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烏飯: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2020-12-24 福州新聞網

  一粒米、一片葉,一段非同尋常的交融。九浸九蒸九曝,講究的製作工藝,讓畲族烏米飯的清香,歷經1300多年,依然濃鬱襲人。

  從山野鄉村的尋常小吃到景區酒店的餐桌特色佳餚,從家庭小作坊發展到企業化經營,從地方美食到名揚四海……時至今日,在一些「有心人」的推助下,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吃——畲家烏飯重煥生機,續寫著新的傳奇。

  一碗烏飯,他做了一輩子

  草袋烏米飯。受訪者供圖

  烏米飯是用畲山特有植物烏稔葉搗爛,擠汁或熬湯,將香糯米泡在湯汁裡,數小時後撈起,放到木甄裡蒸熟而成。

  「畲族歷來有『三月三,染烏飯』的習俗,烏飯對畲家人意義非凡。」閩東畲族烏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立強介紹說,每年農曆三月三,是畲民敬天地、祖宗的節日。這一天,畲族村民不出工,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外出春遊,採來野生植物烏稔葉,製作烏米飯,緬懷先祖,預祝豐收。

  烏米飯起源可追溯到唐朝(公元669年),相傳畲族的兩位先祖因反抗當朝政權壓迫,在斷糧絕草之際,偶得烏稔樹所結之果實而得以果腹,進而制出了「烏飯」。從此,每年農曆「三月三」,畲民都會做烏米飯過節,相沿成俗已有1300多年,是畲族三寶之一。

  2011年12月,閩東畲族烏飯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也是福建唯一入選中國民族餐飲委員會推薦的民族特色餐飲美食。2017年11月,吳立強被認定為閩東畲族烏飯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立強畲族烏飯經營部被授予「全國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示範單位」稱號。左二為吳立強。受訪者供圖

  2019年10月18日,在成都舉辦的首屆全國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會上,寧德市蕉城區立強畲族烏飯經營部被授予「全國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示範單位」稱號。

  吳立強並非畲族人,可他一生卻對畲族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烏飯,有著近乎痴迷般的熱愛和執著,並傳承發揚了烏米飯這一畲族獨特食品的製作技藝。談起與烏飯結緣的經歷,年過古稀的吳立強將那段50多年前的往事娓娓道來。

  1962年,20歲的吳立強師範畢業後來到柘榮縣富溪鎮竹嶺村小學當老師,在這個文盲居多的畲漢混居村落,吳立強受到格外地尊重和照顧。每年農曆「三月三」,當地的畲族老百姓會送烏米飯給他,他在品嘗之後就立刻喜歡上了這一畲族美食。

  「這麼好的美食為何他之前沒有品嘗到?」他帶著疑問,利用暑假走訪了閩東很多畲族村,還到了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考察。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烏米飯在這些畲族村居已幾近失傳,這更加堅定了他保護和挖掘這一民族特色食品的決心。

  由此,他利用課餘時間尋找有關畲族的書籍了解烏飯的來歷,並向鄉親們討教製作工藝。

  經反覆實踐,吳立強的烏飯製作工藝日益精進。1995年,吳立強帶著製作的50斤烏米飯來到蕉城,把烏米飯送進各個賓館酒樓免費讓客人品嘗,食客們的交口稱讚讓吳立強吃下了「定心丸」。

  此後,他便提前辦了退休手續,舉家遷到蕉城,專門開了個烏飯加工坊。1996年,他把親自製作的烏飯送到福州五一路上各酒樓進行推廣。後來,這些酒樓都與他籤下了合同。最多時,吳立強制作的畲家烏飯打入全省九地市1100多家酒樓,平均每天的銷售量達到上千斤。

  擇一事,鍾一生。就這樣,一碗烏米飯,吳立強一做就是50多年。「不僅要把畲家烏飯傳承下去,還要把它創新和發揚出去。」吳立強把烏飯當成了畢生的事業去奮鬥,如今年過古稀,他依然活躍在宣傳推介閩東畲族烏飯製作技藝一線。

相關焦點

  • 烏飯:畲文化浸潤一碗清香
    2011年12月,閩東畲族烏飯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也是我省唯一入選中國民族餐飲委員會推薦的民族特色餐飲美食。2019年10月,寧德市蕉城區立強畲族烏飯經營部被授予「全國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示範單位」稱號。  吳立強不是畲族人,可他卻對烏飯痴迷了一輩子。
  • 畲族婚禮:對文化的傳承
    畲族是個古老的民族  婚禮場面十分熱鬧,這樣的婚禮很新鮮,看的很開心,感覺很有畲族味道。  畲族文化傳承人表示,畲族婚禮是對畲族文化一次很好的傳承,通過舉辦傳統畲族婚俗,向世人展示一個古老民族獨特的文化印記,讓人們感受到對傳統文化的一份傳承和守護。
  • 2017中國畲鄉三月三浙江景寧啟幕澆灌畲族文化之花
    29日,正逢農曆三月初二,2017中國畲鄉三月三暨浙江省第四屆畲族風情旅遊文化節在畲鄉浙江景寧開幕,吸引了各地的畲族同胞共赴一場畲族盛會。地處浙江西南部的景寧畲族自治縣是國內惟一的畲族自治縣,也是華東地區惟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這裡的畲族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畲族民歌、舞蹈獨樹一幟,畲族傳統手工藝別具一格。「三月三」是畲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 學畲語唱畲歌,傳承潮州畲族文化
    畲語、畲歌作為載體,對畲族文化的傳承發揚起著重要作用。日前,潮安區委統戰部、潮安區文廣旅體局和潮州畲族文化促進會聯合在潮安區畲族聚居地——文祠鎮李工坑村舉辦畲語畲歌培訓班。培訓中,授課老師從最簡單常用的畲族用語入手,就畲語的基本特點、基本發音、拼寫拼讀規則、會話及畲歌的基本知識、歌詞短句、演唱技巧、對歌要領等內容進行講解。畲族村民:培養孩子說畲語、畲歌,一些鄉村不會說的,要通過培訓的形式,以家長帶動,來促進大家都會說,而且要會唱畲歌。
  • 印象畲族——記福安畲族風情
    這一天各地的族人回祖地相聚會親,畲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圓傘。人們盛裝打扮,笑聲不絕,高歌引吭,熱鬧非凡。三月三其二,古時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方常來搶米糧,畲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便不敢問津,如此畲民即可安穩吃飯,養精蓄銳,打敗敵方。其三,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鬥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而後,雷萬興越獄,於農曆三月初三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
  • 拍得太贊了,屬於福安畲族人獨有的記憶!
    這一天各家照例要蒸烏米飯,用來聚餐、贈友、祭祀祖先。關於畲族烏飯節來歷,民間持多種說法:其一,三月三蟲蟻大作,畲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地不怕蟲蟻。其二,古時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方常來搶米糧,畲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便不敢問津,如此畲民即可安穩吃飯,養精蓄銳,打敗敵方。
  • 安吉縣報福鎮第六屆畲族風情文化旅遊節正式啟動
    安吉縣報福鎮第六屆畲族風情文化旅遊節正式啟動 2020-05-02 0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福鼎佳陽:讓畲族文化薪火相傳
    日前,福鼎市佳陽畲族鄉舉辦第一批福鼎市非遺畲族文化(佳陽畲族民歌)傳習所傳承培訓活動,分享畲族文化傳承保護經驗,教唱、展示畲歌民俗,推動畲族文化傳承發展。據了解,佳陽鄉於2001年從原前岐鎮析出設鄉,2009年改設為畲族鄉,毗鄰浙江省馬站鎮、岱嶺畲族鄉。近年來,該鄉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重點做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雙華「二月二」會親節的保護傳承,打造民族特色旅遊產品,實施多種文化特色項目。
  • 溧陽春味|又到烏飯飄香時……
    這一天,家家戶戶從山上採來烏飯樹葉,放石臼中搗出墨黑的烏汁,選上乘糯米,染米煮烏飯。晚飯時分,大街小巷飄逸濃鬱的清香,家家戶戶桌上擺放了一碗碗烏黑晶瑩透亮的糯米飯,全家人圍坐桌子品嘗烏飯,喜氣洋洋。烏飯香糯,清香久遠,回味無窮,既有食補功效,又有文化意義。烏米飯的由來——杜甫《贈李白》詩云:「豈無青精飯,令我好顏色。」
  • 建甌東遊鎮安國寺村舉辦首屆 「三月三」 畲族傳統文化旅遊節
    9日,建甌市東遊鎮安國寺村舉辦首屆「三月三」畲族傳統文化旅遊節,整個村莊無處不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氛圍。 活動現場,村裡的畲族男女老少們穿上節日盛裝,共同抒發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活動現場吸引了來自周邊的1000多名群眾前來觀摩體驗。 活動現場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氛圍。
  • 雷其松:矢志守護畲族文化
    不久前,由寧德市畲族歌舞藝術傳承中心和福建省歌舞劇院共同創排演出的音樂劇《畲嫂》在福建大劇院首演,為觀眾獻上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霞浦縣溪南鎮半月裡畲族村文化協管員雷其松作為畲族表演者參與其中。多年來,雷其松以各種方式守護畲族文化,最為人稱道的是坐落於半月裡的畲族民間博物館。
  • 這個隱藏在浙江文成的小村莊畲族文化濃鬱,來了就不願走
    如今多少人忙著在喧囂的 大城 市追逐自己的夢想, 都很少去享受寧靜和質樸的鄉村生活了,讓川村,這個隱藏在 浙江 文成 的一個小村莊,有著濃鬱的畲族文化和優美的田園風光畲族是一個世代以歌為媒、以歌敘事的少數民族,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
  • 南方遊耕民族——畲族
    從此以後,畲家人就從山上採來烏飯葉柴煮午飯,煮成的烏飯遠遠看上去就似乎抱成一團的山螞蟻,那些被山螞蟻嚇破膽的獄卒們就再也不敢吃飯糰了。時間一天天過去,藍天鳳天天吃烏米飯,不僅傷口癒合了,還添了不少力氣,因此,在畲山,烏米飯有治乏卻病一說。到了第三年的三月初三,藍天鳳終於被起義軍救了出來,並被推舉為義軍的首領。
  • 穆雲畲族風情小鎮 | 桃花源、葡萄溝、九龍洞,還有誘人的畲鄉美食
    穆雲畲族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以溪塔畲村最為典型。史載,溪塔蘭姓先民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始遷溪塔,是福安藍姓畲族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村中建有蘭氏宗祠,藏有蘭氏族譜,遺存著難得的孩兒撐傘、古橋頭、休閒石等古建築遺蹟。最具畲族特色的是其畲族服飾,黑色衣褲,繡著簡單的馬牙花紋,未婚少女用紅絨纏著辮子盤在頭上,留著劉海,被稱作布妮頭,已婚婦女則將長發盤成高帽狀,環束幾根深紅色絨線,插上銀簪。
  • 89歲畲族老人鍾蓮嬌為家鄉「代言」
    在福建省霞浦縣半月裡村,遊客常常可以見到畲族老人鍾蓮嬌穿戴畲族服飾,為遊客介紹畲族文化。鍾蓮嬌今年89歲了,幾十年來靠採茶青幹農活養家。近年來,半月裡村通過發展畲村特色文化旅遊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鍾蓮嬌老人便積極為家鄉特色旅遊發展「代言」。 半月裡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也是閩東地區現存畲族古蹟較多、畲族民俗風情保留較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 【美麗連江】最美畲族文化村——天竹 邀你來做客
    2007年以來,天竹村依託本地特色資源,建設畲族特色村寨,以吸引遊人前來體驗畲族風情的農家樂。 如今,天竹村已投入八百多萬元重修村道,亮化路燈,植樹種花,開挖人工湖。今年,村裡還將興建榕樹休閒公園,對原本就錯落有致的民居進行立面的特色改造,形成統一的黛瓦白牆的畲族人家風格。畲家文化館也將擴建,充實並豐富館藏品。
  • 【強村富民】資溪畲族的特色美食
    近年來,新月畲族村通過盤活集體資產,深入挖掘畲族特色文化,銷售紅麯酒、桂花釀、畲茶、粽子等美食,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每年春節來臨前,新月畲族的家家戶戶就會飄出醇厚的酒香,這是他們在釀製紅麯酒。紅麯酒釀製過程就是將米粒蒸熟之後用特殊的麴黴攪拌,再發酵而成。
  • 福建霞浦半月裡村民當導遊 三百年畲族村寨引遊客
    【解說】位於福建霞浦縣溪南的半月裡有著「閩東畲族第一村」的美譽,長期以來,當地村民自發守護畲家村寨,傳承畲族傳統文化,漸漸地讓古村煥發活力。國慶黃金周期間,半月裡也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前來參觀。10月6日,記者到此實地採訪。  【解說】行走在半月裡,山環水繞、村中環境古樸,在村頭大廣場上,古榕枝繁葉茂。
  • 以板慄為媒,暢享畲族風情!河源舉辦畲族板慄文化旅遊推介活動
    9月19日上午,由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支持,河源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東源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2020年河源文旅復甦消費季系列活動之廣東河源畲族&板慄文化旅遊推介活動在黃龍巖畲族風情旅遊區盛大開幕。
  • 蘭月林:把畲族山歌唱到全國的民族文化傳承人
    「盤古開天到如今,時尚人何幾樣心……」逐漸響起的畲族歌聲,讓聽慣了流行歌曲人們,久久不願離去。「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的明珠,畲族人應該把畲族文化學起來,傳承下去。」蘭月林對畲族山歌的情感溢於言表。 山歌是個寶庫,山歌是種文化,山歌是種精神,山歌作為傳承幾百年的傳統文化,是前輩留下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