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丨記錄民俗文化,共建屬於全人類的記憶影像庫

2021-02-19 依米民俗印像館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文化遺產日,從2006年起設立。今年文化和旅遊部首度嘗試開展「雲遊非遺」全線上推廣活動,集中展播各類優秀非遺影像資源,全網聯動,線上呈現,推動非遺更好融入當代生活,讓人們能夠共同關注和參與非遺保護,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視頻時長:5分14秒


文化遺產不但是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和最寶貴的共同財


文化遺產是人類不可丟失的記憶,它承載了民族的「過去」,指引著民族發展的「未來」。如果失去這個記憶,就會不知道人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就會失去身份認證


 

隨著大眾攝影時代的到了,民俗學科的興起,豐富了攝影的對象,也擴大了民俗文化遺產的研究範圍,民俗攝應運而生。


民俗攝影是極具包容性的。它包含了一個民族、一個群體歷史、文化沿革,鼓勵人們拍好自己的民族、自己身邊的人或事,為人類保留珍貴的文化影像素材


因此,熱愛民俗、擅於發掘文化遺產的攝影師共同攜手,由開國上將·張愛萍將軍創立了中國民俗攝影協會


與此同時,張愛萍將軍深知民俗攝影師·沈澈先生,已經為中國的民俗文化紀實採訪做出了巨大貢獻。兩人一拍集合,任命沈澈擔任協會執行會長。

 

在此之前,沈澈會長曾騎行大半個中,帶著相機深入多個少數民族,記錄下當地的民俗文化。


從個人民俗攝影,到舉辦「HPA人類貢獻獎」,他希望全世界熱愛生活、熱愛民俗文化遺產的人,都能拿起相機,為人類做出貢獻。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文化傳播的形式也愈發多樣。文化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圖片或文字記載。文化和旅遊部積極開展線上非遺展覽,讓人們通過影像,能夠更親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中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內涵豐厚精深,民俗燦若繁星,保存和研究這些瀕於消逝的民俗事象,已遠非專家、學者的責任

 

民俗攝影師是民族傳承、沿革紀實的佐證,能夠為新時代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注入新的生機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當攝影師拿起手中的相機,記錄身邊的民俗文化,分享給更多的人,就是在為文化的繁榮興盛貢獻力量。現在粵港澳大灣區蓬勃發展,中國製造業矚目全球,記錄灣區文化,分享大國工匠精神,民俗攝影將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相關焦點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讓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概念深入人心
    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以,今年為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為了迎接6月10日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上海市100處文物建築將集中向公眾免費開放。未來幾天,200餘項文化遺產展演、展覽和體驗活動將遍布申城,讓市民走近文化和自然遺產。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吹糖人,難忘的甜蜜記憶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華民族無數寶貴的文化遺產以獨特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生命活力維繫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綿延不斷,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寶貴財富。
  • 關於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你還需要知道哪些……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及自然景觀。 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文化景觀遺產四類。廣義概念,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物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18年7月3日,世界遺產地總數達1092處,分布在世界167個國家。中國擁有世界遺產地53處。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快來了解江安有哪些文化遺產
    千古文化留遺韻一代文明展新風今年6月13日為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遺產日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文化和自然遺產釋義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包括古遺址、藝術品、文獻、手稿等文物;以及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和手工技藝等。
  • 吳川飄色亮相「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6月29日,
  • 文化博覽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稱來源和特點
    在日本、韓國叫無形文化財。日本是最早叫無形文化,美國叫做民俗文化。我國叫做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化遺產,最後統稱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中文本翻譯就叫非物質。現在大家都這麼稱呼了。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別是那些歷史上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或是創立較晚的眾多少數民族,他們的歷史,則是在創世神話中表述,在民間傳說中記載,在群眾口頭上流傳。民族傳統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傳統文化的消失,便意味著一個民族的解體。
  • 聚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西有哪些瑰麗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做了...
    6月13日,由國家文物局和自治區政府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開幕式在桂林靖江王城舉行,桂林主會場和北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會場通過連線直播方式共同啟動。桂林是中國發現史前文化遺址點最豐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主會場精彩紛呈
    2020年6月13日,由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林業和草原局、省文物局及樂山市人民政府主辦,樂山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樂山市文物局)、樂山市林業和園林局、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承辦,以「遺產賦彩·全面小康」為主題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主會場活動在樂山市中心城區樂山市大佛博物館廣場正式啟動。
  • 民俗日曆:喚醒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
    中國人幾千年來把自己的生活節拍與大自然的月圓月缺緊密協調起來,構成了完美和諧的節日文化。應當說這是人類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百年來,在中國推行的公曆曆法,連同公曆的法定節假日,雖然已經統領了全社會外在的生活秩序並和國際接軌,但是在生產與生活實踐的所有細節中,在內在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中,農曆及其民俗節日依然發揮著強勁的支配作用。正因為中國民俗節日形成了自己有節律的排序,並分別擁有各自的豐富內涵,所以中國這部萬世一系的「農家歷」,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傑作,它本身連同重大民俗節日都應當成為重點保護的對象。
  • 黃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非遺「大餐」雲上見!
    黃浦區將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以「線上活動」為主,協同組織「非遺購物節」,開展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 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黃浦分中心)推出「非遺發現之旅」短視頻。
  • 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讓我們用網絡祭奠傳承文化
    2020-06-13/09:03 2020年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
  • 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黃浦系列活動新鮮出爐(上)
    本周六是國際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世界講壇正如荼醫藥餐飲皆可有為普及非遺知識和健康生活理念,在迎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黃浦分中心)力圖深化大世界講壇品牌效能,結合 「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的主題,圍繞傳統醫藥和餐飲類非遺項目,推出三期線上直播、多方互動的大世界講壇特色講座
  •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的通知辦非遺函 〔2018〕3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廣播電視局,各直屬單位:2018年6月9日為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蘭州老街唱起「非遺」大戲
    原標題: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蘭州老街唱起「非遺」大戲
  • 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餘杭區非遺保護月開啟
    浙江在線6月9日訊(通訊員 黃薇薇)2020年6月13日是國務院確定的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農曆五月,是餘杭區第十五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月」。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餘杭區第十五個「非遺保護月」以「悅·多彩非遺 享·健康生活」為主題,從歷史、技藝、人文、民生多角度展現非遺在人民大眾健康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丨全網發力 聚焦非遺——「雲遊非遺·影像展」全面啟動
    圖1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海報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首度嘗試開展「雲遊非遺」全線上推廣活動。本次活動重頭戲 「雲遊非遺·影像展」將於6月8日全面啟動,持續至6月14日。
  • 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台州主場活動啟動
    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台州主場活動啟動發布時間:2019-06-17 15:35:41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台州主場活動啟動關於山海水城的非遺,你了解多少呢?昨日,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台州主場(仙居)宣傳活動暨台州留仙裡非遺文化園開園儀式在仙居縣德信·留仙裡非遺文化街舉行。現場,一場「非遺文化大餐」拉開了帷幕。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有什麼意義?我們應該怎樣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最近大家是不是從各大媒體平臺上到處都可以看到關於「文化遺產日」的一些活動?文化遺產又包括哪些呢?如果您還不知道這些的話那咱們就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吧!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文化遺產日」是哪一天呢?原來,文化遺產日,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好的意識到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國務院在2006年專門為提高大家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意識而設立的節日,定為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2017年改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18年的活動主題: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
  • 什麼是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三分鐘看懂
    什麼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文化遺產日」從2006年起設立2017年起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2019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6月8日 非遺活動的主題是「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什麼是文化和自然遺產?