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北極:國際科技合作新坐標

2020-12-14 人民網

「雪龍」號科考船新華社發

5月27日,上海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上海論壇」今年如期召開,14個分論壇中,「全球化北極」系列議題首次列入其中。

這是自今年1月26日《中國的北極政策》正式發布以來,由國際、國內科技界和教育界共同努力促成的高質量對話平臺,也是俄羅斯、加拿大、英國、挪威、芬蘭、丹麥等國的權威科學家第一次來到中國,共同討論北極的全球治理與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大國責任。

參與北極治理體現中國的大國責任

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博士後桑娜·考普拉即將出版《中國和大國責任:應對氣候變化》一書,該書表達了對中國角色的期待:「自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後,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及碳排放大國,被國際社會寄予厚望——在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方面具備實際領導力。」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米歇爾·拜爾斯教授說,一直以來,中國都是聯合國海洋法等各種多邊協議的維護者。他舉例,在多國達成的不在北極公共海域捕魚並開展國際科學合作研究的多邊協議中,中國也籤署了相關協議,說明中國在參與特定區域治理中體現了大國擔當。

桑娜·考普拉呼籲,中國不應僅作為全球共同事務的規則跟隨者,還應力爭成為規則制定者。「中國將是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的角色,在國際法框架下,在尊重北極國家主權的基礎上,開展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北極治理的活動。」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海洋和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張耀回應。

分論壇主席拉普蘭大學教授萊西·黑尼嫩提到,在其組織編撰的《2018北極年鑑》中,將有兩個章節專門討論新增的「中國和北極」議題。

北極科技跨國合作需中國更多參與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陸地—大氣地球系統研究所馬庫·庫爾瑪拉教授做了很多大氣汙染的研究,其團隊已開展了從全球變暖、人口變化、潔淨水、大氣質量到地面系統與大氣反饋新機制的跨學科研究。這項國際合作,中國科學院遙感所和俄羅斯的科研機構都參與其中。

赫爾辛基大學陸地—大氣地球系統研究所研究協調員喬尼·庫簡蘇認為,中國參與極地研究是好事,有利於制定適合北極地區發展的全球政策並進行效果評估,以期讓科研結果的影響範圍超越科研界本身。

俄羅斯北方(北極)聯邦大學校長艾莉娜·庫的利亞斯霍瓦教授認為,在北極研究國際機構網絡中,中國研究力量不應缺位,只有各利益相關方共同認識北極,才能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北極。

布局北極科技研究力量是當務之急

相對於俄羅斯、加拿大、挪威、芬蘭、丹麥、冰島等北極圈高緯度國家,中國與日本、韓國等都是後來者,三個國家已就北極政治經濟學等社科課題展開國際合作。此外,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海洋研究有優勢的機構,也開展了船體鋼材、遙感、海冰監測等課題研究。

但總體來說,中國的北極研究起步較晚,沒有全面和系統的學科設置。來自上海邁歷船舶科技有限公司的張毅向科技日報記者證實,在其向航運企業提供的精確海洋信息和各類數據中,來自中國科研機構產生的核心數據不足為道。

「鑑於科學研究是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排頭兵,因此,梳理現有研究力量併合理設置北極相關自然科學研究方向,是提升中國參與治理北極事務能力的當務之急。」張耀建議。

「未來北極作業新技術」面面觀

國際海洋組織最近完成新一輪談判,禁止高碳排放船隻在北冰洋海域通行。越來越嚴的環保要求,對各國的海洋特別是北極科技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

分論壇主席、特羅姆瑟大學—挪威北極大學教授託賓·愛爾託夫特在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陶丁的協助下,組織了數位國際北極科技研究機構的專家,共同探討「未來北極作業的新技術」。

與會專家討論認為,基於軌道衛星、無人機和地面雷達等的多層次綜合遙感技術,在海冰監測、搜救等方面,能提供綜合的多層級技術架構和優勢互補的手段;基於多元過程的系統模擬和基於整體目標的北極船舶設計,為北極航運提供了更為宏觀視域的可應用工具;對北冰洋特定航道的經濟收益與損失的比較探討,是各利益相關方開發和利用北極必須面對且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海洋研究室副主任李丙瑞提到,「雪龍」號科考船此刻正在上海休整,今年7月—9月,它將開啟第九次北極之行;中國造1.4萬噸「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也在建造當中,預計明年投入使用。

(《科技日報》2018年5月28日2版 記者房琳琳)

(責編:實習生 李一凡、韓慶)

相關焦點

  • 期待中歐攜手推動北極國際合作
    標誌著北極國際合作的「羅瓦涅米精神」在此開始,在此遭受重創,又在此頑強向前。近日在羅瓦涅米召開的「羅瓦涅米北極精神2019:氣候變化與未來世代」會議,鮮明地表達了與會各方對在北極環境及可持續發展方面合作的堅持。會議主辦方之一,芬蘭拉普蘭大學北極中心主任、前北極理事會社會、經濟和文化專家組聯合主席蒂莫·科伊武羅瓦接受了光明日報記者的採訪。
  • 共建國際科技合作新平臺——寫在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
    為落實本次會議的共識,中方在青島設立了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旨在加強科技創新領域交流與合作,為各方在上合組織框架內開展務實合作注入新的內涵。  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從2019年籌建至今,各級部門高度重視,在國家科技部指導下,在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的指導和支持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 2018智能科技與產業國際合作論壇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成功舉辦
    本次論壇作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智能科技與產業領域唯一論壇,以「共創智能新生態 共享智能新時代」為主題,由主論壇和「崑山智能科技」「太倉智能製造」兩場分論壇組成。,ABB集團亞洲-中東及非洲區總裁、ABB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顧純元等全球智能科技領域專家、企業領袖齊聚一堂,聚焦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智能科技領域國際合作新起點,共商國際合作新模式,共建人類智能科技命運共同體。
  • 全球化時代智庫新使命 2020中關村論壇之全球科技創新智庫論壇
    共話全球經濟發展趨勢與合作探討全球化時代智庫的新使命活動· 時間2020年9月19日08:30-18韓啟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演講題目:數字全球化與創新合作新機遇 江小涓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論壇(2020)在北京大學開幕
    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視頻致辭郝平指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歷史發展和國際政治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給全球各行各業都造成了深刻影響,也引發了教育模式、創新範式和教育方式的變革。面對疫情帶來的新變化,大學要高揚人文精神,履行育人使命;要堅持創新引領,發揮科技力量;要更加開放包容,深化國際合作;要面向未來發展,改革教育模式。
  • 北極:合作共贏是未來主旋律
    哈裡·瑪基-雷尼卡 張智勇供圖  北極事務重要性上升  雷尼卡是芬蘭外交部專家型高級外交官,曾任駐多國大使,對北歐地區、波羅的海及歐盟北部地區的國際合作事務經驗豐富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雷尼卡說:「我們需要在歐洲和全球範圍內採取具體行動和對策,如今已有很多技術和機會可以減緩氣候變化並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與合作。」現在需要推動相關方達成共識,即如林內總理所言,未來北極地區的環境保護工作不見得與氣候變化帶來的經濟發展新機遇有衝突。芬蘭新政府在環境和氣候規劃中明確,在北極地區可以以均衡的方式促進可持續經濟活動。
  • GK Dialogue Online| 新冠疫情對國際經貿以及全球化的影響
    面對此次危機,如何看待疫情對國際經貿合作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以及對中美關係帶來的影響和挑戰等話題,已經成為大眾的焦點,並引起社會廣泛討論。3月25日,光華-凱洛格國際EMBA項目系列在線活動非常榮幸邀請到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副院長Greg Hanifee教授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馬力教授,共同就「新冠疫情對國際經貿以及全球化的影響」這一主題進行分享,並與現場校友和聽眾深入探討。大家線上見!
  • 「國展」首秀 東莞國際科技合作周全面升級
    包括:設立六大展區,即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展、省部產學研合作綜合展、東莞創新載體成果展、松山湖科技成果展、東莞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優秀作品展、電子信息產業博覽會專題展;召開七場高峰論壇,即中歐合作創新論壇、生物醫藥產業國際高峰論壇、「國際技術轉移」專題論壇、第三代半導體發展戰略國際論壇、新一代通信技術高峰論壇、涉外智慧財產權論壇、工業設計創新高峰論壇及2013東莞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頒獎盛典暨嘉年華活動等;組織三個洽談對接會
  • 中泰國際廣場:華南新坐標
    時報記者 韓淵武 實習生 何雯  CEPA粵港合作實施以後,到廣州設立總部的跨國企業越來越多,市場需求催化寫字樓的快速升級,而寫字樓的升級亦將拓展未來市場需求的空間,新生代寫字樓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中泰國際廣場以其超前的設計理念、領先的設計標準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和眾多國際品牌企業。
  • 世界城市新坐標③丨蓉歐鐵路為成都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帶來新動能
    如今,在這些閃亮的城市標籤之外,這座中國西部常住人口超1600萬的超大城市正不斷刷新全球目光,在世界城市體系中布局新未來。  在全球化與世界城市(GaWC)研究網絡編制發布的全球城市分級排名——《世界城市名冊2020》中,成都位列全球第59名,成為Beta+(世界二線強城市)中唯一入選的中國城市。  企業興則城市興、企業強則城市強。
  • ...與12個沿線國家籤署郵政合作文件,俄計劃大力提升北極航道貨運量
    (圖片來源:進博會官網)商務部部長鐘山近日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進博會為支持經濟全球化、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搭建了國際公共平臺,提供了國際公共產品,唱響了各國開放合作的大合唱。我們繼續對不發達國家參展提供更多便利,支持他們融入全球價值鏈,共享世界經濟發展成果。進博會是我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行動。
  • 「北極熱」的冷思考:科技支撐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趙進平正在為今年即將開展的兩個國際合作北極科考航次而忙碌。如果一切順利,他去北極的紀錄將刷新至17次。「我國雖然不是一個北極國家,領土最北端距離北極圈有1400公裡,但氣候變化與北極息息相關。」在趙進平看來,研究北極對我國意義重大。今年1月,一場「霸王級寒潮」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全國數百個城市最低氣溫刷新歷史紀錄。
  • 北極「新開發時代」
    圍繞油氣資源開發,北極國家大都制定了本國的能源開發政策。埃克森美孚、殼牌、英國石油公司、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俄羅斯國家天然氣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義大利埃尼石油公司、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等國際石油巨頭已將北極油氣資源開發列入戰略發展規劃,並組成戰略聯盟,合作開發北極油氣資源。  此外,北極的漁業資源也不可忽視。
  • 國企在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中大有作為
    由於國企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要準確把握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形勢,著眼國際市場提供優質服務,對標國際一流企業強化自身能力建設,充分挖掘國際資源為我所用,遵守國際規則規避風險,在世界大舞臺上主動作為,努力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競爭環境中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積極力量。
  • ...坐標②丨以國際標準創造優越營商環境 成都為創業者提供肥沃土壤
    如今,在這些閃亮的城市標籤之外,這座中國西部常住人口超1600萬的超大城市正不斷刷新全球目光,在世界城市體系中布局新未來。  在全球化與世界城市(GaWC)研究網絡編制發布的全球城市分級排名——《世界城市名冊2020》中,成都位列全球第59名,成為Beta+(世界二線強城市)中唯一入選的中國城市。  企業興則城市興、企業強則城市強。
  • 中國與北歐國家北極合作穩步推進
    新華社赫爾辛基6月13日電(記者李驥志 張璇)第四屆中國—北歐北極合作研討會日前在芬蘭北部城市羅瓦涅米舉行。   觀察人士認為,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參與北極事務合作進一步得到國際社會認可。《芬蘭時報》網站刊文說,此次研討會強調「需要與中國開展廣泛合作確保北極可持續發展」。
  • 招財貓理財受邀參加「杭港金融科技攜手合作走向國際」杭州座談會
    8月1日,為促進內地與香港金融科技的合作交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投資推廣署、浙江網際網路金融聯合會、杭州市網際網路金融協會聯合主辦的杭港金融科技攜手合作走向國際杭州座談會在錢江新城舉行。        如今,中國內地的金融科技發展一日千裡,在全世界的焦點落在如何與中國內地金融科技企業合作時,實力豐厚的內地金融科技企業也在積極走出去!
  • 郭偉偉:越南如何應對全球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越南以積極的姿態應對全球化帶來的諸多挑戰,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各方面都採取了行之有效的做法,抓住全球化帶來的發展機遇,規避和應對全球化產生的風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應對全球化道路。   政治方面堅定地向民主化方向邁進。民主化是越南應對全球化的首要政治戰略。
  • 芬蘭外交部北方政策大使:合作共贏是北極未來主旋律
    北極事務重要性上升  雷尼卡是芬蘭外交部專家型高級外交官,曾任駐多國大使,對北歐地區、波羅的海及歐盟北部地區的國際合作事務經驗豐富。他認為,北極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北極氣候變化及變暖進程至少比全球平均速度快兩倍,如全球氣溫平均上升2攝氏度,那麼北極溫度將上升4攝氏度,局部區域甚至達到6攝氏度。
  • 第三屆北極國際論壇在俄召開 聚焦北極生態
    國際在線報導 第三屆北極國際論壇當地時間24日下午在俄羅斯北極城市薩列哈爾德市開幕。來自世界各國近400名政府高官、專家學者共同就如何保護北極生態環境展開討論。在當天下午舉行的論壇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本次論壇的主辦方——俄羅斯地理協會第一副主席、俄羅斯總統北極南極國際合作事務特別代表齊林加羅夫表示,將本屆論壇放到北極圈上的薩列哈爾德市召開並非偶然。他說:「考慮到本次論壇的主要議題是「北極生態安全」,所以選擇在薩列哈爾德召開並不是偶然。這座城市位於俄羅斯最主要的石油天然氣產地亞馬爾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