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白家底
白髮民
白家底是堯頭鎮藺莊河村第一村民小組的一個自然村,位於堯頭鎮新街東南約三裡的藺莊河溝底。村莊座東向西,背靠雞圪墶向西延伸的山梁。縣西河水從村子東北繞過村前,從村南經惠家河、索村匯入洛河。村東北和澄城縣水泥廠隔河相望,村北、村南和村前全是自流灌溉和泵水灌溉的水田。春夏之際,登高俯瞰,村子周圍,群山環抱,西寨子崖高峻突兀,翠柏挺拔,成為村子西南的天然屏障。村莊綠樹掩映,沿河楊柳成行,田園莊稼茂盛,池塘水平如鏡,這就是我的故鄉。
白家底全景
西寨子崖
白氏家族述
《澄城縣地名志》記載:「清順治年間白姓人建村於藺莊河溝底,故名白家底。」追本溯源,白家底白姓是從堯頭白家城分出的。白家城白姓是元朝末年因紅巾起義,為避戰亂,始祖白一等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先祖們至長潤(今堯頭),最早定居藺莊(今堯頭村東北部),後築白家城,世代繁衍,枝繁葉茂。按照白氏家譜,一世祖為白一,二世祖為白整、白訥,至六世,白文魁(白整之後)任明代河南偃師知縣,白鳳、白鸞(均為白訥之後)分別任明大同府、河南府通判。至清代,白姓家族中舉入仕者甚多,其中九世白意,官至康熙朝吏部稽勳司員外郎,授奉政大夫,署郎中事。故長潤白姓被稱為「關中科貢世家」。白家底、中岨、勸母、鎖子頭的白姓均屬白文魁之後。
清順治年間,九世白於湝,又名日新,明末監生,布政司經歷,營別墅於藺莊河溝底,修建莊基三院,每院上窯兩孔,納門窯兩孔,專供白家城在外為官者回鄉省親時休養、避暑之用。隨後,白於湝全家定居此處,繁衍生息。至十二世白鯤,子六:雲飛、明仁、明義、明禮、明智、明信,戶列六分,遂擴建莊基,原有莊基南北各續一院,共成五院,行五明智居住河對岸高臺,因其土城門外曾有過石基木柱旗杆,名曰「旗杆臺」。時至如今,白家底白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已歷三百餘年,十有四世。
白家底白氏十三世祖白明禮影軸
農耕及變遷
三百多年來,白家底人靠著自己的智慧和艱辛,勤勞和期盼,在這片土地上播撒種子,收穫希望,逐步改變著家鄉的面貌。白家底地處河灘,耕地除村子周圍的水地以外,其它耕地分布在離村子較遠的幾個山圪墶和幾條大溝裡。地塊零散,荒坡多,埝畔多,荊刺多,坡陡路窄,人們世世代代辛苦耕作,土裡刨食,剜不完的刺芽,鋤不盡的雜草,莊稼收穫全靠人背牲口馱,後來有了架子車,拉運莊稼也有擔不完的心,由於坡陡路窄,幾個人駕轅都難以下坡,人們只好把路挖虛,架子車後拖圈耱著土,才能把莊稼拉下坡,運回打麥場。儘管這樣,拉麥車翻車也是常有的事。上世紀八十年代,村子裡有了小型拖拉機及少量農機,拓寬了道路,莊稼拉運的困難狀況才得以逐步改觀。
上世紀六十年代,白家底村先後遷來鞏姓和杜姓人家。幾十年來,他們和白姓人家和睦相處,辛勤勞動,共同建設自己的家鄉。一九六九——一九七二年之間,因縣政府籌建縣水泥廠,礦山公路必經旗杆臺,故在此居住的第五分支六戶二十餘口及白家底四分支白啟堂一戶三口先後遷至白家底東南二裡的面南坡居住。原在白家底居住的各戶也因人口增加、防止水患等原因,於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先後遷至老宅以東居住。二零一四年七月,白家底老宅被政府復墾為耕地。
白家底老村
耕讀傳家久
白家底村子對面的山梁形似筆架,村裡人祖輩相傳,都說那是個出文人的吉祥山勢。說法歸說法,但白氏家族的先輩,在努力開創家業的同時,始終不忘詩書傳家的祖訓,日子再苦也要讓孩子讀書。白家家廟主殿門前的對聯「君子之澤將湮孫曾何策能綿世;聖人之書可讀宗祖有靈尚在天」就是對這一家風最經典的詮釋。我們的十三世高祖白明禮,字約亭,號壺南,生於雍正八年六月廿一日。他十幾歲時,因家道衰落,無錢支付學費,只好停學,其大嫂路氏勸曰:「吾家自偃師君來,唯舅氏與大伯二伯學俱未成,高曾矩鑊不可失也,尚其自愛。」明禮也立志不荒廢學業,在家中邊幹活邊自學,終於乾隆廿五年中舉,選臨潼縣教諭,俸滿卓異,昇平涼府教授,甲寅(1794)年選湖南桂陽知縣,後升郴州知州。桂陽橈匪雜處,素號梗化,他執法甚嚴,棍徒斂跡。興寧縣令空缺,正值苗匪滋事,且與桂陽具辦軍需,他奉命代理興寧縣令,滅匪平亂,同辦軍需,官差事竣,兩縣民不知擾。桂陽舊無書院,科第寥寥,他於城外先農壇設學,請當地人原江西東鄉縣令、進士範宗裕主講,他也時常親赴講學,嘉慶戊午,三人中舉,士林傳頌。他在桂陽五年,社會安定,訟廳無人,百姓安居樂業,他卸任後,桂陽人在濂溪為他立生祠紀念。在郴州知府任上,他熟諳法典,公正廉明,深得上下讚許。上司劉某以有重聽之讞獄三案,委於州署審訊,他一一詳問,片刻立斷,劉某驚服褒獎。明禮年七十致仕,告老還鄉。他所著《論孟臆說》、《中庸臆說》、《讀易臆說》、《臨潼課士錄》、《平涼課士錄》、《訓子錄》《平涼訓子錄》、《桂陽訓子錄》、《樂此堂稿》等今已失傳。嘉慶年間《澄城縣誌》所錄《哭嫂節婦路氏》、《增修清涼院記》、《士希賢論》、《贈蔣醫翁》等十餘篇作品得以留傳後世。在他自己的影像之上,有他自提的明志語段:「形可寫也心不可寫,清霄白雲之上,江淮河漢之長, 然而會,悠然而得,竊願周乎。四海九州之遙,而不獨塊然止守一室之內。」明禮卒於嘉慶十七(18120)年七月三十日,享年八十三歲。
明禮五弟明智,字崇天,乾隆庚子歲貢生,十幾歲時,就與兄明禮相繼為諸生,矢志不移,勤學不輟,終獲功名,任職延安府訓導。
明禮長子玉樹,嗜好岐黃之術,精通醫道,行醫治病。
明禮次子玉海,監生,潛心典籍,兼通行家者言。
明禮三子玉山,字昆源,號仙橋,酷愛讀書,十歲為文,即有可觀。三十歲時歲科屢列優等,但仍以額滿見遺榜後。父歿,先後設館於柳池、業善、白水、河南等地教學為生。他手不釋卷,講解確切,一字不肯矇混。嘗撰《澄音辨誤》,黃庭秀為之序,稱其有益於初學。他還著有詩文雜作若干卷。工篆書,求者接踵不絕。
時至如今,白家底白氏仍舊保持著重視教育的傳統,這個百人左右的家族中,考取中專以上學歷者達二十多人,其中博士生白雪蕊,研究生白樂,大學本科9人,大專3人,中專學歷者10人之多。不少人通過讀書學習,從政、執教、從軍、經商,業績顯著。
白元愷:字帝臣。生於道光廿一年三月,卒於光緒十九年二月,中醫,醫術精湛,享譽鄉裡,鄉鄰贈「脈理通達」匾額懸掛門庭。
白忠緒:1956年參軍,連長。曾榮獲蘭州軍區「一等射手」「二級執勤能手」稱號,轉業後曾任澄城縣人武部幹部。
白 林:多年任中學教師,曾任堯頭公社教育專幹。
白玉孝:西安天領商貿公司總經理。
白拴囤:多年任藺莊河村村委會主任。
白雪峰: 陝西法斯特齒輪總廠電氣技術高級工程師。
白小平:渭南市中心醫院護士長,糖尿病科研組組長。
白海霞:大荔縣段家鎮司法所所長。
白海盈:西安TCL軟體開發公司軟體工程師。
白亞冰:西安科航儀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白 楊:西安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研發工程師。
他們雖遠離家鄉,但時常關心家鄉的發展變化,以一顆赤子之心,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建設貢獻著自己的才能和力量。
當年煉鋼鐵
一九五八年,全國人民在「三面紅旗」指引下,大規模地開展大煉鋼鐵運動。當時,白家底村子周圍的耕地全被徵用,到處都是煉焦爐、洗煤池和焦炭場。焦炭渣和其它灰渣爛磚頭在村邊、河邊到處堆積如山,村後藥王廟附近還建有小型煉鐵爐。村子裡各家都駐紮著各種領導機構及廣播站、醫療站等各種服務部門,村子周圍及附近的山溝裡能打土窯的地方都打滿了土窯,住著來自大荔、朝邑、白水、蒲城前來參加大會戰的工人。工人參加勞動的基本組織為團、營、連、排軍事編制。汽車聲、工人的喧鬧聲、機械操作的轟鳴聲晝夜不息。入夜,到處點亮排放煤焦油氣的火柱,映紅整個山川。原本清澈見底、魚蝦嬉遊的河流變成了墨黑的黑水河,人畜用水只能靠在河邊挖個滲水池來解決。大煉鋼鐵下馬後,人們用了二十多年時間才逐步清理完當年煉焦的遺蹟及灰渣,恢復了耕地的原貌。
水利工程憶
白家底雖在河邊建村,最初並無水利,水在河裡流,人在岸上愁,收穫靠老天,大旱把雨求,農業生產效率極差。白氏十三世祖白明禮在外為官,宦遊三十多年,政績卓著。年七十告老還鄉後,目睹村前土地近水而得不到灌溉,遂賣掉自家大房,籌集資金,聘請工匠,勘察地形,在大河口的山梁下開鑿水洞,時稱「大洞子」「小洞子」,總長二百餘米,開鑿明渠二裡有餘,將河水沿山腳下蜿蜒曲折的水渠引至白家底村前,使村子周圍近百畝旱地變成了水田。這一造福後代的善舉,白家底後裔世代傳頌。
一九五八年的大煉鋼鐵,使我村的水地損失殆盡,其後二十多年,我村群眾在克服多種困難,逐步恢復耕地的同時,為了擴大水地面積,生產隊在靠近河水的高埝上,開渠築井,安裝畜力水車(即用牲口在高處的水井口上拉動輪軸轉盤,帶動裝有橡膠圓盤的鐵鏈,在水管中向上運動,把水抽向高處的機械裝置)兩處,一處在村子東北角的牌樓嚯,一處在西寨子崖山腳下。山腳下的水車安了兩部,即第一部水車把水提到一定高度後,流入第二水車井,第二部水車把水再提一個高度,就可灌溉更多的田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為了進一步改善提灌手段,生產大隊在村東北牌樓嚯利用水渠與河床的落差,安裝了一臺水輪泵,以水流為動力,帶動水泵,泵水澆地,代替了畜力水車。到了七十年代,在農村普遍用上電之後,我們大隊領導班子在老書記賀啟進的帶領下,克服重重困難,籌集資金,先後為四個生產隊安裝了大功率水泵,六寸水管,揚程都在百米左右,祖祖輩輩靠天打糧的幹圪墶變成了水澆田,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我們一隊的抽水站在白家底村北,六寸水管像長龍一樣,沿著七、八十度的高坡爬上百米左右的西坡頂村,小河水滋潤著幾百畝乾涸的土地,山頂上長出了水田的莊稼。幾十年來,得益於制度的健全,管理的規範,藺莊河村的水利工程一直為本村的農業生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在全鎮、全縣都是很有名的。
白家底畜力水車井遺址
藺莊河一組抽水站
廟宇的興衰
白家底村地處溝底,四面環山,在村南及村莊周圍建有不少廟宇。據清代鹹豐年間《澄城縣誌》所錄元代碑文記載:元至元三(1337)年三月立石之「聚仙觀碑在藺莊河觀內」。該碑文詳述了「聚仙觀」(即與白家底老村毗鄰的村南大廟)始建於宋、元時期,創修人為道教舉師姚德元,傾力襄其事者為藺莊善信曹元、雷宜等。重修人為姚舉師之門弟王德先、張德定。其後門徒王進昌為念先賢而立石敘贊。聚仙觀佔地三——四畝,頗具規模,坐北向南,南面小窯六孔,北面大窯三孔,有彩塑神像。大院中間有磚木結構獻殿,脊獸飛簷,莊嚴肅穆,殿內有諸多彩塑神像,石碑數通。觀內古柏參天,「接待往來仙侶,各得棲真之所,無不得其宜也」。
其後七百餘年,世事滄桑,時代更替,該道觀何時改為寺廟,現已無籍可考,現據乾隆年間《澄城縣誌》載:「聚仙觀位於蔡家河,吉祥院位於縣西南藺莊河」。時大廟內供奉有關聖帝、老君爺、華佗等神靈,解放前曾有道士數人,常年香火不斷。除此大廟,村子周圍還分布有山神廟、佛爺洞、救郎廟、娘娘廟、牛王廟、馬王廟、老爺廟、藥王廟,藥王廟對面還有高大的戲樓。這些神廟以白家底村南的聚仙觀(後為吉祥寺院)為中心,遙相呼應,自成體系。這充分反應了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把平安幸福和期望都寄託於神靈保佑的社會現象,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雕塑藝術。解放後,大廟南部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曾為藺莊河大隊大隊部,北部及大殿為藺莊河小學,WG中,大殿被拆毀,廟院及周圍大小廟宇均逐漸荒蕪、倒塌。二零一四年七月,吉祥寺院遺址及白家底老村被政府復墾為耕地,不復存在。
建橋與洪災
白家底地處溝坡,自古以來交通十分不便。出門往東、北、西方向都得上膠泥坡,唯向南沿河去惠家河是較平的河邊小道。每逢下雨天實難出門。但在白家底村南、鄭家莊坡下有一條從堯頭、礦區經藺莊河、橋溝通往鎮基、埝村、交道的馱炭路,乃是堯頭、礦區通往縣東南的交通要道。雖然土路崎嶇,但窯頭的瓷器礦區的炭,都得經過這條路才能運往縣東南,更遠大荔、渭南等地。這條路經過白家底村南的小河,起初人、車都是蹚水過河,冬季更是難堪。明崇禎年間,長潤鄉善士李世昌自出資金,在此修了一座土橋。這座橋高三十餘米,磚箍橋洞,夯土橋身,兩邊緊靠石壁,橋北牛王廟和橋南馬王廟隔河相望,時為藺莊河一景。此橋的建成,使往來客商、烏薪陶旅,免除了涉水之苦,確為一感人至深的善舉。此橋在《澄城縣誌》中有記載,名曰「藺莊河橋」。明代串業人路世美在《藺莊河小橋記》中寫道:「澄無水利,溝深而流淺也。問:『有水害乎?』曰:『無之。』無水害何以橋為?褰裳濡軌,以阻負販也。藺莊河為窯頭鎮東南往來津要,鄉善士李世昌起而念之,獨立成橋焉。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何不則李善士哉。」幾百年後的民國九(1920)年六月二十一日晚,縣西河因暴雨發大水,洪水沿河渠衝至村南老橋,因老橋洞被水中雜物(據說是馬車、牲口、大樹等)堵死,洪水被折轉回來,水位迅速提高,白家底村被淹,水位漲到窯洞彎磚,家中大小木器、盆甕等器物全被飄起,村南一片汪洋。幾個時辰後,老橋不堪水力重壓,轟然垮塌,洪水迅即退去。村中不少磚窯被衝成空洞,家中各種器物都被衝走。由於所有村民搭梯子從窯面上了窯頂,撤到村後高處,所幸沒有人員傷亡。一座連通南北交通的名橋,如今只留下兩端橋頭的斷崖和斷層上一層層的黑煤土,向人們訴說著這條大路當年人聲喧鬧、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
馱炭路之風han胡同
藺莊河橋遺址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縣北猛降暴雨,引起山洪暴發,至河口街時,洪峰高達五米之多,因煤炭業的發展一度繁華的河口街突遭滅頂之災。當時正值深夜,進入夢鄉的人們毫無防備,一轉瞬間,河口街所有店鋪街坊和人、財、物全被巨大的洪水無情吞沒,有的人被衝到下遊抓住樹木得以逃生,有的被洪水衝到淺灘保住了性命成為倖存者。據災後統計,有39人被寵的活不見人,死未見屍,還有從礦上購好煤在河口休息餵牲口的外地拉煤者,煤車牲口和人員,也被衝得無影無蹤。這次洪水衝進了白家底村中,淹了村前的水地。
一九五八年,正值大煉鋼鐵時期。這年的洪水淹到各家大門口,衝毀了不少煉焦爐、洗煤池,衝走了大量焦炭,但無人員傷亡。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由於上遊重視了水土保持工作,多處修築了水庫、水壩,攔洪蓄水,大大減輕了洪水對下遊的衝擊破壞,各村抽水灌溉,使水害變成了水利。
家鄉,是十分溫馨的字眼,是我從小長大的搖籃。每次回家,看到家鄉的鄉親,看到家鄉的變化,心中十分欣慰。近幾年來,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家鄉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子裡巷道路面硬化了,一到晚上路燈亮了,小河上的水壩拓寬加固成通村大路了,原來到河口一公裡的水坑路變成水泥路了,山溝裡收莊稼用上大型收割機了。記得二零一八年加固村北水壩面,拓寬通村道路工程竣工時,全村男女老少歡聚水壩之上,大放鞭炮,欣喜異常。有人給大壩欄杆上擬了四幅對聯:「四面青山舒錦繡,滿目蔥蘢繞田莊」「村後青山山獻寶,門前綠水水潤田」「築壩攔河地豐產,修橋拓道路暢通」「勤勞創業家境盛,忠厚居心福澤多」充分展示了家鄉人民勤勞致富,嚮往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家鄉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澄城村落記憶有獎圖文徵集活動,是由中共澄城縣委宣傳部主辦,縣誌辦、澄城縣好運古建文化產業園承辦,遇見澄城微傳媒協辦的,旨在挖掘澄城村落文化、推動澄城鄉村振興的大型文化活動,立志為澄城村落全面「畫像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