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藝新生 福建創意設計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傳藝新生 福建創意設計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2019-09-26 16:30:1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寶秀

    「吾家有囍」系列文創產品。 葉秋雲 攝

  中新網福州9月26日電 (葉秋雲)福建屏南縣北乾村的黃酒、閩派建築的馬鞍牆、福州的軟木畫、閩南的福船等為原型創意設計的文創作品9月2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展出。至此,第六屆(2019)福建文創獎評選已進入終評階段,此次共展出325件入圍作品。

林妙嵐是參與設計的設計師之一,正在調整參展作品的擺放位置。 葉秋雲 攝

  展覽現場,各式各樣的文創作品令前來參觀的遊客和市民眼前一亮。「這次的文創展比以往看到的都要好。」福州市民趙先生告訴記者,此前福州西湖公園每月都會舉辦一次文創展,他經常會去逛一逛。「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把傳統的手工藝設計成日常生活中能用得到的物件,我們都很喜歡。」

第六屆(2019)福建文創獎評選已進入終評階段,此次共展出325件入圍作品。 葉秋雲 攝

  據了解,福建文創獎自2014年啟動以來,每年一屆,已連續舉辦五屆。今年大賽以「傳藝新生·非凡造物」為主題,通過「文創+」模式,深度融合現代文創與傳統手工藝,共計收件1716件,初評入圍325件。今年大賽按照「文化旅遊產品類」「工藝創新產品類」「非遺文創開發類」「文博創意產品類」「城市IP類」五大類別進行評審。

  記者在「工藝創新產品類」看到,「吾家有囍」系列文創產品頗受歡迎。該系列產品含印章、梳子、手鍊、葫蘆、對碗、對杯、筷子等,皆成雙成對。林妙嵐是參與設計的設計師之一,正在調整作品的擺放位置。

遊客正在觀賞展出的作品。 葉秋雲 攝

  她表示,這個系列的作品既保留了器具的實用性,增添了喜氣洋洋的視覺效果,又展現大漆的層次與美感。大漆防腐又防潮,有歷久彌新的特質,「吾家有囍」通過大漆的點綴與裝飾變得更具意義與特色。

  「吾家有囍」系列文創產品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工業有限公司參賽作品。該公司企劃部經理康萍介紹,該公司設有福建省旅遊商品研發中心,年輕設計師團隊專門負責傳統工藝的創新,賦予壽山石雕、脫胎漆器、陶瓷等傳統工藝新的生命力。

  作為活動承辦方,東南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次大賽聘請江紹雄、袁勇麟、石偉、黃翊、吳志躍等多位國內權威文創專家組成本屆評審委員。專家紛紛表示,相較於往屆,本屆大賽參賽作品數量、品質都有所提升。參賽作品既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又富有時尚氣息,具有文化創意的活力。

展出的入圍作品。 葉秋雲 攝

  福建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福建省文化產業學會副會長袁勇麟指出,從這次作品的文化元素來看,福州文化和閩南文化元素使用頻次較高。「福建是文化大省,孕育了朱子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和畲族文化等多種文化生態,創作者需要更多元深耕其中,讓產品創作體系更加豐富。」(完)

相關焦點

  • 量身定做,讓「文化創意」活起來
    此前,這些文創產品剛剛在2020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手工藝品和文創旅遊商品展示活動上,以其「傳承+時尚」、量身定做的獨特魅力全新亮相,讓「文化創意」活起來,引起各界廣泛關注。今年,鄂爾多斯博物館開發了三個系列的文化創意產品,「草原瑰寶系列、「四時系列」、「匈奴鷹形金冠系列」。
  • 量身定做,讓「文化創意」活起來
    此前,這些文創產品剛剛在2020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手工藝品和文創旅遊商品展示活動上,以其「傳承+時尚」、量身定做的獨特魅力全新亮相,讓「文化創意」活起來,引起各界廣泛關注。鄂爾多斯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總監肖永介紹,鄂爾多斯博物館獨特的外型已經成為鄂爾多斯文化旅遊不可或缺的一張名片,以此為元素,通過提煉、圖案重繪、設計等藝術設計手段,創造出獨具創意美感的產品,同時,運用多種材質工藝賦予新的實用性、觀賞性,讓遊客在參觀博物館的同時,也可以「把博物館帶回家」。
  • 創意設計讓文物「活起來」
    ■ 深圳特區報見習記者 寧若鴻 駱越套杯、官瓷茶具、敦煌紋樣桑蠶絲圍巾、民族圖騰絲巾……進入創意設計館IP衍生品授權展區,如同進入一個博物館萬花筒,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西藏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等十幾個博物館一一展現,文物在衍生品中更加鮮活起來,融入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中。
  • 陸金喜·十二生肖盞榮獲第六屆福建文創獎特別貢獻獎
    12月18日,由福建省委宣傳部、省文改辦主辦的第六屆(2019)福建文創獎在福州隆重舉行頒獎晚會。晚會現場揭曉了本次文創獎的金銀銅獎獲獎名單,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梁建勇,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郭寧寧出席晚會並為獲獎者頒獎。
  • 【文化強省】武強年畫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讓文物活起來」
    近年來,武強年畫博物館按照黨和國家「讓文物活起來」的指導精神,以武強年畫的「根」和「魂」,研發文化創意產品,在研發設計中從圖案、圖形到文字介紹,從產品自身到外部包裝,無不滲透著武強年畫的古樸氣息,展現著優美的年畫符號。
  • 多措並舉讓文物活起來 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處理好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保護和利用的關係,該修則修,該用則用,該建則建,做到城市保護與有機更新相銜接。」  「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  殷殷期待,擘畫有道。
  •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創新:書寫文化產業項目新篇章沿渤海路一路向北走到富亭街,抬眼望去,錯落有致的建築群映入眼帘,古樸規整的楊家埠文化創意夢想小鎮就坐落於此。投入使用後,夢想小鎮將以年畫、風箏製作等非遺文化旅遊產業為主導,持續打造文化產業旅遊新基地。
  • 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打造"非遺青年"隊伍弘揚傳統文化
    作為海派文化發源地的黃浦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為數眾多且極具典型特色。經過多年工作實踐,作為黃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機構的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黃浦分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機制。如何繼往開來做好非遺傳承?學生群體是一支強大生力軍。
  • 當文青遇見傳統-臺灣宜蘭傳藝中心
    為了讓歌仔戲這類型藝術、工藝能夠繼續傳承、延續,傳承下去,就在這座城市建立了一座號稱動態博物館,將臺灣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創作思維結合的園區-「宜蘭傳藝園區」文昌街景依據臺灣新竹湖口、三峽、鹿港、臺北大稻埕等各地街屋特色設計而成,宜蘭傳藝園區為展現臺灣傳統聚落氛圍,透過市集、街景及傳統店家等元素來呈現傳統聚落食衣住行生活環境。
  • 單霽翔:讓澳門文化「活」起來
    相信澳門自強文創智庫能夠通過匯集來自產學研各界的觀察和思考,在頂層設計、項目運作、具體實施等層面為澳門文創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諮詢建議,為澳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增強特別行政區人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促成中華文化更好「走出去」提供有力的支撐。
  • 泰禾院子,讓文化「活」起來
    在設計中,邦邦尋找文化、環境和人的依存與平衡,匠心獨運地立足於「傳承」,著力於「創新」,用場景化和現代的演繹,形成了一個現代藝術和人文風尚兼具的售樓會所和別墅設計,讓文化真正地「活」了起來。福州院子國院會軟裝設計由享有盛譽的布魯盟室內設計主筆,設計師邦邦以福州深厚的傳統文化與美麗的自然萬象為基礎,深深地汲取,輕輕地吐納,融通文脈,貫穿古今,讓場域活性化並帶給空間豐富的文化深度。
  • 藏不住的文化元素——文創讓高校文化「活」起來
    文創產品——日曆(圖源:鄭州工商學院融媒體中心)「這批文創產品的設計靈感來源於校園標誌性建築以及傳統的校園色調,通過意見的徵集和審核,我們決定採用帆布袋、日曆、抱枕、貼紙等實物作為載體。」學校黨委宣傳部的老師朱亞丹大力讚嘆趙月萌團隊的小夥伴們,並希望他們在今後的設計中更貼近於校園和師生,了解師生所需,融合積極正能量的文化元素或故事,採用更全面的設計方法和更細緻的設計過程。
  • 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11月16日,在2020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上,中國權威博物館機構的專家們,就「文創如何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進行了經驗分享。文物作為文明的瑰寶、民族的根脈、歷史的見證、國家的名片,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尤為重要。怎樣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愛奇藝以優質內容助力傳統文化傳播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相關產業的進步,我國「網際網路+」傳統文化應用用戶規模逐年擴大,為傳統文化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據傳統文化內容關注者的人群畫像顯示,31-35歲的熟齡用戶是傳統文化愛好者「主力軍」,90後人群佔比不斷升高;女性群體佔比55%;網際網路、金融及建築行業從業者佔比最大。這些年輕化、高素質且具有消費能力的用戶,對音樂、影視及文學抱有濃厚的興趣。這為視頻化傳播傳統文化奠定了根基。
  • 福建福州:讓古厝「活」起來
    福建福州市一座中西文化相融合的近現代傳統建築——永德會館。(新華社發)  福建福州鰲峰坊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葉義斌攝(中經視覺)  近年來,福建福州市凝聚各方智慧與力量,不斷落實保護責任、加快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提高古厝保護能力和水平……一系列新舉措新辦法使得古厝不斷煥發新活力。  隨著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即將到來,福州立足古厝特色,開展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與新一輪城市品質提升行動。
  • 少兒英語+故宮文化IP 騰訊新文創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2021年《故宮月曆》(少兒版)不僅突破了以往的月曆創意,也兼顧了孩子們的年齡段和興趣點,為孩子們探索故宮博大精深的歷史提供了一個全新且獨特的微觀視角,也為他們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方式與途徑。脊獸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符號之一,被建築學大家梁思成評價為「建築物美麗的冠冕」。在中國文化中,脊獸被賦予了很多的文化內涵,代表了中國文化古老、神秘、趣味的特質。
  • 讓文物活起來,中國文物學會文化創意發展委員會今日成立
    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中,文物承載了我們燦爛的文明。加強文物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為我們所關注和思考。保護和利用好文物資源,讓文物活起來,實現「古為今用」,「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發揮好文物的文化引領作用,是文博人的重要使命,也是文化創意領域的發展方向。
  • 守望傳統文化 成都「功夫茶神」社區傳藝
    將太極、書法、舞蹈等多種元素融入茶藝表演曾赴俄羅斯展演《蜀韻風流》 守望傳統文化 成都「功夫茶神」社區傳藝   自1999年自學花式茶藝表演起,18年來曾小龍憑藉其精湛的技術和對傳統文化深刻的理解,成為四川民俗文化的旗幟性人物。不僅頻繁亮相全國各大衛視綜藝節目,更於2013年3月隨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俄羅斯,在克裡姆林宮一展絕技,向全世界展示四川民俗文化。  2016年,曾小龍的茶藝工作室在青羊區蘇坡街道清源社區成立。
  • 文化為媒 讓民俗活動「活」起來
    □蘇報評論員 金根顯而易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想繼續保持並放大蘇州的文化優勢,就必須大力提高文旅產業的GDP 佔比,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以文化為媒,讓民俗活動「活」起來,應當就是其中的有效探索實踐之一。
  • 兩岸民眾福建安海「鬧」端午 傳統民俗創意激蕩
    6月9日,福建晉江市(安海)第五屆端午民俗旅遊文化節在古老的安平橋畔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