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詩絕」王佐故居 感受穿越古今的家國情懷

2020-12-15 長城網

王佐文化公園。記者 李代姣 攝

長城網訊(記者 李代姣)「時雨過空西望遠,透灘灘水綠平橋……」「海南四絕」中的「詩絕」王佐不吝辭藻地描繪著家鄉的一草一木,他的故事也在臨高縣博厚鎮透灘村流傳。11月3日,全國網媒海南行採訪團走進王佐故居和王佐文化公園,感受王佐的家國情懷。

據介紹,海南四大才子亦稱「海南四絕」,包括著絕丘浚、詩絕王佐、忠絕海瑞、書絕張嶽崧。王佐1428年生於臨高透灘村,20歲考中舉人,曾任廣東高州同知和江西臨江府同知。王佐一生好學,晚年歸家常與密友談論詩文,優遊山林,養花種草,著書自樂。七旬高齡跋涉瓊州各地,遍訪風土人物,廣搜民俗掌故,修成《瓊臺外紀》一書,成為海南地方志的先行者。85歲時,王佐長眠於透灘村。後世對其詩詞給予很高評價,明代瓊州府提督副使胡榮稱其「詩詞溫厚和平,文氣光明正大,當比擬唐宋諸大家」,今人郭沫若稱之為「愛國詩人」。

據史料記載,透灘村始建於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透灘村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有「三灘九曲」「桐鄉夏蔭」等透灘八景,村內現保存尚好的禮魁坊、節孝坊、王佐公祠、王佐墓、慈訓堂、石橋等歷史遺址,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近年來,臨高縣高度重視對透灘村的文物古蹟和自然景觀的挖掘,擬以「王佐文化」為核心,以古蹟、景點和民俗為基礎,對文物古蹟和景點進行全方位、高質量的保護和開發。

相關焦點

  • 旅遊與詩:寒山寺那穿越千年的鐘聲,不變的是濃濃的家國情懷!
    張繼的《楓橋夜泊》寫於安史之亂去江南避亂夜泊楓橋期間,從這首詩中我們能夠深深感覺到那種濃濃的家國情懷。「愁」是整首詩的詩眼,詩人因何而愁?因家國破碎而愁,因思鄉牽掛而愁,因流離漂泊而愁。每個人憂愁的事情和對象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因悲天憫人而愁,有的人因茶米油鹽醬醋茶而愁,有的因不能升官發財出名而愁。
  • 東臺安豐古鎮古風集市,穿越古今,感受不一樣的煙火氣
    東臺安豐古鎮古風集市、古風遊街會、漢服體驗、月色安豐、國風快閃、鹽官大街坊,穿越古今,感受不一樣的「煙火氣」。街東有巷道7條,街區內有省文保單位—鮑氏大樓,鹽城市文保單位—吳氏宗祠(明末清初鹽民詩人吳嘉紀家祠),名人故居—畫家戈湘嵐、開明人士錢乾、教育家侯湘石等。安豐古民居建築群規模之大,保存完好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十分罕見。
  • 在詩詞裡重逢家國情懷
    其勤奮外現為兩樣東西:一是每天早晨打卡一首詩詞,二是提筆著就《詩詞與家國情懷》。 正如「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人情常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因此,劉建彪讓我感覺異樣。他的勤奮之外,更多的是執著,是對詩詞的真愛,是由內而外的歡喜。
  • 寫作訓練: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
    一種對家國的念念在懷的情感,便根植在我的精神世界裡。鄉愁,無關乎榮華富貴、鐘鳴鼎食、肥馬輕裘,它其實是一種關於家的故土難離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在我心中與日生長,攀援成滿園綠蔭。兒時,父母為了我,不曾像鄰家青壯年外出創業,忙完農活,就在本地務工。我是被父母呵護的花骨朵,他們不讓我感受生活的艱難,我只是一味快活地生長。
  • 蘇東坡詠月詩詞的家國情懷
    在蘇東坡流傳至今的360多首詞作中,婉約詞、豪放詞、曠達詞各有千秋、競顯風流,其詩其詞所蘊含的深摯家國情懷值得後人不斷抉發和深入解讀。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東坡最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且由於該詞氤氳著濃鬱家國情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反覆吟詠不斷傳誦,清代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評價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 「家國天下」系列照片展在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展出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心繫家國胸懷天下——孫中山宋慶齡館藏原版照片展》正在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展出,100多張館藏照片講述了孫中山先生的「家國情懷」。  此次展覽以文物照片為主,結合其他文物和史料,以「家國天下」為主題,以孫中山的情感世界為主線,從親情、愛情、友情等角度入手,展示孫中山與家人、同志、國外友人情感互動,以此表現孫中山畢生以振興中華為使命的偉大愛國主義情懷和艱辛的奮鬥過程。
  • 用這6句詩,點燃了你的家國情懷?
    在如今中印衝突和中美摩擦加劇的情況下,我覺得很有必要重溫這些點燃家國情懷的古詩詞了。第一首,我想到了宋代詩人陸遊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陸遊的絕筆,也是他的遺囑。
  • 穿越時光 探訪重慶名人故居
    宅家的日子,小編帶你神遊重慶,去到那些山城歷史名人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一起穿越時光,感受他們的故事。地址:重慶市渝中區嘉陵新村盧作孚故居盧作孚,重慶合川人,中國著名愛國實業家、社會活動家,他是重慶民生輪船公司和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天府礦業公司等幾十家工商企業的董事長
  • 家國兩相依——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如果「家」與「國」在時間上的相連只是一個美妙的巧合,那麼在文化上的牽連則是一抔悠久的情懷。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如何形成的?為何能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價值理念?本報就此對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國史教研室主任王學斌。家國情懷可溯源至西周時期的分封制記者:中國人有深入到骨子裡的家國情懷,它是如何形成的?
  • 【德育學堂】晉江市東石鎮各學校走進毓遼故居 重溫愛國愛鄉情懷
    這就是愛國華僑黃呈輝先生的故居。11月11日,東石鎮前埔小學「荷塘」文學社與六年一班師生在校領導的帶領下走進東石鎮湖頭村,探訪毓遼故居,聆聽旅菲華僑黃呈輝先生與黃金盾先生昆仲故事,感受一寸赤心桑梓情……晉江市東石鎮檗谷小學
  • 蘇軾這首描寫梨花的詩,堪稱古今一絕,百讀不厭
    這首詩通過描寫梨花盛開的景象,抒發了蘇軾對人生苦短,春光易逝的感嘆。全詩語言極為自然平淡,卻蘊含深意,引人深思,古今以來也只有這一首寫梨花的詩篇,至今仍然膾炙人口,堪稱古今一絕,百讀不厭!蘇軾的詩,尤其是七言絕句,在宋朝詩壇堪稱獨步,且都幾乎全是白話,但正是這種不加修飾,不用典故,純粹是性靈的流露,更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仿佛所描寫的景物就在眼前,很美,很親切。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閎中肆外 國爾忘家——毛澤東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10多年來,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研究,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17年11月,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集中展示其毛澤東詩詞的研究成果。編者的話:■毛澤東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而且是傑出的詩人。
  • 張志民:齊魯氣度與家國情懷
    山東藝術學院院長(原)、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政協第十一屆常委、省政協教科文衛體主任,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山東美協名譽主席,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從熱愛起源近現代以來,以傳統繪畫的筆墨語彙和圖式結構去呈現某個地域的山水境象,並寄託展現更為閎闊的家國情懷,將山水畫的敘事性、象徵性以及文化寓意更大程度地激發出來
  • 客家家訓家國情懷 祖訓家規內涵豐富(組圖)
    (原標題:客家家訓家國情懷 祖訓家規內涵豐富(組圖))
  • 【網評】坐高鐵看中國,感受家國情懷
    坐高鐵看中國,我們感受了中國力量。坐高鐵看中國,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舉國之力紛紛匯集武漢,一個省份支援一個市區,人民子弟兵、各省市地區衛生力量馳援武漢,「最美逆行者」是在新時代是在國家大難面前最靚麗感人最可愛的人,國家抗疫功臣終南山老人乘坐高鐵餐車星夜趕往武漢的畫面依舊在目,無數無名英雄用自己的涓涓之力為這個國家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如今武漢重新打開大門歡迎九州親朋,宣示了我們在這場人民抗疫戰爭中的階段性勝利,許多援鄂專家醫護人員藉助國慶小長假返回故地,踏勘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緬懷偉大的家國情懷
  • 端午品詩 感悟習近平的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引用古文詩詞闡述家國情懷。值此端午佳節來臨之際,央視網《聯播+》特梳理相關話語,與您一起學習感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 家國情懷時時在
    在庚子年的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裡,中國人夜以繼日抗擊疫情,讓我們看到了那曾讓人熱血沸騰熱淚盈眶的家國情懷,原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早已融入了血脈,不善於訴說。國家英雄鍾南山那濃濃情懷,藏在年逾八旬的老人捐出的那一疊泛黃的積蓄裡,寫在一批批青年醫護工作者不計報酬、不論生死的請戰書裡,這種愛與情懷融入在小學生一張張繪聲繪色的戰役手抄報裡,這種愛與情懷更體現在每一個中國人宅在家裡不出門
  • 家國情懷,一個古老民族的精神脊梁
    在中國人的心中,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庭、家族、國家緊密相連。從家出發,個人、家庭、群體、國家乃至天下,一脈相承,共同支撐著我們的理想。這就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 唐寧遠:端午詩詞裡的家國情懷
    端午詩詞裡的家國情懷文 | 唐寧遠端午歷來就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愛國傳統的節日,家國情懷是端午最美的文化底色,穿越雋永的古詩詞,赴一場千年之約,品一場文化盛宴,別有一番情趣。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字字血淚,句句哀鳴。「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元代舒頔讚嘆屈原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於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