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羅死得太突然?《大秦賦》的這個腦洞,我看到了歷史的真相

2020-12-17 昭烈名臣

熱播劇《大秦賦》,再一次點燃了國人對歷史的熱愛,尤其是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國家最多,戰亂最嚴重,思想碰撞最嚴重的時代。

這樣一個跟現代社會完全不一樣的社會,當他再一次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人們被激起的那種驚嘆與錯愕,好奇與榮耀,都硬生生投射在對劇情的評點和解讀上面。

尤其是大家似乎都甘羅的死感覺完全不能理解,好端端的甘羅領了大功回來,怎麼就被嬴政一劍刺死了呢,這裡面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呢?

但是跟書籍最大的區別就是,電視裡人物是必須有名字的,而且來龍去脈你也必須把事件講清楚,這是電視劇的基本要求。

但是古代寫書可不一樣,出現個什麼人,可能就是個沒有名字的,出現個什麼事,可能就是一筆帶過,前因後果都完全沒有交代。

這樣的史書,中國歷來都是非常多的,可能是史書上記錄的都是大事,某些人物的出場和離場,都不需要交代,你只知道他幹了什麼事兒就行了。

但電視劇可不能這樣,對於某一個人物,關於他的,必須是有名字的,同時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必須說清楚,就散說不清楚起碼也得給觀眾一個明確的暗示。

所以現在的很多歷史劇出現了許多雷人的情節,有時候這些也是導演和編劇的無奈,有些我們很熟悉很知名的歷史人物,但是在史書上可能就那幾頁紙。

關於他的傳說和故事,你要是認真考證起來,可能大部分都是假的,但觀眾不在乎這些,他們要的是更好的熒幕展現,也是關於歷史的劇情,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許多書上沒有的內容,有些甚至看起來有點雷人。

比如說《大秦賦》裡出現的甘羅,他的確是在書裡出現過,但書裡記載關於他的事跡其實也就短短幾句話,可靠的經歷也就是出事趙國,最終說動趙王獻出十幾座城池。

而當時甘羅才12歲,回國之後被秦始皇加封為上卿,很多人都是甘羅12歲為相,這其實是個錯誤的說法,甘羅只是被授予了相當於丞相的官職,實際上並不是秦國的丞相,當時的丞相是呂不韋,而且甘羅當時是呂不韋的門客。

說起來甘羅的身份,這裡面可是藏著他之所以能夠成功的秘密,甘羅當時是投奔在呂不韋門下的,被稱之為呂不韋的客卿。

先秦之前的制度是逐級分封,每一級只效忠於自己的上級,用一句諺語說就是,我上級的上級不是我的上級,這種逐級效忠是當時與現在社會機構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這種逐級效忠的體制下,很容易造成叛亂或者是主君被架空的局面,因為你想呂不韋的可卿或者家臣,他們只聽呂不韋的。

這就是逐級效忠的特點,所以甘羅出使趙國,本質上是呂不韋在後面出主意出力,甘羅的確有才能,但是他這個平臺也是當時最一流的,藉助平臺的力量才最成就了自己。

而且這種綁定式的結構,註定了秦始皇對於甘羅的態度,那就是甘羅是呂不韋的人,如果與呂不韋爭權,甘羅是必須要死的。

很多人都覺的甘羅之死很突兀,史書上的確沒有記載,甘羅被封為上卿之後的事情,但按照歷史上宮廷鬥爭的殘酷性,甘羅被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很多時候,一個人突然就沒了,只是大家心裡是接受不了,但實際中這樣的事情也經常發生,只可惜我們永遠無法質疑真實性,但卻可以質疑導演和編劇。

甘羅是個很有才能的小夥兒,選了一個大平臺,正是這個平臺成就了他,但同時也是平臺害了他,這或許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好的注釋了吧。

至於有觀眾說,情節太突兀的問題,這個那春申君就可以比較出來,春申君感覺也是突然就這麼被砍死的,但春申君的這個結局,歷史上就是這麼記載的,就是這麼突兀甚至還有點黑色幽默。

或許很多時候,歷史和宮鬥就是這麼殘酷,只不過很多過於殘酷的事情,我們不願意去接受罷了。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甘羅:歷史上的甘羅,真的是被秦始皇所殺嗎?
    當然,按照《大秦賦》這部古裝歷史劇的說法,甘羅還是太年輕了,他雖然是極力想要把功勞推給呂不韋,但是有些話可是不是那麼說的啊。什麼叫「相邦所想,就是大王所想」,什麼叫「相邦要封我為上卿」,甘羅的表現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只認相邦,不認秦王。秦王雖未親政,但他是秦王啊,這一點,忘記的人很多。
  • 大秦賦:呂不韋專攬朝政,秦始皇怒殺甘羅,從中我看到了「考點」
    我點開《大秦賦》,這歷史年代久遠,七國大王,三位太后、呂不韋、嬴政、蒙毅、不世出的名將們齊聚一堂。這劇應該很好看,但歪歪斜斜的每一集都寫著「歷史正劇」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幀縫裡看出字來,滿集都寫著兩個字是「考點」!大家好,我是小林伊,今天來講講《大秦賦》中出現的考點。
  • 嬴政13歲登基,甘羅12歲為相,《大秦賦》為何把兩個少年演成仇敵
    《大秦賦》中有一個聰慧的少年名叫甘羅。 甘羅年少輕狂,為了成名他攪亂了嬴政聯燕攻趙的計劃,讓嬴政背負了背信棄義的罵名。盛怒之下,嬴政斬殺了甘羅。
  • 遊說趙國全程陪跑,甘羅立功反被誅?《大秦賦》為何如此改編
    《大秦賦》算得上今年為數不多的佳作,無論是整體場面帶來的震撼效果,還是細微之處,都讓不少網友稱讚。演員陣容堪稱神仙打架。由於《大秦賦》是一部歷史劇,劇中人物的經歷早已為很多觀眾熟知,而沒有寫入史冊的部分,則給編劇留下了一定的創作空間。
  • 大秦賦的權力鬥爭:嬴政拔劍殺甘羅,但殺嫪毐為什麼那麼困難?
    既然討論大秦賦,我們就不要討論正史。正史的記載,都是很簡略的,而且通常沒有上下文,甘羅是怎麼死的,不知道。在歷史上只記載甘羅被拜為上卿,並且出使外國之後就沒有結果了,在電視劇當中,嬴政殺甘羅確實十分輕鬆,拔劍就殺,想殺就殺,但是殺嫪毐很困難。
  • 《大秦賦》口碑高開低走,當然不止是40歲張魯一一個人的鍋
    種種鋪墊,甚至讓我這樣一個老歷史劇迷選擇性地忽略了國產歷史劇正處於歷史性困境這個事實,而願意再一次相信,這部《大秦》系列終章正在創造一個奇蹟。直到——40歲的張魯一飾演的13歲少年嬴政,第一時間向36歲的朱珠飾演的母親分享喜訊 。
  • 嬴政殺甘羅除了燕太子丹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因為這個原因!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第22集中,秦王嬴政把出使趙國得了五座城池的甘羅拔劍給殺了。其實於秦國甘羅是有功的,很多人認為嬴政殺甘羅是為燕太子丹的原因洩私憤,其實你仔細分析一下,會發現並不只是那麼簡單。所以並不是甘羅縱橫之術如何了得,而是你換任何一個人去,都可以達到這個效果。甘羅只是去白撿個功勞渡層金。同時甘羅這個功勞可是讓嬴政在太子丹這個最好的朋友面前背了個背信棄義的鍋。很多人認為就是因為這個,嬴政會才對甘羅痛下殺手。嬴政在遇到太子丹就說過,自己要一統天下。
  • 名不符實《大秦帝國之天下》,名副其實《大秦賦》
    網視導讀:《大秦帝國》系列,從2009年《大秦帝國之裂變》播出起,現已走過了11年的歲月。從提出東出,變法為東出努力,到最終東出成功,這個故事從大秦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開始,現在即將講到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一統天下。
  • 《大秦賦》口碑為啥會斷崖式下滑?劇情拖拉,觀眾越看越難受
    隨著《大秦賦》的正式開播,觀眾從一開始的滿懷期待到如今槽點滿滿,評分從開播8.9分到如今7.1分,可謂是斷崖式下降,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不免有些尷尬。小編因為之前看過《大秦帝國》系列的前幾部,在看《大秦賦》前幾集的時候內心是很忐忑地,當看到服飾、戰爭場景很是精良的時候,心中不安是稍弱了幾分,特別是看到辛柏青老師扮演的嬴異人出色的演技時候,感覺這劇穩了,沒想到後面的劇情是毫不猶豫地給了我幾巴掌。
  • 歷史正劇《大秦賦》,值得爆!
    文/李愚雖然每年播出的古裝劇並不少,但歷史正劇屈指可數。如果是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那更是獨苗中的獨苗。Ifeng電影本文要重磅推薦的這部劇,它就是——《大秦賦》畢竟歷史劇不是歷史紀錄片。一般而言,這個比例的把握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就《大秦賦》目前播出的劇情來看,它嚴格遵守「大事不虛」。劇中的每一件大事,從秦國攻打邯鄲,呂不韋幫助嬴異人回秦,嬴異人拜華陽夫人為母等,都有據可查。
  • 《大秦賦》是偽歷史劇?到底什麼才是歷史正劇
    比如,現在我們一旦現在談到國產歷史劇的巔峰是《大明王朝》,很多人會跳出來說它一點都不還原「歷史」。什麼服化道太差勁,整個核心矛盾「改稻為桑」是虛構等等。這就是掉入了死摳「歷史細節」的問題上。因為《大秦帝國1》比較遵循小說,和真正的「歷史」偏差是比較較大的,至少比《大秦帝國2、3》的偏差要大得多。但為什麼《大秦帝國1》口碑就要好得多呢?這個放到《大秦賦》時一起講。這些歷史劇,它們是歷史劇嗎?
  • 《大秦賦》24集結尾,嬴政說他已經是男人了,冬兒哭個啥
    《大秦賦》劇情走到第24集,嬴政終於成年了,張魯一看起來看起來也沒有那麼老了,顏值和演技慢慢地貼近網友們心目中的嬴政了。成年了也就意味著他長期壓抑在心底對呂不韋的不滿即將噴發了。然而,在他和呂不韋還沒有劍拔弩張的時候,嬴政和生母趙姬之間先產生了嫌隙。
  • 視線:《大秦賦》賦的是什麼
    《大秦賦》在劇本打磨上歷經八年,拍攝一年,製作上可謂是大手筆。在嚴肅歷史劇不太受寵的今天,這篇「賦」火了,它到底賦的是什麼呢?《大秦賦》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戰國末期爭霸稱雄直至統一的歷史。戰國末期,秦國逐漸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但內部不穩,君主更迭頻繁,嬴政以衝齡登上君位面臨多方挑戰。
  • 大秦賦:甘羅成功出使,意外成就李斯,但冬兒才是大贏家
    不動一兵一卒 ,就拿下了五座城池,到底是秦國的甘羅口才了得,堪比蘇秦張儀。還是趙國的這個郭開和新王實在是愚蠢了,然而從事實角度分析,趙國做了最明智的決定,因為假設秦聯合燕國同時伐趙,那麼背腹受敵的趙肯定是支撐不了多久,再加上上將軍廉頗都走了,堪大用的將軍幾乎沒有。
  • 大秦賦之,呂不韋與李斯到底哪個更有才
    斯之才不如不韋遠矣李斯能看三十年,不韋,能看到一百年後大秦賦中有一段,不韋和趙姬的對話不韋「」太后我為政兒找到一個大才趙姬「」什麼大才,能有你有才,誰還不知道你的才能啊,太后噗嗤一笑,此笑意之深遠不韋為大秦,為政兒那可是甘願捨棄此身的不韋不愧為謀局高手,謀得讓政兒幹掉仲父,才能成為真正的王,王者,孤家寡人也
  • 《大秦賦》:好看的歷史正劇長這樣!
    《大秦賦》播出已近三分之一,豆瓣評分也經歷了一波三折,從剛剛上線時的8.9分再到8.0分(截至發布前),儘管如此,《大秦賦》依然是同時段評分、口碑都不錯的良心好劇。「大秦系列「改編自孫皓暉的小說《大秦帝國》,原作者用了15年的時間梳理秦的興亡,一個不算冷的知識:秦朝的統治期也就15年。如此傾盡心血的作品,自然是佳作。
  • 《大秦賦》央八首播,尊重歷史,質量炸裂,古戰場內容震撼且真實
    顯然,《大秦賦》當中出現的人物,力求還原歷史真實,在大家既定的緯度當中找尋歷史人物的性格與態度等等。因為劇本層面上,沒有戲說的成分,所以反應到具體的演員表演當中,也能讓觀眾信服於這些人物的一舉一動。尊重歷史,還原真相的創作態度,最便利之處,就是劇本創作當中,人物關係和人物命運走向,都有著現實的定式,不會出現胡編亂造的部分,更不會讓觀眾覺得虛假。
  • 《大秦賦》第一集:呂不韋帶嬴異人回秦國
    這是大秦系列第四部《大秦賦》的起始劇情。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歷史,但這只是一段簡單的因果結果,它沒有一個詳細的過程。而歷史正劇的作用就在於呈現這個過程,而且還要足夠精彩動人,同時又能尊重史實。比如呂不韋的人物性格,嬴異人的人物性格,不能為了娛樂而扭曲這些歷史人物。
  • 《大秦賦》背後的歷史迴響
    《大秦賦》背後的歷史迴響 歷史題材電視劇 《大秦賦》正在熱播 它憑藉強大的演員陣容 斥巨資拍攝的戰爭場面 用心貼近歷史的服化道引發熱議 劇集播出至今 嬴政、呂不韋、李斯等
  • 《大秦賦》冬兒怎麼死的?嫪毐為什麼要殺冬兒?
    在《大秦賦》的最新劇情中,陪伴嬴政時間最長的冬兒下線了。冬兒最開始從趙國追兵手裡救下了嬴政趙姬和申越,後來一直跟隨他們,回到秦王宮後又一直在嬴政身邊照顧他,等到嬴政有了第一個兒子扶蘇,冬兒又是為了保護扶蘇而死,這樣的一個人對於嬴政來說,就算不是愛情,也一定是對她十分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