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的市井之情決定了武漢無大餐,只有融合了全國各地飲食精髓的小吃,這些平民美味雖算不上精緻,但卻足夠豐盛。武漢人愛吃、會吃,而特有的早餐文化「過早」也別具特色。清晨的嫋嫋炊菸捲裹著絲絲香味,拉開了武漢一天的序幕。
【熱乾麵】
熱乾麵是武漢「過早」的首選,位於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附近的蔡林記是熱乾麵的鼻祖,每天都人滿為患。前一天買來淺黃的鹼面,晚上用少許植物油拌上一邊,第二天早餐吃的時候裝在竹簍裡在沸水中焯一下,倒入碗中,加上鹽、胡椒粉、味精、雞精、醬油、大蒜水、芝麻醬、辣油、紅辣椒碎,再撒上鮮甜的鹹蘿蔔丁和小蔥花,講究的店家還得補一勺旁邊正放著的浸著牛肉片的汁水。麵條入口很有韌性,口感很豐富。
【牛肉豆絲】
熱乾麵、豆皮、面窩和牛肉豆絲被稱為武漢四大小吃。豆絲是用大米、綠豆為原料磨成漿,在鍋裡攤成皮再切絲的,武漢人很愛吃各種豆絲小吃。
【 三鮮豆皮】
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另一種主要食品,也是武漢民間的一種傳統小吃。豆皮一共有三層,第一層是綠豆粉兌上麵粉和鮮雞蛋,第二層是糯米,第三層是鮮肉、香菇、鮮筍混合而成的餡料,在大平底鍋中煎熟,吃的時候切成一塊塊正方形,豆皮油光閃亮、外脆內軟、油而不膩,以漢口鬧市區的「老通城」三鮮豆皮最為出名。
【糊湯粉】
全名鮮魚糊湯粉,武漢人的餐桌上離不開魚。糊湯粉的湯是用小鯽魚熬的,熬得完全不見魚肉,只剩下魚骨頭,然後用撈子把魚骨頭、魚刺都撈出來,這樣的湯汁粘稠,味道鮮美,配上米粉、蔥花、黑胡椒和辣蘿蔔丁,實在是美味至極。一定要配油條一起吃
【燒梅】
燒麥在武漢被稱為「燒梅」,在非常薄的麵皮裡面裹著糯米、肉沫、香菇丁和各種調味料,上籠蒸熟,燒梅一個個像盛開的梅花,油重香滑,吃的時候就著一杯釅紅的茶水。
【 油炸面窩】
面窩是武漢的特色小吃,就和上海的粢飯糕和油墩子一樣隨處可見,因四面厚而中間薄而得名。面窩其實主要的構成是米漿,再加入一定比例的豆漿、蔥花、黑芝麻和鹽,下油鍋炸,按照當地的說法,有枯一點、半枯和全枯(枯就是焦的意思)。
【蛋花米酒】
蛋花米酒最早發源於湖北孝感,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武漢的街頭小甜品攤、小吃店和很多高檔酒店裡一定少不了它,就連湖北人的婚禮宴席上都常常端出大碗的蛋花米酒做飯後甜湯,是當地人最喜歡的一種甜品。
【糯米包油條】
糯米包油條是湖北荊州地區有名的早點,做法很像上海的粢飯糰,香黏的糯米包裹著酥脆的油條,武漢的糯米包油條還要抹上核桃花生粉、芝麻粉,再抹上白糖粉,如此反覆抹多次,甜得恰到好處,口感又細膩。
【歡喜坨】
歡喜坨有點像北方的麻團,但是比麻團的個頭小很多,吃起來像是裹了芝麻的白糖餡兒的油炸湯圓,表皮酥脆、內軟外酥、咬一口,一聲脆響後糖汁四溢。
【紅糖發糕】
武漢老爹爹們的最愛,經常大袋子買回家。可以當主食也可以拿來當點心。中間夾了紅糖,味道更好。
【汽水粑粑】
汽水粑粑也就是米粑粑,不僅武漢有,湖北各地也都有。這是一種純大米食品,用大米磨成漿後,加醪糟輕微發酵,這樣製作出來的粑粑入口有軟綿綿的甜味,回味卻有一絲酸,有一種立體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