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GP來說,任何一個項目如果能夠IPO,他們都會積極去推動,也會願意等待,因為IPO的收益往往超過轉讓退出、併購退出。所以,GP如果覺得這個IPO前景是相對明朗的,即使在基金到期的情況下,也會努力去說服LP們再等一等。
來源:清科沙丘學院
前不久,浙商創投聯合創始人華曄宇分享了「退出的硬道理」。
圖:浙商創投聯合創始人 華曄宇
華曄宇導師於2007年參與創立浙商創投,浙商創投已經管理了近40個各類股權投資、併購基金,成功投資了當虹科技、虹軟科技、安恆信息、華數傳媒、華策影視、貝因美、慈星股份、中新科技等200餘家優秀企業,有近50個項目已經實現成功上市或併購退出。
退出考量——宏觀經濟與市場環境
一個項目要不要退,需要進行綜合考量。
我們首先要考量宏觀環境,它能不能IPO?IPO的估值怎麼樣?如果這個企業已經可以IPO了,沒有一家投資機構會說企業現在估值不怎麼樣,二級市場今年好像證券熊市,先別IPO了,等幾年再說,一般很少做這樣的決定。我們還是能IPO早點IPO,IPO完了之後,我們再來選擇什麼時間點賣。
如果掛牌之後,投資人覺得估值比較低,那麼可以跟LP去商量一下,比如現在市值可能不理想,我們要不要再等一等,反正企業已經上市了,有一定的流動性,不會更差,未來可能會好一點,或者會有大幅的增長。因為我們是從一級市場跟進去的,肯定對企業的團隊,經營的業務,未來的發展等各個方面有更多的了解。
至於併購,對投資人來說,如果有併購機會,也是會非常樂意去推動的。但是對創始團隊來說,想法可能會跟投資人不一樣。
對於基金份額轉讓,現在國家也在積極推動,但是並不容易,難就難在估值。
二級市場的交易性機會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無論它估值高了、低了,相對而言市場參與者眾多,能夠認可這個市場是聰明的,市場是合理的,市場的估值是公允的。
但是一級市場很多信息是不透明的,你投的標的到底好與不好,GP可能更清楚一點。但是,GP作為管理人,想賣掉項目的時候,別人能不能相信你的說法?大家會說如果這個項目不錯,你為什麼要賣呢?所以估值永遠很難達到一個所謂的公允價值。
退出考量——被投企業發展
項目退出的時候,我們也會考量被投企業的一些情況。
我們設立專門的投後部,而不是讓投資經理或者原來負責這個項目的合伙人對項目好壞做自我評價,就是為了防止大家報喜不報憂。我們每年都要對項目進行評價的,當然評出來之後,投資經理可以反駁,大家可以互相舉證,我們會對項目進行分類的。
正常類就是這個項目基本符合預期,上市前景也比較明朗,發展沒有特殊情況;關注類是指這個項目跟投資預期或者對方承諾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算太大;異常類就是企業在走下坡路。常在河邊走,總要溼鞋的,總會有一些項目是異常類的。
對於正常類的項目,我們希望能夠IPO或者推動併購退出;關注類的項目,基本上就是上市無望的,那麼我們一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給他提供更多資源,幫助企業從經營上得到改善,二是會推動創始人積極的併購退出;異常類的項目,實際上就是怎麼清算,或者讓他回購。
退出考量——投資機構的訴求
投資機構作為GP,也會有自己的一些考量。
首先是估值增長,就是我已經可以給LP有個滿意的交代了,這個項目的上市路徑可能還比較長,比較遠,我還不如早點退出,因為最終考量一個基金最科學的方法還是IRR。有時候時間拖的長,最終可能倍數聽著很大,但是因為年數太長了,你的IRR不一定比早年退出更高。
還有基金存續期,現在中基協嚴管私募基金,希望你「5+2」,時間到了該清盤就要清盤,但實際上很多基金清盤是不容易的,大多數都是延期,如果投資人不同意延期,這個基金會進入清算狀態,而且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所以基金存續期也是GP會考慮項目要不要退出的一個重要考量。
對於基金管理目標,對GP來說,任何一個項目如果能夠IPO,他們都會積極去推動,也會願意等待,因為IPO的收益往往超過轉讓退出、併購退出。而且對於GP而言,能夠IPO更多項目,也能夠提升機構和個人的知名度。所以,GP如果覺得這個IPO前景是相對明朗的,即使在基金到期的情況下,也會努力去說服LP們再等一等。
退出考量——LP的訴求
LP會有不同的風險偏好,尤其在基金的LP比較多的情況下面,訴求很難統一。我們的項目在退出的時候,並不是要徵求所有LP的意見,但是我們也會做一些了解。
有的LP是願意搏的,有的是偏保守的。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LP是國資,國資就相對比較保守,他們不要求太高的收益率,但是要求穩健,不願意接受虧損,哪個項目虧了他們都很難交代。其實,整個基金很難虧的,整個基金往往就是高低問題,因為你總有上市項目,有一般項目,有失敗項目,上市項目的收益往往是能夠覆蓋失敗項目的。但是,對國資來說,他們不願意看到任何一個項目虧損,收益率低一點沒問題,但是不要做失敗了。
所以,項目是早點變現,還是可以通過長期發展推動上市,GP會根據LP的性質以及風險偏好,對項目退出節點做出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