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號科考船新華社發
5月27日,上海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上海論壇」今年如期召開,14個分論壇中,「全球化北極」系列議題首次列入其中。
這是自今年1月26日《中國的北極政策》正式發布以來,由國際、國內科技界和教育界共同努力促成的高質量對話平臺,也是俄羅斯、加拿大、英國、挪威、芬蘭、丹麥等國的權威科學家第一次來到中國,共同討論北極的全球治理與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大國責任。
參與北極治理體現中國的大國責任
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博士後桑娜·考普拉即將出版《中國和大國責任:應對氣候變化》一書,該書表達了對中國角色的期待:「自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後,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及碳排放大國,被國際社會寄予厚望——在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方面具備實際領導力。」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米歇爾·拜爾斯教授說,一直以來,中國都是聯合國海洋法等各種多邊協議的維護者。他舉例,在多國達成的不在北極公共海域捕魚並開展國際科學合作研究的多邊協議中,中國也籤署了相關協議,說明中國在參與特定區域治理中體現了大國擔當。
桑娜·考普拉呼籲,中國不應僅作為全球共同事務的規則跟隨者,還應力爭成為規則制定者。「中國將是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的角色,在國際法框架下,在尊重北極國家主權的基礎上,開展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北極治理的活動。」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海洋和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張耀回應。
分論壇主席拉普蘭大學教授萊西·黑尼嫩提到,在其組織編撰的《2018北極年鑑》中,將有兩個章節專門討論新增的「中國和北極」議題。
北極科技跨國合作需中國更多參與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陸地—大氣地球系統研究所馬庫·庫爾瑪拉教授做了很多大氣汙染的研究,其團隊已開展了從全球變暖、人口變化、潔淨水、大氣質量到地面系統與大氣反饋新機制的跨學科研究。這項國際合作,中國科學院遙感所和俄羅斯的科研機構都參與其中。
赫爾辛基大學陸地—大氣地球系統研究所研究協調員喬尼·庫簡蘇認為,中國參與極地研究是好事,有利於制定適合北極地區發展的全球政策並進行效果評估,以期讓科研結果的影響範圍超越科研界本身。
俄羅斯北方(北極)聯邦大學校長艾莉娜·庫的利亞斯霍瓦教授認為,在北極研究國際機構網絡中,中國研究力量不應缺位,只有各利益相關方共同認識北極,才能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北極。
布局北極科技研究力量是當務之急
相對於俄羅斯、加拿大、挪威、芬蘭、丹麥、冰島等北極圈高緯度國家,中國與日本、韓國等都是後來者,三個國家已就北極政治經濟學等社科課題展開國際合作。此外,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海洋研究有優勢的機構,也開展了船體鋼材、遙感、海冰監測等課題研究。
但總體來說,中國的北極研究起步較晚,沒有全面和系統的學科設置。來自上海邁歷船舶科技有限公司的張毅向科技日報記者證實,在其向航運企業提供的精確海洋信息和各類數據中,來自中國科研機構產生的核心數據不足為道。
「鑑於科學研究是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排頭兵,因此,梳理現有研究力量併合理設置北極相關自然科學研究方向,是提升中國參與治理北極事務能力的當務之急。」張耀建議。
「未來北極作業新技術」面面觀
國際海洋組織最近完成新一輪談判,禁止高碳排放船隻在北冰洋海域通行。越來越嚴的環保要求,對各國的海洋特別是北極科技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
分論壇主席、特羅姆瑟大學—挪威北極大學教授託賓·愛爾託夫特在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陶丁的協助下,組織了數位國際北極科技研究機構的專家,共同探討「未來北極作業的新技術」。
與會專家討論認為,基於軌道衛星、無人機和地面雷達等的多層次綜合遙感技術,在海冰監測、搜救等方面,能提供綜合的多層級技術架構和優勢互補的手段;基於多元過程的系統模擬和基於整體目標的北極船舶設計,為北極航運提供了更為宏觀視域的可應用工具;對北冰洋特定航道的經濟收益與損失的比較探討,是各利益相關方開發和利用北極必須面對且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海洋研究室副主任李丙瑞提到,「雪龍」號科考船此刻正在上海休整,今年7月—9月,它將開啟第九次北極之行;中國造1.4萬噸「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也在建造當中,預計明年投入使用。
(《科技日報》2018年5月28日2版 記者房琳琳)
(責編:實習生 李一凡、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