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故宮到底哪家強?原北京故宮博物院長這樣說

2021-02-07 墨池藝術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文物藏品比較

 文/鄭欣淼(原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


「兩岸故宮藏品,比起來哪家的多?哪家的精品多?」這是兩岸同胞乃至國際社會都不甚清楚而又很關注的一個問題。可以肯定地說,北京故宮不僅藏品遠遠多於臺北故宮,而且總體上精品也多於臺北故宮。在比較前,我想首先說明三個情況:  


一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遜帝溥儀將1200餘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新中國成立後,其中相當部分重新回到了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伯遠帖》、《中秋帖》等。


(晉)王獻之《中秋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二是,1933年故宮南遷文物共13491箱,部分文物南遷後,北平故宮本院所留文物相當多,也有不少珍品,淪陷期間還在繼續清點未曾登記的文物,並徵集了一批珍貴文物。南京政府曾下令馬衡院長選擇留平文物菁華裝箱,分批空運南京,馬院長雖將珍品編目造冊報南京,但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後來一箱也未運走。南遷文物後來運臺2972箱,佔南遷箱件數的22%,當然多是精品。其實留下的78%精品也相當多。國民黨向臺灣運文物,因戰爭形勢突變只運了三次,第三次擬搬運1700箱,由於運輸艦艙位餘地有限,加之僅有24小時裝船時間,結果只運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內地。

 

故宮打包文物準備南遷


三是,兩岸故宮文物藏品構成上稍有不同。運臺故宮文物約60萬件,其中清宮檔案文獻38萬件冊,善本書籍近16萬冊,器物書畫5萬餘件;加上抵臺後徵集的文物,總計65萬餘件。北京故宮原有明清檔案800萬件,善本特藏50多萬冊(件、塊),器物書畫100萬件,總計達960萬件。1980年明清檔案劃出,成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又將包括部分宋元版書在內的14萬冊宮廷藏書撥交國家圖書館及一些省市和大學圖書館。現北京故宮有藏品150餘萬件,其中1949年後徵集24萬多件,80%以上仍為清宮舊藏。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我們再從幾大項文物來具體比較:

 

一、書畫收藏。臺北故宮藏有書畫總計9120件,據介紹其中一半為優等和次等,元以前繪畫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元以前書法155件。北京故宮有書畫15萬件左右,約佔世界公立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書畫的1/4,其中約1/3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繪畫,310件元以前的書法。元以前書畫總收藏量,數量上北京故宮低於臺北故宮。但相對嚴格的鑑定工作,使得北京故宮早期(元以前)書畫中,很少有早期和晚期(明清)之爭。在繪畫的時代方面,北京故宮的早期藏品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繪畫面貌,特別是東晉顧愷之的兩件北宋摹本《列女圖》卷和《洛神賦圖》卷真實地反映了漢魏六朝時期的繪畫風格。就唐、五代、兩宋繪畫而言,臺北故宮在數量上較北京故宮要多,但北京故宮元代繪畫眾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質堪稱世界之冠。就宋代繪畫而言,臺北故宮的山水畫珍品多於北京故宮,但北京故宮的人物畫珍品則佔有重要地位。北京故宮繪畫藏品種類較全面,除捲軸畫外,還藏有版畫、年畫、清宮油畫、玻璃畫、屏風畫、貼落等,這些是臺北故宮所缺乏和不足的。此外北京故宮還有10件唐宋壁畫、7件唐五代敦煌紙絹畫、1鋪元代大幅壁畫等。 北京故宮庋藏的明清大幅宮廷書畫也是臺北故宮所缺少的,因為這些在文物南遷時有一定運輸難度。由於臺北故宮主要接收的是清宮舊藏曆代書畫,而18、19世紀的「揚州八怪」、「京江畫派」、清初的「金陵諸家」、「四僧」等許多流派的繪畫和書法為清宮所缺,如今已是國之重寶。北京故宮於上世紀60年代初已將上述幾個時期書畫收藏齊備。在書法方面,臺北故宮的收藏量和品質不如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有4萬多通明清尺牘,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遠勝臺北故宮在這方面的收藏。在碑帖方面,北京故宮的碑帖善本佔全國大多數。目前尚沒有見到文物南遷中有關碑帖的記錄。



(北宋)王希孟《千裡江山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二、陶瓷類文物。北京故宮有35萬件,一級品1100多件,二級品約5.6萬件,還有上世紀以來在全國110多個窯口所採集的3萬餘片陶瓷標本。臺北故宮有25248件清宮舊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及明代官窯瓷器收藏均佔優勢,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絕大多數都藏在臺北故宮。但北京故宮的收藏數量是臺北故宮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瓷器、清代嘉慶至宣統官窯瓷器、歷代民窯瓷器以及古陶瓷窯址標本、實物資料收藏方面,北京故宮均佔有明顯優勢。北京故宮在歷代官窯瓷器收藏方面,無論數量還是質量,也都相當可觀,不容忽視。在古陶瓷收藏方面,兩岸故宮各有千秋。


(北宋)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三、青銅器方面。北京故宮藏曆代銅器1.5萬餘件,其中先秦青銅器約1萬件,有銘文的1600餘件,這三個數量均佔中外傳世與出土數量總和的 1/10以上,是國內外收藏中國青銅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另外有歷代貨幣1萬餘枚、銅鏡4000面、印押1萬餘件。臺北故宮收藏有5615件青銅器,先秦有銘文的約500件。兩岸故宮青銅器都以傳世品為主,臺北故宮藏品的總量和精品數量都較少,但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重器則十分有名。


(西周)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工藝類藏品方面。北京故宮藏有玉器28461件,數量上多於臺北故宮的11445件,而且又徵集了考古發掘出土的珍貴玉器數百件,其中安徽凌家灘遺址與六安楊公鄉戰國墓出土的一些玉器,為世所罕見,目前僅北京故宮有收藏。另外,北京故宮的「大禹治水」玉山,重逾萬斤,還有重量數千斤的幾件玉山,是臺北故宮所不能及的。漆器、琺瑯、玻璃、金銀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筆墨紙硯等「雜項」,臺北故宮總計7605件,北京故宮則有101355件。 漆器總體上臺北故宮精品較少;金屬琺瑯器,兩岸所藏特點相近,但北京故宮的一些大型金屬琺瑯製品則是臺北故宮所沒有的;從臺北故宮出版的有關如意、文玩等出版物所選文物看,其工藝水平明顯遜於北京故宮藏品。另外,北京故宮還藏盆景1442件,匏器590件,而臺北故宮無此收藏。


(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大玉龍

曲長60cm,直徑2.2-2.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五、宮廷類文物收藏。北京故宮具極大優勢,從代表皇權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無所不藏。例如清代玉璽「二十五寶」、滷簿儀仗等為臺北故宮所無,帝后冠服也最為齊全;反映清代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儀器、鐘錶亦為北京故宮特藏。清代皇帝稽古右文,重視文玩鑑賞,其鑑賞所用的印章,絕大部分藏在北京故宮。清代皇家信仰多種宗教,以本民族傳統的薩滿教、道教與藏傳佛教為主。北京故宮收藏有大量薩滿教與藏傳佛教的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還完整地保存了宮廷中一些藏傳佛教及道教殿堂的原狀。


(東漢)銅鼻紐「蠡吾國相」印

右上起橫讀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六、圖書典籍方面。臺北故宮所藏版本時代早(宋、元、明版較多)、卷帙完整、書品好者居多,如文淵閣《四庫全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宛委別藏》、及部分「天祿琳琅」藏書等,多是獨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當珍貴。北京故宮所存數量不多的宋元版書多已撥交國家圖書館,但現存的明清抄、刻本,品種、數量眾多,包括內府修書各館在編纂過程中產生的稿本,呈請皇帝御覽、待刻之書的定本,從未發刻的清代滿、蒙、漢文典籍,為便於皇帝閱覽或攜帶而重抄的各式書冊,以及為宮內外殿堂陳設而特製的各種賞玩性書冊。此外還有翰林學士、詞臣自撰的未刊行書籍,各地藏書家進呈之書;一大批宮中戲本和檔案;帝後服飾和器物小樣、「樣式雷」建築圖樣、輿圖等特藏文獻,等等,以上共約19.5萬冊(件)。另有20餘萬塊精美的武英殿「殿本」的原刻書版。這些構成了北京故宮善本特藏的特色。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除了所存舊藏外,有近1/5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領導和各省市積極支持下徵集、購買的散佚清宮文物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解放初期,國家就毅然花50多萬港幣從香港買回著名的「三希」中的兩希——《伯遠帖》和《中秋帖》。當時臺灣也想買,但經費沒有落實,他們至今引為憾事。迄今為止,先後有600多人向北京故宮捐獻文物。毛主席三次將友人送自己的文物轉送故宮保存。張伯駒、朱翼庵、孫瀛洲等人的無私捐贈,彪炳千秋。新徵集的文物,許多在價值上比清宮舊藏毫不遜色。這使故宮很快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歷代文化藝術的巨大寶庫,成為最有代表性的中華文明的象徵。

 

(唐)杜牧《張好好詩》

「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捐贈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多種原因,許多人對北京故宮文物藏品狀況不很清楚,有人以為好東西都到了臺灣,有的甚至說:「臺北有文物沒有故宮,北京有故宮沒有文物」,這顯然是誤解。當然,文物自有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兩岸故宮的收藏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有著很強的互補性,只有從整體上來看待,才能全面地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豐富多彩。

 

 往期熱點頭條:


國際網球名將來中國,個個都要寫書法!

趙孟頫用盡畢生功力,只為神女寫下這卷作品!

讓不會寫書法的人也能教書法:上海中小學推廣書法教材

不學書法的都哭了!北京中考8萬考生必考5分書法題

繁體字那麼多,你會用嗎?

書法,深入我們的靈魂……

寫書法的男人,竟有如此魅力!

據說看完這篇的家長都把孩子送進書法班了……

愛書法的人,值得深交……

誰說清朝皇帝審美差,不是所有皇帝都叫乾隆!

 

相關焦點

  • 訪臺北故宮院長:向臺北故宮學習什麼?
    記者採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長周功鑫(左)1972年,自臺灣輔仁大學法語系畢業之後,她就開始了在臺北故宮漫長的工作旅程。從基層導覽解說員做起,歷任務蔣復璁、秦孝儀兩任院長秘書,展覽組組長等職。在16年的展覽組長任內,她籌展無數,並於1989年創立志工制度。個性積極、認真、語文能力強且勇於直言,是臺北故宮老同事對周功鑫的共同印象。因與當時臺北故宮發展理念不合,1999年周功鑫自臺北故宮退休。
  • 故宮院長:北京故宮文物數量是臺北故宮的20倍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這些項目包括與港臺地區及在京文博單位的合作項目,且許多研究工作在學術界具有前沿性和開拓性的特點,對今後文博界從事大型科研工作的模式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  雖然每一項的名頭聽上去都很「高大上」,不過實際效果卻個個「接地氣兒」。比如,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硏究項目的啟動,將喚醒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的兩萬餘片甲骨,《故宮百科全書》也將開始編撰。
  •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故宮,只有一個
    在歲末年初、春機孕育之際,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去年下半年推出的新著《天府永藏》首次系統全面地介紹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沿革、淵源和各自收藏的特點,在海內外引起反響之時,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近期策劃運作和即將進行的一系列互訪交流、合作辦展活動為兩岸文化交流帶來濃濃的春意——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在百忙中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臺北故宮」前院長請辭北京故宮顧問,灣灣的玻璃心可以放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4日表示,為了平息她個人受聘擔任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所引發的風波,她3日寄雙掛號信函向北京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請辭顧問一職
  •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何沒有鎮館三寶?
    說起「故宮三寶」,大家多數想到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火鍋、白菜、紅燒肉」,對於臺北故宮藏品的原生地北京故宮,有什麼代表性的珍貴藏品
  • 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原標題:馮明珠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研究院聘任的顧問均為德高望重、學養深厚的學者,負責對故宮學術發展建言獻策,參與學術評判。馮明珠系迄今第五位。前四位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傅熹年、著名古文獻專家李致忠、德國海德堡大學科學院院士雷德侯教授和英國牛津大學前副校長傑西卡·羅森女勳爵。
  • 北京故宮介紹兩岸故宮交流情況 達成八點共識
    新華網北京2月17日電 故宮博物院發言人17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介紹了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一行來訪情況及雙方會談成果。   發言人說,2月14日中午周功鑫一行抵達首都國際機場,開始對北京故宮博物院為期兩天的訪問。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常務副院長李季到機場迎接。這是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故宮博物院的院長第一次相聚。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北京故宮本身是藝術品
    中新社臺北八月二十日電 題:讓典藏文物活起來——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  中新社記者 曾嘉 董會峰  臺北「故宮博物院」自一九六五年建成後,一直以保護、收藏文物為主要目標。如今臺北「故宮」要讓文物活起來,凸現服務大眾的理念,剛剛上任不久的院長石守謙堪稱任重道遠。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稱:「把臺北故宮變成臺灣人的故宮」
    文 I 蘭斌強昨天(16日)下午,臺灣新上任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召開的媒體茶敘會上稱:要「把臺北故宮變成臺灣人的故宮」、「臺北故宮的文物不是搶來的,中國不敢來要。」並囂張表示「不怕挑動敏感神經」。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
  • ...單霽翔院長說的故宮禁車?女子閉館日開「大奔」進故宮 故宮微博...
    「針對今日有網民發布周一開車進入故宮事件,經核查屬實。故宮博物院對此深表痛心並向公眾誠懇致歉。今後,我院將嚴格管理,杜絕此類現象。感謝社會各界對故宮博物院的關愛與監督。」  事件回顧  1月17日14時56分,一位名為「露小寶LL」的用戶通過微博發布一組照片,配文字是「趕著周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兒~」。四張配圖背景均為太和門廣場,三張圖片上有一輛黑色奔馳車出現。出鏡的兩位女士均著便服,沒有佩戴任何故宮工作人員證件。
  • 這就是單霽翔院長說的故宮禁車?女子閉館日開「大奔」進故宮 故宮...
    今天下午,網友曬閉館日開「大奔」進故宮引發全網熱議。就在剛才,新浪微博@故宮博物院發文道歉。「針對今日有網民發布周一開車進入故宮事件,經核查屬實。故宮博物院對此深表痛心並向公眾誠懇致歉。單霽翔:故宮禁車,國賓、總理都不能例外原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職故宮學院院長的單霽翔去年11月份來河南時,曾解釋禁車原因:「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凡爾賽宮,都不允許車輛穿行,這是一個文化尊嚴的問題。為了應對一些突發或特殊情況,院內可以使用自行車和電瓶車。國賓或者外國首腦也沒有『走後門』。」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北京故宮在臺「大選」後已暫停文物出借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5月25日報導,「5·20」臺灣新當局上任後,兩岸文化交流如何互動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25日表示,前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在交接時提到,大陸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今年1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後,就暫停文物出借給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院長:不要讓歷史問題去阻礙目前的交流
    從基層導覽做起,歷任蔣復璁、秦孝儀兩任院長秘書,展覽組組長等職。2008年,周功鑫出任院長一職。今年2月14日至19日,她率團訪問了北京故宮,實現了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故宮博物院高層的第一次相聚,之後拜訪了上海博物館。2月24日下午,在四壁書畫、簡和雅靜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接待室,周功鑫院長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以下是這次採訪的內容。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新任故宮院長給我們做過報告,說故宮新任領導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點文物,花了一年時間,清點出186萬件。他任內做了幾件大事:一是改造椅子、廁所等基建設施方便遊客;二是大量庫存文物重見天日,並擴大開放面積;三是禁止機動車進故宮城牆內,外國領導人也不例外;四是用VR技術打造數字故宮,向遊客展示未開放區域。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2009年2月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帶團赴中國大陸訪問北京故宮博物院,首度開啟兩岸故宮交流,而北京故宮也將在3月份訪臺。10月在臺北故宮舉辦的「雍正大展」,將成為兩岸故宮合作的試金石。2009年3月1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率團抵達臺北,他們此行將專程訪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也是對半個月前周功鑫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身份首訪北京故宮的回訪。不過,時至今日,海峽兩岸的故宮,依舊是一宮兩院。
  • 臺北故宮「換帥」,陳其南成任期最短院長
    陳其南說,臺北故宮一直不被認為是「臺灣的故宮」,而是「北京的故宮」,原因是故宮的內在連結不在臺灣,因此臺北故宮不管怎麼經營,都會成為北京故宮的「飛地」。他宣稱讓故宮「土著化」、「臺灣化」,內在連結回到臺灣就是他想要做的重要任務。
  • 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做客上海交大文博講堂
    原標題:為博物館藏品打造「年輕密鑰」 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做客上海交大文博講堂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講座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8000年的陶瓷文化、8000年的玉器文化、4000多年的銅器文化……中華文化厚重悠長,可是,當他們呈現在你的面前時,你是滿足於擠入人群「籤到打卡」,還是希望找到一種途徑可以聽懂歷史的聲音
  • 故宮火鍋到底為什麼被叫停?院長單霽翔這樣回應……
    對於停止共贏的故宮火鍋,故宮院長單霽翔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朕的火鍋」大熱!視頻來源:北京新聞自打開業,餐廳基本處於爆滿狀態。為了品嘗「宮味兒」火鍋,許多人在下午就在門口排起長隊,但店裡在晚上5點半後才供應火鍋……故宮「火鍋店」紅了以後,爭議也隨之出現了。不止一位去「拔草」的網友覺得菜品雖挺有特色,但肉類和蔬菜價格偏高,性價比太低。
  • 故宮角樓餐廳停止供應火鍋 院長這樣說
    (原標題:直面爭議!故宮角樓餐廳停止供應火鍋 院長這樣說)故宮停止供應火鍋 沒吃過的小夥伴看視頻(來源:original)3月4日,故宮角樓餐廳停止供應火鍋。院長單霽翔表示,近幾年,有些人質疑故宮越來越商業化,但其實故宮一直在「去商業化」。今年春節期間,故宮博物院在神武門外開設了「故宮角樓餐廳」,白天供應各式簡餐;晚間則結合冬季天寒的特點,提供故宮特色火鍋,引發廣泛關注。有網友表示,看到金黃色的「聖旨菜單」,看著古色古香的用餐環境,感覺像是在「奉旨涮鍋」,在美食之外,別有一番文化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