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保護和生態修復刻不容緩

2020-12-21 搜狐網

天然林保護和生態修復刻不容緩

2012年03月23日01:37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生長緩慢的天然闊葉林被速生林替代後,會導致水分抽取量的增加和隨之而來集水量的減少。同時,大規模單一樹種的人工林也會對當地生態系統帶來一定負面的影響 ]

  自2010年始,雲南遭受三年乾旱,人畜飲水和農業生產均受到巨大影響,彩雲之南變成焦渴大地。對如此罕見的氣象災害的成因,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大氣環流異常,長期降水量少。然而天不降雨或少降雨,是否就會形成乾旱呢?筆者通過對雲南過去氣象乾旱易發地的分析,結合實地考察發現,保存完好不受破壞的天然林具有緩衝效果。因此保護好天然林是雲南抗旱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2010年的冬春連旱,是有氣象記錄以來雲南最嚴重的乾旱。在對國家氣候中心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當地旱季)每日發布的全國氣象乾旱(CI)監測圖進行了數位化與空間分析發現,雲南省的氣象重旱以及特旱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東南部地區累計發生時間最長,其累計天數大部分在130天以上,其中最嚴重地區達到了146天。

  3月中旬,筆者在對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華縣、大姚縣和姚安縣的實地考察中發現,同為氣象乾旱(即降雨量持續低於正常值)的重災區,當地的實際乾旱情況卻大有不同。

  在大姚縣曇華鄉炭窯箐村的工農水庫,青山環繞的水庫水位接近常年正常水位,水庫周圍的水源林是保存完好的常綠天然闊葉林。當地村民對三年連旱並沒有什麼擔憂,這裡的水庫從來沒幹過,種莊稼和喝水都沒有問題。而距離該水庫直線距離僅43公裡、海拔僅相差70米、氣象和降雨條件差不多的姚安縣官屯鄉稗子田水庫,則是另外一番景象。早已乾涸的水庫有農民正在放牛,水庫周圍幾乎沒有天然植被,代之以各種經濟林和人工林。據當地村民描述,現在水庫幹了,水井打不出水,往常從山上流下來的潭水也幹了。村民們種的小麥也面臨絕收。

  坐落於哀勞山東北部山腰的南華縣西舍路鄉大水箐村,是天然林能緩解旱情的又一例證。哀勞山保持著全球同緯度唯一保存完好的大面積原始天然常綠闊葉林,大水村箐村後的天然林鬱鬱蔥蔥,村民的生活和農業用水都來自於林中的龍潭(山區的天然水源地)。順著引水的橡膠管一路向上,不遠就是村民自己修建的引水渠,清澈的山泉水在茂密的森林中沿著松木鑿出的天然水管汩汩而下。

  天然林之所以能緩解旱情,在於良好的森林植被能覆蓋地面、截留降雨、減緩降雨對土壤的衝刷,並且大量的枯枝凋落物能調節地面徑流、減緩流速、過濾淤泥、避免土壤板結、增加蓄水能力。而高質量的天然林能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也是巨大的。2011年底,雲南省計算出全省自然保護區2010年提供的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達2009.02億元,其中涵養水源價值538.75億元,納入評估的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涵養水源量為56.53億立方米,相當於565個中型水庫。

  在雲南實地考察中,不時能看到如「人養樹,樹養水,水養人」這樣的標語。值得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樹都能「養水」。天然林具有的生態功能是經濟作物和人工林無法替代的。

  雲南的情況是,降水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都不均衡。時間上,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空間上,南部地區高於北部地區,山地的迎風面和壩區高於河谷地帶。時空上的分布不平均要求這個地區具備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而天然林具有這樣的生態功能,能像「海綿」一樣,雨季吸收水分旱季釋放水分。與之相反,破壞天然植被,就算再種上經濟作物和人工林,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

  聯合國糧農組織去年年底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變化世界中的山地林》中明確指出,生長緩慢的天然闊葉林被速生林替代後,會導致水分抽取量的增加和隨之而來集水量的減少。同時,大規模單一樹種的人工林也會對當地生態系統帶來一定負面的影響,更容易引發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

  然而,過去雲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和人工林,已經使得天然林大量減少。而且這一趨勢並未因為大旱而有所改變,即使是在前面提到的由於天然植被保存較好而不愁用水的工農水庫,也有一小片天然林剛在今年臘月被人承包改造成了核桃樹林。

  「善治滇者、必先治水,富民強滇、必先興水」,這是雲南提出的「興水強滇」戰略。筆者以為,治水、興水,除了水利設施的建設和修復等措施以外,更要重視生態修復,並嚴格保護現存的天然林。

  (作者系環保人士)

相關焦點

  • 江西省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
    全面保護天然林,建立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對於保護、鞏固和發展我省綠色生態優勢,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方案〉的通知》精神,切實做好我省天然林保護與修復工作,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 北京天津重慶部署天然林保護修復工作
    9月10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主持市委常委會,研究《北京市天然林保護修復工作方案》。會議指出,加快建立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對於鞏固首都綠色生態屏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要落實好中央部署要求,全面落實天然林保護責任,建立具有首都特點的「林長制」。各相關區和單位要明確本區域天然林保護範圍、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實行分級保護制度。
  • 城步:打擊非法移植天然林,助力生態修復
    接報後,縣林業局立即通知湘桂邊境鄉村生態護林員、邊境木材運輸檢疫檢查站聯手查堵,當場抓獲涉嫌非法移植野生樹木的鐘某,查獲活體枸骨樹一株。 城步有森林面積330.8萬畝,其中納入國家天然林保護範疇的179.1萬畝,是沅江、珠江、資江水系的主要發源地,也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
  • 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實施草原保護修復、河湖和溼地保護恢復、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工程。  二、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和土地綜合整治、天然林保護、三北等防護林體系建設、草原保護修復、沙化土地治理、河湖與溼地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修復等工程。
  • 廣東天然林面積逾3867萬畝 將編制保護修復規劃
    林區森林覆蓋率達91.6%,動植物資源豐富,動物包括蟒蛇、巨晰、穿山甲、白鷳;維管束植物約900多種,包括桫欏、觀光木、蘇鐵蕨、華南錐,有著不少百年以上的紅錐古樹群和一棵「千年紅錐王」。彭少軒表示,該保護區自2001年10月成立以來,紅錐林群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帶動林下經濟的發展,惠及廣大老百姓。
  • 一定把秦嶺天然林持續保護好
    《制度方案》指出:天然林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一項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關鍵性的重大任務,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受益的事業,是一項長期任務,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天然林保護擺到突出位置。「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大幅度提高秦嶺天然林保護修復水平,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一是堅決把《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方案》落實落細。
  •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印發
    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大力實施草原保護修復、河湖和溼地保護恢復、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工程。二、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和土地綜合整治、天然林保護、三北等防護林體系建設、草原保護修復、沙化土地治理、河湖與溼地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修復等工程。
  • 青海592萬公頃天然林資源得到全面保護
    近年來,青海省各級林草部門圍繞國家公園省建設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草原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全省森林資源得到了全面恢復和發展。統計顯示,青海省592萬公頃天然林主要分布在黃河及其支流、長江、瀾滄江外流河河谷兩岸和柴達木盆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種質基因庫。
  • 天然林保護,功德無量
    從此,這艘標誌著我國從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保護為主轉變的綠色戰艦揚帆啟航,開啟了中國保護天然林的萬裡徵程,尤其是大江大河源頭、生態脆弱地區的天然林得到嚴格保護。伐木號子終成絕唱,油鋸躺進了歷史陳列館,林區依靠採伐天然林維持生產生活的時代結束了。
  • 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涉及五華盤龍等15個縣市區
    重大工程2 哀牢山無量山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 1.哀牢山無量山區山地常綠闊葉林保育。涉及景東縣、紅河縣和元陽縣10個縣(市)。包括實施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
  • 天然林:青海大地最美的生態底色 ——「建設國家公園省傳遞大美...
    歷經二十多年發展,全省天然林保護工程累計投入74.7億元,建立了完備的天然林保護體系,完成營造林78.65萬公頃,使天然林資源得以全面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目前,青海省天然林資源實現了面積、蓄積雙增長,林區呈現出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生態環境逐漸好轉、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社會發展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森林資源大幅增長。
  • 呂梁山區生態保護和修復期待你的意見
    山西日報記者楊文報導:呂梁山區內的天然林、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範圍「禁止商業性採伐,禁止毀林開墾」,「鼓勵綠化工程施工企業、造林大戶、技術人員依法成立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這些條款你贊成嗎?關於呂梁山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還有哪些建議?省人大常委會期待你的回應。
  • 生態保護修複目標官宣了!看看新疆屬於哪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區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11日公布。《規劃》中,以「三區四帶」為核心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布局正式亮相!快來看看,新疆屬於哪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區域?▽▽▽阿爾金草原荒漠化防治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屬於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
  • 我國將實施九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總投資額超3萬億元
    央視網消息:發展經濟的前提是保護好綠水青山。我國6月11日正式發布《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將劃定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等七大重點生態功能區,並在基礎上實施九大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投資額超過3萬億元。
  • 廣東省力爭今年完成全省天然林核定落界
    廣東有天然林面積3867.1萬畝,包括:國有天然林407.3萬畝,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天然林3405.7萬畝,國有天然商品林面積54.1萬畝,主要分布在各自然保護區、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示範區、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地區等區域。
  • 天然林、自然地保護讓南山國家公園成野生動物棲息樂園
    邵陽新聞網5月8日訊(通訊員 唐承元)自1999年湖南南山國家公園境內的城步苗族自治縣開始實施禁伐減伐天然林保護措施(簡稱「天保工程」)以來,城步縣委縣政府狠抓天然林、自然地保護,嚴禁一切捕獵吃食野生動物行為,嚴禁採伐天然林,逐年減伐人工林;生態環境向好,
  • 崇義天然林保護成典範
    崇義縣嚴格落實天然林保護政策,通過試驗性研究,應用近森林自然經營等技術,探索出一條符合南方集體林區發展的森林可持續路子,為建設生態文明和構築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打下堅實基礎。
  • 著力打造長江上遊綠色生態廊道 貴州省全力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
    地處西南內陸腹地、長江上遊的黔貴大地用青山和碧水鐫刻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曾經石漠遍地,如今荒山披綠,百姓開顏。  5年來,貴州牢牢守住「兩個底線」,著眼全局,深謀細處,深入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溼地與河湖保護修復、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綜合整治等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築牢了長江重點生態區安全屏障。
  • 探秘廣東天然林,這裡保存有我國面積最大的紅錐群落
    日前,記者隨廣東省林業局前往廣東陸河南萬紅錐林省級自然保護區進行採訪,探秘南粵最美天然林系列宣傳活動,推介廣東天然林保護和陸河縣林下經濟產品知識,呼籲共同保護修復天然林。據深圳大學植物學專家張永夏教授介紹,天然林是指天然起源、人工促進更新或天然萌芽的森林,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穩定、生態功能最完備、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陸地生態系統,是森林的主體和精華,也是維護國土安全最重要的生態屏障。
  • 金光集團APP致使海南島天然林十年內消失四分之一
    特別是海南,由於其獨特的島嶼地形以及複雜的植被分布,在這本來就不可多得的熱帶雨林資源中尤其顯得彌足珍貴,堪稱中國熱帶雨林「皇冠上的寶石」,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意義正是由於海南熱帶天然林具有如此珍稀且獨特的特性,海南省的天然林保護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面。1993年,海南省頒布實施《海南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自1994年起,海南省全面停止天然林採伐,率先在全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