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然林保護,功德無量
2013年9月7日,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諾大的禮堂裡座無虛席,教室門口被擠得水洩不通。此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臺上發表演講:「中國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這一刻,來自中國的堅定、包容、自信、有擔當的大國風度震撼了阿斯塔納平靜的秋天。
半年後的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5次會議上指出:「上世紀90年代末,我們在長江上遊、黃河上中遊以及東北、內蒙古等地實行了天保工程,效果是顯著的。要研究把天保工程範圍擴大到全國,爭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眼前會增加財政支出,也可能減少一點國內生產總值,但長遠是件功德無量的事。」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掀起了全面發展的新高潮,「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被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
生態要保護,經濟要發展,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的基礎上推動綠色發展,走出一條經濟、社會、生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天保工程二十載建設之路做了實踐探索。
天然林 人類文明的綠色命脈
天然林又稱自然林,包括自然形成與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有原始林和次生林之分。原始林是未經開發利用、仍保持自然狀態的森林。次生林是經人為採伐、破壞後,天然恢復起來的森林。
我國天然林在我國的分布區域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類:一是處於基本保護狀態的天然林,主要包括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尚未開發的林區等;二是零星分布於全國各地的天然林;三是集中連片分布於長江上遊、黃河上中遊地區的天然林;四是分布於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的天然林。
我國現有天然林29.66億畝,佔全國林地面積的64%;蓄積量122.96億立方米,佔全國森林蓄積量的83%以上。天然林作為森林資源的主體,它的消長牽動著森林的興衰,也預示著人類文明將何去何從。
作為陸地上最典型、最多樣和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也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天然林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基地和營養來源,為動物提供了棲居場所和豐富的食物,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林產品。成熟的天然林負氧離子含量比林外一般要高出幾倍甚至幾百倍,持續不斷地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從而減輕氣候變化。森林碳庫的主體是土壤碳庫,而天然林土壤碳庫遠遠優於人工林。
天然林不僅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和經濟資源,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物質資源。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基命脈,人類文明就誕生在大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之間。
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曾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預知五穀,先佔五木」,要想預料莊稼收成如何,先要看看森林長勢如何,這是春秋時期晉國著名音樂家師曠授予人們的生活常識。連「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唯獨下令不可燒種樹之書。公元121年,我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編制完成,全書共收錄漢字9353個,其中以木、艹、竹為部首的就有1060個。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樹、種樹、護樹的情懷體現了先人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傳統理念,這份融合了天、地、人的三才之道,也正是中華文明存續至今的根基和精髓。
在人類歷史上,凡是天然林蔥鬱的地方,必是一派水草豐美、農業豐產、經濟文化繁榮的和諧盛景。然而,隨著人類社會從蠻荒一路發展到工業文明,對森林的利用和破壞也一刻未停。
西周至秦時,黃河流域的森林覆蓋率為53%,到了南北朝時期,森林覆蓋就已降至40%,黃河文明也因生態環境的惡化逐漸走向衰落。
歷史上,戰爭、開墾、濫伐等破壞行為,成為森林資源銳減的人禍。東漢初年,漢朝在林木茂盛的隴山伐木修路,運輸兵員輜重,這種毀林行為一直延續到北魏,隴山幾近禿山;明朝為抵禦韃靼瓦剌,把陝西榆林地區長城以外的廣袤草場盡數燒毀。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支援國家經濟建設,木材生產成為見效最快的支柱型產業。國內生產的木材絕大部分來自於天然林,每年從東北、西南、西北三大國有林區和華中、中南兩大集體林區提供的木材約佔全國木材總量的70%-80%,僅1997年全國商品材產量中的天然林就佔到61%,國有林區135個森工企業所提供的商品材中,天然林高達98%。
天然林資源大幅減少,森林質量不斷下降,不但造成了國有林區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還最終導致了森林生態功能的逆循環——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棲息地消失逾半,水源涵養功能破壞嚴重,水資源危機日益逼近。
長江和黃河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上世紀90年代,這兩大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已達75萬平方公裡,流入河流上中遊的泥沙總量多達20多億噸。其中,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從50年代的36萬平方公裡增加到90年代初的56萬平方公裡,僅金沙江流域每年流入長江的泥沙就達2.6億噸。水土流失嚴重,泥沙含量增多,不僅對葛洲壩、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樞紐造成威脅,同時出現了「小雨量、高水位、大水災」的現象。
1973年-1981年,黃河下遊斷流7次,斷流時間最長20天,1997年共斷流226天,位於黃河源頭的青海省從1988年到1997年注入黃河的徑流量減少了40億立方米,嚴重影響了下遊地區近百座城市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1998年夏天,因連續強降雨,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爆發了全流域的特大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66億元,間接損失更是難以計數。
人類竭澤而漁的行為,終於換來了大自然的報復。
壯士斷腕 誓把山河披錦繡
1996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到四川攀枝花視察,在途經雅礱江和金沙江交匯的三堆子時,面對著滿目荒山、滿江飄木,他眉頭緊鎖,駐足良久,隨後堅定地對隨行的四川省委、省政府負責人說:「要少砍樹多栽樹,把『森老虎』請下山!」
不轉變老思路,就找不到新出路!
1998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停止對長江上遊、黃河上中遊地區天然林的採伐,有計劃地對東北地區的天然林實行禁伐和限伐,同時採取飛播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等手段儘快恢復林草植被的決定,並在雲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和海南等12個省(區、市)開始了為期兩年的試點。試點期間,中央共投入資金114.75億元。
試點伊始,四川省吹響了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的第一聲號角。1998年8月20日,四川省政府印發布告,決定自9月1日起,停止對位於長江上遊、四川西部的阿壩、涼山、甘孜州、樂山市、攀枝花市和雅安地區的天然林採伐。10月1日,又發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全面停止天然林資源採伐的緊急通知》,宣布在全省範圍內所有天然林資源一律停止採伐。
全面停伐後,1998年10月,四川省雅礱江木材水運局改為「四川省長江造林局」,曾經為「三線」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的「雅礱江趕漂人」變身為「長江造林人」。
1999年12月,國務院宣布從2000年至2010年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天保一期工程)。次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長江上遊、黃河上中遊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實施範圍涉及長江上遊、黃河上中遊、東北內蒙古以及新疆、海南等重點國有林區的17個省(區、市)的734個縣和167個森工局。
從此,這艘標誌著我國從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保護為主轉變的綠色戰艦揚帆啟航,開啟了中國保護天然林的萬裡徵程,尤其是大江大河源頭、生態脆弱地區的天然林得到嚴格保護。伐木號子終成絕唱,油鋸躺進了歷史陳列館,林區依靠採伐天然林維持生產生活的時代結束了。
2010年12月29日,國務院第138次常務會議決定,從2011年至2020年,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為嚴格保護南水北調重要水源地,實施範圍在天保一期工程基礎上增加了丹江口庫區的11個縣(市、區)。
作為西南重點國有林區,四川省攀枝花市是矗立在長江流域的第一道生態屏障,俗稱「萬裡長江上遊第一城」。上世紀60年代,攀枝花作為「老三線」礦產資源利用城市,為支援國家「三線」建設,累計貢獻木材600萬立方米。多年的木材砍伐,使地處乾熱河谷地帶的攀枝花市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極大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江河兩岸滿目瘡痍,河谷災變的威脅愈演愈烈。經過天保工程保護建設、治理修復和休養生息,2017年10月,在河北省承德市舉辦的「2017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上,攀枝花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目前,攀枝花市的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產業方興未艾。攀枝花重現青山綠水藍天,從天然林停伐開始。
馬永順,原黑龍江省伊春市鐵力林業局工人。1959年在全國群英會上,周恩來總理握住馬永順的手,親切地說:「你們林業工人,不但要多生產木材,支援國家建設,還要多栽樹,搞好綠化,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從那以後,他不但把自己伐倒的36500棵樹重新種回去,又同家人栽下了4000多株落葉松。1998年夏天,朱鎔基總理在接見馬永順的時候這樣講到:「你這一輩子幹了兩件好事:當國家建設需要木材的時候,你是砍樹勞模;當國家需要保護生態環境的時候,你是栽樹英雄,我們都要向你學習。」
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的涼風埡林場建於1976年,共有6400餘畝,原來是一片荒山。天保工程實施以後,隨著公益林建設和森林管護工作的加強,荒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林場。林場護林員向德友沒有右手、吉祖清沒有左手,他們管護的森林面積除了涼風埡林場外,還包括周圍幾個山場,共計16400畝。剛進林場時,他倆每天都去植樹,因為獨臂單手栽樹,總是栽不過別人,後來他倆主動配合起來,吉祖清右手挖坑、培土,向德友左手植苗、澆水,慢慢地越來越熟練默契,最後他們習慣了一起行動,幾十年來他們種下了10餘萬株樹苗。2012年吉祖清因病去世,孤身一人的向德友仍然每天堅持巡山護林。
正是有了馬永順、吉祖清、向德友這樣千千萬萬務林人的耕耘、奉獻和堅守,國家才有天保工程的巨大成績,人民才有綠水青山的陪伴,林區才有和諧美好的明天。
到2010年天保一期工程結束之時,經過工程區各級政府、廣大幹部職工和人民群眾的不懈努力,通過停伐減產、森林管護和公益林建設,資源保護明顯加強,林區民生明顯改善,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實現了工程區森林資源由過度消耗向恢復性增長轉變,生態狀況由持續惡化向逐步改善轉變,經濟社會由舉步維艱向全面發展轉變。天保工程初戰告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下,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爭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天然林保護工作進入了全面保護發展新時代。
2014年4月1日起,在長江上遊、黃河上中遊地區繼續執行停伐的基礎上,龍江森工集團和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全面停止了木材商業性採伐。
2015年4月1日起,內蒙古、吉林、長白山森工集團全面停止了木材商業性採伐。與此同時,河北省也納入了停伐範圍試點。
2016年,經國務院批准,「十三五」期間全面取消了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指標,全國天然商品林採伐全面停止。目前,我國涉及26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國有天然林及江西、福建等16個省區的集體和個人所有天然商品林全部納入保護範圍,這也標誌著將所有的天然林都保護起來的目標已基本實現。新增天然商品林保護面積近2億畝。
為緩解停伐給地方經濟造成的影響,幫助地方政府平穩渡過暫時的困難,黨中央在2017年中央1號文件中對「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補助政策」作出了明確部署。中央財政對國有林按照每立方米補助1000元,對重點國有林區每個林業局安排社會運行支出補助1500萬元,對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天然商品林按照每畝每年15元獎勵補助的政策,將全國天保工程之外的國有天然林全部納入了停止商業性採伐補助範圍,並啟動湖南、江西等8個省區集體和個人天然商品林停伐獎勵補助試點。天然林保護政策向全國邁進。
河北省的停伐範圍涉及8個設區市、44個縣、48個國有林場。國有天然林停伐量14.2萬立方米,國有天然商品林管護面積102萬畝,集體和個人天然商品林管護面積1215萬畝。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籤訂停伐協議36072份、管護協議11704份,聘用護林員10755人,建設圍欄37萬米、碑牌4634塊、其他管護設施672個。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工作時講到,「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當年,這個我國重要的森林資源大省被納入天然林保護範圍。截至2018年3月,全省完成籤訂天然商品林停伐和管護協議面積1943.6萬畝,全省生態地位重要的天然林基本得到保護。
從1998年啟動試點以來,天然林保護已經歷了20年。截至2017年底,國家共投入專項資金3313.5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3016.96億元,中央基本建設投入296.59億元。這20年來,採取停、減、管、造和政策扶持、財政補助、減免債務等措施,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75億畝、中幼齡林撫育任務1億畝,管護面積在二期任務基礎上增加了2億畝,19.32億畝天然林得以休養生息。這20年,95.6萬富餘職工得到妥善安置,67萬人員長期穩定就業,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保護意識明顯增強。這20年,工程區天然林面積增加近1億畝,佔全國的58%;天然林蓄積增加12億立方米,佔全國的55%。從全國來看,天然林面積和蓄積增加總量分別佔88%和61%,天保工程區的天然林面積、蓄積增速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20年,工程區通過發展產業與保護生態相結合,工程建設與保障民生相結合,國家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政府主導與市場驅動相結合,基礎支撐與培育特色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工程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的發展創新之路。
20年來,天保工程使森林植被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和恢復,為野生動植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有效維護了物種安全。天保工程實施前,由於天然林減少,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我國高等野生植物物種中有15%-20%處於瀕危狀態,高於世界平均值,44%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天保工程的實施,有效保護了全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種群,工程區內已消失多年的狼、狐狸、金錢豹、鷹、梅花鹿、錦雞等在許多地方重新出現,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64隻,東北虎、豹在中國境內的數量由天保工程初期(1998-1999年)中俄美三國專家聯合調查的12-16隻和7-12隻恢復到現在的36隻和48隻以上。國際瀕危野生動物雪豹頻頻出現在三江源腹地;被我國政府列為「極度瀕危野生動物」的普氏原羚數量已達830多隻。珙桐、蘇鐵、紅豆杉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數量明顯增加。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相比天保工程實施前,植物增加了91種,脊椎動物增加了104種。這些珍稀的物種資源和珍貴的自然遺產,為建立國家公園制度提供了前提條件。
20年來,天保工程有效保障了大江大河安瀾和國土生態安全,天然林使工程區山體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大量減少。據統計,三峽庫區2010年水土流失總面積比2000年減少了1312平方公裡,黃河含沙量每立方米減少了1.92公斤,多處重點生態脆弱地區生態環境已明顯好轉。
《中國河流泥沙公報》公布的數據顯示:河南花園口水文控制站實測的黃河年平均含沙量,2000年為5.05公斤/立方米,2016年為0.3公斤/立方米,減少了4.75公斤/立方米。同時,工程區的小氣候得到改善,降雨量和空氣溼度明顯增加,局部地區地下水位抬高,一些乾涸的山間小河開始出現水流,徑流量也逐步增加。
2016年內蒙古第五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狀況公報顯示:與2009年相比,黃河上中遊工程區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480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210萬畝。
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青海湖面積已達到4451.45平方公裡,為2001年以來最大值。三江源地區10年來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水源涵養量增幅達6.25%,相當於增加了560個西湖。
20年來,天保工程有效維護了氣候安全,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天然林極大地增強了吸碳和減緩氣候變化能力。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84.27億噸,其中80%以上的貢獻來自於天然林。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監測結果也顯示:陝西全省森林、溼地年滯納大氣顆粒TSP、PM10、PM2.5分別為13744萬噸、31萬噸、10萬噸,固碳量和釋氧量分別為1338萬噸和2927萬噸,年滯納顆粒物相當於2074萬輛機動車的排放量,年固碳量若堆積成形相當於550米西安城牆。
實踐證明,天然林保護是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站在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順應天時、符合民意,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偉業,被許多地方讚譽為黨和政府的「德政工程」、農民的「致富工程」和林業的「希望工程」,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攻堅克難 建設和諧新林區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就是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天然林保護的目標就是國家要林子、群眾要票子。只有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同發展,林區才能和諧。
國有林區作為中國特殊的地方區劃,受「先生產、後生活」的思想指導,長期承擔著區域內大量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致使企業積累了大量生產生活欠帳,林區人口的快速增長,更是讓林區社會的生活壓力和國有企業的經濟壓力雪上加霜,獨木支撐的經濟方式難以維繫,本就無資源可採的森工企業陷入了兩危困局。
如何走出困境,讓曾經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林區煥發新生?
隨著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逐步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各森工企業也進入了改革轉型的加速期。在天保工程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撐下,重點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通過剝離企業社會職能,化解企業債務,不斷減員增效,實施了向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轉制,進一步強化了森林經營和管護主體職責,推動並保障了「四分開」改革的順利進行。
內蒙古森工集團管轄著內蒙古大興安嶺10.67萬平方公裡的莽莽林海。2008年,林區開展了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改革,將教育、衛生、廣電3個系統138個單位、機構剝離移交屬地管理,剝離在冊職工13088名,退休職工9635名,剝離移交資產5.3億元;將森林公安、無線電管理職能機構移交自治區有關行業系統管理。
全面停伐後,為加快推進企業改革、建立天然林保護長效機制,內蒙古森工將林業承擔的計劃生育、住房公積金管理、林業城鎮市政環衛、供暖、供水、供電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分別移交給屬地政府和行業系統,移交職工4411人、資產6.76億元,實現了政企分離的重大體制變革。2017年2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掛牌成立,掀開了林區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2016年,根河林業局作為試點單位,成立了森林經營處,將各林場、貯木場、汽運處等生產一線轉崗工人組建成16個規範的綜合經營專業工隊。各林場作為林業局的派出機構,代表林業局作為購買服務的購買方,森林經營處等作業單位作為服務方,林業局委託森林經營科、資源科等部門作為購買服務的監管方,從而實現了管辦分開。森林經營實行內部購買服務及內部招投標,大大提高了森林經營的效果和質量,提高了職工的積極性,使職工個人主動性、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保證了職工收入,保障了職工利益。
林區,是一個依託自然資源生存發展的特殊區域。林區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林區人創造和諧幸福的美好生活,因此,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和諧林區建設的根本和基石,這也是天保工程的重要責任和使命。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中指出:「加強對國有林區的財政支持。國有林區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後,中央財政通過適當增加天保工程財政資金予以支持。結合當地人均收入水平,適當調整天保工程森林管護費和社會保險補助費的財政補助標準。」
國家在天保工程啟動之初就制定了針對企業社會性支出和職工生計問題的資金投入政策,在天保工程區實現了國有林區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有效解決了在冊職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緩解了林區就業困難群體的生活困難。工程實施以來,國家投入一直堅持動態管理原則,隨著工程建設不斷深入,投入標準也在不斷調整。
2013年,集體和個人所有國家級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由每年每畝10元提高到15元。2016年,人工造喬木林由每畝300元提高到500元,人工造灌木林由每畝200元提高到240元,封山育林由每畝70元提高到100元,飛播造林由每畝120元提高到160元,補植補造、改造培育由每畝200元提高到300元。2017年,國有林管護費補助標準由最初的每年每畝5元提高到10元;社保繳費補助基數從1998年社會平均工資的80%提高到2013年的80%。
2016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省伊春市考察調研,詳細了解了林區全面停伐、產業轉型發展和職工就業安置情況後,強調指出:「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森林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優質高效的森林,不僅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態空間,而且可以提供豐富的綠色林產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多樣化需求。」
無論森工企業還是地方政府,無論企業職工還是林農,天保工程的資金支持是中央政府用輸血的方式緩危解困,營造了良好的宏觀生存環境。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儘快形成內部造血機能,適時利用好國家政策,依託優勢資源,發展林下經濟,打造後續產業,林區社會才能真正打開新的發展空間,成功蛻變,破繭成蝶。
貴州省龍裡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天保工程重點縣,工程實施以來,通過森林管護和發展林下經濟,壯大了集體經濟,鼓足了林農腰包。刺梨就是該縣後續產業發展的搖錢樹。
龍裡縣茶香村過去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山高水淺石旮旯,紅苕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頓白米飯,除非坐月生娃娃」,這首歌謠描述的是天保工程實施前的茶香村。近年依託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茶香村成立了茶香有機刺梨專業合作社,採取公司加農戶的方式帶領農民栽種刺梨,創業脫貧。2017年,僅靠刺梨項目全村年收入就達800多萬元,林農人均分紅1.2萬元。
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利用天保工程政策優勢,因地制宜,創新發展了生態旅遊、森林生態食品、生物醫藥、森林康養等六大產業。目前食用菌、野生漿果、山野菜、北藥精深加工等綠色產業已成為林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建成全民創業示範基地182個,成功創建第一批「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單位」,積極推動「網際網路+營銷」戰略,全民創業電商產業園也已投入運營。截至2017年底,全區自建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交易額為9800萬元,平臺帶動就業1857人。
依託生態優勢,大興安嶺地區招商引進了北極村張仲景養生院,建成了集醫療保健、旅遊度假於一體的多元化、全方位大型旅居養生綜合體。2017年接待候鳥式養老人員1.8萬人,全年共接待旅遊者68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5億元。
天保工程讓大興安嶺集團公司煥發了新的活力。以前靠山吃山是砍樹,山禿了,人窮了;現在靠山吃山是養樹,山綠了,人富了。經過20年的脫胎換骨,大興安嶺集團公司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由1997年的3103元提升到2017年的40701元。
調整產業結構,經濟效益得到提升。據原國家林業局對重點森工企業及其下屬林場經濟社會效益監測表明,一二三產業比例由2003年的86∶3∶11調整為2014年的43∶27∶30,第三產業產值上升近20個百分點,林業產值結構穩步調整。木材採伐加工等傳統林業產業已被種植與採集、森林旅遊與休閒服務等產業所取代。
無論國有林區還是集體林區,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天保工程實施,經歷了用自然資源換取經濟發展和保護資源發展綠色經濟兩個重要階段。前者讓資源枯竭、經濟停滯,人們的生活陷入窘困;後者實現了天然林資源和經濟發展的雙增長。棚戶區改造項目惠及林區職工104.1萬戶,飲水安全項目解決了林區68.1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國有林區職工年均工資性收入增加10倍以上,林區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上升。
20年來,天保工程保障了林區社會發展和林區經濟轉型發展,成為國有林區、國有林場改革的支撐,拓寬了職工群眾的致富途徑,讓林區社會趨於穩定,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中發揮著特殊作用。
有了綠水青山 才有美麗家園
《國語·周語》記載,周靈王二十二年,靈王之子晉勸阻其父雍塞谷水,太子晉認為,不毀高山,不填沼澤,不堵江河,不決湖泊,百姓方有萬物可資。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新中國成立以後,歷代國家領導人對林業建設都極為關注。儘管新中國百廢待興,仍把改善生態環境當作一件大事來抓。
1962年,周恩來總理在視察東北林區時提出了「越採越多、越採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要求,成為林業建設的長期指導方針。
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通過了《森林法(試行)》,森林保護第一次被納入法治範疇。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總報告,黨的十八大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國家戰略,黨的十九大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直到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首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行動綱領的執政黨,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也成為我國憲法的重要原則,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的磅礴之氣和堅定自信。
目前,通過擴面提標、籤訂停伐協議、安排停伐補助、制定和完善管護政策等措施,河北、遼寧、安徽、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西、廣東等省(區)的天然林已全部納入保護範圍,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天然林保護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爭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的目標基本實現。
2015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森林保護,將天然林資源保護範圍擴大到全國。」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又一次明確提出:「建立天然林保護制度。將所有天然林納入保護範圍。」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裡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
回首來時路,從黨的十七大到十九大,這一將生態文明納入政府執政理念的發展過程,也是天保工程建設實施推進的全過程。作為中國生態保衛戰的領軍工程,天保工程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是中國生態建設的一座豐碑。
天然林保護工作的推進,使我國生態屏障不斷鞏固。據天保工程50個樣本縣監測顯示,2015年底樣本縣水土流失面積401.8萬公頃,相比2011年減少191.2萬公頃,森林碳匯達3737.6萬噸,提前5年完成了天保二期工程650萬噸的目標。同時,紅豆杉、東北虎豹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增多,森林涵養水源能力增強,水土流失減少,生物多樣性保護明顯加強,有效維護了我國淡水安全和國土安全。
20年來,天保工程建設成效有目共睹。構築了我國所有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屏障,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緊緊把握保護和發展兩大主題,工程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就業渠道不斷拓寬,職工和林農收入顯著增加,促進了民生改善,穩定了林區社會,帶動了鄉村振興和社會文明進步,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生態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全社會已經形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共識和信念,成為繁榮生態文化、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無論從保護自然資源還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天保工程體現了我國積極參與、引領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擔當與自信,對在國際上樹立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縱觀歷史,人們只要改變對自然的強權思想,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環境,我們夢想中的美麗青山、幸福藍天必將重現。
為讓中國遍布綠水青山,讓林區到處金山銀山,20年的艱苦跋涉,困難不懼,問題不懼,務林人始終用「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精神踐行著國家的意志、人民的囑託,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跨越之路。
在今後的歲月裡,全國林業草原工作者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以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為己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埋頭苦幹,開拓進取,確保到2035年,全國天然喬木林面積增加1.56億畝,使天然喬木林和近天然林面積達到21.5億畝,天然林蓄積在天保工程二期基礎上繼續增加40億立方米,碳匯能力達到15.1億噸,讓綠水青山成為我們的美麗家園! (劉蕾)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提供
(責編:施麟、賀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