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時長:5分14秒
文化遺產不但是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和最寶貴的共同財富。
文化遺產是人類不可丟失的記憶,它承載了民族的「過去」,指引著民族發展的「未來」。如果失去這個記憶,就會不知道人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就會失去身份認證。
隨著大眾攝影時代的到了,民俗學科的興起,豐富了攝影的對象,也擴大了民俗文化遺產的研究範圍,民俗攝影應運而生。
民俗攝影是極具包容性的。它包含了一個民族、一個群體歷史、文化沿革,鼓勵人們拍好自己的民族、自己身邊的人或事,為人類保留珍貴的文化影像素材。
因此,熱愛民俗、擅於發掘文化遺產的攝影師共同攜手,由開國上將·張愛萍將軍創立了中國民俗攝影協會。
與此同時,張愛萍將軍深知民俗攝影師·沈澈先生,已經為中國的民俗文化紀實採訪做出了巨大貢獻。兩人一拍集合,任命沈澈擔任協會執行會長。
在此之前,沈澈會長曾騎行大半個中國,帶著相機深入多個少數民族,記錄下當地的民俗文化。
從個人民俗攝影,到舉辦「HPA人類貢獻獎」,他希望全世界熱愛生活、熱愛民俗文化遺產的人,都能拿起相機,為人類做出貢獻。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文化傳播的形式也愈發多樣。文化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圖片或文字記載。文化和旅遊部積極開展線上非遺展覽,讓人們通過影像,能夠更親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中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內涵豐厚精深,民俗燦若繁星,保存和研究這些瀕於消逝的民俗事象,已遠非專家、學者的責任。
民俗攝影師是民族傳承、沿革紀實的佐證,能夠為新時代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注入新的生機。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當攝影師拿起手中的相機,記錄身邊的民俗文化,分享給更多的人,就是在為文化的繁榮興盛貢獻力量。現在粵港澳大灣區蓬勃發展,中國製造業矚目全球,記錄灣區文化,分享大國工匠精神,民俗攝影將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