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23日01:37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生長緩慢的天然闊葉林被速生林替代後,會導致水分抽取量的增加和隨之而來集水量的減少。同時,大規模單一樹種的人工林也會對當地生態系統帶來一定負面的影響 ]
自2010年始,雲南遭受三年乾旱,人畜飲水和農業生產均受到巨大影響,彩雲之南變成焦渴大地。對如此罕見的氣象災害的成因,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大氣環流異常,長期降水量少。然而天不降雨或少降雨,是否就會形成乾旱呢?筆者通過對雲南過去氣象乾旱易發地的分析,結合實地考察發現,保存完好不受破壞的天然林具有緩衝效果。因此保護好天然林是雲南抗旱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2010年的冬春連旱,是有氣象記錄以來雲南最嚴重的乾旱。在對國家氣候中心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當地旱季)每日發布的全國氣象乾旱(CI)監測圖進行了數位化與空間分析發現,雲南省的氣象重旱以及特旱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東南部地區累計發生時間最長,其累計天數大部分在130天以上,其中最嚴重地區達到了146天。
3月中旬,筆者在對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華縣、大姚縣和姚安縣的實地考察中發現,同為氣象乾旱(即降雨量持續低於正常值)的重災區,當地的實際乾旱情況卻大有不同。
在大姚縣曇華鄉炭窯箐村的工農水庫,青山環繞的水庫水位接近常年正常水位,水庫周圍的水源林是保存完好的常綠天然闊葉林。當地村民對三年連旱並沒有什麼擔憂,這裡的水庫從來沒幹過,種莊稼和喝水都沒有問題。而距離該水庫直線距離僅43公裡、海拔僅相差70米、氣象和降雨條件差不多的姚安縣官屯鄉稗子田水庫,則是另外一番景象。早已乾涸的水庫有農民正在放牛,水庫周圍幾乎沒有天然植被,代之以各種經濟林和人工林。據當地村民描述,現在水庫幹了,水井打不出水,往常從山上流下來的潭水也幹了。村民們種的小麥也面臨絕收。
坐落於哀勞山東北部山腰的南華縣西舍路鄉大水箐村,是天然林能緩解旱情的又一例證。哀勞山保持著全球同緯度唯一保存完好的大面積原始天然常綠闊葉林,大水村箐村後的天然林鬱鬱蔥蔥,村民的生活和農業用水都來自於林中的龍潭(山區的天然水源地)。順著引水的橡膠管一路向上,不遠就是村民自己修建的引水渠,清澈的山泉水在茂密的森林中沿著松木鑿出的天然水管汩汩而下。
天然林之所以能緩解旱情,在於良好的森林植被能覆蓋地面、截留降雨、減緩降雨對土壤的衝刷,並且大量的枯枝凋落物能調節地面徑流、減緩流速、過濾淤泥、避免土壤板結、增加蓄水能力。而高質量的天然林能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也是巨大的。2011年底,雲南省計算出全省自然保護區2010年提供的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達2009.02億元,其中涵養水源價值538.75億元,納入評估的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涵養水源量為56.53億立方米,相當於565個中型水庫。
在雲南實地考察中,不時能看到如「人養樹,樹養水,水養人」這樣的標語。值得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樹都能「養水」。天然林具有的生態功能是經濟作物和人工林無法替代的。
雲南的情況是,降水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都不均衡。時間上,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空間上,南部地區高於北部地區,山地的迎風面和壩區高於河谷地帶。時空上的分布不平均要求這個地區具備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而天然林具有這樣的生態功能,能像「海綿」一樣,雨季吸收水分旱季釋放水分。與之相反,破壞天然植被,就算再種上經濟作物和人工林,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
聯合國糧農組織去年年底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變化世界中的山地林》中明確指出,生長緩慢的天然闊葉林被速生林替代後,會導致水分抽取量的增加和隨之而來集水量的減少。同時,大規模單一樹種的人工林也會對當地生態系統帶來一定負面的影響,更容易引發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
然而,過去雲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和人工林,已經使得天然林大量減少。而且這一趨勢並未因為大旱而有所改變,即使是在前面提到的由於天然植被保存較好而不愁用水的工農水庫,也有一小片天然林剛在今年臘月被人承包改造成了核桃樹林。
「善治滇者、必先治水,富民強滇、必先興水」,這是雲南提出的「興水強滇」戰略。筆者以為,治水、興水,除了水利設施的建設和修復等措施以外,更要重視生態修復,並嚴格保護現存的天然林。
(作者系環保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