宗。第八位皇帝是旻寧,年號道光,廟號宣宗。
  • 清朝分明只有十二個皇帝,為什麼會叫「大清十三王朝」呢?
    好像還有一個叫什麼「滿清十三王朝」的,因為時代久遠,本人已經記不清二者是不是同一部電視劇了……電視劇所指「十二位皇帝、十三朝」,主要是因為清太宗皇太極使用過天聰和崇德兩個年號,因而被算作了「兩朝」,但這種分法本身實際上就是存在很大問題的……準確說,清王朝其實只有十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皇帝尊號是他兒子清太宗皇太極稱帝之後追尊的。
  • 歷史上明朝皇帝列表年號
    明朝皇帝列表(含畫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
  • 清朝一共有多少位皇帝?為什麼其中有1人會被「開除」呢?
    清朝的歷史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二是皇太極改後金為大清,皇太極於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稱帝,建國號清,從皇太極算起,清朝共有11位皇帝,若在加上追尊的太祖皇帝努爾哈赤,則清朝共有12位皇帝,然而清朝還有一位皇帝,是死後追尊,不久又遭「開除」,這就是成宗皇帝多爾袞
  • 「平成」到「令和」,皇帝的年號有啥講究?武則天為何有18個年號
    現在的日本是唯一一個仍然使用年號的國家,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對於「年號」這個概念可能還有些不太理解,但是對於咱們中國人肯定不會有這個問題,「年號」這個概念本就源於中國,日本是從中國學習的,那古代東亞地區怎麼會有這麼個東西呢?
  • 揭秘越南阮朝歷代皇帝年號中的含義,每一個都是出自漢文典籍
    在帝制時代的越南,年號的訂立與頒行,無不與皇帝的政治意志緊密相連。皇帝正是通過年號這種形式,把帝王意志滲透到國家日常生活中。越南末代王朝阮朝學習明清年號制度一元一世定年號,阮朝十三位皇帝,除短暫繼位的恭宗沒有年號外共制定十二個年號,其中協和年號未使用。
  • 古代皇帝稱呼——諡號,廟號,年號
    大家在看古裝電視劇或電影的時候可能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各個時代對皇帝的稱呼都有點不一樣,像漢朝一般都稱呼皇帝都為「漢武帝」「漢文帝」「漢景帝」。而到了唐宋時期皇帝的稱呼又變成了「唐太宗」「宋太祖」之類。而又到了明清時期對皇帝的稱呼就是「崇禎」「康熙」「乾隆」了。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
    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中國五千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王朝興衰史,登基為帝者少說也有數百人之多,後人稱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評價的稱號,這裡特指皇帝的諡號。
  • 一世一元的明朝皇帝,唯有這個皇帝使用了兩個年號
    自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以來,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使用著這一紀年方法。明朝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基本都使用了多個年號,例如有大事要事、又或者是皇帝個人喜好都會更改年號。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為紀年方便及保證工作效率確定了一世一元制,一世一元制的意思就是一個君主的任期內只使用一個年號。
  • 中國歷代年號冷知識
    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立下規矩,每位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就好了,不要改來改去了。這符合朱元璋的人生信條:凡是不必需的東西都是麻煩。皇帝朱元璋的子孫和後世的清朝皇室都繼承了朱元璋的遺志,由此後世對明清兩朝皇帝的稱呼除了有廟號和諡號,還可以用年號代指,這是前朝歷代皇帝不可享受的。一說大業皇帝很少人知道是誰,但一說隋煬帝,就很少人不知道是誰了。
  • 清朝有十二位皇帝,他們的「年號」原來有這麼深的含義
    在我國古代裡,人們說文解字都講究個吉利,凡事也追求一個好的寓意,那些帝王世家們取名字更是有講究,這其中,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皇帝的年號最能說明這個問題。清朝從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算起,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為止,共歷十二帝,時間長達296年。
  • 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有什麼寓意,其中哪些與別人重複
    她在位21年,就換了17個年號,不得不承認,女人心海底針,難猜啊。由於一些皇帝在位期間更換過年號,所以後世在稱呼他們時,往往就用廟號加上朝代區分,就好比漢武帝、唐高宗等等。到了明清時期,皇帝往往就一人一個年號,所以這時稱呼他們,大多就用年號代替了,就好比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等。年號除了用來紀年外,一般還會有特殊寓意,不然皇帝也不會用。
  • 明朝皇帝誰比較正常?
    1421年,成祖朱棣遷都於順天府(今北京),至1644年,朱由檢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共傳一十六帝,享國276年!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常常被拿來和清朝對比,尤其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風靡一時,引領了「明朝熱」。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清朝皇帝順序表簡介 大清朝歷代有幾個皇帝年號 清朝皇帝列表
    清朝共歷經十二帝,統治全國268年,入關後的十位皇帝分別為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作為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最後一頁,在二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清朝既為中華民族做出了超越前人的重大貢獻,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敗與屈辱的辛酸記錄。二百多年間,從努爾哈赤到溥儀,先後有十二位皇帝統治著這個泱泱大國。無論是一代聖君康熙帝,還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對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稱呼古代皇帝?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年號永樂帝朱棣年號主要是用來紀年的,咱現在說公元多少年,但是古代沒有啊,便用當時帝王的年號來記,正式的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的清楚嗎?
    比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等,武在古代是上諡,是對一些生前有作為的皇帝的褒獎,漢獻帝則為平諡,不褒不貶,煬是惡諡,貶義。漢獻帝諡號在秦朝統一時被始皇帝廢棄,獨創「皇帝」,自稱寡人,但是西漢時期又重新拾起。
  • 宋朝皇帝主要年號的寓意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自漢武帝創建年號以來,歷朝歷代新皇登基,常常會改元,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一個皇帝在位時,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有多個年號。明朝以後採用一世一元制,除明英宗復闢更改年號和清太宗建立清朝改元外,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
  • 比教科書要全面的各朝代及皇帝順序,宗、帝、祖區別為歷史加分
    比教科書要全面的各朝代及皇帝順序,為歷史提成績,加分!那為什麼有的是宗,有的是帝,有的是祖呢? 例如,在漢朝時期,皇帝一般被稱為「漢×帝」,例如漢武帝,漢獻帝等,但劉邦則一般稱為漢高祖。晉朝也是採用的這樣的稱法。這樣的稱法似乎一直延續到了隋朝,如隋文帝和隋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