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來自廣東的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提交了《關於落實大中小學春假、秋假的建議》。
最近,教育部回應了!
黃細花建議,將春假設立在 「五一」前後、秋假設立在「十一」前後,假期可以設計為10至15 天左右,這樣父母就有時間帶著孩子旅遊度假,爺爺奶奶也可以帶著孩子出去!
教育部回應:關於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廣實施春秋假,還需在總結各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研究,深入評估。教育部將認真研究您提出的意見建議,會同有關部門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適時出臺相關政策規定。
其實關於春假、秋假,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已經在嘗試的路上了:
據學校官微介紹,從2019年實施放春假的制度開始,其將在清明節的基礎上,成為西航固定的假期單元。
學校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一線,腳踏實地考察社會,將生命教育、規律教育、情感教育、社會實踐真正落到實處。
春假、秋假對中小學生的意義
對於大學生來說,放春、秋假可以去賞花,去戀愛。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放春、秋假最大的意義在於,父母的假期可以和孩子的假期更好的吻合。
正如黃細花代表所說:「這樣父母就有時間帶著孩子旅遊度假,爺爺奶奶也可以帶著孩子出去!」
現在的孩子太需要去接觸大自然了。
生活在「兩點一線」上的孩子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家庭和學校的兩點一線,每天接觸到的東西不是書本就是電子產品。家長們的過分溺愛讓孩子們覺得這也不能碰,那也不能去,在孩子們的小小認知中,「大自然」、「野外」這樣的詞是和危險聯繫在一起的。
美國作家理察洛夫曾提到一個術語——自然缺失症。即兒童如果沒有與自然的接觸,沒有在自然中學習、探索、體驗的經歷,那麼孩子的感覺和知覺都會受到影響,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在審美、情感、智力成長中有所缺失。
如果這個狀況長時間得不到改善,那麼就很容易發展為我們常說的「感統失調」。
比較典型的表現包括:
1、情緒波動大,缺乏安全感,黏人、愛哭、怕陌生,愛發脾氣。
2、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走神,容易沮喪、依賴性強、畏難明顯。
3、肢體協調能力差,跑跳投動作笨拙。
4、低於同齡人的交往水平,難以融入團隊,幼稚或衝動。
如果孩子出現了「感統失調」問題,那麼想要徹底改善,就要尋求專業訓練機構的幫助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前防微杜漸,多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如果春、秋假期得以普及,那麼對我們家長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