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大維權勢燻天,無需稱帝稱王
後三頭同盟時代的羅馬共和國,在經過了蘇拉獨裁、凱撒專制之後,由於一系列專制統治政策的建立和制度改革,特別是蘇拉時期進行了徹底的軍事改革,使得整個羅馬共和國,已經很明顯由原來的的民主政治,逐漸向軍事獨裁主政治轉變。
這種軍事獨裁與古希臘城邦時代的僭主政治非常相似,只不過由於社會的進步,使得此時的羅馬獨裁政治影響力更加深刻。
與此同時,後三頭同盟中的屋大維在與安東尼、雷必達的激烈軍事政治競爭中,最終笑到了最後。
這使得整個一團糟的羅馬,已經進入到了共和國的黃昏階段,屋大維擔任獨裁官之後,其實他的權力已經不可褻瀆和超越。
當時羅馬政治中的元老院權勢一天不如一天,而屋大維的如日中天,令眾多元老們不得不選擇屈服於屋大維的命令。
像"奧古斯都"的稱號,本身就帶有非常濃厚的宗教色彩,元老們能夠將如此崇高的稱號贈予屋大維,實際上在展現元老院權力衰落的同時,也印證了屋大維已經成為了羅馬共和國晚期名副其實的獨裁者,同時也是金字塔頂端的最高統治者。
能夠集羅馬政治、經濟、軍事大權於一身的屋大維,實際上已經到了笑傲群雄、藐視一切的地步,因此關於是否恢復共和國之前的王政體制,亦或是稱帝,這對於屋大維來說都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就像中國三國時期的曹操一樣,其本身已經佔據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對優勢,本人又佔據著天下三分之二居多,因此稱帝與否意義已經不再重大。
民主政治的傳統令屋大維無法徹底實現逾越
後三同盟時代以及屋大維擔任元首的這個階段,實際上羅馬共和國的民主共和政治已經推行已久,經過了奴隸與平民的聯合鬥爭、提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使得羅馬共和國的民主政治得以確立並且不斷發展,這對於發展羅馬公民的民主思維和自我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上,我們都知道羅馬共和國時代,不論是獨裁官還是執政官,這些國家主要官職的選舉,都是要通過公民大會進行投票選舉的,這就是與古希臘民主政治的相似之處。
正是因為這種民主政治的形成和鞏固,使得羅馬公民在自身的思想上,不斷得到自由、民主因素的加持,這對於日後抑制獨裁政治和獨裁者的出現具有重要意義。
換句話說,羅馬共和國時期人民的力量還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在這種民主政治逐步定型之後,公民們的參政議政和政治監督的意識已經被完全激發出來,這就令獨裁官所蘊含的獨裁政治,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和壓制。
從蘇拉當政時期,獨裁政治已經得到充分顯現,並在凱撒、屋大維時期達到新高峰,這對於羅馬傳統的民主共和體製造成了巨大衝擊,也必然會引發廣大公民的強烈反對。
同樣的,屋大維儘管斬獲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在盛行已久的共和國民主體制當中,其所擔任的一切官職都是經過廣大公民投票決定的。
因此屋大維如若想要進一步恢復王政專制的話,那麼至少也要經過民眾的同意和支持,否則逆民眾心願而為,必然會造成嚴重的統治危機。
屋大維本人面臨艱難抉擇
在羅馬共和國和帝國兩大發展時期,共和國的存在時間固然不短,其在整個羅馬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也是不能繞過的重要部分。
但是在今天歷史學界,關於羅馬史的研究現狀來看,關於羅馬帝國的研究,還是要遠遠超過羅馬共和國的。
關於這種現象的出現,或許是因為羅馬帝國出現的時間更晚,並且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貫穿過長有著直接關係。
羅馬帝國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文明史的影響力之大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學者們對其展現出巨大歷史關懷的重要原因所在。
不過即便如此,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歷史同樣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特別是在共和國後期的前三頭同盟和後三頭同盟時期,這是共和國向羅馬帝國轉變的關鍵階段,因此也很有研究價值。
整個羅馬共和國的後期政局發展和演變,實際上是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方面,在民主共和體制已經長期推行的羅馬,人們心中那種自由參政議政的意識已經高度體現,但是突然出現了這一系列的獨裁者,這對於此前的民主政治是一次非常嚴峻的挑戰。
另一方面,對於新型帝國體制的認識,當時羅馬沒有人能夠清楚地有所了解,一切都是在不斷摸索中前進。
屋大維雖然成為名副其實的最高統治者,但是他所面臨的困惑也是廣大公民的困惑,因此對於是否恢復共和國之前的王政時代,亦或是超越雷池自立為帝,這始終是他難以抉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