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這個接近北緯30°神奇之地
它在緯度上接近上海、蘇州、杭州
卻又有著太多不一樣的地方
從百度地圖上看
墨脫縣城距離318國道之上的波密
僅僅只有不到120公裡的距離
為何卻讓它成為「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城」
歷史上第一輛到達墨脫現車的汽車
墨脫,雖在青藏高原,但它卻又類似西雙版納和海南島,河谷裡有熱帶季雨林的景觀,是世界上最北的熱帶季雨林。
雨季印度洋暖溼氣流沿著雅魯藏布江河谷滲入,墨脫谷底延伸至7782米峰頂的南迦巴瓦峰成為中國唯一一個具有完整垂直地帶性的地方。
從波密縣城扎木鎮到墨脫縣城,近120公裡,從1961年,當時的西藏軍區公路部有關人員就開始了勘測工作,到2020年,59年的時間,扎墨公路從勘測到泥路再到柏油路,翻山越嶺,墨脫縣城也早已告別高物價。
這條公路有什麼特別?為何會成為眾多自駕者心目中的「必去之處」。
前段時間,《三維地圖看世界》製作了一條關於墨脫公路(又稱扎墨公路)的視頻,該視頻瞬間在新浪微博平臺成為熱搜。墨脫,為何會成為大家心目中的焦點?
將手機旋轉90°橫屏觀看
從波密自駕走過扎墨公路的人都知道,前往墨脫首先需要翻越波密和墨脫的一座山:嘎隆拉山,雖然嘎隆拉隧道已於2013年被打通,不過即使如此,波密縣城前往嘎隆拉隧道口,仍然有接近24公裡的純上坡路。
這條蜿蜒盤旋的山路穿過雲蒸霧繞的森林,沿著嘎瓦龍冰川衝洗而成的小溪溯源而上,這是一段難得的自駕體驗,因為穿過嘎隆拉隧道,你就將從冰雪覆蓋的「冬天」進入到墨脫被原始森林包圍的「夏天」。
扎墨公路,120公裡,穿越四季,當你在驚嘆於蟬鳴鳥叫的瀑布、河流、彩虹等一系列自然風光的同時,也無不在嘆息修建這條通天之路的艱難。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李白在《蜀道難》裡描述的地貌,比起扎墨公路,也稍顯遜色。
扎墨公路沿途會伴隨兩條江河而行,一條名為嘎弄曲,一條名為雅魯藏布江。一河一江的組合,成了印度洋季風向青藏高原輸送水汽的主要通道,伴隨著常年都遠遠超過青藏高原其他地方的降雨量,因此沿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毀、冰崩、雪崩等自然災害也非常多。
從衛星地圖上來看,扎墨公路同時處在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與橫斷山脈的交接處,板塊構造活動頻繁、山體鬆散、邊坡穩定程度低,屬世界地質條件最不穩定地區之一。
公路施工天氣記錄顯示,墨脫公路冰凍雪災最為嚴重的時期是頭一年的10月中旬至次年4月底,尤其在1月至3月降雪量增加,最容易出現雪崩災害。
特別是在春天從扎墨公路進入墨脫,嘎隆拉隧道附近有極高的概率出現雪崩,因此,每年開春,扎墨公路都是一年中的限行高峰期。
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扼住了墨脫公路的咽喉,使得墨脫公路幾十年「動彈不得」。而嘎隆拉雪山,亦成為了墨脫與外界交往的滯阻,與殘酷的自然災害一起被建設者們稱之為「卡脖子」的兩隻手。
提起扎墨公路,我們就避開不了修建這條公路的歷史。
早在1961年,當時的西藏軍區公路部有關人員就開始了這條路的勘測工作,1965年,試圖打通自帕隆老虎嘴沿帕隆藏布江、雅魯藏布江通往墨脫的道路,但因為山勢太險而被迫停工,這是墨脫公路的第一次修建。
1975年從波密縣開始修建的墨脫公路到達80K(也就是從波密起點往墨脫方向80公裡的地方),但由於技術條件限制,這條路於1980年停工,如今,80K仍然是墨脫公路的地標性地方。
1994年,國家又投入大量物力財力,一條泥土公路終於修成,汽車也第一次開進了墨脫縣城,這也成為了當時轟動一時的新聞。
1995年,國家再一次投資2000萬元,對墨脫公路嘎隆拉山危險段與彎道進行了加寬改造,這在相當程度上拉近了墨脫與外界的距離。
2008年9月,隨著武警交通二支隊35名工程技術骨幹和隧道掘進尖兵組成的首批先遣隊,正式踏上修建嘎隆拉隧道的徵程。嘎隆拉隧道的修建使得我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西藏墨脫縣有望告別沒有公路的歷史。2010年12月15日,西藏墨脫公路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順利貫通。
進入2020年,扎墨公路已迎來柏油路面,2020年4月,從林芝首府八一鎮到墨脫縣城的班線客運車已開通。
墨脫的未來,如旭日一般耀眼。
-END-
本文部分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